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嬋與漢獻帝劉協比較起來,誰佔上風?

寒舍閱獨


劉禪與漢獻帝劉協,根本無法放在一起比較。

首先,儘管兩個人都是皇帝,卻是天地之差。漢獻帝是漢朝的皇帝,普天下的臣民都是承認的。而劉禪只是偏安一隅‘,三國之一蜀漢的皇帝。


其次,劉禪與漢獻帝他們所處的年代環境,有天地之差。漢獻帝是董卓進洛陽篡權時,廢除了漢少帝,立只有九歲左右的劉協為漢獻帝的。

公元196年,被時任兗州牧的曹操迎奉到了許都,從此,曹操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公元220年,漢獻帝被迫禪位與曹丕,從此漢朝滅亡。漢獻帝做了一生傀儡皇帝,儘管心有不甘,卻沒有翻身的機會與能力。

劉禪卻不同,他是繼承了父親劉備的基業,包括劉備留下的一幫班子,如諸葛亮等,使其政權相對穩定。通俗的說,劉禪是個富二代。


但從他在位四十多年來看,不失是一位仁和寬厚的明君。起碼比起魏國,吳國的富二代皇帝要強的多。

漢獻帝后來被封山陽公後,歸於民間,與民同樂,據說懸壺濟世,深得百姓愛戴。以此看來,漢獻帝也是心地善良仁厚的人,只是沒有遇到劉禪那樣的機會。或者說,沒有遇到好的年代,沒有向劉禪那樣勵志創業的爹。

雖然劉禪最後不戰而降晉,卻也是為了保全百姓利益,大智如愚的體現。從做皇帝的經歷來說,劉禪是值得稱讚的。但是,如果漢獻帝有劉禪那樣的條件繼承基業,也能是位不錯的皇帝。

歷史的海洋,不光有秦皇漢武驚濤拍岸的成功,也有漢獻帝劉協和劉禪這些晶瑩的浪花。不過,終是東逝去,哪有高低之分?


路遙lgy


董卓廢黜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繼位,西漢的大將軍霍光廢黜劉賀,扶劉詢為帝,因為劉賀做了27天皇帝,幹了1127件壞事,順應民意。董卓驚駕,怕秋後算帳,所以,換帝,劉協有帝位,沒有帝權,先期是董卓專權,後期又是曹操挾持,魏王府是朝廷的權利中心,一切國家大事都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把三個女兒送入後宮,伏皇后被弒,立小女兒節為皇后,這樣的皇帝如行屍走肉,改朝換代,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對劉協來說也是一種解脫。蜀國建立43年,短短的時間就被魏所滅,劉禪被俘到洛陽又樂不思鄉,是個敗家子,在百姓的心目中,劉禪是反面教材,所以,劉協與劉禪不能相比。


青石5340


答:不錯,漢獻帝給人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深刻的,不然董卓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就把少帝劉辯給廢了!董卓初見二位,印象最重要。如果就此說他比劉禪還佔上風,那恐怕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不消說皇族、諸侯、富家子弟了,一般的老百姓的兒孫,恐怕也沒有敢和劉禪比風骨的!我的意思是,劉禪有一項紀錄,至今沒有任何人能夠打破?

古時候稱開國皇帝為馬上皇帝,意思就是打過仗,奪取了天下的皇帝,非常厲害👍!而劉禪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是,他確實是馬上皇帝!劉禪的馬上地位可不是隨隨便便說的,這項紀錄記載在《三國志·趙雲傳》中,劉禪嬰幼兒👶的時候就和趙雲一起馳騁疆場,經受著槍林彈雨的洗禮!什麼場面沒見過、什麼規模的軍隊能嚇唬住他、什麼人能比劉禪馳騁疆場還要早!我不客氣的說,換成漢獻帝、漢少帝早就嚇死了。

沒完,水上三國,劉禪也有一席之地!《漢晉春秋》:“先主入益州,吳遣迎孫夫人。夫人慾將太子歸吳,諸葛亮使趙雲勒兵斷江留太子,乃得止。”趙雲截江奪阿斗,長江中游水流湍急,驚心動魄。劉禪完好無損地迴歸。劉協和劉辯非掉江裡不可!

正因為劉禪從小就飽經風霜、險象環生,造就了他出人頭地的才智!!!當諸葛病逝於五丈原之際,他果斷地廢除了丞相之職,設置大將軍、大司馬來權衡蜀漢各個方面的勢力,使得過分依賴於丞相的國政,重新回到皇權手中;並且加強了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強化了皇權的威望,扭轉了他爸爸劉備喪失了的對國之大事上的決定權的被動地位。

諸葛死後的二十九年裡,劉禪皇權就沒有遇到過來自國內的任何挑戰!反觀劉協,他從來就沒敢向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曹操、曹丕父子發起任何挑戰。

曹操軍中飛虎出,趙雲懷內小龍眠。

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


中行偃1


個人觀點二者之間並無誰佔上風之言,前車之鑑後車之師他倆都是漢室同宗,硬要比較的話劉協被董卓脅迫,之後又被曹操協天子子以令諸侯,曹操死後他被迫讓位被封為山陽君公保留天子禮儀,漢獻帝劉協經歷了這麼多坎坷忍辱才以保留漢室之宏偉。劉禪雖有被後人所稱扶不起啊鬥之名,諸葛亮舉全國之力北伐,劉禪依然固守本土等諸葛亮凱旋而來,蜀漢滅亡之後劉禪被封安樂公,也有保留漢室忍辱之宏偉,劉禪和劉協有亦有同工之妙啊。劉禪活64歲,劉協活54歲從養生角度說劉禪比劉協會保養。




重溫歷史


自古名言“扶不起來的阿斗”大家都認為阿斗是個庸才,要不是諸葛亮,後期蜀漢早亡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要知道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然主政29年,而且在這29年裡蜀漢總體內政並無大亂,阿斗若真是庸君蜀漢又豈能如此太平。

其實劉禪的皇帝位子不好做,他權衡的事情也不少。比如與諸葛亮的關係,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是君臣關係,而作為託孤大臣,諸葛亮的實際地位是高於劉禪的,劉禪處處維護諸葛亮的主政地位,諸葛亮雖然鞠躬盡瘁,但是也是非常戀權的人,他有點固執己見,沒有看清楚蜀國最弱小的情勢,窮兵黷武,夢想統一各國,導致了蜀國國力的衰退。對後主他並不是鼓勵他,輔佐他,而是監視他,教育他。君臣關係有些混亂。而劉禪雖然有意見,但是為了保持蜀國內部的團結,也沒有去阻止諸葛亮的各種計劃。從這幾點看來劉禪也算得上是個有才之君。

而漢獻帝劉協聰慧,自幼面對董卓等狼虎之師仍能臨危不亂,後被推上歷史舞臺。與曹操共事多年,一心復漢,奈何曹操畢竟奸雄,自己又無實權。在這種傀儡的皇帝生涯中仍能護得自己的周全實屬不易。但若比掌握實權且處理得當的劉禪,相比,劉禪在處理人際關係上與獻帝打成平手,但為政方面,因為獻帝無權,不免顯得阿斗更勝一籌。


夜紹非翁


劉嬋比劉協強。

後人都說劉嬋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不然!我覺得劉嬋是很聰明的一個人。

劉嬋當了四十多年的蜀漢皇帝,也是三國時候福氣最好的一位君主,最後鄧艾打進成都,劉嬋主動投降,保住性命。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說劉嬋投降曹魏是懦弱無能,在我看來,劉嬋是眼光非常寬的人。因為已經不可能挽回的局面,何必再作垂死掙扎,不如放下落得一身輕鬆多好呢。


用戶638883浪雞添鴨


同樣是亡國之君,劉禪是三國裡面坐皇位最久的一個。而漢獻帝自小被何進丶董卓等人當傀儡。好不容易勤王之師打敗董卓,又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皇權名存實亡。

而劉禪雖被世人譏為"扶不起的劉阿斗"。但他幸運有諸葛亮賢相輔佐,倒是實實在在坐在蜀漢皇位上,諸葛亮生前鞠躬盡瘁,死後劉後主還安樂地當政近30年。享盡榮華富貴。投降司馬昭後,還因一句"樂不思蜀",而封為"安樂公“,全家全族安然無恙。

可見劉阿斗雖然扶不起,卻跌不倒。論福氣遠超漢獻帝,是大智若愚丶能屈能伸的安樂公。


夏雨風


呵呵,劉禪跟劉協沒有可比性。兩個人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沒法比。先說漢獻帝劉協。為人聰明伶俐,但卻生不逢時。他一生想要做一個有為的明君,但讓他無奈的是他一輩子碰到的權臣都很強大。比如,他九歲登基,被權臣董卓立為皇帝。按理說,漢獻帝想做一個有為的明君,他完全可以藉著董卓的無知而撥亂反正,至少他有王允袁紹曹操等一系列的忠臣可以利用。儘管董卓暴虐,但在當時,並非沒有根治的辦法。比如,王允就利用貂蟬而殺了董卓。但我們說,漢獻帝的一生跟好運恰恰相反。大家看,在董卓禍亂朝綱的時候,漢獻帝還是個十歲左右的小孩子。(面對董卓的暴行,他不尿褲子就不錯了)大家在往後看,當漢獻帝成年以後,把持朝政的卻成了人精曹操。大家說,碰到曹操。漢獻帝那是對手。我們做個假設,把董卓跟曹操在漢獻帝的人生中的出場順序顛倒一下。比如,漢獻帝小的時候,把持朝政的是曹操。等漢獻帝長大後,把持朝政的是董卓。如此,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雖然說,漢獻帝一生身不由己,但他總是在不停的於命運做鬥爭。認劉備為皇叔,是想扶持弱者,跟曹操抗衡。衣帶詔,是號召群臣洛陽救駕。逃出長安,是不想被李傕郭汜左右主宰他的命運。縱觀漢獻帝一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雖然他的命運很悲慘,但他至少不停的跟命運做著爭鬥。一次不行,那就再一次,再一次不行就又一次。他的一生是個悲劇,但他從沒有向命運屈服,一有機會他就會反抗。

再看劉禪,一生只知道貪玩,從來不理會朝政。我們說,如果把劉禪跟漢獻帝進行互換,怎麼樣?曹操一看,皇帝劉禪難成大器。弄點美女美酒,投其所好。兩個人配合的相當默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劉禪鬥蛐蛐抓蟋蟀,我的職業就是玩。你曹操不是喜歡大權獨攬嗎?行,你只要給我好吃好喝好玩的。就行。其他的你愛幹嘛幹嘛去。我劉禪不干涉,不管,甚至連問都不問。曹操一看。嗯,每天對你足量供應。其他的你就別管了。這倆人是不是配合的挺默契的,互不對抗,互不指責。一團和氣。再看漢獻帝,在蜀漢大權獨攬,重用諸葛亮,你去北伐,收復大好河山。內政我主抓,你在前方專心作戰。我在後方給你足量的糧草供應。大家看,諸葛亮的北伐是不是毫無後顧之憂呀?當然了,這只是個比方。比方而已。大家看看,劉禪跟漢獻帝有可比性嗎?


風雨中的梅雲


就題主所問個人認為可以分為權利比較和個人能力比較。

就權利比較:

劉禪自登基到投降個人君主權利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諸葛亮去世以後。漢獻帝從上臺至禪位都是一個傀儡的存在。

就個人能力比較:

漢獻帝劉協自小就以聰慧聞名。董卓找到當時的陳留王和當時的漢少帝時,劉協就表現的不卑不亢。後期輾轉於董卓、李榷、曹操之間仍不忘想辦法奪權,奈何王朝更替已非人力可為。

劉禪少年怎樣記載不多,只是說劉備教育比較嚴格。登上帝位後所作所為後世評價“劉阿斗”可見一斑!

故個人認為就個人能力而言,劉協強於劉禪。



小何才漏尖尖角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是對比個人能力還是政績、亦或是威望、亦或是膽識。

公元223年5月,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繼位初期,由丞相諸葛亮輔政,史書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死後開始獨掌朝政,在位期間,也不乏政績,後雖亡國,卻能安度餘生,不得不說其智慧之大。

189年9月劉協被董卓擁立為帝,董卓把持朝政,後董卓伏誅後,受宮廷之亂向東向逃跑被曹操救之遷都許昌,不甘淪為傀儡皇帝策動董承伏完起兵反曹,失敗!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禪位於曹丕,大漢滅亡。

由此可以看出,兩個人的個人能力相差不多,政績劉禪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後期親征,貢獻度有但是不大;劉協則一直是曹操的傀儡皇帝,無自由,無可對比;威望對比,劉禪只是蜀漢的皇帝,劉協則名以上的天下共主;膽識對比,劉禪有投降之舉且有“此間樂,不思蜀”的笑語;劉協則不願淪為他人掌中木偶,冒著生命危險敢於反抗。

此二人做對比個有千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