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危害中國數千年,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國“銷聲匿跡”?

近日來,肆虐多國的蝗災引發全球關注。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如果不加以遏制,蝗蟲數量到6月可能會漲至目前數量的500倍。

這也令我國的民眾開始擔心,蝗蟲大軍會不會跨越千山萬水席捲而來。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所幸的是,專家很快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由於高山阻隔、地理因素差異,此次的沙漠蝗對中國的危害很有限。同時治理蝗蟲的牧雞也跟著火了一把,在不少人看來,牧雞吃蝗蟲,長肥了還能賣錢,彷彿蝗蟲只要敢來,就不會讓他們活著飛出中國。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不少“吃貨”摩拳擦掌,認為“東非不懂蝗的美,加點孜然流口水”

但要知道,蝗災此前已經困擾了中國人數千年之久,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依舊是一個難題,想靠牧雞和全國“吃貨”把蝗蟲吃成稀有物種或許有些過於樂觀了。

我們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

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中國戰勝蝗蟲到底靠的是什麼?

01. 全民動員鬥蝗蟲

1943~1945年,中國正處於戰亂時期,長期的乾旱加上各水系頻繁氾濫決口,給蝗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遮天蔽日的蝗蟲不斷地吞噬承載人們希望的禾苗。

於是在當時的革命根據地,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滅蝗總動員就此展開。

首先是造勢,出於對大自然的恐懼,彼時的人們將蝗蟲稱為“神蟲”,認為是上天降下的災難,蝗災來臨時靠祭拜敬獻、焚香禱告,詞曰“遠飛上山,勿落入地,今日送神蟲,上去無影蹤”等等。有人白天捉了蝗蟲,晚上就偷偷放了,還跟它賠罪:“不是俺要打的,人家要俺打的!螞蚱爺可千萬別怪罪俺呀!”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面對這種情況,各地幹部親赴一線,用生動案例動員民眾:安陽有一老漢,有四畝麥子長得很好,不讓別人給他打蝗,說是命運,“我沒辦什麼虧心事,螞蚱不會吃我的麥子”。第二天,麥子連葉帶穗不見了,老漢氣得在地裡乾脆放了牲口。幹部們利用這些真實案例,讓民眾自己體會何謂“靠天一場空”。

此外各地還頒佈了一系列的獎勵政策,如一斤蝗卵換一斤小麥,二斤蝗蝻換一斤小米,對錶現特別好的不僅有獎金,還會授予“捕蝗英雄”稱號,表現差的則會被登報批評。如安陽《剿蝗專刊》十三期的標題“吳金偉、吳東合兩班坐飛機,牛全喜、卜年貴兩人騎母豬”,在那個重視榮譽的年代,為了不“騎母豬”大家也是鉚足了力氣。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根據地各級政府自上而下開展的工作十分接地氣,充分動員了群眾,僅靠人工撲打就很好地控制了蝗災。

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群眾運動式的滅蝗方式依舊存在,但擴展到全國後就比此前只在根據地做動員難了很多,動員全國人民滅蝗不僅效率低,更會耽誤農忙。好在此時國家強大了,一方面通過興修水利,消滅蝗蟲容易大量繁殖的“蝗區”,另一方面通過飛機大面積噴灑“六六六”粉等化學農藥,非常高效地控制住了蝗災。從這時起,人力撲打的滅蝗方式逐漸成了回憶。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02. 新時代的滅蝗方式

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期,我國終於告別了飛蝗災害頻發的歷史,不過主要的治理手段仍是化學農藥。起初效果很顯著,但由於化學農藥的濫用,生態被破壞,天敵被“誤殺”,蝗蟲也產生了一定的耐藥性,反而導致蝗災發生頻率上升。

這時,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了“生物防治”,簡言之就是這種手段只會殺滅蝗蟲,對生態環境卻很友好。

雞鴨可不能吃光蝗蟲

首先登場的便是最近大家熟知的雞、鴨、椋鳥等天敵。例如在我國祁連山的高山草原,大量散養雞鴨等家禽是草原防治蝗蟲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散養兩個月後,可以降低蝗蟲密度60%,雞鴨肥了還能多賣錢;在我國西北的草原蝗區,建立了多個粉紅椋鳥的人工巢穴和棲息地,這種方法增加了大量包括椋鳥在內的食蝗鳥類的數量,能長期控制這片區域的蝗蟲。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不過吃吃孤苦伶仃的散居“單身蝗蟲”還可以,面對遮天蔽日的蝗蟲可就力不從心了。據研究表明,蝗蟲一旦開始群居後,會揮發叫“苯乙腈”的物質,苯乙腈不好聞,鳥聞了就不愛吃。如果鳥強行要吃,蝗蟲會迅速把苯乙腈變成氫氰酸,這就有毒了,鳥吃了未必會死,但至少會難受。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所以面對成災的蝗蟲群,天敵的捕食是指望不上的,往往都是靠撒化學農藥來消滅它們。

神奇的生物農藥

與化學農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被炒作很火的生物農藥。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就是一些微生物或者提取的化學物質,它們專門針對蝗蟲,要麼讓它們生病,要麼讓它們不孕不育,卻不像化學農藥那樣無差別殺傷。

第一個要介紹的是蝗蟲病原微生物,包括微孢子、真菌、細菌、病毒等。以蝗蟲微孢子為例,一旦蝗蟲吃了含有這種微孢子的食物,孢子就會在它們體內迅速繁殖,消耗宿主的能源物質,使它們生長畸形、壽命縮短,甚至失去生育能力。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蝗蟲微孢子圖,圖片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

而且這種微孢子還極易傳染,最喜歡蝗蟲成群結隊湊熱鬧。我國1986年從美國引進了蝗蟲微孢子後,累積防治蝗蟲的面積達到1000多萬畝。在內蒙古和青海草原使用微孢子9年後,依舊在草原蝗蟲體內有較高的寄生率。

除了抑制生長髮育和產卵,微孢子還能讓蝗蟲喪失“社交”的慾望,抑制群集行為,安於做佛系散居“單身蝗”,從可持續發展上講,這比直接殺死它們更有意義,不然雞、鴨、鳥兒們吃什麼呢?

第一種生物農藥可以歸結為導致“蝗蟲癌症”的各種微生物,卻人畜無害,有利於生物多樣性,所以受到各國的重視。

第二種生物農藥是提取或合成的蝗蟲、植物的化學成分。例如,目前研究和應用最多的是成蝗聚集信息素,顧名思義,能讓蝗蟲聚集到一起,主要活性成分就是之前提到過的苯乙腈。這種物質能提高蝗蟲幼蟲(蝗蝻)對農藥的敏感性,用苯乙腈處理過的蝗蝻,只需要更少的農藥就能殺死;另一方面還可以用苯乙腈把成蟲吸引到一個地方聚會,再集中消滅,精準打擊。

從植物中也發現了一些對蝗蟲有效果的成分,如最早研究利用的印楝素,它能夠破壞蝗蟲口器的化學感應器官,讓它們吃什麼都味同嚼蠟,對一切食物喪失慾望,即便勉強吃兩口,印楝素對腸道消化酶的作用還會抑制營養吸收。蝗蟲對此表示:“我實在是太難了。”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兩種生物農藥:印楝素和綠僵菌

03. 未來展望

除了以上方法,隨著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日益深入,人們還會通過多種植大豆、苜蓿等蝗蟲不喜歡吃的作物、增加植被數量、改造蝗蟲產卵地等各種手段進行綜合防治。可見這是一項頗具技術含量的綜合工程,絕非很多人想的放養一些雞鴨就能愉快解決那麼簡單。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很多蝗蟲不吃苜蓿,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三葉草”,圖片來源:全景網

如今,化學農藥依舊是滅蝗的主要手段,由於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生物農藥的生產能力不高,劑型也比較少,導致生物農藥作為防治手段的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內難以擺脫對化學農藥的依賴。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部分化學農藥

所幸國家也越發重視生物防治,農業部辦公廳制訂的《全國蝗蟲災害可持續治理規劃(2014-2020年)》中就指出,優先採用生物防治蝗蟲技術,包括微孢子、真菌、植物源農藥等。

2019年,我國生物農藥生產企業有260多家,佔農藥生產企業的約10%,年產值約40億元人民幣,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發展十分迅速。

靠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蝗蟲監測、治理體系,發生此前那種大規模蝗災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蝗蟲平時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公眾視野,但這絕不代表它是個可以輕視的對手,治蝗向來是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策劃:中經補課委員會(ID:cbnews)

文案:寒潭清

校對:顏京寧

《抗戰時期華北的蝗災與社會應對》,鄧宏琴著,三晉出版社,2012.

石旺鵬、譚樹乾,蝗蟲生物防治發展現狀及趨勢[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9,35(03):307-324.

任彬元、楊普雲、朱景全、魏啟文,我國蝗蟲災害可持續治理成效與展望[J].中國植保導刊,2017,37(09):55-57+69.

洪軍、林峻、杜桂林、李佔武、王廣君,牧雞對草原蝗蟲防控能力與經濟效益研究[J].植物保護,2014,40(06):185-188.

蝗災來襲:建國初期中國民航如何滅蝗?公眾號:網易航空,2020.02.18

歷史上的蝗災與新中國治蝗經驗公眾號:中國歷史研究院,2020.02.18

蝗災不會來,但也提醒人們提前防禍光明網,2020.02.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