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們的宿命是什麼?生於項目,死於項目!(二)

為什麼看起來人家的項目都能賺錢?

這就好比看起來別人家的孩子都很乖。其實,項目是隔山打牛的事情,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項目的真實情況。

這二十多年來,作為投資管人,我走南闖北,大多數出差都是因為考察項目,也有很多像我一樣的人,不是在看項目,就是在去看項目的路上。

做生意,雖然是和氣生財,但對任何人都低聲下氣,毫無必要。

我認為,項目主不要央求投資者,投資者沒有必要遷就項目主。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進行商業合作,才是項目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好項目,就有了賺錢的可能性,也有了尋找更強的合作伙伴的底氣。

為什麼有些老闆在假裝做生意?也許是找不到好項目啊,所以,項目是做生意和創業的起點。

人與人的認知差距決定了老闆們對項目的看法迥異,這也是市場經濟的魅力所在。

也許,無人問津的項目是你的最愛,趨之若鶩的項目最終都是鬧劇。

三、什麼是好項目?

好項目約等於金錢,人見人愛。

那什麼是你心目中的好項目呢?

毫無疑問,賺錢的項目一定是好項目。當然,賺錢一定是在合情合理合法合規的基礎上。四十年來市場化改革,我們已經不能再次摸著石頭過河了,打擦邊球的發展方式也遇到了不可逾越的法律障礙。好項目,一定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一定是符合市場的真實需求和可以開發出現金流的產品和服務,缺一不可。

距離金錢最近的項目、不虧本的項目都是好項目,因為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把資源、資產轉化為現金流的過程;當然,有可能暫時虧本,未來賺錢的項目,上述這些都屬於好項目的範疇,前提是你要留下足夠的現金儲備“過冬”。

生意場上只有兩種市場:一種是存量市場。存量市場中有著你多我少的博弈。一旦市場成熟就會進入博弈的階段,幾十年中國市場中的大多數老闆都處在日益成熟的博弈市場;另外一種是增量市場。增量市場有著利益共享、行業都賺錢的機會。這些機會來自於科技創造的,快速形成和擴張的新市場,因為市場各個主體的四周還沒有出現競爭對手。

所謂的好項目建立在增量市場上的利益共享和在存量市場上的強勢地位。但這樣的市場地位不是用PPT說出來的,而是要用財務報表證明。

做老闆的人,都會遇到一個怪異現象,那就是:有錢的時候,很可能沒有好項目;有好項目的時候,卻一定沒有錢。這是什麼緣故?

這是因為你有錢的時候看項目的眼光好比一覽眾山小,哪有什麼項目入得了你的法眼?而有好項目的人已經彈盡糧絕,面對有錢人的高不可攀和挑剔,當然沒有十全十美的結果給投資者。

陰差陽錯之下,真正的投資者和創業者一見如故的情況就不多了,投資後還能相敬如賓好說好散的案例彌足珍貴,所以這才有馬雲和孫正義的經典成功案例流傳江湖。

商業的本質是價值的創造和分享,鏈接交易雙方的就是價格,而價格的最佳表現形式是用項目作為交換的載體。

如果我們只是價值的傳遞者,那我們就將成為井底之蛙。真正的老闆,不能每天都在飯桌和茶室尋找別人批量生產的項目、商機。

要謹記:如果你不是職業投資者,只是普通老闆,那麼你千萬不要人云亦云,跟隨別人的項目去投資!沒有主見不行!因為經過商海沉浮送到我們手中的項目經常都是三流貨色了;二流的可能是兄弟們的項目,但兄弟之情不是你的投資理由,“親兄弟明算賬”是投資項目的底線。

謹記:要用共同利益去維護兄弟情義,不要用兄弟情義去考驗兄弟情義。

人,太過自信就會招致無妄之災。筆者認為,“天地君親師”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遵守的基本規則,老闆尤其如此!因為對學生的項目失察和衝動投資,我遇到了三個學生欺騙我的投資案例:一個項目是菜市場的升級改造項目,官司已經進入強制執行階段,拿回資金的可能性很低;一個是高科技可溶解塑料項目;還有一個是互聯網金融項目——我是虧的明明白白!他們是認認真真地欺騙我的人,踏踏實實騙我的錢,這裡面的傷感不僅僅是這幾百萬的自有資金,而是受傷的師道尊嚴!

我沒有虧過本,對項目管理也不會有切膚之痛,也難以寫出這些心得體會。

其實,最好不過的項目是你本人設計的項目或者正在做的老項目,沒有信息不對稱,沒有信任成本。枯木逢春的項目也是最美好的項目,所以,與其說滿世界找新項目,不如踏踏實實把手中的項目和業務做創造性的改造,推陳出新?

不重視項目管理,投資虧損之後,有苦說不出,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項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項目是一系列業務的綜合,老闆們研究項目就是研究怎麼賺錢,因此不得不認真面對。

四、怎樣才能做好項目?

每一個商人都必須牢記:任何項目都離不開商業週期。業務是當下的利益,而只有好項目才會帶著你穿越商業週期。

這種週期有大有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古訓就充滿了智慧。包括康波週期,三十年的政治週期和十年左右的經濟週期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現象。它們潮起潮落,與人類的貪婪與恐懼心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週期運行中往往存在著萌芽、成長、繁榮、滯脹、蕭條等遞進的過程,當然,它們不是精密的機械運動,但它們就像一個組織或是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或是海浪一樣,週而復始,在無常中有規律,在規律中免不了紊亂和意外。

然而,這就是決定我們生意和項目管理成敗得失的關鍵。

目前,我們已經處於衰退期,換句話說,筆者認為,除非特例,保守型和防禦性投資將是主流!~

先有項目還是先有資金?正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它們都是人類永恆的經典問題。

筆者認為,其實,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有人!因為人,才是項目的第一推動力。可以說,項目不對,人對了,項目也就對了;項目再好,操作項目的人不行,再好的項目也會失敗!

要做好一個項目,內外資源的整合與管理至關重要。這是一門學問。對外合作是談判出效益,對內是利益分配機制的創新和執行力。

現金流的管理是項目管理的核心。

2020年,所有的項目都會水落石出,好與壞都會以現金流來衡量。

疫情來臨,停工之後,痛定思痛,政府和國有企業將遇到與這兩年民營企業遇到的現金流斷裂的問題,企業家都會萎縮投融資需求,銀行也會岌岌可危,國際形勢會進一步惡化,國內各種危機會出現,危機管理成為企業家的當務之急

只有智者可以找到解決方案。當然,依舊會有少數企業會基業長青,這些企業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長期投資。

今年的投資機會不算少,因此,我們要用抄底的方式進行分析和投資。看好的一些投資方向為:

1、知識付費的細分市場。

疫情證明了,能夠在網絡中完成的商品買賣就不會到線下去購買,線上閱讀和寫作,旅途分享和人生感悟,這些情感都會產生新的平臺和產品。

另外,文化產品的公司也會成為熱點,比如金絲木文化產品,書畫藝術產品和玉石等收藏品等等都是未來的投資熱點;用收藏品代替項目管理去賺錢也會是熱門的投資方向。

2、A股市場中的,某些有長線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股票。

不受經濟週期影響或者逆週期的公司。投資也會進一步全球化,讓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波動不會影響資產的安全性。投資的目的,或許,不再是未來賺錢,而是為了保值。

3、短平快的“黑科技”專利技術產品。

比如,疫情危機反應了社會管理方面的大數據管理技術的重要性,可以預見的是,疫情之後,相關的技術、產品和項目、公司都必定會成為投資熱點。

4、擁有創新商業模式的企業。

投資項目的根本標誌為“三有一缺”,即有市場、有訂單、有核心技術,無更多資金週轉的項目和企業,另外,還有這些企業的股權和資產重組的機會,集中精力和資金投資寧缺毋濫。

這些的企業和項目很不容易找到,但是,這次疫情能夠幫助我們把手中的項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災後重建,就從重新判斷和選擇新老項目開始吧!我個人的能力有限,對項目的認識還在繼續深入研究之中,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繼續聊。

5,疫情後的新商機。

據說,疫情走了還可能再來,不管未來如何,災難經濟會產生很多新的商機,比如:機器人醫生,遠程醫療,裝配建築,雲計算,用大數據管理社區和個人,零售業無人化和自動化,餐飲企業的供應鏈改造與無人值守餐廳,公共衛生管理的項目等等都會大受歡迎。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