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篡改了李商隐的一句诗?

君笺雅侃红楼


因为林妹妹的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宝玉立即留下了这满园的残荷,讨得美人的欢心,成为他对林妹妹言听计从的佐证。同时,也让这句改动后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流传度远远高于李商隐的原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抒发了诗人对于朋友崔雍崔衮的思念之情,还有对正在经历丧父之悲的这两位表兄弟的同情与牵挂之意。李商隐通过对周遭环境的刻画,寄予了自己远离尘嚣之感和身世浮沉之悲。

“留得枯荷听雨声”,作为结尾的点睛之笔,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因为思念远方亲友而百无聊赖、孤枕难眠的寂寞愁苦之感。深夜听雨,已是悲凉,颇有几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无奈之感,再加上雨打枯荷,更助添了秋季特有的寂寞萧索。李商隐原句里的“枯荷”,已经运用得极为贴切。而在《红楼梦》里,借由林妹妹之口,由“枯”改为“残”,仅是一字之别,意境却大不相同。

“残荷”,更符合林妹妹在小说中的独特气质,让人不由想起黛玉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悲惨处境

林妹妹天生自带诗人气质,以诗为魂,以爱为魄,骨子里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意趣。她带着悲悯的情感看待周遭的世界,敏感纤细到见花落泪,多愁善感到对月抒怀。
就连葬花的时候,她也要赋诗一首《葬花吟》,将自己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的命运之悲寄予在那落英缤纷里,然后堆积成冢,让那一抔黄土掩尽风流。

所以当面对满园残荷的萧瑟之景,宝玉感觉可恨,要叫人拔去,宝钗也随之附和。惟有黛玉,不去期待来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繁华喧闹,反而独爱这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寂寥清冷。

“残”字比“枯”字,更能渲染秋风萧瑟秋雨飘零过后,满园的萧索清冷之境。“枯”字,比较直观而冷静地呈现了秋季荷叶衰败的生命状态,主观感情色彩没有那么浓烈。而“残”字,加强了主观情感的渲染,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林妹妹命比纸薄的悲剧命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对于林妹妹来说,繁华似锦只是一场空欢喜,到头来不过都是一场幻灭。纵使在姹紫嫣红的春季,面对满园春色,黛玉心中所想也不会充满热切与期待。正如李商隐在《暮秋独游曲江》里写得那样,荷叶对林妹妹来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至于林妹妹为何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众说纷纭。个人比较倾向于二者的审美意趣和个人气质不同所导致。林妹妹在诗词歌赋方面的造诣,更像李白,多为天成,不喜雕琢。这种才气与灵气,就像她的诗人气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林妹妹虽然多愁善感,但情感抒发较为直接而自由,就像李白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夸张,一气呵成,不见雕琢之气。而李商隐善于用典,晦涩隐秘,不容易被人理解与接受。

同时,这犯了黛玉写诗品诗的大忌,就像她教香菱学诗的时候,反复强调“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当然,宝玉要叫下人拔去这枯荷残叶,宝钗随之附和,黛玉听后不高兴,故意反话正说,也是有可能的。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是可能的,至于程度多深,这就不是我们能揣摩的了。


此笺


关于《红楼梦》引诗错误


1.关于“枯“”残”之正误:《红楼梦》戚序本、庚辰本、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包括程本系列,均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舒序本保持了原诗的“留得枯荷听雨声”。

应该说,曹雪芹能够看到的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一诗歌的版本,肯定是“枯荷”。至于《红楼梦》里,写成“残荷”,不宜简单的说是黛玉改的,可能是曹公在写红楼的时候记错,还有可能是《红楼梦》的第一批手抄者抄错了。


2.类似“残荷”的引诗错误,在《红楼梦》里并非孤例。

第62回,香菱说宝玉、宝钗名字都是出自唐诗的。

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

此句出自李商隐的《残花》: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应为“何日”,不是“无日”。

再如:袭人的名字,花气袭人知昼暖。“昼”应为“骤”

此诗出自陆游的《村居书喜》: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又如,第28回,冯紫英引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错引为“鸡鸣”。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可以看出,《红楼梦》里是存在不少的引诗错误,包括"“残荷”。由此推断,不应该是黛玉记错,而是曹公或者抄书者抄错。

3.跑个题,简单说说关于唐诗流传问题。

我们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唐诗”,不一定就是作者当时写出来的样子。我们现在读唐诗,多是来自于康熙朝编定的《全唐诗》,收录了约45000首唐诗。从学者的研究来看,里面有不少的错误。大家可以看看陈尚君先生的《唐诗求是》。陈先生是唐诗研究方面的大牛。

他举过几个小例子:

《登鹳雀楼》作者,典籍记载有王之涣、朱斌、朱佐日三说,这是诗的互见。
“姑苏城外寒山寺”那篇,现在一般认为题目是《枫桥夜泊》,但该诗最早记录的《中兴间气集》之武进费氏影宋本,题目是《夜宿松江》。
署名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集和《全唐诗》都没有收,应该是南宋后出现于民间,到《千家诗》方附会给杜牧。
李白《静夜思》中的两个“明月”,可确认是明代李攀龙所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明代杨慎拟题。


跑这个题,是想说,从唐诗流传,或者古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宜对“枯荷”“残荷”作过多的其他方面的索隐,进而分析黛玉如何如何。


黛玉对李商隐的诗,不能简单地说不喜欢。说不喜欢,本质是对自身性格的反思

1.有时候,人讨厌一个跟你最像的人,可能是看到了对方身上的缺点、毛病,跟自己一样,对方是自己的镜子。就像你有时候非常讨厌你的父母一样。他们是你的镜子。你对他们爱恨交织,他们的一些缺点让你讨厌、崩溃。因为这些缺点你也一样改不了,进而在生活中受到挫败、嘲笑之类。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活习惯。更讨厌的事是,这玩意儿就像是个魔咒,会烦你一生,尽管你很善于反思,你对自己够狠,像根除它,确实徒劳的。

这些缺点是性格中带来的、后天难以根本改善的,因此这些缺点深深困扰着自己。这种情况,更可能发生在心思细腻、徘徊在清高/孤傲、清高/刻薄之间的人身上。而黛玉就是这样的人。

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脂砚斋评:“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为过犹不及也。”,多心,细致,则容易对人有极高的要求,也容易反思自己。

黛玉是能够反思自己的,不是一味的恃才、人性、刻薄。

2.黛玉对李商隐的诗歌的,应该是时而喜欢,时而反感,是一种矛盾的情感。

黛玉从性格、气质、诗风上是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相符的,同时,黛玉应该也是最反感自己这种性格特征,忧郁、伤感(《葬花词》《秋风秋雨夕》)。

对一个诗人,或者一种诗风的喜欢与否,会因为经历不同而有所改变。既喜欢又不喜欢。这种矛盾在书中可见。

不喜欢时,40回:

说着,众人都笑了,一齐出来。走不多远,已到了荇叶渚。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众人扶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玉钏儿上了这一只,落后李纨也跟上去。凤姐儿也上去,立在舡头上,也要撑舡。贾母在舱内道:“这不是顽的,虽不是河里,也有好深的。你快不给我进来。”凤姐儿笑道:“怕什么!老祖宗只管放心。”说着便一篙点开。到了池当中,舡小人多,凤姐只觉乱晃,忙把篙子递与驾娘,方蹲下了。然后迎春姊妹等并宝玉上了那只,随后跟来。其余老嬷嬷散众丫鬟俱沿河随行。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喜欢的时候也有,89回:

说着,一面看见中间挂着一幅单条,上面画着一个嫦娥,带着一个侍者;又一个女仙,也有一个侍者,捧着一个长长儿的衣囊似的,二人身边略有些云护,别无点缀,全仿李龙眠白描笔意,上有“斗寒图”三字,用八分书写着。宝玉道:“妹妹这幅《斗寒图》可是新挂上的?”黛玉道:“可不是。昨日他们收拾屋子,我想起来,拿出来叫他们挂上的。”宝玉道:“是什么出处?”黛玉笑道:“眼前熟的很的,还要问人。”宝玉笑道:“我一时想不起,妹妹告诉我罢。”黛玉道:“岂不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宝玉道:“是啊。这个实在新奇雅致,却好此时拿出来挂。”

当然,后40回不一定是曹雪芹的原意。但是我觉得,有些地方续的还是符合曹公的预设的。关于李商隐这个,我觉得没有改变前80回的 预设。第二,后40回是在曹雪芹残稿上整理而成的,不是另起炉灶的续写,有人还专门研究哪些部分可能是曹公的残稿。


3.香菱学诗不能反证黛玉不喜欢李商隐。

从香菱学诗来看,黛玉又主张诗必盛唐,让香菱从王维入手,这是学近体诗的方便法门。首先,从王维、杜甫、李白入手,是让初学者入门,知道如何立意境,如何锤炼格律,是从初学的角度来说的,李商隐是学老杜的晚唐及宋诗,多数学老杜。第二,这也是黛玉对自己的一种反思,不把香菱带入这种伤感忧郁之中,学盛唐气象,这是黛玉性格中所欠缺的,因而也是向往的。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柳桥han


试着回答一下你的问题,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与其说是林黛玉篡改了李商隐的诗,不如说是曹雪芹为了作品和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改了李商隐的诗。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几处改了前人的作品:

一是把“留得枯荷听雨声”改成“留得残荷听雨声”,一个残字表达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无奈、痛苦和悲伤,同时也说明了贾府这个小社会和人世间都是残破不堪的,佛法里叫娑婆世界。

二是把“花气袭人知骤暖”改成了“花气袭人知昼暖”,说出了袭人的命运,只知贾府白天繁华日,不知夜晚衰败时,就是说她离开贾府时,贾府还没衰败。



同时,曹雪芹还把另外两句诗说成是别人写的,就是秦可卿卧房里的“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秦少游的诗集里明显没有这两句诗,但我们都知道秦少游是写风流艳词的高手,曹雪芹这么做是为了增加作品的可信度,为了塑造秦可卿的风流形象。



《红楼梦》里改字还有很多处,比如元妃省亲那一回,贾政觐见元妃时说:“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愤懑金怀。”故意把襟怀写成了金怀,一字之改,改出了封建礼教的黑暗和贾政的虚伪。



其他例子还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管读什么作品,个人觉得要知人论世,否则就会把《红楼梦》看成吊膀子的淫书了。


刘忙观点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与你一起读懂《红楼梦》

说说《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林黛玉把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改做“留得残荷听雨声”。

再说这个问题之前,再重申一下我的《红楼梦》观点:《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时期历史故事的寓言小说,小说用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及史湘云的感情纠葛来暗指大明(南明),满清和李自成的农民军逐鹿中原的战争。由于作者写作之时,正是满清大兴文字狱之际,为了逃避文字狱,使作品得以流传,作者把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幻化成闺阁之间的感情纠纷。作者从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中,取雪(薛)指代满清,取林指代朱明(南明)。薛宝钗,薛,即雪,钗,金钗,所以在薛宝钗的名字中,隐藏着“金”字,暗指满清建国之初曾名之曰“金”,所以,薛宝钗的判词中说“金簪雪里埋”,也就是薛宝钗这个名字隐藏着“金”。林黛玉的判词中说“玉带林中挂”,也就是说林字代表的是玉,玉指的是汉人。史湘云,即使香殒,香在书中指的是汉人的统治。指的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自缢。李自成当了皇帝,可是,仅仅四十多天,就被满清在山海关前打的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丢掉了皇位,被满清捡了个便宜,汉人的统治从此香消玉殒,寿终正寝,所以书中有“秦钟”(秦终),夏守忠(夏寿终)等人名。

说过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与暗喻的意义,再来说林黛玉为什么要篡改李商隐的诗就好理解了。

在第四十回,众人游览大观园时,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不叫人来拔去。”这里的荷叶可不是普通的荷叶。还记得香菱的判词吗?香菱判词前有一幅画“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这里的池沼与众人游览的荇叶渚都是指的中华,里面的荷叶指的就是抵抗满清的军事势力。所以,薛宝钗接着贾宝玉的话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还有叫人收拾的功夫。”看来薛宝钗是要收拾这些“破荷叶”的人,只不过还没腾出手来。林黛玉接着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这残荷了。”这就是林黛玉改的李商隐的诗句了。有的人说是转抄时抄错了,也有人说是作者记错了,这是不成立的,因为文中还有后半句“偏你们又不留着这残荷了”,说明作者就是把“枯荷”改做“残荷”了。

刚才在前文中我已经说过,这个残荷指的是抗清的力量,当然不能用“枯荷”,只能用“残荷”,枯了就是没有了,怎能抵抗满清?只有是残荷,才可以表现出抵抗满清的力量生生不息。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弄清楚曹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设定黛玉的一个前身“绛珠仙草”,绛珠草非花,却远胜于花,没有花之矫揉造作,特立于绿叶之间,虽脱俗却也俗的紧,最后不免为人亵玩,绛珠仙草之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不脱俗,以一草之身在仙境之中仍能为神瑛侍者所青睐,终日以仙泉灌溉,此为真爱之,不忍伤之!荷花则不然,虽然出淤泥而不染,但是,又有谁人真爱,菩萨以它为莲台,是奴也非爱尔。我想这可能是曹先生的本意。再回头说这枯荷与残荷,枯荷是自然老去,残荷则不同,虽美却残,也符合红楼梦中众多女子的生活经历,让人怜爱,却也不忍伤害!




火澜


很正常啊!就跟你去了饭店,点了一桌子菜,吃完了说这饭真难吃。那么当林黛玉说不喜欢李商隐的诗的时候,说明她读过李商隐的诗,而且是有很深刻的理解的,只是在众多诗人中的评价中说不喜欢李商隐的诗词罢了。understand了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