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桩谋杀案改变了他的人生

白居易:被一桩谋杀案改变的人生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根深蒂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与中央相对抗。不仅政令时常不出中央,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到外地避难。

唐宪宗李纯有心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主张用武力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的宰 相武元衡,力推朝廷拿盘踞在淮蔡的节度使吴元济开刀。 此时,势力范围毗邻吴元济的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感觉到有些不妙。

白居易:一桩谋杀案改变了他的人生

尽管朝廷 一直对他的拥兵自重采取绥靖政策,但此刻朝廷用兵讨伐吴元济,难免让他有唇亡 齿寒之忧。 李师道的地盘,是当时占地最广、势力最大的一个方镇。别的节度使需要邀宠固位,通过讨好中央来巩固个人势力,但李师道不用这一套。

他的地盘包括了12个州,并占有今天山东沿海一带,得尽渔盐之利,有人口三百多万。这个独立王国自李师道的祖父、父亲、兄长,传到李师道已经历三代四世,堪称根基牢固。他们擅地自专,文武官员向来都是自己任命,也从不向朝廷上交贡赋。

说白了,不知朝廷为何物。 越是习惯土皇帝的日子,就越害怕改变现状。李师道敏锐地感觉到朝廷中有一丝不同往日的氛围。 宰相武元衡是积极主战派,主张用兵讨平叛乱,不能姑息养奸。御史中丞裴度受命到前方视察,向皇帝汇报情况时,也主张对藩镇用兵。

白居易:一桩谋杀案改变了他的人生

武元衡

这两人深得唐宪宗的信任。 李师道感觉,应该做点什么来阻止中央强硬派的抬头。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凌晨,有刺客潜入京城,杀死了武元衡,击伤了裴度。刺客还在现场留下纸条,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谁敢抓我,我就灭谁。气焰十分嚣张。 这起罕见的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京城大骇,朝野震动。

而其幕后指使者正是李师道,是地方割据势力企图以卑劣的暗杀手段阻挠中央武力 削藩的决心。 事情发生后,朝臣们大为惊恐,纷纷给自己找保镖,保命要紧。

对这起“国辱臣死”的重大谋刺事件,反倒不见有人站出来追查和讨伐。

白居易,一名闲官,此时不合时宜地站了出来。结果,原先缄默的朝臣们也都站了 出来,不是跟着他呼吁早日缉捕凶犯,而是呼喊着要拿白居易问罪。

白居易:一桩谋杀案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是怎么一回事? 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白居易。这一年,白居易43岁,人到盛年。他母亲四年前去世,所以他刚丁母忧服满后补官不久。 由于朝中没有人援引,他只是得了个闲官—太子左赞善大夫,即所谓“宫官”,太 子宫内的官,不管实际政治上的事。

在母丧之前,他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是皇帝的近臣。向皇帝提建议,是他的工 作,也是他的习惯。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所以他也算出身官宦之家。

但在唐代,除贵族和高品官外,官员并不能给后代很多庇荫,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会有很大的升降变化。 在父亲去世后一段时间,白家的经济状况就一度陷入窘境,当时家在符离(今属安 徽),因遭遇江淮水灾,白居易不得不往长兄白幼文任职的浮梁索米求救。

家贫多故,衣食维艰,前程如梦。可以说,白居易的青少年时期过得还是相当愁苦 的。 他后来追认北齐五兵尚书白建为自己的近祖,实际上是瞎编的。目的是在注重门阀的时代,以此自高其种姓与门第。


白居易:一桩谋杀案改变了他的人生


但他如此在意自己的出身,不惜附会世系,杜撰 郡望,可能也与青少年时期作为寒族子弟的不愉快经历有关。 只有在科举路上顺风顺水的时候,白居易才会不无自得地强调,他完全没有背景, 没有人脉,全靠实力取得成功。

多年后,他在给好朋友元稹的书信中,回忆当年为考进士到底有多拼,白天和黑夜都在读书,废寝忘食,以至于内分泌失调,口舌生疮,皮肤无光泽,年纪轻轻就齿发衰白。

命运总会眷顾拼命的人。 唐代考进士很难,有句俗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9岁,白居易就考中 了进士。这是相当了得的成就,以至于他一度自夸“十七人中最少年”,在同时考 中进士的17人里面,他最年轻。

此后,他的考霸地位不可撼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三登科第”,顺利得到官职 —秘书省校书郎。经历多年的困顿漂泊后,终于在京都定居下来。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