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假期或將繼續推遲,等待孩子們的開學好似“遙遙無期”,這個假期突然就變的漫長而難熬。

昨天在家族群裡看到一個短視頻,視頻描述的文字顯示是湖北的一家人,因為感染肺炎而絕望,從27樓往下撒錢,都是百元大鈔。雖然視頻真假我們不得而知,但很多人轉發評論,讓我很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場戰“疫”會對我們的情緒產生怎樣的影響。

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1

面對疫情,我們的內心在“暗流湧動”

如同2006年的“非典”一樣,新型冠狀病毒也在一時間瀰漫全國各地,如今距離企業停工、學校停課已半月有餘,人們的心理也在跟著跌宕起伏。

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新型冠狀病毒插圖

面對危機,我們的情緒反應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衝擊期。

人們感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出現變化,內心的平衡被打破,警覺性提高。

很多人對這種病會產生怎樣的後果不得而知,擔心自己也會被感染,情緒很激動,難以控制。如果附近有被隔離或確診的病例,更是讓心理防線近於崩潰,不知要如何是好,惶惶不可終日。

二、危機期。

經過一段時間的防禦或治療,人們發現並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新增病例數持續增長,死亡似乎不可遏止,又加上被困在家,與家人的朝夕相處,難免產生摩擦,給人一種社會、家人都靠不住、精神支撐系統崩塌的絕望感。

有些人就會出現過度焦慮,情緒失控的狀態,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比如不戴口罩大鬧超市,瘋狂搶購、囤積口罩、菜品,甚至雙黃蓮口服液等。

三、適應期。

雖然對於新冠病毒還沒有研發出特效藥,但新增病例持續下降,全國很多省市出現零增長,治癒人數也不斷增加,個體的焦慮水平減輕,自我評價上升,社會功能恢復。外界採取一系列方式幫助人們度過危難時期,新的生活方式出現並被大家逐漸接受。

四、成長期。

每個人恢復內心的穩定狀態,保持自身與環境的平衡與協調。個體重新投入到社會的學習和工作中去,從困難中吸取教訓,學習應對策略,為更好的生活成長更強大的內心。

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目前,經濟需要復甦,社會需要正常運轉,而我們的心理狀態大概還處於適應期。

孩子在家讀書,家長在家辦公,所有的家庭成員聚集在一起開始新的工作和學習,複雜的家庭環境、與日俱增的工作強度、難以立刻適應的教學模式、焦慮的家長和孩子,讓家裡的氣氛緊張而有壓力。

2

“停課不停學”之下家長們的心理感受

教育部在早先時候發佈的新聞中提到,延期開學後,孩子“宅家”也要利用好網絡平臺,不能面對面上課就搭建雲課堂,讓孩子們在家也能開展學習,做到停課不停學。

在近半個月的雲平臺教學之中,我們的家長們有怎麼樣的心理感受呢?

一、到底該選怎樣的機構上網課?

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直播平臺繁多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網上有這麼多繁雜而全面的課程。家長除了學校固定時間上的網課之外,突然之間發現孩子以前不會的、落下的知識都能回看、補習,平時關心的孩子行為問題、學習習慣問題、心理健康問題、親子關係問題等都能在網課中學習,這麼多內容的衝擊讓家長一頭霧水。

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本就是困難而痛苦的,家長的高標準與高期待又逼著自己從中挑選合適的給孩子上,焦慮情緒自然就居高不下。

二、輕鬆的網課之下是負重的“搞”作業。

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坐著、躺著、吃著、拉著都能上網課的孩子們,似乎並沒有太大負擔,但做起作業來就“原形畢露”,只能家長“降妖除魔”。

從硬件設施到軟件支持都要跟上,網不好、總掉線都有可能逼“瘋”一個媽媽,就更別說孩子聽不懂、學不會、作業做不了這些問題了。

有家長在貼吧裡抱怨“孩子在家上網課定的鬧鐘,從早到晚,還得各科的檢查作業,錄視頻發視頻,操心死了,比上學還累”,下面有人附和“還沒說一個孩子上課至少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呢,設備少了跟不上趟也拍不了視頻圖片,至少一個家長跟著啥都不能做”,兩個孩子的家庭更是“苦不堪言”。

三、各種突發狀況讓家長疲累不堪。

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這段時間家長處理的問題大概比以往幾年處理的都多。比如,三代同堂的家長,一會兒應付神經敏感的奶奶、情緒暴躁又無所事事的爺爺,一會兒夫妻說話的分貝高於平均值引發的理論或爭吵,一會兒處理工作難題、跟上緊急轉型的公司安排,一會兒孩子磨磨蹭蹭不寫作業、上課的手機打不開、錄了視頻不會傳、發出去的作業斷網丟失,一會兒家裡兩個孩子打的不可開交......

腦補一下畫面都覺得“熱鬧非凡”,更何況是身在其中的家長,身心都受到了極大挑戰。

身處困境中的家長恨不能“三頭六臂”,每日的安慰大概就是早上起來疫情又比昨天更穩定了一點的消息了。

3

“困境”之下,如何與孩子和平共處

這個時候,不要告訴家長控制情緒,真的“臣妾做不到啊”!

那到底如何讓自己、家人和孩子都免受不良情緒折磨,和諧的共處一室,有條件的還可以增進一下感情,實現平穩度過戰“疫”的特殊時期?

一、一起冥想放鬆。

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讓所有人的緊張情緒得到放鬆就是“磨刀”。

每天抽出半個小時,規定為家庭放鬆時段。在這個時間內,所有家庭成員放下手頭的事情,找一個讓自己舒適的地方,比如沙發、床、椅子等,播放一段讓人輕鬆的音樂,安安靜靜地感受自己的呼吸,調整自己的身體,度過一個身心放鬆的時間。

、一起學習或工作。

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張上課的課表,明確每天哪個時間段上哪個類型的課程,需要準備什麼道具或課本、筆記本等,引導孩子前一天睡覺前準備好。

家長在孩子上課、寫作業的時間段高效率處理工作內容,將學習的時間統一成全家的共同時間,互不干擾,共同進步。

三、一起解決其他問題。

宅家越久越煩躁?論情緒壓力之下的親子相處小方法

在家裡,除了工作學習還有很多雜事,比如做飯、收拾屋子、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談話、共同娛樂等。家長不要將孩子排除在外,作為家中的一份子,較高的參與程度可以讓孩子更有歸屬感和責任感。

比如一起打掃衛生,孩子看著自己擦得“鋥光瓦亮”的地板是不是也很有成就感?是不是下次再折騰的到處都是的時候產生內疚感?是不是在辛苦的勞作中更能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宅”在家中的生活雖然波折,家人的情緒雖然容易失控,但這個特殊的時期也是家人能更深刻的理解對方、感恩對方、親近對方的好機會。

也許在這期間,我們能發現孩子身上有更多閃亮的優點,能更明白夫妻工作中的不易和壓力,能更體諒老人的艱辛和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