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农村老年人为主,并没有感觉粮食生产减少,为什么?

宝树白石


农村劳力只剩下老年人,粮食生产并没有减少,因为一是老年人爱护土地,精耕细作,颗粒归仓。二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节省了劳动力,三是化肥的普遍使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四是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高科技农业现代化基地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生产,所以粮食生产没有减少。


流水山上人


你好我是小腊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在农村确实老年人居多,农村一些青年中年大多外出打工赚钱,但农村老年人多并不影响粮食种植!

因为现在的粮食种植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完全靠人力来种植,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种植,从粮食播种,施肥,到粮食丰收,基本都是机械代替人工了!

记得小的时候到了粮食丰收时,学校还会放农忙假,因为小时候水稻麦子成熟后,都是人工收割,耕种,而且,收下的粮食还要晒,在装好储存,几亩地都要忙上七八天,但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种植,从收到种好,2-3天就可以忙完,而且,也不需要太多人力,只需把收下的粮食拉回家储存或者直接拉去卖了。

而且,现在都是土地集中种植,一个村的地集中承包给一个人种,每年按一亩地多少钱承包费结算,这样,土地也并没有闲置,粮食自然也就不会少的。




我们的小腊月


你好,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我们老家山东泰安,种地大多都是年纪四五十岁以上的,土地也没出现荒废现象。

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务工,要不在家上班。

而且也不会种地,地都给家里父母种着。

有的直接外包出去给别人种。农村人很珍惜自己的土地,舍不得土地荒废。在我们村,有的把土地无偿给别人种怕土地荒废了。

再有如果家里地里面慌了,会被邻居们说闲话的,这家真懒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大家!



晓峰视野


现在农村种地的确实以老年人为主,即便是这样粮食总产量一直增长,先看一下相关数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12月6日公布,2019年中国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

主要原因如下:

现在粮食种植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以刚刚联产承包时种植小麦、玉米为例,除了耕地、小麦脱粒以外,其余的劳作全靠人工造成,那时的人们总有干不完的农活。再看看现在,不论耕地 锄草 打药浇水直至收获,都有机械化帮忙,农民得到了解放,这种情况下,年轻人选择进城经商务工,家里的土地,留守老年人在机械及家人的帮助下,维持粮食高产不是问题。

高品质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助力。化肥农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施肥撒药,很好的促进作物生长,导致粮食高产。

年龄大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农活的老把式,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种点粮食作物就像喝汤一样简单。

粮食高产不在于年龄大小,是由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奋斗幸福515


有人说“有的地方的土地沒有人种粮食了,地也荒了"。这种说法存在也是个别局部地区,在中原地区,据我所知基本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年青人外出务工,在家老人可掏钱雇人种,都是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种或收都很快,只要沒有天灾人祸,粮食不会减产。另外,农民如果守着地不种粮吃什么,去买,钱从那里来,自已有粮最起码有基本生活保证,所以,农民还是要种粮食为好。


郑州阿sir


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农村没有人种地了、土地荒废了的信息、文章是比较多的。所以,给人产生的影响就是感觉粮食肯定会减产,未来粮食产量下降,让人产生担忧。

这可能只是一个错误的引导,或者说是一个误导,土地抛荒,年轻一代农民不愿意种地的情况确实存在。在一些农村田地以山地为主,地势也不平坦,机械化水平几乎为零,种地的效率差,收益低。于是,农村的年轻人开始大量的外出务工。

但是在我们的粮食主产区,这些地方大都以平原为主,而且机械化水平较高,粮食生产效率好、产量高,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粮食产量的80%以上,而且粮食的商品化率在全国较高,支撑着全国大部分的粮食需求。

粮食的主要产地在哪里?

根据自然条件,地势,水利设施等条件,把粮食产地分为4类:

①第1类产地:包括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等5片。这些地方属于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生长季节长,一年有好几熟,要有悠久的农耕种植历史,水利设施条件完善,劳动力充沛,属于一类农田。

②第2类产地:包括淮河平原,苏北皖北两片,处于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条件好,又处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降水量热量无双,持高于长江以南低于黄河以北是主要的水旱轮作商品粮基地。

③第3类产地:东北商品粮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辽宁中部平原。东北人心地广,纬度高,热量远不如南方地区,一年只能一熟,属于粗放型粮食经营产地,生产水平低下。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今后还需兴修农田水利,肥料等,提高机械化水平和改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④第4类产地:西北干旱区商品粮基地,包括河西走廊,内蒙古宁夏河套地区,黄土高原。这些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500毫升,气候干旱,海拔高,农作物生长季节短,一年只能一熟。但是商品化率低,只有20%。

西北河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虽多,但是劳动力不足,耕作方式粗放,土地盐碱化,风沙侵害严重。今后还需新修水利、防治风沙,改造盐碱地新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也有一很大的商品粮生产潜力。

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户在减少,但是影响不大。

网络上流传着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外出打工,劳动力不足,农田抛荒问题严重。实际上这些问题发生在一些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地方,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农村,山地比较多,耕作方式仍然延续以前古老的耕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农田产量低,直接影响的就是家庭收入。

由于贫瘠的土壤,一年地里的产量低,收入有限,所以年轻人放弃耕种地,走向外地打工,至少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可以说土地抛荒,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劳动力不足,农村正在慢慢的消失,等发生的一些山区的农村。虽然家里的土地已经很少有人种了,但是这不足以对粮食作物的整体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粮食生产商品化率低

在一些山区的农村,种植的粮食作物一般都是自给自足的,拿来在市场上交易的比较少,这就是说商品化率是比较低的,对于市场的影响不大。即便是这些山区农村都放弃了种植粮食作物,他们只能购买面粉,只不过也是市场化,促进了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和市场流通。

综上所述,只要粮食的主要产区粮食种植基地不出现大的粮食种植问题,使不足以影响全国的粮食市场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只是老人和儿童,农村劳动力不足,等情况可能多发生在一些山区的农村。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地肥沃,粮食生产季节长,一年有好几熟,机械化效率高,亩产高,商品化率高,稳定的粮食年产量,足以提供足够的粮食,再加上进口量,整体上粮食的供给量仍然很大。


书生郎朗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因为现在种地主要靠机器,人工的作用就是干一些辅助的农活。比如,耕地,种地,施肥,收割,运输这五个主要环节,现在都不用人工去做了,只有比较轻松的打药,晾晒等工作需要人工完成。也就是说,庄稼从种到收,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机器完成的,机械化基本上代替了人的作用,这样自然就用不了那么多人来种地了。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毛主席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说的话,现在看来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远见卓识。现在农业机械化已经很普及,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被解放的生产力就变成了农民工,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必将越来越高,还会有更多的农民被替代。而城镇化正是吸纳转化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

人工用的少了,但是其他成本增加了。现在种地用机器,虽然人舒服了,但是费用却大大提高了,耕地,播种,收割,运输,都得花钱。再加上化肥种子农药,卖粮的收入所剩无几。在有些地方打药都已经用无人机了,还是得花钱。

人多地少,用不了那么多人,年轻人出去打工,农村真的是以老年人为主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大量土地被占用,我国人多地少的问题更加突出。地少了,又大量使用机器作业,农村已经没有了年轻人的用武之地。现在说农村以老年人为主并不为过。虽然种地的都是老年人,但是由于现在种地用的化肥种子农药等都能有效发挥作用,再加上老年人都是种地的老把式,所以粮食产量并不低。

以当前农业现状来看,制约粮食生产的因素是粮价,是生产关系,是资金投入,而不是老年人和青年人的问题。


十里八村众乡亲


农村的真实情况就是以老人为主。现在的年轻人都打工去了,因为在家种地根本顾不住家庭开支,比如一家五口人,种十亩地,亩净收入五六百元,总收也就五六千元,这点收入也只是免强够生活开支,若是年轻人出去打工,每月就能挣五六千元,有的甚至能挣七八千元,所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留下老年人在家,种庄稼是粗放经营,一般是人家咋做咱咋做,打多少算多少。年年都是一样,说感觉粮食沒有减少,是真实情况,若说粮食逐年丰收,我认为在我们这儿,有点脱离实际情况。


锦绣河山O88


农村问题每年都会有一号文件。

粮食问题也是有人专门管。

我没有在农村生活。不了解这些问题。你咨询一下农业局吧。农业局会解决你的疑问。

我是春韵刘姥姥:瑞雪兆丰年。

2019.12.10.


春韵刘姥姥


如今,能被定义为“老年人”的一代,至少都经历了60年代的大饥荒。试想,从当年没有肥料、没有机械时代走过来,他们的双手经历了多少磨炼、知识得到了多少积累,才有了今天的技术和经验。只能说,被称为老年人的一代,为减少种地人力消耗做了很好的准备

粮食产量的三个决定因素,生长条件、劳动效率、土地面积。60年代大修小水利,70年代农业学大寨,那一代人深刻改变了我国土地的种植条件;从耕牛到旋耕机和微型打地机,那一代人解放了被庄稼束缚的双手;耕地总面积虽然先增后减,那一代人不断提升了耕地的但产量。

所以,农村以老年人为主,农业以中老年人为主,粮食依然在增加,靠的是老一代的奋斗和进取

我们村,70多岁的老人家,依然在种粮、养猪、养鸡,养蚕,甚至也不比儿女打工的收入低。但是,他们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忙完才睡。我却做不到,工作一会儿,就想休息一下;上班五天,就想放个周末。由此可见,粮食不减产和种粮人的勤劳是分不开的。

<strong>


欢迎关注“四时农谚”,探讨更多乡村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