農村山林的野生菌,你都有哪些撿拾技巧?

玉蕭聽落梅dxh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雲南,是野生菌的王國。要說撿生菌有哪些技巧,我們農村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經驗。我們家每年都要進山去撿野生菌,次數去的多了,慢慢的就積累了一些撿野生菌的經驗和技巧。



1.選擇合理的時間節點。

有百分九十撿菌的人,選擇撿菌的時間是在早晨,我不否認,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並且會有不錯的收益。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因為早晨的光線不太亮,加上野生菌本來就體積小,這個時候容易發生漏檢。

我的技巧:我主要的時間節點是11:00~12:00之間,因為這個時候進山的話光線很足,加之早上漏檢的那些野生菌,經過幾小時的緩衝以後有所長大,在這個時候進山容易發現漏撿的那些小菌子。


2.優先到達菌多地點。

多數撿菌人進山以後,都是選擇從頭到尾的方式,這個時候如果有很多人和你一起同行的話,會發生分羹的窘境,雖說千人有千份,萬人有萬份,但是這樣會降低你的收益。

我的技巧:我進山撿菌都是先直奔菌子多的那些山頭,這樣的話可以減少菌子被分流,提高進山的收益。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經常進山,判斷哪座山菌多菌少,這是要用進山的次數去堆、去累積的。如果你經常進山,你就會發現這個技巧很管用。


3.多角度發現目標。

根據我觀察,十個撿菌人,可能有八個是採用走馬觀花式去發現野生菌,這種方式只能撿到突出在地面上的菌子,隱藏在異物下面的野生菌基本就被忽略,降低你的收益。

我的經驗:有了合理的時間節點、並優先的目標地點,接下來就是要多角度的發現目標,我只要發現一個菌子目標,我就會蹲下身子,就地展開360度掃描,這是因為多數野生菌它是群生體,也就是我們農村人說的,野生菌生長是一窩一窩的,所以當你發現一隻的時候,就不妨停下來在周圍仔細尋找,這時你發現,驚喜多多,驚喜連連。


以上就是我個人撿野生菌的技巧,僅供參考。同時,歡迎專業的你多多指教,謝謝大家,有喜歡的,請點擊關注我,並評論。


雲南鄉村小芳


第一方面:選擇合理的時間。多數進山撿菌的人,一般都會選擇大清早進山,我想是衝著“早起的鳥兒有食吃”這句話去的。很顯然,這種時間規劃會帶來不錯的收穫。小時候,撿菌一般跟著父母去,頭天晚上計劃好明早要去撿菌,父母會根據路程的遠近規劃時間,多數是差不多天剛亮的時候,就已經到山上了,幾個小時後就能到一些撿菌回來。但是它有一個小弊端,那就是早上的光線過暗,野生菌本來體積較小,光線過暗容易漏撿。而我的經驗是:我一般選擇中午12點左右進山,好處有二點,一是中午光線足,比早上更容易發現目標;二是經過早上的那波撿人過後,漏撿的那些小菌子會有所長大,12點進山起到一個小菌子生長緩衝的作用,那些“漏網之魚”自然就進了你的籃子。


第二方面:優先目標地點。一般多數人進山撿菌時,都是擇大眾路線,從近到遠式,一路沿山而行,假如此時進山人多,很明顯,這種規律會降低你的籃子收益,因為人人在同時、同地進行,自然就把菌子分流了。而我的經驗是:優先選擇地點,進入山口以後,我會選擇一個菌子多一點地點優先到達,這樣做可以降低分流率。當然,要做到這點,必定是要有多次進山撿菌的經驗堆積,你才能知道往年是哪支山的菌子多,哪支山菌子少,只有掌握這一點,優先目標地點才會發揮最大的作用。

第三方面:放大鏡式搜索。所謂放大鏡式搜索,可不是讓你真的拿著放大鏡去上山撿菌喲,意思是撿野生菌需要足夠的細心和耐心。可以說百分九十的撿菌人,對發現野生菌採用的方式都是平掃式,或者是風捲式。多數人只會去撿已經凸顯在地面上的野生菌,撿過之後就迅速離開,這種平掃式、風捲式肯定是發現不了隱藏在樹葉、青苔或者其它遮蓋物下面的菌子,從而降低了入籃率。而我的經驗是:當你已經撿到凸顯在地面上的菌子,此時就需要停步俯身,開展放大鏡式搜索。

原因有三點,一是因為野生菌其實是一種大自然的細菌胞子,而這些細菌胞子在生長時,多數是以單身至群生。所以,當你已經撿到面上的菌子時,就不妨俯身子在周圍繼續搜索,這時你就會在不遠的範圍內再次發現群生體,具體的數量根據菌子的種類來定,少的二到三隻,多的五六隻或者更多。比如說,奶漿菌、銅綠菌、雞油菌等菌種,就是典型的群生體,一般當你撿到一隻的時候,只要仔細尋找,都會再檢到多隻其它群生體,這不就增加了你的菌子撿拾數量;二是採用放大鏡式搜索,你發現哪些隱藏在樹葉、青苔或者其它遮蓋物下面的菌子,因為菌子本身體積較小,除了一眼就看到的菌子之外,還有其它群生體其實已經出土了,只不過是被異物遮擋了沒有被你及時發現,這時只要你蹲下身體,你會發現好多的群生體早已把爛樹葉、青苔、腐樹枝頂得高高的,只要拔開這些個異物,這些小“精靈”就會乖的進你的小籃子:三是像青頭菌、黑牛肝等菌種,天生的“變色龍”,這些菌種都有偽裝色,並且也是群生體,如果你只是一味採取平掃式,風捲式,那麼我告訴你它們絕對不會是你的盤中餐,採用放大鏡式搜索,從不同的角度來回尋找,會大大的提高你的籃子收益。


第四方面:輔助工具。除了上述的三點之外,我建議備一些輔助的小工具,比如帶鉤的木棍、鐮刀、小鋤頭等等,小工具便於你在撿菌過程拔開異物,從而有效提高你的目標發現率。

好了,以上就是我個人在撿野生菌中積累的一些驗,希望對你們有用。如果你是專業的、或者是骨灰級的撿菌高手,請多多指教。謝謝大家,有喜歡的,請點擊關注我,並給個小紅心。


玉蕭聽落梅dxh


進山撿野生菌有什麼技巧?我回答就倆字兒:看天。

簡單嗎?其實就這倆字兒學問可大了。在看天裡頭,要看三個關鍵點。

第一、看天夠不夠熱。菌類的生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十幾年前的一個午夜,我和幾個朋友在山上露營,到了12點還睡不著,和一朋友起來散步。發現茂密的森林裡晚上居然有亮光,難道是鬼火嗎?鬼火應該會移動啊,這些亮光一動不動。我們倆關了頭燈,漸漸覺得四周越來越亮,如同下了雪一般。最後我的朋友忍不住去摸這些發亮的東西,結果居然是一片片樹葉。是我們每個人帶了兩三片掛到帳篷裡面當小燈用。樹葉為什麼會發光?這喚起我85年的一段記憶。當時在大學圖書館的期刊部,我讀到這麼一則信息:菌類在生長非常快的時候會來不及代謝,於是就會發出熒光,稱之為熒光代謝現象。現在一些食品也會出現發出熒光的現象,那就說明有一種菌在快速地生長。菌類快速生長是要有條件的,首要條件就是溫度。所以說這第一個要求就是看天夠不夠熱。

第二、看天有沒有下雨。菌類快速生長,除了對溫度有要求,還有一個要求就是溼度。如果太旱,達不到菌類快速生長的條件,它也不會長出來。

第三,看長的是什麼樣的樹。我們所撿的菌子,專業上稱之為子實體。除了子實體還有菌絲,菌絲是不被我們注意的。要從菌絲變成子實體,首先要有足夠的營養。我們很多的菌和植物是有對應關係的,比如紅菇科、牛肝菌科的這些菌,他為什麼沒辦法人工繁殖呢?他們有個共同的稱謂叫根外菌根菌,簡單點就是,這個菌必須能夠從植物的根系上吸收營養,然後才能長成子實體。這是目前人工解決不了的難題。因為這種菌和植物有對應關係,所以你看到這種植物就可以判斷,這個植物的周邊可能會有什麼樣的菌。因為樹木長得都比較高大,我們需要仰視,所以我們還得看天。

就這倆字兒,我解釋了這麼一通,不知道能不能讓你滿意?如果滿意你就轉發出去讓更多人受益吧。


武松聊野菜


現在正直六月份,雨水充沛,氣溫適宜,正是野生菌大量繁殖季節,因此山裡有很多野生菌可撿,但是要想滿載而歸,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撿野生菌要趕早

趕早去撿野生菌,主要是避免被人捷足先登,所以是越早越好,我小時候進山撿野生菌都是六點就起床,天還有點偏黑就進山了,此時經過一個晚上娘潤的野生菌剛出土,很容易發現,然後第一時間撿走,如果去的遲了,只能碰運氣撿點剩下的。

二、要多留意樹下、草地、坡地,且偏溼潤的地方

野生菌的種子是隨風傳播,遇到障礙物落地生長,因此在樹下、草地、坡地這些地方生長野生菌的概率較大,最好是偏溼潤的地方,比如坡地這些地方有一種傘狀的蘑菇,草地裡有白蘑菇,樹下有綠蘑菇或者圓球蘑菇等,因為水分充足能促進野生菌的生長,因此進山的時可以多留意這些地方。

三、多留意地上的鼓包

有些野生菌並未第一時間破土而出,還處於雛形階段,這個時候,地面會形成一個鼓包,只要把上面的泥土翻開就能發現裡面的菌子,還有當前農村撿柴火的越來越少,很多老松樹葉堆積在地面上,也容易遮擋菌子,當看到鼓包的還是,可以上前仔細觀察一下。

四、分辨毒蘑菇

雖然毒菌子有很多種類,但是大致上很容易區分,只要不去撿那些顏色鮮豔,頂部有麻子,氣味刺鼻的菌子就行,選著撿一些顏色普通的。

總之在掌握前面四個方法的前提下,要想撿到更多的野生菌,還需要很好的視力,視力好,看的更寬,更清新,更能準確定位附近的野生菌,從而加快拾取速度。


老梁話三農


我是地道的雲南人,從稍稍長大後,每年都伴隨著雨天的到來上山撿拾野生菌。在那個年代,人們撿菌基本上都是滿足自己及家人的口福。後來參加了工作,幾乎沒有機會撿菌了。這幾年來,我又經常回到老家照顧父母,又重拾小時候撿拾野生菌的樂趣,往往上山一趟收穫都不小。



在我們農村老家這兒,到目前為止山上長出的野生菌人人都可以遍山找拾,不分你家山林還是我家山林。我一般只是撿拾名貴點且無毒的野生菌,如雞樅、松茸、青頭菌、奶漿菌、北風菌扣牛肝菌系列大腳茹等,我願意將我撿拾野生菌的體會分享。



雞樅一般只會在海拔低一點氣候熱一些的地方生長,往往會集中在當陽的松樹林及草科中,一些玉米地裡也會出現,如果看到一朵了,往四周仔細尋找,也許會讓你驚喜連連。火把雞樅即黑皮雞樅,一般農曆初五就會長出頭水雞樅了,一些有經驗的農民就說"五月初五雞樅冒土",這話是有些道理的。黃皮雞樅出得晚敗得也晚,往往碰到幾乎是大朵大朵的,撿到一朵就夠幾個人吃了。撿雞樅,如果是城裡人下鄉撿拾遊玩,到了可能出雞樅的山上,你可以看到別人撿拾的痕跡,如動著土的,然後在周邊仔細尋找,相信一定會有收穫的。



松茸,我們老家這兒叫"臭雞樅"或"山雞樅",因為有股淡淡的的中藥味。松茸的長出地點一般也在山樑上的松樹腳,與雞樅相反,只有在海拔高一些的二半山區才會生長,也是有窩塘的。八十年代中後期,日本人大量在中國購買松茸,故而拉高了價格,撿拾去賣的人多了,近兩年我總共只撿到過三、五朵。



不過,不用恢心,像特別好吃的青頭菌、北風菌、大紅菌等等,只要有耐心和跑得勤,任何人上山都會有收穫的。總之,凡是無毒好吃的野生菌,其生長地點的規律,幾乎都是生長在山樑上或當陽的山坡上。



上山撿菌,一是要約上兩三個夥伴,注意安全。二是不認識的菌最好不撿,即使撿了也要向經驗豐富的人請教,不能吃的儘快丟了……(圖片是去年撿菌時拍下的)


關注三農一閒人


三十六行,每一行都有獨特的一面,雖說撿菌子不算一行,但到山林裡撿野生菌也要有一些門路和技巧才能滿載而歸,要不然我們家鄉那些“拾菌高手”的稱號就顯得有些徒有虛名了。

一山有四季,說的是我們這裡的山海拔很高,氣溫不同,而山上的植被會隨著山的高度來分佈,這就說明不同的溫度,溼度和土層,所生長的植被也就不同,那麼,野生菌同樣也是遵行這種規律。

一,根據菌類分部規律撿拾

有些菌類喜歡生長在溼度大的腐土上,如:青頭菌,麻慄菌,掃把菌,紅菌等菌,喜歡吃這類菌的可以到山腳挨向箐底上方的叢林中尋找。

象見手青,雞棕,小黑菌,白羊肝等之類的菌則喜歡生長在有草叢又可以被太陽照射到的地方,也就是到半山腰部位撿拾。

二,按菌類生長環境撿拾

乾巴菌多數在松毛,雜草下;松茸多在陰暗潮溼,腐敗的枯葉下;松露則在松林腐土裡,要挖才能撿拾到;雞棕要有白蟻窩才能出。不過,這些菌都很難拾到,要知道菌窩才能有收穫。

三,要有撿拾工具

鐮刀,提籮(背籮),長杆勾草鐵笊是撿菌必備工具。鐮刀可以用來勾草防身,爬山時用刀尖挖土裡向上攀,看到雞棕菌可以挖根。

竹編的提籮透氣性好,撿拾到的菌類裝裡面不容易破損。長杆勾草鐵笊和鐮刀一樣可以勾草翻菌,能防止蛇蟲咬傷還能拄著走路不吃力。

四,記時間,地點撿拾

都說五月端午,雞棕拱土,這話一點也不假,只要水份,溫度,溼度夠,在每年的同一時節都能撿到雞棕。

我們這裡,有的人能撿到很多菌子就是靠記時間,記地點來撿拾的,當然也還要加上一點運氣。這些人它們專門有一套自己記錄的方法,每年都能準確無誤的撿到雞棕,大黑菌,多的話一次就可以賣上幹元。

以上這些都是要在出菌的山林裡才實用,否則你有再好的穿戴行頭,工具和精力都是白搭。

以上是小丫撿拾菌子的經驗,文字原創,部分圖片來自好友。


泥糖小丫


在山區農村長大的花腰妹,從小就跟隨大人上山採拾菌子,對各種野生菌子可謂是一眼看穿,我分享我們上山採拾野生菌的一些小技巧給大家。


首先我們要知道,野生菌的最適宜的生長環境一般是在雲南松、沙老樹、高山松等一些針葉林和混交林地帶,植被不同,野生菌的種類也不同,所含的蛋白質、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們經常會說,那兒的菌子香甜,那兒的菌子苦澀等,那座山的菌子品質佳價格好,那座山的菌子不能吃等。瞭解掌握出菌子的山林,有目的採拾才能有收穫。


技巧一:大部分野生菌有老窩。小時候大人帶我們小孩子採拾野生菌,最先去的地方就是以往年經常出菌子的地方。爺爺說,大部分野生菌有老窩也比較戀窩,只要記住以往年出菌子的時間、地點,然後算著時間去尋找,時間可以放寬一個星期左右,如果沒有被人採拾,一般都會有收穫的。


技巧一:採拾雜菌的時間和地點。就我們當地而言,進入5月底6月初,就開始有野生菌上市了。採拾菌子一定要在幾場雨水落地之後去,最先出的是野生香菇,我們叫香菌,這類菌子喜歡生長在枯死的櫟樹、水冬瓜等雜木樹上,屬於腐生菌。


隨後6月中下旬開始,各種牛肝菌、羊肝菌、見手青、牛屎菌、紅衝等第一波菌子陸續冒出地面,我們叫雜菌,這類菌子個頭相對較大,最喜歡在雲南松、櫟樹、杜鵑等灌木林中的緩坡上、草叢裡。

從7月份開始,第一波菌子落潮後,要過個把星期第二波菌子又開始出了,以奶漿菌、雞油菌、板栗菌、青頭菌、喇叭菌、掃把菌等小個頭菌為主,這類菌子喜歡在松林、灌木林或草坡地生長。


7、8、9月份為出菌子的旺季,也就是第三波菌子,這時候的菌子種類就比較雜亂,能吃的不能吃的野生菌都會集中在這幾個月競相冒出。

技巧一:特殊菌子採拾。7、8月份雨季後是採拾雞樅的最佳時節,雞樅有單生和叢生,在山林或者草坡地裡,黃皮雞樅和獨腳雞樅多點,而在烤煙地、包穀地等莊稼地裡或者山野裡,叢生的雞樅較多,凡是有白螞蟻窩的地方都會有雞樅。


雞樅比較認窩,只要白螞蟻窩不被破壞掉,一般在第二年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段就可以採拾到雞樅。

如果對松茸感興趣的,可以在秋季屬於寒溫帶地區的高山林地裡去採拾,一般生長在松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和雞樅一樣有群生和散生兩種。


而乾巴菌則比較挑環境,喜歡生長在松林下,和一般菌子不同,狀如牛牙齒,所以也叫牛牙齒菌,剛冒出土的時候是嫩黃色的,老熟了就為黑褐色,味道有牛乾巴的肉香味,所以叫乾巴菌。這種菌常為簇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像韭菜一樣割取,最多可以割三茬。

溫馨提示:上山採拾菌子除了正確穿戴外,還要備好一個木棍或者鐮刀,不但便於翻採菌子,還可以防身用哦!


花腰妹


農村山林裡面長的野生菌,很多都是不能吃的,而且一次也不能吃太多喔。

撿拾野生菌,首先要知道野生菌的生長環境和季節,因為野生並不是隨時隨地都能長的。想撿拾多一點的野生菌,還需要非常好的記憶。

野生菌的生長環境

山坡上陽光照射比較充足,且有樹遮陰的地方,一般就是野生菌生長較多的地方。只有太陽把地面曬熱後,再經過雨水的沖刷,野生菌才能長出來。

野生菌的生長還有個特點,因為野生菌不是哪座山都有的,這可能是跟地質有關。還有就是要每年生長過的地方才有,在撿拾過程中,漫無目的地尋找,肯定是撿不到多少的,畢竟一座山那麼大,沒有一定的記憶力還真不行。比如今年在某個地方撿到非常多,只要記住這個地方,等到明年野生菌的生長季節到來時,直接找到這個地方,保證還是滿載而歸的。

野生菌的生長季節

我們農民最重視的就是季節了,大部分農作物的種植、收割都有其季節性。野生菌的生長季節也一樣,但不一樣的是,野生菌的生長週期比較短,基本兩三天時間就會開始腐爛。

但是我們農民有農民的辦法,基本可以從農作物的生長來判定。野生菌一年有兩次的生長期,第一次是在稻穀開花的時候,第二次是稻穀收完後,稻草開始腐爛的時候。只要這兩個時期下過雨就可以準備上山撿拾野生菌了。

以上就是撿拾野生菌的一些小技巧,只有知道了野生菌的生長環境和季節,才不至於在撿拾野生菌的過程中空手而歸。


農村蔣小蘭


首先能辨別有無毒!

野生菌雖然好吃

但是不是所有野生菌都可以吃的

吃到有毒的野菌

會導致中毒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該怎樣辨別野菌

是否有毒呢

01

看生長地帶

可食用的無毒蘑菇

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

有毒蘑菇往往生長

在陰暗、潮溼的骯髒地帶

02

看顏色

有毒蘑菇菌面顏色鮮豔

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

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

採摘後易變色

毒蘑菇

03

看形狀

無毒蘑菇的菌蓋較平

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

下部無菌托

有毒的菌蓋中央呈凸狀

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

菌稈上有菌輪

菌托稈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04

看分泌物

將採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稈

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

菌面撕斷不變色

有毒的分泌物稠濃

呈赤褐色

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05

聞氣味

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

有毒蘑菇有怪異味

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06

測試

在採摘野蘑菇時

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

如果蔥變成青褐色

證明有毒

反之不變色則無毒

07

試 煮

在煮野蘑菇時

放幾根燈芯草

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

蘑菇煮熟

燈芯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有毒

變黃者無毒

大蒜或大米變色有毒

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

不要亂吃

以免中毒

即使是無毒的野生菌

也要煮熟後再吃


泉鄉師師


我們老家年年夏天有很多來收野生菌的販子!我們也盼望著夏天的到來!因為小時候作為學生可以上山採點野生菌賺點零花錢!窮人家的孩子經濟獨立的早應該就是從小就有這樣的觀念吧!其實採野生菌也是很有技巧的,由於野生菌長的比較快只要溼度允許半天就可以長大,早起的鳥有蟲吃對於採蘑菇來說最重要,起的越早收貨越大!其次就是要知道去那些地方採蘑菇,野生菌菌絲比較發達,連續好幾年會在同一地方或者附近出菇,採蘑菇要計劃好路線路程不能亂跑,把往年出蘑菇的地方規劃好路線,這樣也不用浪費太多的時間尋找,所有地點跑遍以後再去尋找新的地方!這樣以來也不會空手而歸,都會有收穫的!再者野生菌最貴的就是沒有開傘的小菇丁,採這種蘑菇就要好好仔細尋找了,特別是草叢,被頂起來個鼓包的腐殖土小面可能就有個小蘑菇!我小學,初中,高中,年年暑假採蘑菇,這就是我的經驗了!看看對大家有沒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