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十一種孤獨》:我們都是孤獨的

世界上最孤獨之事,便是被最親之人所傷害 。

記得在以前學英文時,老師常會帶著我們區分alone和lonely的不同。她說,alone不一定lonely,lonely也不一定是因為alone。如果換成中文來理解的話,那便是獨自一人不一定就會感到孤獨,而孤獨,也並非是因為無人陪伴。

好書推薦《十一種孤獨》:我們都是孤獨的


《十一種孤獨》要展示的,是alone和lonely之間的悖論——有時候,真正導致孤獨的本質所在,可能恰恰來自於你最親密的人。 譬如師生之間。耶茨在這本書裡的開篇,便描述了一段師生關係。學生文森特缺乏家庭溫暖,“基本上處於某種孤兒狀態”,因而性格孤僻,在氣質上與集體格格不入,常被孤立。新來乍到的年輕老師普賴斯充滿激情,滿懷著作為教師獨特的崇高使命感,一直試圖用她的耐心和親和去影響文森特,讓他感受到溫暖,從而打開他的心扉。但這段關係最終卻為能如普萊斯所想的那樣——文森特對老師的關心絲毫不在意,甚至以行動來報復。在小說的結尾處,沉默寡言的文森特在學校的牆上畫了一個女人的裸體,然後,在旁邊加上了普萊斯的名字。以怨報德,令人心寒,孤獨之感,油然而生。 到底是什麼導致這樣的結局?我們可能會將原因歸結於文森特骨子裡的叛逆和孤獨,也可能歸結於普萊斯太過於明顯的關心,使得文森特不夠適應成為赤裸裸的焦點的感覺。但這樣的解釋卻不夠深入。 在我看來,普萊斯小姐的關心更像是一種自作多情。在社會的共識之下,我們給各種品質貼上好或者不好的標籤,反而漠視了每個人成為最舒服的、最如其本質的自己的權利。而在師生關係中,這種好與壞,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更加之明顯。沉默、格格不入、孤兒的出身,這些特質,在普萊斯看來,都是亟待被改造的。而她與文森特的師生關係,正好賦予了她去付諸行動的權力。文森特,一個並不算太壞,只是不太顯眼的學生,卻在普萊斯小姐明顯而又笨拙的過分關注下,被迫成為普萊斯浪漫幻想的犧牲品,成為他所不想成為班上的焦點,矛盾由此產生,然後激化,最終崩潰。這一切無關老師的熱情與否,也無關學生的品性如何,只關乎,師生彼此之間如何去理解對方,去對待對方。

好書推薦《十一種孤獨》:我們都是孤獨的


很多時候,你都會發現,這個故事中會有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孤獨地在這個世界上行走著。

我一直都認為,孤獨不是一個貶義詞,可是孤獨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能夠承受得住孤獨的人,也許會成為生活的贏家,可大部分人,會在孤獨中漸漸喪失信心,慢慢老去。耶茨筆下的都是被孤獨淘汰的人們,也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

好書推薦《十一種孤獨》:我們都是孤獨的


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之路有時會意外地轉個彎,給我們的並非驚喜,只是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