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袁枚的《苔》有哪些感触和联想?

佳思佑玩爆语文


诚邀!首先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意见,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野百合也有春天

清代诗人袁枚有一首赞美青苔的诗。写青苔即使阳光照不到,花儿又小如米,却也依旧如牡丹般自豪地开放,绽放出亮丽的青春色彩。弱小的苔花之所以能绽放自己,实现价值,就在于他坚定自信的行动以及不懈追求的作为。自然告诉我,青苔和野百合也有春天;生活告诉我,只要自信和努力,凡夫俗子也能赢得属于自己灿烂的春天。

积极人生态度,会产生积极的生活目标。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突然地来临了,突然地离开。而能在这个世界留下的,不是肉体,而是自己在世上所实现的人生价值。好比中国历史,皇帝千百,而真正名垂青史的,不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充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贤明君主罢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不在世上留存点什么,岂不枉活一世,太可惜了。因此,积极的人生态度就会引导我们积极去奋斗,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积极生活目标,必将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就能成功吗?我认为还需要强大的内驱力,驱使我们来实现这些目标。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能选择的,比如容貌、资质、物质条件等因素,因为平庸凡俗,因为贫困落后,因为自身条件差就放弃拼搏进取,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出路的。相反,愈挫愈勇,越贫越需改善,越差越需内涵,结果前途一片光明。北宋宰相司马光天资愚钝,但他却对自己充满自信,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努力拼搏,最终成为一代风范大家。贝多芬出身极差,父亲好赌,母亲染病,后来他自身失聪。这一切不利的条件,都没有成为他前进的绊脚石,他在音乐的天空驰骋着梦想,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终于成为世界乐坛一圣。所以,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没有不靠内驱力推动自己前进的。

持之以恒,永不言败,为成功注入生机。生活告诉我,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有积极的态度导航,有积极的目标追求,有强大的内驱力等因素,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恒心和毅力,百折不挠,就像青苔一样,没有阳光我争取,花小我不自卑,一心向上,积极进取,敢于跟牡丹媲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的芳香告诉我什么叫坚强,司马光的成功告诉我什么叫辛酸,贝多芬的成功告诉我什么叫痛苦,孙杨闪闪发光的金牌告诉我什么叫曾经的沮丧,郭跃腮边挂着的泪痕告诉我什么叫永不言败的执着。因此,我认定:瞄准目标,持之以恒,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素。

实现人生价值,在逆境中肯定自己,保持顽强的毅力,认准目标,坚韧不拔。生活的确有不公和差异,但无论多么不幸与不公,都不是自甘暴弃、消极颓废的理由。作为时代的青年,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光明的前途在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扬起信念的风帆,找准前进的航向,荡开双桨,持之以恒地积极进取,奔向成功的彼岸吧!

生活告诉我:平凡的苔花和野百合,也会拥有自己灿烂的春天。

【解析】一、有人认为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从这个角度可以得出立意:榜样的重要性。二、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由此可以得出立意:行动的重要性。辩证的考率还可以立意为:成功之路,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一起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生活愉快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欧阳说


初识《苔》这首诗是在2018年的《经典咏流传》上看到。一位到贵州山区支教的老师领着一群孩子共同演绎了这段“经典咏流传”。歌曲唱出来算不上多么婉转,孩子们的脸上带着童真和稚气,眼神里又充满懵懂和期望,这一刻忽然被一种真实的、朴素的情怀感动,虽没有忧伤的歌词,却瞬间泪目。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不知道清代袁枚写这首诗是因为触景生情,看到青苔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寄,当这群朴素的孩子唱着这首歌出现时,我们立刻被带入意境中。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缺少了现代城市孩子们的灵动气息,多了憨厚和质朴,他们是最平凡的群体,但谁能说他们没有美好的愿望呢?



非常感谢像梁俊这样的老师,给山区孩子心灵的启迪,在日光照不到的阴暗处,生命似苔米微小的处境里,依然要不卑不亢,不能放弃生而为人对希望的追求,苔花虽小也要学牡丹尽情绽放。 这才是作为一名老师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大爱和善良。
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关注偏远地区的孩子成长,为他们送去阳光和雨露,因为“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


一梅君


楔子:诗能品人生,诗能传灵感,诗能悟生活。好诗如好酒,经典醇香。唐诗宋词独领风骚,占据了诗词的大半壁江山,人人阅读,户户传诵。说起清朝的诗词,可能大部分人是无感的。清朝的诗人有谁呢?又有什么好的作品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袁枚。了解他的生平,了解他的创作思路,以及其最经典的诗作-《苔》。

一、袁枚的生平

清康熙五十五年,袁枚生于浙江钱塘。年少有才气,少时便擅长作诗。乾隆四年,24岁的袁枚参加科举考试,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袁枚外派做官,历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其为官清正,不避权贵,颇得百姓爱戴。他的上司两江总督尹继善是他的贵人,非常欣赏他。要知道尹继善是雍正、乾隆年间的权臣,历任两江、云贵等总督,大权在握且深得皇上信任。乾隆曾说:“我朝百余年来,满洲科目中惟鄂尔泰与尹继善为真知学者。”尹继善有多得宠,其女儿嫁乾隆第八子永璇。有了总督的欣赏和支持,袁枚的官路很顺,虽然没有做什么大官,但也衣食无忧。乾隆十四年,袁枚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在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的一生为官顺利,衣食颇丰,这使他的创作无物质之忧。他虽处官场,但遵循内心想法,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随意且快乐。袁枚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所处时代正是康乾盛世,其通过官场及自己的经营让随园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随园,既可以游览,还有歌舞相伴,其饮食也颇具特色,当然这一切是需要交费的。他的《随园全集》、《随园食单》都是当时的畅销书。可以说,袁枚既是官场人,也是生意人,他通过随园经营、写字等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是名副其实的土豪。有了物质基础,袁枚吃住讲究,心情美丽,一直活到了嘉庆二年,享年82岁。袁枚的一生,可以说有财又潇洒,其身在官场但又进退自如,其诗、文皆有佳作。

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袁枚亦作一副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二、袁枚的作品和创作特点

袁枚作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与纪昀齐称“南袁北纪”。袁枚不但是位优秀的诗人,还是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袁枚提出的“性灵说”是清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他一生创作颇丰,创作了六千三百余首诗还有其它散文集,代表作品:《小仓山房诗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子不语》等。

何为“性灵说”?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表现真情实感,直接抒发自己的心灵所想,是人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的这一理论《随园诗话》中有着详细的记录,性灵说在清朝诗坛刮起一股清新的创作风,对清朝的诗坛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创作特点:

袁枚十分注重生活情趣,这一点在购买随园后体现的更加明显。随园是其在任江宁县令时花三百金购买的。随园购买后,袁枚花重金整修,并砸掉围墙,让百姓进来游玩。可以说,随园既是袁枚的住所,也是当时游玩的好去处。

袁枚还喜欢游山玩水。经常正月出发,腊月回来,游历一整年。要出去游历,既要有钱,又要身体好,恰好这两样袁枚都有。史书记载:袁枚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又出游吴越之间,即便是81岁还出游吴江……真是“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特殊的经历让袁枚的诗读起来与众不同,自有意味。袁枚的诗,反传统,突出自我,抒发心灵,清新自然。他的诗结合自己经历,晓涵生活情趣,意境幽远,清新灵巧又随性而发,给清朝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风。袁枚不但作诗,还广收弟子,特别是女弟子。历史上,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三、读《苔》的感触和联想

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袁枚的《苔》创作于300年前,支教老师梁俊在《经典咏流传》中带领山区孩子们演唱,带火了这首诗。这首诗共两首,其一更为人熟知。古代关于苔的创作留下了不少经典诗篇,除了这首外,诗佛王维有诗《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也是描写苔的好诗。

《苔》一的感触和联想:

励志人生,自强不息的好诗。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苔花虽然只有米粒般大小,但没有自卑,仍自强不息,像那高贵艳丽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我们的人生,不就像苔一样吗?!没有生来的成功,没有一步到位的富贵,人生需要的是过程,是磨练。我们有时就像苔花,那样弱小,那样不堪。苔花不像牡丹一样有人精心呵护照料,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人生也是这样,即便我们身处困境,但仍不能放弃,应自强不息,像苔花一样自信美丽的盛开。

《苔》二的感触和联想:

各自的心情,各自的环境,温暖还是凉爽,追随自己的选择。青苔认真的问红叶,何为夕阳呢?因为青苔从来没有感受到夕阳的温暖。

红叶和青苔,生活在两个世界。一边是阳光,一遍是荫凉。正所谓,所处位置不同,想法自然不同。第二首诗有点庄子的意味,其涵义跟《庄子》的“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万物都有区别,跟我们的生活一样。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不要去羡慕别人,做好自己最重要。其实去除表象,回归本真,任何事物又都是相同的。

“苔花”是何物?

这首诗火了之后,有人问“苔花”长的什么样,好像从来没见过。其实苔藓植物生于阴湿的环境下,比较短小,普遍附生于岩石、泥土表面或树身上。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其不开花结果,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从科学的角度上看,苔藓是没有花的。

作者袁枚看到的“苔花”,实际上可能是苔类的孢子体或雄器苞。既然作者将“苔花”用于作品创作,且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意义,我们也就遵诗欣赏了。

四、结语:

我们读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便能够品得诗中的意味,也让自己对诗的理解更具深度和内涵。作者袁枚,既是一位思路活、观点明、立意新的诗人,也是一位美学家、文学家,还是一位对生活充满情趣的土豪。袁枚的诗,是他人生的缩影。袁枚的诗,是其对生活的感受。就像这首《苔》,立意积极,将长在荫凉处的渺小的苔刻画的自信又形象,仿佛在启示我们的人生:无论何时,身处何地,不妄自菲薄,要自强不息,要争取自己的权利,要争取自己美好的人生。


大志读书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太阳照不到的阴暗地方,苔藓仍然生命旺盛,长出蓬勃的绿意来。苔花虽然象米粒那么微小,也还是如同牡丹那样热烈灿烂地开放。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清代的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美食家;袁枚是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难得在乾隆时期诗坛享誉最高的袁大才子写出这么一首朴素清新的小诗,这简直就是我们普通人的励志宣言,更是我们的人生追求和内心独白。它就象一朵苔花,小小的,却清芬四溢;默默的,却暗吐芳华。读到它,仿佛是自己的心声,感触颇多,总的来说有下面三点:

即使身处逆境,遭遇挫折 ,也一定要顽强坚韧,绽放自己的能量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不就是我们人生中处于低谷的时候?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要忍受深的浅的伤害,可能还有不可预料的误解。可是,就算我们陷落泥泞,也要仰望星光;就算我们脚踏荆棘,也要奔赴前途。委屈自己咽下,伤口自己包扎。生而为人,活着不容易;好好活着更不容易。我们必须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尽最大的努力,不让光阴虚度,不让自己将来后悔。太阳照不到,我们就要自己心有阳光;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虽然是小人物,也不要妄自菲薄 ,牡丹有牡丹的高贵,苔花有苔花的尊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世上大多数都是如我等的平凡人,总觉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总认为琐琐碎碎毫无建树。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简简单单就是幸福!牡丹有牡丹的美丽,苔花也有苔花的娇俏!要是把牡丹放到墙角,它还开不出花呢。我们辛苦赚钱养家糊口,这就是我们的自豪;我们平安健康家庭和美,这就是我们的成就。

你若盛开,就是精彩;光芒虽弱,也要照亮世界

王侯将相本无种,锦袍布衣何有别?高处不胜寒,低处自温暖。看这个世间,潮起潮落,月圆月缺;荣辱兴衰终归尘土,悲欢离合只留心中。纸上江湖,梦里风月,都比不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自娱自乐,苦中作乐。

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别的,交给岁月;我们只管付出努力,结果,交给明天。如果可以,请尽量心存善念,多做好事;给,永远比拿快乐!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结语

就让我们把这首《苔》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就是我读袁枚的《苔》的感触和联想,谢谢您支持!


hyg陌上花开


读袁枚的巜苔》有哪些感触和联想?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平淡,文字也非常的简约。袁枚就是写给我们普通的民众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听过一次,还是读过一遍,我们就会立刻明白他是在说什么或者他是在写什么。

袁枚是清代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等等。他是钱塘人,也就是咱们今天的浙江杭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袁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他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乾隆年间他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这样的职务。

这是个什么职务呢?这是皇帝的近臣,说白了就是在皇帝身边工作,负责起草诏书,一般任期是三年。后来他又在江苏的一些县,比如说溧水县、江宁县做过县令。应该说,他做官啊,为政还是非常有方,而且勤政、有名声。

但是后来他自己感觉,做官儿也有让他痛苦的地方,因为袁枚这个人啊,个性比较疏放,比较自由,所以他不愿意奉迎上级的官员。特别是在做官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动辄得咎(意思是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

他自己的性格又是好旅游、好朋友、好花竹泉石、好名人字画,这样的一种奔放的、自由的个性,跟这个做官有点格格不入。所以,在他33岁那一年,他自己就辞官回家。

在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的小苍山,买了一处园子,命名为随园,自己也称为随园先生。他后来就在这个园子里面写诗作画、撰著著作,招收弟子授课,一直在这儿生活到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已经82岁了,所以世间之人都称他为随园先生。

我们现在来看这首诗。

第一句说,“白日不到处”,一方面是写了苔藓的这种自然的习性,一方面也写了苔藓一年四季所处的自然环境。

第二句话锋一转,我苔藓虽然见不到阳光,但是我依然有我自己的青春。从第二句开始,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内在的这种写作的动机和写作的激情,我们好像已经感觉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苔》这首诗。

三、四两句,尤为引人入胜:“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然太阳照不到我,虽然我地处阴暗潮湿的地方,但我依然有我的生命,依然有我的青春。虽然我的花儿开得太小了,像米粒一样,但是,我花朵的生命,我花朵的青春也像牡丹一样毫不逊色。

像毛主席的诗词那样:“欲与天公试比高”。你看我小,我人小志大,你看我小,我人小依然有我人小的精彩。这首诗写到这,让我们一下子境界大开!虽然写的是阴暗潮湿的角落处的苔藓,但好像在我们面前反而绽放出了光彩、反而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反而感觉到太阳此时此刻就照射在了这一片小小的青苔之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写苔藓的人,比如说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再游玄都观》里边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意思是说在玄都观里边有一百亩的庭院,一半长的都是青苔。内心感受是这个院子很长、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了,备受冷落很久了。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也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这个陋室啊,台阶上长得全是苔藓。包括宋代的诗人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所说的“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不小心我的脚踩到了人家院子的这个青苔上。

这几位诗人说到的青苔,入诗的时候,都是在写一种孤独的、寂寞的、备受冷落的时候才提到的青苔,在诗里边,这个苔藓的意象也是作为一个陪衬的、附属的对象,它没有作为一个诗的主体来出现。而《苔》这首诗里边,苔本身就是诗的主角儿,它不仅是主角,而且它是青春的主角。它不仅是青春的主角,它还是盛开的象牡丹一样的鲜艳的主角。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能像牡丹一样盛开。相反,有很多的普通人可能就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生长着、默默地存在着、默默地绽放着他们像米粒一样大小的花朵。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不重要。

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这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绽放,默默地奉献,才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形成了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所以,我们感觉《苔》这首诗就是袁枚写给我们这些普通民众的。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袁枚会写《苔》这样一首诗呢?他怎么就会特别想到要为“苔”唱这个赞歌呢?这跟袁枚本人的经历和他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袁枚这个人,无论从他的个性,还是从他的经历来看,他都不愿意做官,所以他辞官回家,买了随园并经营随园,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人生的经历方面和人生的价值观方面,袁枚是想要过一种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上,袁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主张,叫做“性灵说”。什么叫“性灵说”呢?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自《三百篇》至今,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意思是写诗、写文章、写文学作品,一定要写真性情,不能只靠典故,不能只靠学问在那堆砌,一定要把自己的性情给写出来,真个性给写出来,这就是他的“性灵说”。

这样看来,《苔》,不就是他在写苔的一种性格、性情吗?

那大家可能会问,袁枚30多岁辞官回家,80多岁去世,那么在这几十年的生涯当中,他靠什么生活呢?答案是袁枚自有自己的活法。

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袁枚对自己这个随园经营得非常好,他没有在随园这个地方把墙筑起来,而是把墙推倒,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参观。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来的人就会特别多,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所以袁枚就把他这个随园的房屋出租了一部分。

他爱好写诗写文章,所以,他也会应大家的邀请来写诗、写文章,当然,邀请是要付稿费的。他还会自己印制自己的书,出书后售卖。同时,他还招收弟子来授课,讲课也会获得报酬。

总而言之,在自己的随园里,他就像他所写的这个青苔一样,虽然比不得达官贵人,好像天天能让太阳照到,但他也有自己的青春(活法)。虽然他的花开得不像那些他所厌弃的封建权贵们那样盛大,但这小小的花也能像牡丹一样,自有它的清香。

袁枚写的这首《苔》,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它不仅是袁枚个人人生的写照,同时也让我们联想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也有许许多多像苔藓一样非常普通,但是却又依然非常有骨气,非常有自己的主见和责任的人。

这首《苔》是写给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是写给咱们老百姓的,是写给你、我、他(她)的。如果要我给这首诗加一个点赞的话,我会说这首《苔》是在为我们自己喝彩,苔花是在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而盛开。

这让我联想到了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亿万中华儿女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但我们自觉坚守各自阵地,戴口罩、勤洗手、多宅家、少流动,顾大局、自觉防控疫情,虽然没有艳动天地、名震四方,不也象苔花一样各自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吗?

只有这样,人人参与防控疫情,每个人都拉起一道防线,打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我们才能取得防控疫情的最后胜利!我们坚信:疫情必能防控,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华军abc


袁枚这首咏物小诗,初次读到时是2000年的4月22日,诗以小见大,以人们惯见的不上心之物,阐释到闪亮登场,让人为之一振,余味无穷。我被深深打动。随机我拿起笔,结合当时槐花盛开,学写了一首模仿了子才的小诗,今天晒出来,请方家指教。

《槐》

谷雨正当时,杨槐青春来。

不及牡丹贵,却有暗香来。



蓝天云一朵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赞美青苔开花的一首小诗。诗虽然小,内涵深刻。我也是在中央电视台传承经典节目上看到一位贵州山区支教老师带领孩子们朗诵和演唱了这首经典的小诗。时间已经过去近两年了,但是我深深地被孩子们的演唱和诗本身的内容所感动。我想把我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谈谈体会。

一、这首诗告诉我们,在不起眼的小人物中也能出人才,关键在于自已的努力程度,只要你努力奋斗了,一样泛发出青春的活力,大放异彩。

二、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做出成绩来。有的人一出生就受到阳光雨露的沐育,可多数人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

,关键是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你能发放出青春的光茫,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三、一个人不管出生高贵还是贫贱,都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青苔花和牡丹花是不能比较的,一个是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会开花,而另一个是国色天香。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渺少也不作为,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不都象苔花一样没名气在开花结果吗?

四、这首诗告诉我们,小人物也能和名人比美。在这个世界上,小人物才是创造世界的真正动力,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无数个小人数努力拼搏的结果。

五、不能因为自己是小人物而不作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无数的小花开放,就能变成花的海洋。

六、只有积极向上的小人物,在这个世界上才能被人们所尊崇。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多少象苔花一样的小人物当了英雄模范,成了亿万人千古传颂的故事,受到人们的崇敬。

这首诗写的太好了,我们一定要向苔花学习,开出青春,开出气质,开出自信,开出平凡朴素的本质来。在这个沧海横流的时代,把自己这一滴水珠融入波澜壮阔的大海中去,让它永远呼啸奔腾。


悠闲典雅


这首诗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自强不息。先重温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告诉我们,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意义和价值,都应当收到尊重。比如地处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教育、物质条件,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改善他们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得到阳光般的温暖和哺育。

还告诉人们,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遇到多少困难,都要珍重自己的生命,振奋精神,自强不息,就能绽放光芒。


九思堂笔记


读袁枚的苔有哪些感触和联想?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书面的意思是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却并不是死气沉沉的,依然有郁郁葱葱的一片,依然是生机盎然,那如米一般小的苔花竟然开得如此欢脱,学着牡丹的样子,骄傲地绽放在角落里。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唯美。小小的苔花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微小而妄自菲薄,没有绽放的勇气,它肆无忌惮地开放,也不顾外面的争奇斗艳,只静守着自己的一个小角落。就算是开花,也不是为了有人欣赏,只为了自己高兴。

作者袁枚用20个字来描写这娇憨的台花,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苔的欣赏,他没有带半点居高临下的轻视,而是俯下身子,去静静地观察苔花地静谧之美。

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这首诗,我想我们要了解一下作者袁枚地生平。袁枚23岁中举。24岁考中进士,27岁的时候因为散馆考试不合格,被外调做官,28岁,当上知县。在做知县期间,政绩不俗,深受百姓爱戴,虽然如此,但他厌倦了官场繁琐忙碌,对于应酬逢迎的事情更是厌恶,再加上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于是他在35岁那年以侍奉老母为由辞官回家,归隐随园。

这首诗通过描写小小的苔花上方表达了诗人的随性和恬淡,他看透了官场看似繁华的美丽,更喜欢安守一隅,过自己的生活。《苔》是一首非常励志的小诗,这简简单单的20字,表达了非常深厚的人生哲学。

第一,不要妄自菲薄。

哪怕你只是一株小小的青苔,你也有绽放的权力,就算花开得没有牡丹耀眼,没有桂花芬芳,没有樱花烂漫,但小小的花也依然不畏自然的选择,勇敢地开放。做一朵小花如此,做人更是如此,不妄自菲薄,勇敢的选择自己的道路,不惧前行,不要被那些担忧缚束住自己施展才华的手脚,落落大方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才是为人处事的第一要义。

第二,学会珍惜当下的生活。

像苔花这种渺小的花儿,它依然在努力地过着平凡的小日子,哪怕无人欣赏,无人赞美,也要尽情绽放,它活在与世无争的宁静世界里,静静地欣赏自己的美。作者袁枚通过这首小诗告诉读者们:学会珍惜当下的生活,而不去好高骛远,想那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是快乐生活的根本。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然是学,但却开得别有一番风味。何必在乎别人的世界有多精彩,就用自己的努力装点自己的世界,活在当下,活出精彩。希望所有看到这首诗的朋友,都能够好好的快乐的生活。

我是欧阳欣,一个阅读的妹子,欢迎关注我,一起阅读,一起收获,一起成长。

欧阳欣


《苔》虽短章,但蕴含颇丰。

首先,它告诉我们:任何生命都是独立的存在,都具有存在的价值,都有其无可替代的独到之处。高贵如将相,可以纵横捭阖,有一番作为;卑微似走率,也能量力而为,拥一角蓝天。高贵者自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卑微者也不必卑躬曲膝,气不敢出。

其次,它给我们以启示。渺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苔,尽管处于偏僻幽暗之地,尚且存勃勃生机,怀牡丹一样梦想,勇敢地开出自己的花,亮出生命的色彩。我们为什么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呢?有什么理由浪费自己的生命呢?生命本无所谓高贵卑贱的,它就像一杯清水,你注入什么,它就会呈现什么色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让我们珍视独特的生命,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绚丽之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