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書法的“書卷氣”?

章翀山


書法中的書卷氣和繪畫中的文人畫指的都是文人的一種美學追求。文人繪畫不同於一般的畫家的作品,他追求的不是像不像和美不美的問題,而是要體現畫家個人的精神上的追求,要具有道家的仙氣或佛家的禪意。書法家也有這樣的情況,而且還要多樣化。王羲之的書法有魏晉名士的超逸嫵媚,唐朝的楷書無不端莊大氣而又各具特色,蘇軾的書法則灑脫無忌,弘一法師的作品可見佛家的虛靜無慾,而毛澤東的書法更是充滿了一股所向無敵的磅礴之氣。這些大家之所以被稱為大家,不是因為他們的筆法之妙,而是他們代表了一種時代的風貌,以及他們獨特的個人精神魅力,是他們長期苦苦修煉所致,那種精神不是那麼容易模仿得出來的。這是中國美術的特點,不求形似,外國人很難理解的。


血色舞臺


所謂“書卷氣”,是中國書畫裡倡導“文人書”,的一種延伸。它除了包含書者內在的文化修養以及儒雅氣質外,還可通過外在形式得以表現。


一幅書法作品是否具“書卷氣”,我們可從幾方面來分析判定。

一、帖學特徵

書法歷來有“北碑”、“南帖”之分。文人書最早出現在南方的東晉,我們所說的“魏晉風度”一部分其實就是指其中濃厚的書卷氣質。因此作品是否有帖學功底是其標準之一。


二、筆畫特徵

當我們看到有碑學功底的書法,一般稱其有“金石氣”,筆法以方筆、逆入為主,行筆大都粗獷;反之,帖學中有書卷氣的筆畫外在表現形式大都以露鋒、順入為主,行筆轉折注重細節。



三、形態特徵

學碑的字寫出來無論內擫、外拓,其字形大都厚重、峻拔;而文人字大都圓潤、飄逸,如二王、虞世南、宋四家、趙孟頫、董其昌、成親王、啟功等就具典型“書卷氣”風格。

四、章法特徵

具“書卷氣”的作品在章法上變化多端,整體雋秀空靈,講究隨情緒起伏而表達出輕重緩急、錯落有致的韻律感。而具“金石氣”的書法整齊劃一,情緒表達注重通過墨色枯潤、力度去渲瀉。



中國書畫自古高抬“文人書”或“文人畫”,一個走帖學路子的人把《蘭亭》學得惟妙惟肖並不表明他就具有多麼高深的學養,相反不少鉅奸佞賊也有把字寫得極具“書卷氣”的。所以“書卷氣”其實只是不同書法風格的一種“託辭”而已,與書者個人的學識修養並無太多關聯。

[臨池管窺]謝謝閱覽!


臨池管窺


中國書法的書寫的確是講究書卷氣的,但是書卷氣不是說賣弄自己的學問,以顯擺掉書袋般的腐儒情懷為能事,而是真正地在書法的行文書寫過程中,將學問氣度與書法作品做到有機融合。

我認為這才是書卷氣最為恰當的定義。

一、書卷氣的本質——書畫文化的深層次邏輯

從本質上將,講求書卷氣不是我們在書寫書法過程中一個簡單的、非常偶然的訴求,在這樣一個現象背後,實際上暗含了我們的書法藝術家長久以來進行藝術創作的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次邏輯,即做到書品和人品的融合。

二、人品等於道德品質?

關於人品和書品的爭論,實際上我們通常著眼的,只是人品到底能不能決定書品,它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麼樣的。但是實際上我們並沒有搞清這裡面強調的人品到底是屬於哪種意義、包含哪些範疇的東西。

如果沒有弄清一個東西就去胡亂的定義它,甚至去討論這一概念所圍繞的相關理論,那麼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會出現偏差。

比如一般意義上,如果我們把人品單純的理解為人的道德品質,這實際上並不能算錯誤,但是它算不得全面,只能說有偏頗。

的確,我們看到,像顏真卿這樣忠孝仁義雙全的書法家,寫出來的書法是大氣的,磅礴的,以至於人們說顏真卿的字猶如關羽一樣忠毅勇武。

但是其他的像顏真卿這樣的、道德上完全可以算的上古代傳統士大夫典範的人,他們的書法卻沒有像顏真卿這樣達到這種藝術高度,這是為什麼呢?

比如、清官海瑞、包拯之流,應該算是古代士大夫典範,但是他們的書法現在有幾個在學習、傳頌的呢?幾乎沒有。

可見藝術水平的高低有時候不僅僅是由人的道德高低就可以決定的。

三、“養吾浩然之氣”與藝術修養的提升

說到這裡,我想到孟子在《孟子》中和公孫丑進行的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人品就是道德修養”這一判斷了。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這段對話記載於公孫丑一章,大意是公孫丑問孟子擅長什麼,孟子說自己擅長言辭,擅長養浩然之氣。然後孟子進一步解釋了什麼是君子的道德修養,並且對道德修養的修習方式進行了一番評價和解釋,為了說的清楚,孟子說了那個著名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

很多人知道這個故事,卻不知道這個故事是談道德修養的修習方式的,而且是錯誤的修習方式。

很多人據此認為人品就是道德修養,就是道德方面的要求,實際上這恰恰孟子所反對的。孟子認為浩然正氣不是什麼存在於人之外的事物,而是一種內化於人心、融進血液的事物(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

所以說到底,人品,實際上是一種人的理想境界,這一境界實際上是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狀態,順應人情世故的變化,從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當然,如果按照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這種理想境界當然就是講求仁義。

面對不同的人群,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對於君王來說,這種理想境界就是處理好君臣、君民關係,施行仁政。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如果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經有“藝術家”這一概念,那麼我想他對藝術家工作的本質有了瞭解之後,就會認為,對於藝術家來說,這種理想境界應該是一種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藝術的生活方式。

在一個藝術的王國之中,每一個藝術家都是自己藝術王國的國王,他們面臨的問題當然就是處理自己與世間萬物之間的關係,即如何表現以及揭露他們的本質。

四、書法家和書卷氣

對於書法家來說,這種理想境界就是能夠在黑白線條構成的藝術世界中處理好各種技術問題和訴求問題。

不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可以被稱作是藝術的,只有那些真正表達了人類普遍理想、價值、信仰、情感等訴求問題的藝術作品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作品。大部分作品只能算是一種技術手段的堆砌。

而一旦藝術家們在面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再去靠純粹的技術手段來表現就完全達不到想要的效果了。

一切書法中獲得技巧手段就像實現塗寫在畫板顏色盤裡面的顏料,當我們處理上述問題的時候,我們苦惱的不是作為技術手段的“顏料”不夠,而是苦惱我們應該用那種技術手段來表現它最為貼切。

這也是很多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時候需要靈感的原因。當他缺乏這樣靈感的時候,當然不是因為它的藝術技巧不熟練,相反,他太熟悉了,但是他不知道該用哪一個。

但是中國古代的書法家給很少談到關於藝術術靈感的問題。即便有談到,也只是在文學領域略有談及,比如清代王世禎提倡的“神韻說”,並形成了一種派別——神韻派,他們從唐代司空圖和宋代嚴羽的“妙悟說”以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中獲得啟發從而創立。

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們,尤其是書法家們認為,我們現在所說的“藝術靈感”,實際上就是孟子所提倡的理想境界。在這一理想境界下,藝術家們可以盡情揮灑,隨意表現,卻可以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

而要想修習這樣的理想境界,就要從內心深處提升自己的修養,利用一些外在手段進行修習鍛鍊,一般來說,對於古人而言,比較好的手段就是儘可能的讀更多的書、獲得廣博的知識。

所以,古代的書法家們著力強調書卷氣,實際上也是對這一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表現。這就是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松風閣書法日講


學習書法的人常常聽說“書卷氣”一詞,意在誇獎書法的所表現的意境之美,描述較為抽象。

那麼,如何理解書法中書卷氣?如何培養書卷氣?

書卷氣由來

在北宋,書卷氣才被人真正提出來。

黃庭堅《跋東坡書》雲:“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文章之氣即是書卷氣。

在元明時期,書卷氣由趙孟、董其昌所引領。

董其昌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俗。”

在清代,書卷氣依然在書法欣賞方面有著重要地位,並被大量書家讚譽,書卷氣被明確提出來,成為書法欣賞的主流。

1、劉熙載《書概》說:“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

2、陳其元 《庸閒齋筆記·蔣振生書法論》:“學者苟能立品以端其本,復濟以經史,則字裡行間,縱橫跌宕,盎然有書卷氣。”

3、楊守敬說:“一要人品高,品高則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問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

4、何紹基也大為讚賞“士氣”:“從來書畫貴士氣,經史內蘊外乃滋。若非柱腹有萬卷,求脫匠氣焉能辭。”

士氣即是書卷氣。

書卷氣自北宋提出後,一直被書家廣為讚揚。

書卷氣的特徵

書卷氣是一種抽象的描述,“氣”是古人常用的表達,如“匠氣”、“金石氣”、“江湖氣”等,“氣”是一種感覺,一種意境。“書卷”則“腹有詩書”的表達。

古人提出的書卷氣有以下幾個特徵:

1、學識淵博,文章妙筆,意境脫俗

無論是董其昌所說的“讀萬卷書”,還是何紹基所說的“腹有萬卷”,都在強調書家個人學問修為,學識淵博是書卷氣最重要的特徵,古代書家皆為文學家,飽讀詩書,下筆成文,才情溢於文章之中。

但是,文章寫的好是不夠,還需意境脫俗、傳遞正能量,或歌頌清廉,或鞭撻醜惡,或務本求真,或超凡脫俗,這才是書卷氣的最根本特徵。

蘇軾《寒食帖》不僅是技藝高超,而且文采斐然,字裡行間都透露出文學家的氣息,流露出華才不遇和堅韌的品質,王羲之、孫過庭、黃庭經、趙孟等人的書法皆如此。

文章妙筆、意境脫俗是書卷氣的首要要求。

2、技藝高超,變化豐富

不是書讀得多,書法就一定有能寫得好,科舉考試的狀元滿腹詩書,卻沒有聽說他們的書法有書卷氣,因為他們的書法類似“館閣體”,或者是為了迎合帝王和時代風氣的口味,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豐富的技巧變化。

技藝高超是書卷氣的基本要求,王羲之《蘭亭序》這是技藝高超的代表作,其變化極為豐富。

3、筆法乾淨利落,墨色溫潤

書卷氣在筆法也有一定的要求,宗法魏晉,追摹二王書風是書卷氣的基本特徵。

點畫乾淨,筆法精緻,墨色溫潤,書寫流暢飄逸,等等,都是書卷氣的共同特徵,如蘇軾、孫過庭的書法。

孫過庭

這些特徵與“金石氣”、“野氣”截然不同。

金石氣反映的是墓碑石刻的味道,其中魏碑的金石氣是現代書家很喜歡的風格,這種金石氣撲拙雄渾,點畫遲澀,甚至有點粗糙,與書卷氣完全不同,當今書協主席蘇士澍就是這種風格。

蘇士澍

野氣指的是狂野不羈的書風,放蕩、個性、突破是野氣的重要特徵,如楊維楨書法。

楊維楨

書卷氣是娓娓道來、溫潤爾雅的,清雅才是其主旋律。

4、章法講究,手卷居多

縱觀歷代具有書卷氣的書法作品,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是長篇手卷形式,特別是孫過庭《書譜》的形式極具書卷氣,《書譜》原本是一個寫在小本字上,孫過庭從最後一頁開始抄寫,每頁從右到左書寫,這是古人的習慣,為瀏覽方便,後人將這一頁一頁的紙橫向拼接在一起,也就是我們今天在網上看到了長幅鉅作《書譜》,而實際上這些都是小本本(或者是小冊子),我們今天看到的絕大多數書法作品都是拼接起來的卷軸形式。

《書譜》

趙孟《洛神賦》、董其昌《岳陽樓記》皆如此。

董其昌《岳陽樓記》

這種小本本的形式就像古人讀的書一樣,看著這些書法作品,就像讀聖賢書,“書卷氣”中“書卷”二字便由此而來。

近現代啟功的書法也同樣具有書卷氣,他的《論述絕句百首》也是這種“小本本”、“小冊子”的形式。

5、品德高尚

書法對於人品向來比較看重,差的人品具有一票否決權,蔡京就是一個書法極好、人品極差的人,貪奸腐敗,不得民心,後人恥於學蔡京。

當然,並不是德高望重的人寫的書法就有書卷氣,品德只是書法的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書卷氣是文人士大夫共有的特徵,他們追求一種清雅脫俗的崇高審美境界,是文化修養和人格品質的集中反映,其中第一條(學識淵博,文章妙筆,意境脫俗)是書卷氣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最難到達的要求。

如何培養書卷氣?

如何培養書卷氣?

林散之曾說:“字有百病,唯俗難醫,多讀書方能醫俗。”

《宣和書譜》言:“大抵胸中所養不凡,見之筆下者皆超絕,故善論書者以謂胸中有萬卷書,下筆無俗氣。”

可見,想要擁有書卷氣,就必須多讀書!

然而,讀什麼書?怎麼讀書?這個問題古人並未解答。

1、傳統型學者

多讀古代經典名著,如《紅樓夢》等四大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學的素養;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理論,如孔子、孟子、老子等思想,提升自己對讀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理解;讀宗教名著,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這不是迷信,而是信仰,我們應正確看待宗教信仰,近現代弘一法師晚年皈依佛門就是最好的例子;品味唐詩、宋詞、元曲等詩歌著作,提升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和詩歌創作能力;深入瞭解中國歷史、習俗;等等等······

這些都屬於傳統型學者,對其中一二進行深入即可,同時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這些都能培養自己的書卷氣,成為一個文縐縐的文人。

2、現代型學者

現代有些人可能覺得傳統型學者有點封建保守,應該與時俱進,這種想法也是值得肯定的,想成為現代型學者也是可以的,西方名著有很多值得我們品讀,如《百年孤獨》、《老人與海》、《悲慘世界》等等,很多很多這樣的書,或者品讀中國近現代文人魯迅、陳獨秀、胡適、郭沫若、林語堂、徐志摩等人的作品。當然現代型學者最好也要有點傳統的東西,因為傳統是基礎。

另外我們要注意,培養書卷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十幾年的積累和沉澱,很難有所收穫,因此培養書卷氣是很難的,當今能有書卷氣者屈指可數,而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你離大師也就不遠了。

3、學會獨立思考

多讀書是提升書卷氣的不二法門,然而讀書並不是傻傻的讀,讀書的過程中需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於真善美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正義與邪惡要有自己的看法,對書法的藝術審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讀書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總結和思考!只要你有一般的智商,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形成自己的觀點。








寬城地出溜


古人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學書先得免俗,最要緊的是求高境界、高格調、高氣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包括讀通碑帖)明道,換氣質,積學理,開眼界,自然有電光火石般的省悟,而不將其訴諸文字,便會稍縱即逝。故我十分重視做散葉筆記(每將讀書或交友談藝中有裨益之語記錄下來)。讀黃賓虹、李可染、潘天濤、朱屺瞻等談藝錄都是如此。鄧逸梅老人的《藝林散葉》值得借鑑。讀書、寫作、硯邊點滴,思維由朦朧到清晰,長期積累,逐步“胸有成竹”,才能在濡毫落筆中漸入“得意忘形”之境界。學貴勤,尤貴專,一藝之成,良工苦心。我以為五分讀書、三分習書、二分寫作是從事書藝創作的合理結構。

清逸、蘊藉、渾樸、平和、簡靜是我五十多年來硯邊探索的藝術風格。我尤重“清逸”,它是我審美基本傾向。“清逸”,一為清,二為逸。諸如清新、清暢、清蔚;閒逸、淡逸、曠逸,贏得自然、平和、虛靜、簡約、古雅、高踔等氣息。平中求奇,風韻自然。書畫歷來有清濁之分,濁則俗矣。我們追求的書卷氣即清逸氣,不要濁氣、村氣、火氣、霸氣。晉人清簡相尚,虛曠為懷,自生風流蘊藉之氣,且恪守法度,筆墨不失榘度,書學晉唐,其理如此。


言恭達


書卷氣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胸藏萬卷書而不急不厲,溫文爾雅的氣蘊與超脫!


書卷氣就是中國古學者最具涵養的典範,包容,寬博,學富五車又神韻內斂,見識高遠且深藏不露。


在書法上,最具書卷之氣的當屬王羲之,初次看到王羲之書法,多數人沒有驚豔的感覺,很平常!拿人來做比喻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文弱書生模樣,身材消瘦,還著著眼鏡,話也不甚多,持重老成。


只是,當你真正去了解他時,你才發現,嗯!這個人好像有些深度,你再深入時,哇!這個人挺深啊,繼續研究,竟是深不可測!


這就是我對王羲之書法的認識,是真真正正的認識,沒有什麼虛誇的成分,在學習王羲之書法的這幾年裡,我有數次感覺自己好像已經理解到王羲之的書法了,可是!再過數天之後,又發現新的內涵,如此反反覆覆著,一直到現在,感覺是書聖的書法,是窮盡一生都可能摸不到邊際的存在!


書法的書卷氣,難以學到的原因是修養不夠,沒有胸藏萬卷書的學識,見識,見解,你真的難以做到不急不厲的內斂,沒有湛然若神的技能底蘊,你也難以做到平和恬淡的氣質。


書卷之氣比神勇更有深度,比雄才更具氣度,就像羽扇綸巾強櫓灰飛煙滅那樣,就像萬記鐵蹄彈琴退敵那樣,文弱確是力敵千鈞,儒雅實是胸存萬機!

書卷之氣書法的巔峰啊!


一笑貫長天


書法的書卷氣就是藝術性,就是筆法。是由筆法產生的書法藝術性中偏陰柔性的美的一種。

中國藝術的審美欣賞可以用太極之陰陽說簡論之,偏柔者為陰,偏剛者為陽,這樣比較確切。至於書法的歸屬性,即文化。書法的素養度,即知識。固然重要,但無法具象化,無法計量之,更無法就地轉化成筆法!誰知道書卷氣是什麼模樣的氣?

試想:書卷氣是讀書多了才有的嗎?是由書本知識轉化來的嗎?文化修養能轉化為書法嗎?怎樣轉化呢?如果可以轉化,就好辦了,不用練書法了,去上大學吧。因為讀書比攻習筆法(請注意是筆法,非書寫)容易多了。不信可查一下北大從成立以來出了多少個教授?出了多少個書法家?再說古代,列朝出了多少個狀元?又出了多少個書法家?

所以,但凡談書法不談筆法而談讀書之類修養的話,是不錯的而無用的空話,悠悠之談也。即使說得有理,無奈遠水難救近火。

關鍵是筆法,是藝術,是美學,是品性,這才是書卷氣的本義。





王乃棟說書畫


這三幅作品都很美啊!您的書寫氣個書卷氣都很濃。臨的誰的體呀?或是說你自己的手寫體?

書法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光輝的傳統。前人於長期的書寫習慣中悟出了書寫之道,積累了豐富的書寫經驗,論書者也很多,精闢妙論也是豐富多采,百家爭鳴,各抒己見。

書法的書寫氣書卷氣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字如其人品為先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俗話說,相由心生,字如其人,心正則筆正,寫出來的字會展現一個人的精神風貌,比如王羲之的字和歐陽詢的字放在一起,一看就會不一樣,除了用筆不同,和他們各自的性格稟賦也是不一樣的。

二、手隨意運在筆先

意須從本領中來。本領精熟,則心意自能變化。——清.馮班《鈍吟書要》 。

要想展現書法的藝術性和書卷氣,就需要紮實打好基本功,鑽研一種字體的筆法墨法結構章法等,吃透後,在繼續通臨其它字體,學有所悟,形成自己的風格,下筆自然胸有成竹,意在筆先。

三、學識修養字外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明·董其昌


功夫在詩外,要想寫好字,沒有一點文化功底是不行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會鬧出很多笑話,不能只埋頭寫寫寫,那只是純粹的寫字匠人,古今中外文化典籍,祖國大好河山都是可以陶冶情操,增進學識的。

(這是本人小楷書寫的屈原橘頌文句,他是湖北秭歸人,算是老鄉啦)

我是楚鄉田園吟,湖北宜昌人,家鄉主產柑橘橙子,關注我並轉發,成粉友,下半年請您免費試吃一箱柑橘哦(郵費自理)。若消關請見諒,到時就無法通知了。


桔鄉小農女


書卷氣應該是指書者的文化文學修養吧。

真正的書法家,腹有詩書,或者本身就是詩人或作家,或史家或畫家。本身的文學文化修養到家了,厚積薄發,是可以通過書畫顯露出來的。如蘇軾黃庭堅米芾唐寅文徵明等,本身就是詩人文學家,文化修養不一般。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對文字的理解有相當功力,又怎能寫出功力相當的書法呢?

以現代啟功與範曾為例:

啟功是當代詩人、國學大師,書法當中自有傳承,取法柳公權董其昌等名家,有一種洵洵儒雅的書卷氣和恬淡從容的古典氣息,字體勻稱雋秀,有學者韻味。他的書法可用“雅、清、簡、靜”四個字概括。

範曾是當代書畫家,書法是“蜣螂體”,這個比喻有揶揄之意,但也挺形象,是範曾早期的書法特點。字裡行間很難看出師法出處,只覺淺薄無蘊。當然,後經田蘊章先生的建議,範書有所改變,去除了那些“疙疙瘩瘩”的累贅。

以上是個人陋見,不喜勿噴!

下面看圖,大家評一評。




窗邊的小豆豆988


書法的書卷氣,是書法作品給人的一種感受,是書寫者的文化氣質在書法作品中的展示,是一種“文”的感覺,含有“文”和“靜”兩種氣質。

書卷氣是書法作品的書寫者的審美表達和欣賞者的審美感受的複合。

書卷氣不是想表達就能表達的,是書寫者的文化氣質的自然流露。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華”,即可以理解成是書法的“書卷氣”。

氣:表露於外的精神氣質;華:可理解為流光溢彩的狀態:只有飽讀詩書,學有所成,氣質才能高雅文靜,橫溢於外,併為人所感知。

這句話來自於《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蘇軾寫給朋友董傳的一首留別詩。董傳當時衣衫樸素,生活困頓,但由於他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氣質上風骨錚錚,不落俗套。

自古以來,國人就非常重視讀書與人的修養的關係,讀書不僅會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氣質,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成高雅、脫俗的氣質。

清代學者梁章鉅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於士大夫之林。”

書法藝術是高雅藝術的一種,是書寫者書寫的技巧技法與其氣質格調的綜合表達,“書卷氣”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是“粗俗”的對立面。


本文為昭明書館原創,圖片來自公開資料。

瞭解更多書畫藝術知識,請關注昭明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