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噶尔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噶尔丹不是实力堪比清朝吗?

江东汪郎


话题的范围有点大,就简单说一下。

作为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草原帝国,噶尔丹其实力自然不弱。

可是要是说其实力堪比清朝实在也是过于夸张,毕竟“瘦死的的骆驼比马大”。噶尔丹在其最巅峰的时候,领土阔达中亚、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国土面积多达700万平方公里。比起清朝的疆域也少不了多少。唯一的缺憾就是身处内陆,资源太过贫乏。但是他却凭借着草原汉子的血性与清朝打了百年左右才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噶尔丹汗国的领导者噶尔丹也是个奇才,少年时期的噶尔丹拜师于扎什伦布寺四世班禅,后来又跟随达赖喇嘛学习。长期的佛教学习培养了他不同于常人的政治眼光和灵敏的头脑。他希望他能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有野心当然是好事,但是太早暴露野心无异于玩火自焚了。

康熙身为大清帝国的皇帝,岂能容忍另一个王国的挑衅。

1688年,噶尔丹率兵三万进攻喀尔喀蒙古,最终喀尔喀蒙古战败,其残部率领十万人马向清朝求援。康熙面临两难:不收留这些难民,他们迟早会被吞并。甚至按照这个趋势可能还会转变为以后攻打清朝的有生力量。如果收留了他们必然会和噶尔丹汗国起冲突。因此这就成了清朝与噶尔丹冲突的导火索。

虽然刚开始噶尔丹在与清朝的战役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随着后来康熙帝的亲自远征,噶尔丹再也没能如开始那样轻松取得胜利,甚至开始出现颓败的趋势。


那么不可一世的噶尔丹是如何被康熙打败的呢?

1综合国力差

噶尔丹身为游牧民族,虽然控制面积宏大,可是拥有的人口却只有百万人左右,可作战兵力也只有十万以上(后期只能出动三四万左右的军队)而清朝拥有一亿左右的人口,可以轻易出动几十万的大军。且清朝地大物博、粮草丰盛、装备先进。纵使噶尔丹拥有沙俄等西方的先进武器,可是面对清朝举国之力制造的大炮,火枪一样不够看。他们的“驼城战术”虽然给清军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可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2噶尔丹内忧外患

清朝两次击败沙俄后,见好就收。成功换取了沙俄对噶尔丹的不支持承诺,虽然沙俄还是有一些偷偷摸摸的举动,可是康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毕竟清朝以集中主要力量对付噶尔丹为主。内患则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举兵东进之时抄了他的老家,让噶尔丹失去了根据地。这就使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此时他回家平反,说不准还能多撑一会儿。然而他选择了继续进攻。虽然前期的进攻小有成就,可是并不等于有了和清朝叫板的实力。


3噶尔丹根基不稳,急于求成

噶尔丹统一卫拉特就打了很多年,接着又立马西征攻打新疆、哈萨克、乌兹别克。东征攻打青海、硕特、漠北喀尔喀半点不带休息的,你说打就打吧,打赢了之后好歹休息会儿,消化一下内部,顺便补充一下有生力量啊。可是噶尔丹根本不干,他觉得统一大业刻不容缓,第二个成吉思汗只能是他。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连年征战早已使一个凶悍的游牧民族变得残喘,再强悍的虎狼之师如果长期得不到休息一样也会崩掉。他本可以把这群虎狼之师藏于荒漠休养生息一般再与清军一较高下,利用清军不敢深入的机会,再慢慢壮大。可是噶尔丹就是迫不及待要与清军对决,结果当然是以失败告终。


在康熙亲征的第六个年头,也就是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服毒自尽。噶尔丹一死,虽然准格尔部的动荡并没有彻底平息,但是其大势已去,后面又历经雍正、乾隆两朝,直到乾隆皇帝将新疆并入清朝版图,才顺利解决了准噶尔部的问题。


历来现实


千万不要让满清的轻描淡写忽悠,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那是费了吃奶的劲。而且严格说起来,噶尔丹也不算是康熙打败的。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有多费劲呢?

且先看一组数据:

  1. 努尔哈赤扯大旗造反到满清入关,用了29年;

  2. 多尔衮消灭李闯王“大顺政权”,用了1年;

  3. 满清消灭南明政权,用了17年。

  4.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用了3年。

  5. 准格尔汗国可是在清朝眼皮子底下逍遥100年。

再看准噶尔汗国是怎么败亡的?

1676年,噶尔丹开始造反。风头最盛的时候,准噶尔骑兵打到内蒙赤峰,离满清京师就差几百里地。翻过长城,就能兵临皇城下,令满清朝野震动。

康熙前后用了将近十年,先后动用大军达40万,才勉强击败噶尔丹。但严格说,不是康熙击败的噶尔丹。噶尔丹和与康熙前线大战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背后造反,争夺准噶尔汗国的大汗位置。噶尔丹后院起火,老巢都丢了,怎么打?只好自杀。

噶尔丹虽死,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迎来了最强盛时期。准噶尔汗国极盛时领土达到700平方公里,30万大军。

康熙是实在没辙了,把问题遗留给雍正。

雍正上台后,几次大军挺进准噶尔,结果统统大败而归。雍正也没办法了,只好捏着鼻子签订和约:以杭爱山划界,西边准噶尔,东边清朝。

雍正临死前哀叹一声,把问题留给乾隆。

准噶尔汗国熬死了雍正,乾隆上台继续打。乾隆也郁闷啊,他也啃不动啊!还好,历史总是必然中带着偶然,上天就要把开疆拓土的功绩送给乾隆。当然,寿命长,也算是战略优势,乾隆打不过,但是乾隆等得起呀。

1745年以后,准噶尔汗国开始了十多年的内讧、火拼,十多年,把准噶尔汗国达成了一个乱摊子。准噶尔汗国内部分裂为两股势力,其中弱势的一想投靠清朝。

乾隆大叹一声:终于让老子等到了。

乾隆趁机发动大军,这才还用了五年,才彻底灭掉准噶尔汗国。从准噶尔威胁康熙统治,到乾隆终于将天山南北平定,清朝三代帝王,前后将近100年才搞定。

康熙说:“真难啊!”

雍正说:“真特么难啊!”

乾隆说:“幸亏丫的内讧了,不然咋做十全老人!”


尔朱少帅


在对噶尔丹的战争中,清朝赢得很吃力,非常吃力!

准噶尔汗国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草原帝国,其巅峰时期控制着西蒙古和整个新疆地区,与清帝国前后对峙了一百多年。

自元朝被明军赶出中原之后,蒙古高原就分裂成了“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两大部分。厄鲁特蒙古在明代被称之为“瓦剌”,当年制造土木堡惨案的也先就是该部盟主。

到了明朝后期,厄鲁特蒙古共有五大部族,分别是: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各部落首领主要都是外姓,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与厄鲁特蒙古不同,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蒙古),其首领大多是黄金家族后裔,而蒙古大汗的位子也一直由喀尔喀蒙古把持着。

“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就如同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是蒙古民族的大分裂时代,而也正是由于蒙古人的不统一,才给了清朝征服蒙古的机会。

从明朝建立开始,厄鲁特和喀尔喀就开始互相征伐,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双方也未分胜负。后来随着清帝国的崛起,喀尔喀蒙古东部和南部地区被清军降服,形成了后来的内蒙古。而在征服内蒙古的过程中,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被清军击败,后来病死在了青海,其子向多尔衮投降并献出了传国玉玺,大蒙古帝国正式灭亡。

林丹汗死后,蒙古群龙无首迫于清军的强大,“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均向清朝称臣,而此时的清朝忙于平定关内地区,于是对“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都非常拉拢。

而就在明末清初之际,厄鲁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崛起,到1671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台吉(台吉类似于汉人的藩王、国王,比大汗低一级)。

噶尔丹继位后先是击败了厄鲁特蒙古的盟主,和硕部大汗鄂齐尔图,自己也开始称汗,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成为厄鲁特蒙古的新盟主。紧接着他又向南灭掉了苟延残喘的东察合台汗国,向东击败了哈萨克汗国,将整个新疆和蒙古西部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统一厄鲁特蒙古后,噶尔丹准备效仿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全蒙古的军事行动。(清朝初年,准噶尔汗国与喀尔喀蒙古和大清帝国)

1688年噶尔丹率兵3万进入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诸部不敌噶尔丹,纷纷逃亡内蒙古地区,向大清皇帝求救。康熙帝在接到求救之后派遣2万多人前去迎敌。

此时距离清兵入关已经过去40年了,八旗的战斗力真的大不如前了,面对着强悍的准噶尔骑兵,清军在乌尔会河遭遇惨败,康熙帝闻之大惊,而噶尔丹在获胜之后立即率军南下,直扑北京。(噶尔丹最巅峰时期的版图)

噶尔丹南下的消息震动清廷,康熙下令京师戒严,之后迅速总计动员了10万大军前去迎战。

面对着康熙的亲征,噶尔丹没有一丝的恐惧,在他眼中,此时此刻的局势像极了470多年前“野狐岭之战”。

公元1211年,蒙古人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在内蒙古的野狐岭击败了金国40万大军,正式拉开了灭金战争,而建立金国的女真人就是满人的祖先。如今时过境迁,蒙古再度与“女真人”进行大战,噶尔丹试图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

1690年,10万清军与3万准噶尔军在内蒙古东部的乌兰布通展开血战。不过由于感染痢疾,康熙并没有亲自上阵,此战清军统帅是康熙帝的亲哥——和硕裕亲王福全。

对于“乌兰布通之战”,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是清军大胜,各路史书将噶尔丹的“驼城战术”损地是一无是处,不堪一击。

但其实清军并没有打赢噶尔丹,虽然最后噶尔丹选择撤退,但主要是因为噶尔丹的弹药用光了。而清军则完全是靠着人多,枪多,大炮多的优势,生生地把噶尔丹给“耗”跑了。

根据随军传教士的记载,清军在野战肉搏中被蒙古人打得是七荤八素,根本没有了当年吊打明军的风采,而“满人男子满万,则天下无敌”的神话也从此成为一个传说。

战后统计,清军的伤亡远远大于准军,就连康熙的大舅子佟国纲也在冲锋中阵亡了,这令康熙大为悲恸。而反观噶尔丹,仅仅损失了2000多人,伤亡并不大。不过倒霉的是,噶尔丹在撤退的路途中遭遇了瘟疫,数千名士兵病死,损失甚至超过了与清军的交战。

此战噶尔丹最大的失误就是兵力太少!即便他的军队骁勇善战,但是仅以三万人就想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实在有些困难。要知道,当年成吉思汗可是集结了10万大军才敢与大金帝国开战的,而清军当年进攻大明的时候也至少有6万人。相比之下,噶尔丹的区区3万人真的不够用。

很显然,噶尔丹与成吉思汗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人物,噶尔丹太狂妄了,他在没有完全统一蒙古的情况下就贸然与清帝国开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

当然,噶尔丹也有自己的苦衷。

就在他与清军交战之前,噶尔丹的后院突然着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举兵东进之时抄了他的老家,让噶尔丹失去了根据地。

这时噶尔丹最应该做的就是立即回去平叛,但噶尔丹狂妄地认为只要向东打败清朝,策妄阿拉布坦就不足为虑,因此执意前行。

其实在第一次击败清军之后,噶尔丹是可以乘胜与清廷议和的,这样他就可以稳固自己在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耐心地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就算是清庭不接受议和并发兵来攻打他,凭借噶尔丹军队的战斗力,只要他不主动出击,躲在草原深处以逸待劳,便可以击败劳师远来的清军,以战逼和。等到日后自己的统治稳固下来再出兵伐清,那时胜算会高很多。

不过第一次击败清军的胜利冲昏了噶尔丹的头脑,他认为清军不过如此,于是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北京。但他忘了自己总共只有三万人,这么点人是不可能消灭大清帝国的,最后他受阻于乌兰布通。

在乌兰布通战斗结束后,噶尔丹向西退去,但此时他的实力尚在,仍旧没有放弃进攻清帝国的想法。而他的对手康熙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儿,康熙深刻地了解噶尔丹的威胁,在经过了几年准备之后,康熙决定出击噶尔丹。

1696年,清军投入8万人在昭莫多(今蒙古国首都乌拉巴托附近)成功伏击了噶尔丹,而噶尔丹由于人少(还是只有3万),没能顶住清军的围殴。(昭莫多之战示意图)

这一仗噶尔丹实打实地遭到了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从战争过程来看,清军赢得也不轻松,面对着兵力远少于自己的噶尔丹,清军只敢伏击战,而斩敌首级不过2000棵,俘虏也只有几百个。

昭莫多之战失败后,噶尔丹依旧拒绝投降,而清军则是继续穷追猛打,噶尔丹最终于一年之后病死在了科布多的阿察阿穆塔台(一说是服毒自杀),终年53岁。


千佛山车神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退出中原,在塞外定居下来,数百年后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蒙古部落,漠南蒙古被满清征服,漠北蒙古以属国身份对清朝称臣纳贡,唯独居住在天山以北的漠西蒙古,不愿意归顺满清。漠西蒙古分为杜尔伯特、士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四部,准格尔部吞并了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在葛尔丹成为准格尔部首领时,实力达到了顶峰,于是葛尔丹开始准备兼并漠北蒙古。

上图为三大蒙古部位的大致位置

平定葛尔丹叛乱,一场漫长而持久的拉力战

康熙皇帝应蒙古各部的请求,出兵10万北上讨伐葛尔丹,帮助被葛尔丹兼并的蒙古各部恢复领土,葛尔丹比较狂,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就到漠南蒙古,要和清军一决高低,此时的葛尔丹正处于巅峰时期,并在最初的交战中重创了清军。虽然在史书里对葛尔丹叛变的描述较少,葛尔丹兵败昭莫多,最后服毒自尽,显得清朝很容易就取得了战争,但是从康熙皇帝出兵征讨葛尔丹,到葛尔丹服毒自尽,共历时六年,先后发动了三次亲征,才最终平定了葛尔丹叛乱。

在葛尔丹死后,准格尔部的动荡并没有被彻底平息,又经过了雍正,乾隆两朝,直到乾隆皇帝将新疆并入清朝版图,这时蒙古准格尔部的问题才算是彻底的解决了。在康熙皇帝三次亲征葛尔丹的过程中,虽然清朝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准格尔部也对清朝军队造成了重创。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平定葛尔丹叛乱中,虽然没有彻底征服准格尔部,但是清朝顺道将漠北蒙古并入了版图之中。

葛尔丹叛乱并非是一场简单的地方动乱

满清入关之前曾是渔猎民族,以农耕为主,善于骑射,入关之后,他们也和其它时期的中原王朝一样,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当然主要就是蒙古各部,而葛尔丹是一个有野心,有梦想的人,他想要像自己的祖先一样,统一分散的蒙古各部,重新恢复蒙古帝国的荣耀,于是他先杀死自己的兄弟,兵变抓住自己的叔父,成为准格尔部首领,然后征服了和硕特部,又出兵占领了今天新疆吐鲁番和天山以北的大片地区。

上图康熙时期的清朝疆域

葛尔丹还和西藏达赖勾结夺取南疆,和沙俄勾结欲图吞并喀尔喀蒙古,不断的出兵青海试探清朝的动静,所以葛尔丹叛变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蒙古部落叛变,涉及到清朝北方,西北,西南的疆域稳定,其中纠缠着西藏,沙俄的势力,所以葛尔丹叛变是三藩之乱后,清朝政府遭遇的最严重的挑战,一旦处理不当,那么将会直接动摇清朝的根基,这从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也可以看出他对征讨葛尔丹的重视。

清军在兵力占优,准格尔部后院起火的情况下,最终平定了葛尔丹叛乱,虽然暂时还没有彻底的征服准格尔部,但是也让沙俄看到清朝国力强盛,不得不暂时的打消侵占东亚的野心,稳固了清朝的边疆地区,后来康熙派兵入驻西藏,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一同治理西藏,稳定的环境给日后雍正皇帝发展经济,乾隆皇帝统治新疆奠定了基础。

上图为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终康熙61年在位期间,康熙皇帝就从未彻底击败过准噶尔汗国,他击败的只是已经众叛亲离的噶尔丹而已。从康熙初年准噶尔汗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下崛起之后,清朝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的战争就从未停歇,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近70年的时间,横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是说,准噶尔汗国在清朝最鼎盛时期,与清政府相持了半个多世纪。

绿色为漠北及卫拉特蒙古所在地

因此,从始至终,康熙都没有彻底击败准噶尔汗国。虽然康熙年间清政府在战略上取得了优势,但是,康熙却从未真正彻底击败准噶尔部。真正被康熙打败的,只不过是准噶尔汗国的首领噶尔丹而已。

而且,当噶尔丹被康熙击败时,噶尔丹不但外无援兵,甚至连后路都被切断,就连老巢都在同部落的对手控制之中,康熙击败噶尔丹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了后路的孤军。但即便如此,康熙彻底击败噶尔丹,依然堪称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三次亲征。

清军入关占领天下后,满清八旗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王朝的统治者,不过,与之前多数大一统的王朝不同,渔猎民族出身、骑兵起家的清王朝,有着比一般中原王朝更强的边疆控制力——他们将东北及蒙古草原也纳入了统治范围。

康熙皇帝

也就是说,将草原纳入统治范围之后的清王朝,补齐了多数中原王朝的短板,在骑兵及战马方面,不再弱于游牧民族。也因此,整个清朝200多年的时间内,漠北喀尔喀蒙古从未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犹如按下葫芦起了瓢,蒙古高原终于安静了,西域又闹腾了起来:崛起于如今新疆及中亚地区的卫拉特蒙古四部,在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并直接威胁到了清王朝对于西北及蒙古地区的统治。

而且,与其他“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游牧民族政权不同,准噶尔汗国与清王朝对峙了近70年的时间,再加上沙俄的不断暗中捣鬼,有了大量火器支持的准噶尔汗国与清王朝的多次较量均不落下风,噶尔丹领导下的准噶尔汗国成为清王朝鼎盛时期最大的对手。

准噶尔汗国

为什么准噶尔汗国能够坚持如此长的时间呢?这其实与准噶尔汗国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17世纪,卫拉特蒙古4部开始在西域地区崛起。而此时,崛起于东欧的沙皇俄国,也将势力范围扩展至大半个西伯利亚地区。

也就是说,此时崛起的准噶尔汗国,接连接壤了清王朝和沙皇俄国两大帝国。而带领准噶尔汗国崛起,并成为第一任领袖的噶尔丹,也充分地认识到了准噶尔汗国的两大强邻的巨大影响。

对于野心勃勃的噶尔丹而言,他最大的梦想是恢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期蒙古的荣光,他自己则成为带领蒙古再次走向巅峰的霸主。因此,噶尔丹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宗主国——清王朝,在这种局面之下,准噶尔汗国实行了讨好联合俄国的战略方针。

沙俄、清朝、准噶尔汗国局势

而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军队装备了大量火枪火炮的沙皇俄国,成为准噶尔汗国最大的外援。因此,与传统的游牧民族骑兵不同,虽然准噶尔汗国内并没有什么工业可言,但是,噶尔丹的军队中却装备了大量的火枪甚至火炮,而这些火枪和火炮,也成为清朝剿灭准格尔汗国军队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这些先进的火器,正是准噶尔汗国能够坚持近70年时间的最大倚仗之一。

所以,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与噶尔丹之间的战争,就从未容易过。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之后,为实现野心,就与清王朝直接发生了军事冲突,而且,多数时候,噶尔丹甚至占据了主动权。为了平息西部边疆之乱,康熙皇帝甚至三次亲征漠北。

康熙皇帝三次亲率大军征讨噶尔丹,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是,战争的过程显然不是轻而易举。清军与噶尔丹军队之间的战争也从未一帆风顺,在与噶尔丹之间的战争中,清军更多次遭遇失败。

沙俄对西伯利亚的侵略

而且,康熙皇帝考虑的,绝不仅仅只有噶尔丹的统帅能力及其麾下骑兵的强大战斗力,因为,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康熙皇帝还必须考虑来自北方、尤其是远东地区沙皇俄国的威胁。

贪婪成性的沙皇俄国,之所以给予了噶尔丹诸多支持,除了对于土地的贪婪之外,沙皇俄国其实一直将噶尔丹当枪使,挑唆噶尔丹与清王朝之间的战争,妄图在其两败俱伤之后渔翁得利,实现其疯狂扩张的野心。

作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康熙皇帝自然也看到了沙俄的险恶用心,清军在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后,却在《尼布楚条约》上对沙皇俄国退步,让出大面积领土,其原因,除了康熙及清廷的短视之外,忌惮沙俄,并希望迅速结束双线作战的局面,也是重要原因。

尼布楚条约

因为雅克萨之战爆发时,对于清朝威胁最大的并不是沙俄军队,而是位于西北地区的数十万准噶尔大军。清军如果同时在东北及西北地区两线作战,限于恶劣的交通条件及有限的国力,清军很可能遭遇惨败,乃至于引发更为恶劣的后果。

因此,从始至终,康熙与噶尔丹之间的战争就从未容易过,康熙甚至不得不对沙俄妥协,从而集中全力消灭噶尔丹。


鸢飞九天2018


看到这个问题,静夜史想知道的是:这个“据”是谁?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集大成者,在多个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搞定了蒙古诸部,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在蒙古各部中,卫特拉蒙古中的准噶尔部是清朝最大的敌人,从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到1759年清朝彻底平定天山南北,清朝三代帝王,用了将近70年的时间,最终消灭准噶尔汗国,实现了对西域的征服。至此,这个常年与清朝为敌的强大势力,彻底被扫入历史的故纸堆。

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旷日持久,耗费巨大。虽然清朝通过一系列胜仗比如乌兰木通之战、昭莫多之战等成功奠定胜局,但是期间经历的败仗更多。比如:

  • 乌尔会河之战

1688年,在喀尔喀蒙古高原上,清军和准噶尔爆发乌尔会河之战,清军2万多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后康熙御驾亲征,在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中才通过惨胜扭转了战局,并促成了1691年多伦会盟的成功,喀尔喀蒙古归入清朝;

  • 喀喇乌苏之战

1716年,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将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队突袭拉萨,拉藏汗阵亡,西藏全境沦陷。

1718年7月19日,清军派遣的湖广总督额伦特和侍卫色楞各两路大军在喀喇乌苏河遭遇准噶尔伏击,包括后勤民夫在内的超过35000名清军全军覆没。康熙震怒,但坚定了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的决心。随后皇十四子胤禵率领清军二次入藏,最终于1722年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

  •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1731年5月,策妄阿拉布坦死,雍正集合16万大军,发动对准噶尔的灭国之战。结果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中计,在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中伏,损失20000多人。清军不得不退守科布多,与准噶尔保持对峙。

此战后,清军放弃消灭准噶尔的企图,双方订约以杭爱山为界。


除了以上三次惨败,清军在和准噶尔的对峙中,基本处于败多胜少的不利局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

  • 准噶尔技术先进

准噶尔北临沙俄,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在技术层面已经完全碾压清军。这导致清军在相同数量的对峙中几乎占不到任何优势;

  • 准噶尔完成蜕变

准噶尔经过了噶尔丹以及策妄阿拉布坦等的经营,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游牧政权,准噶尔已经完成了卫特拉蒙古的统一,并以西域为中心发展成一个综合实力强悍的集权制国家,这使得清朝平定准噶尔难度骤增;

  • 清朝开始衰落

清朝方面,自1644年清军入关以来,清朝赖以起家的八旗劲旅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到三藩之乱时,很多八旗子弟已经上不得马,拉不开弓。昔日“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军队,已经走向荒废,清朝不得不倚靠绿营和蒙古军队平定边疆;


但是,最后清朝还是击败了准噶尔,收复了新疆。清朝之所以能逆转,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 清朝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准噶尔之所以强悍,在于技术先进,主场作战,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达到8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但是,准噶尔汗国即使在巅峰时期人口也不超过100万人,多数时期人口也就50万左右。

而清军入关时,经过明末动荡和剃发易服等的残酷镇压,关内人口只有1900万户,而按照一户平均三口人的数量,清朝人口最少时也就不到6000万人。

但是到乾隆执政后期,清朝人口已经接近4亿,在人口数量上远远超过准噶尔。

这就意味着,即使清朝屡战屡败,不断全军覆没。但是因为人口众多,清朝依然可以组织起更多的军队和准噶尔玩消耗。

而准噶尔因为纬度高,气候干燥,人口出生率低,不可能在持久战中战胜清军。

说难听点,清朝输得起,而准噶尔耗不起!所以先倒下的一定是准噶尔。

  • 清朝的外交手段更加灵活

清朝和准噶尔的缠斗,不可能绕开北方的沙俄。虽然噶尔丹和沙俄一度联手进攻喀尔喀蒙古,但是清朝对沙俄作出的“妥协”明显更大。

为了集中精力全力对付准噶尔,康熙在两次击败沙俄之后,乘胜即收,签订《尼布楚条约》,对沙俄做出了较大的让步,换取沙俄不支持准噶尔的承诺。

不过,沙俄从来没有真正遵守过协约,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开始在贝加尔湖周边不断搞小动作,将喀尔喀蒙古传统牧场贝加尔湖据为己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再次做出让步,于1727年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确认了沙俄对贝加尔湖的占领。

此时的清朝处于国力上升期,之所以做出如此让步,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准噶尔。尤其是喀尔喀蒙古,清朝通过有意纵容沙俄的入侵,削弱喀尔喀蒙古的实力,使其强化对清朝的依附。

早在1635年,后金就征服了漠南蒙古,随后清朝于1691年多伦会盟收服了漠北蒙古,通过对蒙古各部又打又拉的方式,清朝皇帝成为蒙古的共主,在法统上占据了主动,使漠西蒙古阵营势力越来越单薄。

再加上对沙俄的笼络,使漠西蒙古在名义上孤立无援,为清朝彻底解决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1755年,清朝终于发动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而这一天的到来,绝不容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为了征讨噶尔丹,康熙可以说拼尽了全力。1690年,康熙两路出兵,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带队,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带队,出喜峰口。康熙则坐镇后方,并命索额图带兵包抄噶尔丹的侧后方;最后还预备一支奇兵,随时可以攻打噶尔丹。

福全的左路军到了达乌兰布通附近,为了争取最低成本解决战斗,福全给噶尔丹写了一封信,要求谈判。福全认为清军全力出动,在力量上足矣震慑噶尔丹。

噶尔丹则利用机会敷衍,一边拖延决战时间,一边整军备战。等准备充足后,噶尔丹则要求朝廷将土谢图汗交出来才行。康熙得知噶尔丹的要求,知道他没有诚意,就下定决心武力解决。

然而,就在此时,康熙大病不起。臣子请求康熙回京城调养,康熙拒绝,为了这一天的决战,他已经等了很多年。噶尔丹出兵千里之外,又是客场作战,粮草与后援都难以为继,正是清廷的大好时机。

8月1日,双方的战斗打响。

噶尔丹的中军大本营在一个山峰的顶上,居高临下,前方地势复杂,沼泽、河流、丛林、草原尽收眼底。在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噶尔丹排出一个奇怪的战阵,将无数骆驼趴在地上形成一座“骆驼城”,骆驼的四条腿被绑住不能动,只能趴着。骆驼身上放着一个木箱,箱子上面蒙着一层湿毛毯。噶尔丹的部队透过木箱之间的空隙朝着河对面的清军开火。

清军从未见过这种阵法,刚开始很疑惑,但很快就知道噶尔丹的目的,想通过“骆驼城”阻挡清军渡河而已。但噶尔丹可能没意识到,他用的是火枪射击,而清军用的是大炮。“骆驼城”很快就出现缺口,清军迅速杀了过去。福全又派兵从后方夹击,噶尔丹很快就溃败,士兵纷纷丢盔弃甲。

第二天,噶尔丹见大事不妙,派了一个西藏人僧人向清军求和。康熙不在前线,所有事情由福全拍板。福全看见来了一个西藏人,觉得事情变复杂了,担心出状况,于是,他一边停止进攻,一边派人向康熙请旨。康熙紧急命令:“全军全力出击,别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

果然,噶尔丹的求和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等清军接到康熙指示时,噶尔丹已经率兵逃往漠北,康熙为此次坐失良机而痛心疾首,重责了福全等人。

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与清军交战时,当初被其迫害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代兵攻陷他的老巢,抢走了他的妻子、子女以及大量牛羊。

康熙得知此消息后,立刻派人去吐鲁番,赏赐许多金银珠宝给策妄阿拉布坦,以此来笼络他,相当于在噶尔丹的后方插入一颗钉子。康熙又同其他其他蒙古部落的首领见面,对他们恩威并施,要求他们疏远噶尔丹。

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噶尔丹依旧不知好歹,回到漠北后表面臣服康熙,暗地里重振军备;派了两千多人到清军大营,以进贡为幌子,实际上是打探军情。

1694年,康熙召见噶尔丹,要求定立盟约。噶尔丹不仅不来,还暗中到漠南制造叛乱,还号称从俄国借兵六万,准备大举进攻,蒙古各部纷纷向康熙求援。

噶尔丹还厚颜无耻地写了一封信给康熙,要求康熙释放俘虏。康熙彻底怒了,说到“噶尔丹一日不灭,边陲一日不宁”,准备彻底铲除噶尔丹。

1696年,康熙准备再度出击噶尔丹,他调动十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进军。行军途中,康熙事无巨细,所有事情都要听他指示。

康熙亲自带领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噶尔丹的前锋部队,但东、西两路还未到达,这时有人传言俄国要出兵协助噶尔丹。佟国维、索额图等人劝说康熙班师回朝,只留西路军。康熙对于这种胆怯大臣严厉呵斥,为了统一思想还召开会议,警告臣子不要胆怯,有说退兵者杀无赦。

噶尔丹看到康熙来势汹汹,立刻带队逃跑。康熙听到噶尔丹逃跑的消息,命令内大臣马思哈为平北大将军,率轻骑兵飞速追击,又命令费扬古率兵截断噶尔丹退路。

噶尔丹逃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遇到费扬古的大军。昭莫多是一片森林,前面是开阔地带,历来都是漠北战场。费扬古按康熙的指示,事先已经在树林设下埋伏,然后派出小股部队诱敌,边战边退,将其引入埋伏圈。等噶尔丹的部队一到,费扬古全力开战。最后,噶尔丹中计大败,带着几十名士兵落荒而逃。

昭莫多之战,全歼噶尔丹精锐,是大清平定噶尔丹的关键性战役。经过两次大的征战,噶尔丹集团基本上成了强弩之末,康熙让噶尔丹投降,但噶尔丹宁死不降。

噶尔丹精锐尽失,财产牲畜也所剩无几,他在伊犁的根据地也被策妄阿拉布坦占据,阿尔泰西部、天山以南的回部等地,也纷纷脱离他的控制。

随着噶尔丹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他的内部也逐渐开始分化,许多人都主张投降清朝。眼看跟着噶尔丹没出路,逐渐有人主动投降。康熙优待投降部落,对分化噶尔丹集团,起到很大作用。

为了根除噶尔丹的叛乱,康熙前往归化城,召费扬古等人策划第三次征讨,同时命令策妄阿拉布坦与其他蒙古诸部去做劝降工作。此时的噶尔丹已经众叛亲离,身边只剩下几个随从,听到清军杀过来了,自知回天乏力,绝望自杀。康熙经过多次围剿,终于彻底解决了噶尔丹的问题。

噶尔丹再怎么强大,他也仅仅是局部气候,战争需要的人、财、物,他都消耗不起。第一次兵败后,噶尔丹已经穷困潦倒,只能靠掠夺,但收货不大,副作用却不小。

而康熙就不一样了,人力、财力、物力都能源源不断地供应,武器装备也更加先进,这都不是噶尔丹所能比拟的。康熙平定噶尔丹,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事,在人心向背上更有合法性。

康熙不仅用军事手段打击,在政略上也多方出击,拉拢蒙古各部,分化噶尔丹内部,让噶尔丹最后四面楚歌。

秋媚说:在统一的趋势面前,噶尔丹任何的分裂行为,无异于飞蛾扑火;俄国对其支持,是建立在利益互换的基础之上,一旦他实力不济,会立刻人走茶凉;战争是不仅是军事较量,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对抗,噶尔丹看着强大,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经不起长时间的折腾。


秋媚读史


原因很简单:

准噶尔汗国内乱,而大清内部稳定。

这是康熙帝为什么能够击败噶尔丹的根本原因。就个人能力而言,被称为活佛的噶尔丹不比被千古一帝的康熙帝差。


噶尔丹的功绩有:

1、平定准噶尔汗国内乱即位;

2、击败辅助噶尔丹上位的叔父和和硕特部,加强控制和权威,可以说是平二藩;

3、统一天山北的厄鲁特部蒙古

4、击败哈密和吐鲁番,臣服哈萨克;

5、灭天山南的叶尔羌汗国,统一天山南北;

6、攻占安集延,臣服吉尔吉斯;

7、击败喀尔喀蒙古的土谢汗部,统一喀尔喀蒙古;

8、乌尔会河之战击败清军

8、乌兰布通之战,虽然大清的资料显示大清嬴了,但噶尔丹以2万对战10万清军,击杀国舅佟国纲,还能逃脱。

康熙帝的功绩有:

1、擒鳌拜,掌控朝政;

2、平定三藩;

3、收复台湾;

4、击败噶尔丹。

5、开放四处口岸,开放海禁。

其他的内政措施就不说了,大家都熟悉。

蒙古各部和大清的疆域图

和康熙作战时噶尔丹的情况:

1、在1688年8月30日,噶尔丹占领喀尔喀蒙古时,南疆发生叛乱,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不经请示、也不等噶尔丹回军,自己平定了叛乱,于是二人反目。

2、1689年因为康熙帝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俄罗斯放弃支持噶尔丹;

3、1690年,噶尔丹所在驻地科部多大旱,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占据准噶尔汗国本土,噶尔丹失去基地。

4、1691年噶尔丹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突袭,抢走粮食和物资;


和噶尔丹作战时康熙帝的情况:

1、1669年擒拿鳌拜、1681年三藩平定、1683年攻打台湾;

2、1685、1886年和俄罗斯进行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约和平;

3、其他啥事都没!


从噶尔丹和康熙帝在作战时的情况来看,噶尔丹失去了准噶尔汗国本土,只占有喀尔喀蒙古和得到西C第巴桑结嘉措的支持,属于内忧外患;康熙帝早就摆平了包括吴三桂、俄罗斯等对手,内部稳定丝毫不乱。

因此,噶尔丹和康熙的战争并非势均力敌,噶尔丹第一次和大清作战时,只有2万人,又失去了准噶尔汗国的支持,属于背水一战。

康熙帝击败噶尔丹并非易事:

1、内部稳定的康熙帝,从1690年和噶尔丹开战,直到1696年才击败内忧外患的噶尔丹,历时7年,和8年抗战相差无几;

2、为击败噶尔丹,康熙进行如此布置:收买和意图联手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攻打噶尔丹、令索额图向在北京的俄罗斯使者古里古里抗议要求俄罗斯不要支持噶尔丹。

3、乌会尔河之战显示了大清作战部署死板缓慢,康熙帝宣布亲征时,噶尔丹早已到达乌儿会河20天,导致清军基本被全歼。

4、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失败在于人数太少。在噶尔丹军和清军都配备火枪和火炮的武器装备基本相同情况下,噶尔丹用驼城战术,用2万对抗10万清军,还击杀康熙帝大舅子佟国纲,最后还能在10万大军包围中率领几千人逃走,只损失了1万人左右。

根据传教士张诚的记录,双方以火炮互轰开始,激战整日,直到双方士卒肉搏才停止。

5、昭莫多之战中,噶尔丹兵力3万,康熙帝合计8万多(康熙亲率3万、萨布素9000并、费扬古4万),此战噶尔丹军被杀2000,被俘虏2000,还有2.6万逃回。

6、若不是噶尔丹在1697年去世,康熙帝还要继续面对噶尔丹,难以轻松结束战争,统一喀尔喀蒙古。噶尔丹之死,大清官方的说法是服毒自杀,但康熙朝满文奏折中给出的死因是病死。服毒自杀,更能给大清有威严的面子。

综述

噶尔丹和康熙帝对战时,已经没有准噶尔汗国本土的支持——已经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霸占,只有喀尔喀蒙古和西C两地的支持。显然这不足以和康熙帝的大清相提并论。

在实力上,噶尔丹就输了一筹。但从乌尔会河之战、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来看,噶尔丹的战争能力远远高于康熙帝——康熙帝其实是以数量优势取胜。

若不是噶尔丹早死,比康熙帝大10岁的噶尔丹注定成为康熙帝永远的对手。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之后一代比一代平庸。

噶尔丹的梦想是统一蒙古各部,康熙帝的目标是阻止蒙古统一的实现。

PS:准噶尔汗国的王,称呼为浑台吉,是汉语皇太子的转音:Khong Tayiji。而大清第一任皇帝皇太极(其他译名有:“黄台吉”、“洪太极”、“洪太主”、“洪佗始”),和浑台吉发音非常接近。

1635年,皇太极击败林丹汗,被漠南蒙古各部推荐为博格达汗。皇太极应该是名号而非真实名字。同时,1630年西C DL授予当时准噶尔君主和多和沁为巴图尔浑台吉。

也就是说:大清和准噶尔汗国有可能都在同一时间被蒙古部落推荐的浑台吉(皇太子,蒙古大汗的继承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葛尔丹隶属于准葛尔汗国,同时当时的葛尔丹也是准葛尔的汗王,准葛尔汗国是当时的蒙古各部族将松散的联盟整合到一起于1678年成立的一个汗国。

康熙并没有很容易打败葛尔丹,而且即便葛尔丹死了以后,准葛尔汗国跟清朝一直耗费了将近100年才被征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工程。

准葛尔汗国巅峰时期拥有近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已经和清朝不相上下了,最夸张的时候葛尔丹带兵一路攻杀至内蒙古赤峰,只要翻越长城就能攻至京城,致使满朝文武震动。

两国交锋,拼的不仅是军事,也是国力。满清至入关以后,全盘接受了前明王朝的地盘,统治了富庶的江南和中原地区,并且继承了汉族的大量先进思想和人口财富,在军事实力本身就比葛尔丹有优势,只不过清朝的盘子扯的很大,当时国内三藩需要治理,台湾也需要平定,才致使康熙有些捉衿见肘,所以当康熙将三藩和台湾问题搞定以后才腾出手来去征讨葛尔丹。

反观葛尔丹这边的势力,虽然游牧民族能征善战,但他武器装备较差,很多都来自于沙俄的支持,但即便是这样的条件。康熙在征讨葛尔丹也是废了很大的劲,而且要不是葛尔丹后院起火,被逼自杀,康熙也没那么轻松赢下。

后来葛尔丹死了,准葛尔汗国依然强大,策妄阿拉布坦把准格尔汗国带入巅峰,以至于准格尔汗国的问题直到乾隆年间才彻底得到解决,耗费了三代帝王之心血,实属不易啊。


春秋乱舞


葛尔丹的实力远比不了清朝,但康熙消灭葛尔丹也是花费了很大力气的,决不是轻易打败的。

康熙前后三次亲征都没能完全消灭葛尔丹,在第三次亲征时为康熙三十六年,战争已历时9年,葛尔丹服毒自杀,但其侄子和后任继承人仍进士分裂叛乱活动,至乾隆二十二年方才完全胜利,共计70年。

一、战争的性质。

葛尔丹野心勃勃,妄图占领整个蒙古,私下取得沙皇俄国的支持,他以为自己利用了俄国,实际上被俄国所利用,他强占蒙古咯尔咯部的土地,俄国占领远东的土地,所以葛尔丹是卖国的分裂主义者。

二、各方优势。

1以第三次康熙亲征为例,葛尔丹夸大了自己的人数,实际上不够三万人,而清军十万人,兵力远超。

2内部,双方各有内部的敌人,康熙是第一次亲征时索额图想饿死他,让胤礽早日继位,被圈禁。而葛尔丹是在第三次亲征前,部落有一次反叛,在康熙第三次亲征时,葛尔丹的侄子又对他下了黑手,加速他的失败。

3葛尔丹最大的优势是地利。清军超远路程作战,那时交通极不发达,后勤保障十分重要,一个士兵要几个后勤保障人员,粮草断绝,就处于绝对的挨打局面。

4葛尔丹穷兵黩武,四处开战,部落又小,民不聊生,四处反叛,把人和丢弃了。

5清军占天时,三藩、台湾全部平定,大军在战斗中成长,部队有仿制的西洋火炮。葛尔丹的热武器仪有沙俄提供的少量枪支,在先进性方面无可比拟。

尽管康熙获胜了,但绝对不是轻易,而是倾全国之力,避免了国家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