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讀書會分享-006

合作理解的基礎——SFBT的諮詢關係

SFBT對諮詢的看法不同於其他流派,諮詢師與來訪者是一種邊緣性的關係。諮詢師不應當在來訪者的實際生活中,而是屬於不留痕跡、看不見的狀態。一切榮耀歸於來訪者自身,而非歸功諮詢師身上。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從社會建構論角度看,一切是被建構的、一切都是在對話或關係中產生的,故事不只有一個版本。諮詢師參與到當事人對自己故事的描述,在當事人的回憶、敘述中去幫助TA重構,引導其重新講出自己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究竟誰是導演?誰是編劇?誰是演員?

諮詢師營造一個相互尊重、肯定、開放式對話的氛圍,讓當事人可以體驗到自己的創作,重新探索、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身後一步引導”或者說是焦點解決的人性觀、復原力。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本•富爾曼是焦點解決應用的大師,他有一本書叫《回彈力》。他認為孩子生來就具有具足的資源,他們能夠克服自己的困難,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的責任並非解決孩子的問題,而是欣賞他們的天賦。

他在芬蘭的雜誌上發表了抽樣調查問卷,表明未來想要為某個主題寫一本書,提前做一個預告。在預告裡他邀請一些有過不幸童年遭遇的讀者給他寫信,講一講自己的經歷。同時,回答三個問題:(1)你覺得是什麼幫你撐過了艱難的童年?(2)當年的你,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什麼?(3)在未來的生活中,你是如何設法彌補自己曾經被剝奪的童年體驗——所缺失的那部分?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本•富爾曼收到約300封來信,他根據來信完成了《回彈力》這本書。標準的、焦點解決式的處理童年創傷、那些不愉快經歷的一個辦法,是通過這三個問句,讓當事人重新創作自己的生命和生命的故事。SFBT諮詢師不預設立場,儘可能多瞭解當事人的思維歷程、世界觀以及生命定位,瞭解當事人的參照架構,並在當事人參照架構中工作,而非企圖顛覆這個架構,這是SFBT諮詢關係的一個總體支持。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諮詢關係是創造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諮詢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它不像親人、也不像師生。一方面從來訪者的角度看,諮詢師給TA心理支持與幫助;但同時,不同諮詢流派在實際的諮詢過程中對關係的定位是不同的。有些流派比較強調指導性、有些流派主張平等性、還有些屬於權威性。而SFBT從某種角度上講,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不是平等的,甚至我們的位置還要比TA再低一些,有時候我們像“蹲著”和對方說話。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想象一下,來訪者到晤談室來,TA其實是力量不足的,可能佝僂著身子,可能依靠在牆邊,似乎快要倒下,這時候諮詢師需要給TA賦能,讓TA有力量感,是否我們就應該稍稍蹲下一些與TA講話?而不是直挺挺的站著,一手放背後,一手拿著雪茄(好似弗洛伊德的權威形象)。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來訪者到晤談室,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是TA不知道自己知道——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焦點解決諮詢師相信“理解、合作”,我們不是權威,要頤指氣使讓對方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才行。諮詢師相信TA、幫助TA、催化TA改變,而非替代TA去做改變,這時我們的位置就進一步往後了。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諮詢師看待當事人是位於一個欣賞、讚歎的角度,是抱著一種挖掘優勢的意圖,是朝向一個鼓舞、賦能的立場。通過這樣的互動關係,當事人的動機將大大被提升並帶動自身的改變,因此

諮詢師的位置比雙方的諮詢關係更為重要可貴(P58)。


未知之姿的開放與尊重

《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SFBT諮詢師也是採取同樣的態度,當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更多要傳遞一種真誠的好奇與謙虛的意願,這並非理解為表現出那種無知的狀況,而是我們尊重當事人個人的理解,避免事先的預設。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在個案概念化時,諮詢師常常腦海中有一個預設或判斷,往往容易先入為主,自以為是。概念化可以作為參考,同時諮詢師要抱著未知的態度進一步去探索來訪者。諮詢師需要嘗試放下“明確性的態度”(例如:不喜歡模糊性;快速下診斷,並以診斷為依據;依賴有關問題行為的描述;以個人所持的假設來縮小觀察的內容與範圍;側重於教學、解釋、傳遞知識的專家性;營造一個較為被動取向的脈絡以及可能會不慎地助長依賴性等);以“好奇的態度”(包括:能忍受模糊、混淆,不過早下結論;對於問題下定義是慢速進行的,並關注晤談室內所產生的經驗;關注於問題例外的發現;開放觀察來自不同系統層次的信息;提問問句以尋求特定性、在地化的知識;營造一個較為發現取向的脈絡以及意圖助長勝任感、自信與獨立性等)。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舉例:孩子回家向母親告狀“媽媽,你知道嗎?今天我氣死了!坐我後面的男生一直不停拽我頭髮!”媽媽回答,“沒辦法啊,拽頭髮說明男生很調皮啊!拽都拽了,也沒什麼了不起,就快去做作業吧”。這是媽媽的預設,認為女兒因為男生拽頭髮導致她不高興。但其實女兒還沒有說完,拽頭髮也就算了,讓女兒更生氣的在於當她告訴老師後,老師並沒有理睬,她真正的氣憤其實來自於老師(沒有處理)。顯然,媽媽也沒有真正理解到女兒的感受。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所以,諮詢師要貼近當事人的假設,貼近當事人的敘述,諮詢師的傾聽比答案更重要。很多時候,我們的答案並不是TA想要的或者並不適用,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建構的世界裡,只有自己知道答案。

語言是創造改變的工具,也是讓我們產生誤會的原因。語言讓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關係,在社會建構論中非常強調語言。同樣的詞彙每個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我們需要在對方的理解架構裡,放下預設,更多采用未知的技巧,更多貼近對方,結合當時使用的語言、提供的信息、TA擁有的見解以及連接的思想等等,以一個立體的角度去觀察、看待傳遞過來的信息。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意思是“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倘若問題成功解決,並非是來訪者的成長,而是諮詢師告訴當事人的;倘若問題解決失敗,所有責任將歸咎於諮詢師。諮詢師的看法是跟著來訪者,而不是持著自己現有的看法,這樣才能處於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諮詢師好為人師,非常想助人,也學習了專業的知識,掌握一套理論模式,給來訪者“開方子”,從而獲得極大的安全感,滿足自戀;同時,來訪者希望找到一個專家能夠告訴TA解決方案,希望諮詢師是全知全能,TA在沒有辦法的境況下需要找一個人,此時諮詢師以專家身份出現,最終會發現其實很容易失敗,諮詢師說的來訪者做不到。諮詢師的設想是理論的設想,在實際生活中,來訪者回到具體的現實只要有一絲絲的因素不同,就可能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持續的傾聽與同理

<strong>a.傾聽:

傾聽在所有諮詢過程中都是重要的,它是一個持續性的、全神貫注的神入狀態。除了聽當事人的語音語義,更多還要看到TA的非語言表達,比如有意義的聲音、音調以及面部表情等等,是一個整體性的信息觀察。

諮詢師在傾聽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來訪者宣洩的過程,是一個“自愈”的過程;此外,諮詢師要有重點地傾聽,留意我們所需要的內容,用“建構解決之道的耳朵”。SFBT諮詢師感興趣的內容是與解決相關的內容,當事人表述中那些有能量、有意義的部分,諮詢師接下來可以從哪裡進行介入?除了專注TA的內容,還要看到TA的態度。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諮詢師的回應有兩種,一種是“一般性回應”,比較簡短的詞或點頭示意,提示來訪者可繼續敘述;另一種是“明確性回應”,起到一個突出、肯定的作用。有時諮詢師將“一般性回應”與“明確性回應”放在一起,做一個整合性的回應。諮詢師的回應好像在暗暗發力,傾聽的過程即是治療的過程。“聽鼓聽聲,聽話聽音”,諮詢師要聽到來訪者的話外音,這需要一個實際的操練、不斷的磨練。傾聽是整體性的,回應也是整體性的。


<strong>b.自然同理的態度

同理、共情是諮詢師的基本功。在實際諮詢中有時很難做到,我們容易“過度的同理”或者“虛假的同理”。無論來訪者表現何種行為,表述何種內容,諮詢師都回應說“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的情況一定很糟糕;我感覺到你的悲傷”等等,事實上,偶爾一次可以,但密集的背教科書式的共情,會讓來訪者感到有些不自在,顯得有些“虛”,諮詢師並不能完全體會當事人,可能只是在背歌詞。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SFBT諮詢師的同理是一種“自然的同理”,它是一種更真實、平常、人性化的話,也就是“諮詢師要說人話”。當事人接納的是一個真實的諮詢師,而不是高高在上,坐在神壇上的諮詢師,更不是機器人。

當我們啟動“自然的同理”,來訪者就能體會到諮詢師對TA的尊重和理解。一個人的知覺是整體的、有其道理的、有其脈絡的,SFBT並不認為應該將情緒獨立於認知與行為之外,也不應視情緒為問題的肇因,諮詢師需要展現對當事人情緒的接納和理解。諮詢師接納當事人的部分是“什麼是真實的”,而非“什麼是正確的”。諮詢師不做判斷敘述的內容,只接納和理解內容背後的情緒。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此時,晤談過程將會獲得四個重要的效果:(1)諮詢師很快會聚焦在當事人參照架構上的某些重要環節;(2)將會阻止諮詢師養成評估當事人話語的習慣,而能更尊重與理解當事人所言;(3)可預防過早從傾聽者的觀點來解決問題,反而能轉為協助當事人擴大知覺並探討各種解決之道的可能性;(4)諮詢師將會仔細傾聽當事人在乎的事,或對當事人的處境表達自然同理(P66)。


<strong>c.“理解基礎”成為諮詢關係的關鍵

理解來自於溝通。“理解基礎”的形式包括三個步驟:(1)“呈現”一些新訊息的說話者;(2)一位“顯現或展現”他了解或不瞭解新訊息的接收訊息者;(3)說話者“體認”到接收訊息者是否正確地瞭解他(P68)。例如:諮詢師詢問來訪者“我這樣理解對嗎?不好意思,看來我理解錯了……”這就是站在當事人的立場去觀察、思考、看待問題。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我們不斷去印證是否真正理解到當事人的立場,有沒有get到當事人講述的那個點,並且按照當事人的反饋來不斷調整我們的理解。一方面,諮詢師保持價值中立;另一方面,我們保持未知的態度。即便當事人的某一話語或看法是比較荒誕的,但我們也同樣可以做到把它放在“理解的基礎”上。例如:諮詢師用奇蹟問句,“假如有一個奇蹟發生,你覺得那會是什麼?”來訪者回答,“我彩票中了500萬”。諮詢師腦中可能跳出來(TA又在異想天開,胡說八道了),我們放在“理解的基礎”上可以回應,“看來財富對你很重要,你很渴望能夠財務自由……”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SFBT諮詢師會通過“傾聽、選擇、建構”的連鎖歷程來推進。諮詢師要“順著聽”,還要“接著講”。諮詢師結合來訪者的敘述,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問題再次做出一些新的推進。


團隊合作的諮詢關係

雖然SFBT承認諮詢關係中有位階存在,但它一定會比獨裁製度更為平等、尊重和民主。SFBT諮詢師的好奇心並不企圖往成因、解釋和分類方向邁進,而是以當事人的知覺為焦點,並朝著建構解決之道的方向邁進。也就是說諮詢師更多時候不去問“為什麼”,而是問“怎麼做”。

SFBT諮詢師不希望在來訪者生活中留下任何痕跡,正如先前所說,諮詢師把一切的成就、改變、榮耀都歸於來訪者。當事人是TA自己生命與生活的專家,是晤談治療過程的“決定者”,並且真正代表著創造成功的權威。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6

感謝朱松林老師的帶領和分享,2020年讓我們共讀《尊重與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