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上回說到,曹操41歲的時候,終於做到了“挾天子令諸侯”,自此開始以曹操為中心的統一中原,南征北戰東蕩西殺,拉開了帷幕。

當時曹操的對手可以說是一大串:冀州的袁紹,徐州的劉備,淮南的袁術,揚州的孫策,幽州的公孫瓚,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等等,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可沒等他決定先拿哪個下手的時候,家門口的一隻猛虎突然跳出來了,這就是涼州軍閥出身的張繡。

197年1月 ——操攻張繡,戲鄒氏,繡復叛操,典韋、曹昂、曹安民死。袁術稱帝於壽春。

張繡跟隨叔叔張濟為董卓報仇,叔叔死後,接管了人馬,雖然不多,但西涼兵戰鬥力極強,關鍵身邊還有位謀士賈詡,部隊在南陽郡很快扎穩了根基,而南陽就在許都南邊,騎兵一個衝鋒就到了,這下,曹操慌了。於是,曹操率軍南下,征討張繡,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對外的口號是張繡有意脅迫漢獻帝,當曹操大軍將到的時候,張繡也慌了,曹操的份量他是知道的,於是他想拉攏更南邊的劉表助陣,但賈詡沒有同意,他覺得劉表真的是“徒有虛表”,最終決定,還是投降曹操吧,這讓曹操也很意外,結果沒想到,在一場宴席之後,張繡因為曹操霸佔了自己的嬸嬸,再次叛變,這次渭水河畔的慘敗比之前的濮陽之戰和汴水之戰有過之無不及,不但曹操自己受傷,還失去了戰馬“絕影”,自己的長子曹昂把戰馬送給了父親,可曹昂沒有汴水之戰送給曹操戰馬的曹洪那麼幸運,曹昂陣亡了,和他一起的還有曹操的侄子曹安民和近衛軍指揮典韋。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袁術是三國時期第一個敢於直接稱帝的軍閥,因此也成為了後來想要稱帝的軍閥的一個反面例子,但很多人可能忘了,袁術在僣號之前是漢末最強軍閥,而談到袁術的勢力時,也總是會有孫策是獨立的,把孫策從袁術勢力中剝離開來的誤解。

3月 ——獻帝下詔拜袁紹為大將軍,兼督冀、青、幽、並四州。

曹操和袁紹是一對老朋友,曹操成了皇帝當然的代言人,隨心所欲,號令四方,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袁紹要求遷都鄄城(今山東菏澤鄄城縣),因為那兒離自己較近,便於控制。曹操不但一口回絕,而且下詔書責備他說:“你地廣兵多,而專門樹立私黨;不見你出師勤王,但見你發兵與他人互相攻伐。”袁紹明知是曹操搗鬼,也只得上書為自己申辯。曹操自任為大將軍,而任袁紹為太尉,改封鄴侯。太尉雖貴,但地位在大將軍之下,袁紹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他憤憤地說:“曹操幾次差點死蛋了,都是我挽救了他,如今天他反以天子的名義對我發號施令!”當時,曹操的實力不如袁紹,且東有徐州呂布、西有南陽張繡、南有淮南袁術,沒辦法,只能採取剋制忍耐的策略。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拜袁紹為大將軍,以緩和矛盾。

9月 ——曹操東征袁術,術敗走渡淮。

198年3月 ——曹操復攻張繡,圍穰城。

征討張繡,軍事荀彧就出面勸阻,說張繡和劉表依附,勢力強大,但是張繡的軍隊是客軍,依附於劉表的糧草,劉表必然無力長期供給,早晚會鬧翻,不如暫緩出軍,等待變化。用招降的手段吸引張繡,如果咱們緊逼,他們雙方會相互救援。曹操沒有采納,進軍包圍張繡的駐地穰城,

4月 ——操聞袁紹將襲許,還,張繡進兵追操。

果然不出所料。張繡向劉表發出求救,這個時候,從許都傳來一個不好的消息,有袁紹的部署反叛,對荀彧告密,說袁紹的謀士田豐勸袁紹趁早襲擊許都,這樣就可以挾天子令諸侯。荀彧立刻把消息報告給曹操,曹操一聽大吃一驚,立刻下令解圍撤軍,張繡一看曹操要跑,所以乘勝追擊,曹軍只好擺開連營的陣勢,緩緩後退,每天只能走幾里路,劉表這個時候的援軍也到了 ,預先佈置在穰城東北,是曹操撤軍的必經之地。切斷曹軍的退路,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這樣一來,曹軍腹背受敵。張繡得知援軍已到,士氣大振,進攻曹操,曹軍初戰不利。已是非常後悔,跟荀彧講,悔不該聽先生之言,冥思苦想,終於想出擺脫困境的方法,跟荀彧講,彆著急,等到安眾這個地方,一定可以擊敗張繡。到了安眾之後,劉表和張繡匯合,曹操前進受阻,按照計劃,連夜在險要地勢處開鑿地下通道,把軍械,糧草,輜重都暗中運了過去,佈下奇兵,天亮之後,張繡以為曹操逃走,所以派追兵追擊,結果張繡大敗,曹操也沒撈著便宜。

9月 ——呂布攻劉備,破小沛,備投操,操東攻呂布,圍下邳。

12月 ——白門樓擒殺呂布、陳宮。是年,周瑜、魯肅附孫策,策據江東。策、瑜同大小喬成親;太史慈降策。

曹操之所以要殺呂布,是因為袁紹一直是來自北方的威脅,想要解除這個威脅,首先就要把背後的隱患呂布先除掉,而這段也是群雄逐鹿期間最混亂的。當塵埃落定,孫策佔據了江南半壁,中原一帶盡歸曹操,劉備再次寄人籬下,投奔了曹操,也就有了漢獻帝認皇叔,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199年2月 ——河內太守張楊部將內鬨,楊衛殺楊附袁紹。

3月 ——袁紹大敗公孫瓚於易京,殺瓚。劉備、董承、王子服等"衣帶詔"謀殺曹操,操遣備截擊袁術,備據徐州叛操,與袁紹結連。

雖然袁紹被授予大將軍,兼督冀、青、幽、並四州,但未必人人服氣,公元189年,董卓把持朝政,任命韓馥為冀州牧,袁紹只不過是其手下的渤海太守;同時期,公孫瓚則也不過是幽州劉虞手下的北平太守。韓馥曾參與過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也曾與袁紹一同擁立劉虞為帝,可以看出,韓馥這個人對漢室還是很忠心的,不管是討伐董卓還是擁立漢室宗親劉虞,都是為了漢朝社稷,一心匡扶漢室的韓馥,公元191年,韓馥的部將曲義反叛,韓馥不僅沒能平定叛亂,反而被打敗。袁紹由此看出了韓馥軍事能力的差勁,暗中與曲義結盟,陰謀顛覆冀州,這時候袁紹手下謀士逢紀給袁紹獻計:暗中約公孫瓚南下進攻冀州,韓馥一定會感到很害怕,這時候再派遣一位能言善辯的人去遊說韓馥,韓馥一定會把冀州拱手相讓。公孫瓚得到袁紹密信以後,以討伐董卓的名義進入冀州,卻突然發難,進攻韓馥,以韓馥的軍事能力,自然不是公孫瓚的對手,很快敗北。這時候袁紹又派遣荀諶遊說韓馥,韓馥聽從荀諶建議,居然將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陶謙讓徐州,劉備百般推辭,袁紹可不是劉備,這本來就是他的陰謀,自然不會推辭了。就這樣,公孫瓚打敗了韓馥,但是冀州卻被袁紹兵不血刃奪取,公孫瓚可謂是替袁紹做嫁衣了。這也是袁紹和公孫瓚翻臉的根本原因,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公孫瓚感覺自己被袁紹擺了一道,利益衝突而已,但是此時公孫瓚與袁紹名義上依然是盟友,他們徹底撕破臉皮,還是源於另一件事:袁紹和袁術的衝突。袁紹準備廢除漢獻帝劉協而立劉虞為弟,袁術不贊同,二人因此決裂,當然袁術反對袁紹也不是為了漢獻帝,他是想自立為帝。同年,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治所陽城,當時依舊是群雄討伐董卓時期,孫堅正在率軍與董卓征戰,可是袁紹卻不管孫堅是正在討伐董卓還是在幹嘛,只知道既然是袁術的人,就是他的敵人。而眼下孫堅主力在外,陽城防守空虛,此時正是奪取陽城的最好機會。於是袁紹命令周昂進攻陽城。由於陽城空虛,周昂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陽城。孫堅原本已經打的董卓節節敗退,甚至放棄洛陽退守長安。聽聞周昂進攻,只好回師進攻周昂,袁術則派遣公孫越率兵支援孫堅,公孫越與周昂激戰,中流矢而卒。公孫越是公孫瓚的堂弟,卻被袁紹部將殺死,這樣一來,公孫瓚自然把公孫越戰死的責任歸咎於袁紹。公孫瓚得知公孫越身死,勃然大怒,道:“餘弟死,禍起於紹”。就這樣,公孫瓚和袁紹由討董聯盟的盟友,變成仇敵。公孫瓚得知公孫越身死的消息以後,先發制人進攻冀州,白馬義從是百戰之師,與遊牧民族多年征戰都節節勝利,作戰能力極其強悍,因此,戰爭初期,勝利的天平向著公孫瓚傾斜。公孫瓚雖然只帶來3000白馬義從,卻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兵鋒所指,無不望風而降,袁紹畏懼公孫瓚,主動求和。為了表示誠意,任命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可是,公孫範到任渤海太守以後,立即宣佈渤海郡脫離袁紹,與公孫瓚一起進攻袁紹,同時公孫瓚不僅僅打的袁紹丟盔卸甲,還以2萬兵馬,大破三十萬青州兵,威震天下,此時公孫瓚實力遠在袁紹之上,袁紹與公孫瓚,因此徹底反目成仇。他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在199年的時候困於高樓,引火自焚。

4月 ——操派部將北渡黃河,擊斬依附袁紹的眭固,攻佔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

6月 ——袁術窮迫病死於壽春。袁紹將攻許,曹操進兵黎陽。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11月 ——張繡投降曹操;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勳,華歆降;操使衛覬鎮關中。

據說少年的華歆滿腹經綸,和北海人管寧、邴原結為好友,當時並稱“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身,管寧為龍尾。三人經常指點江山、笑傲蒼穹。不過有兩件小事,讓管寧與華歆分道揚鑣。管寧、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歆撿起來收了。然後倆人一塊讀書,有達官顯貴路過,管寧不為所動繼續讀書,而華歆跑出去看。於是管寧割席分坐,說:“我沒你這樣的朋友。”其實華歆也曾是個憤青,他怨恨董卓。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公元190年,華歆因病在藍田拜見袁術,請求袁術討伐董卓。袁術不聽,認為是書生之見。後來輾轉到豫章(江西南昌),做那裡的太守,受到百姓愛戴,不久,劉繇被孫策打敗,接著病死,軍民們擁戴華歆做領袖。等孫策打到豫章的時候,很欽佩華歆的為人,因為華歆在當時名聲很大,與鄭泰、荀攸等齊名。於是孫策便讓虞翻去勸降。華歆說:我早就不想幹這個差事了,既然孫將軍來了,我就回家好好的休息一下。孫策一聽,趕緊帶兵來,見了華歆,立即下跪行禮,說:“希望華歆繼續做這裡的太守,我對你就像學生對待老師一樣尊敬。”從此以後,孫策對他一直很友好。

200年1月 ——昌豨反操;曹操誅殺董承一夥,徵劉備,圍下邳,擒關羽,備投袁紹

因為衣帶詔事件,曹操在有意討伐袁紹前,需要保證朝廷內部是穩定的,於是殺了以國舅董承為主的刺殺集團,從此,漢獻帝徹底失去了倚靠,淪為了傀儡皇帝,而劉備自認為性命堪憂,找機會逃出了許都,被曹操追殺,和關羽,張飛兄弟失散後,自己往北方投靠了袁紹。

2月 ——袁紹進軍黎陽,曹軍斬顏良,至延津,又破紹追兵,斬文丑。關羽歸備。

4月 ——孫策遇刺亡,孫權繼位,有揚州五郡。劉闢叛操,紹使劉備助闢攻汝南。

28歲的孫權繼承大哥孫策的江東產業之後,經過了一番艱苦卓絕的繼續奮鬥,贏得了江東父老的認可。45歲的曹操為了籠絡人心,就特別上奏漢獻帝,加封孫權為將軍兼領江東太守。但是,袁紹早遞交上去的請求升職報告,卻遲遲沒有得到漢獻帝的批覆。

9月 ——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於是,袁紹不禁勃然大怒,他決定要再次出兵70萬討伐曹操,於是,一時之間只見是旌旗遍野,戰馬嘶鳴,袁紹的軍隊前後竟然長達九十餘里,可以說是兵多將廣。但對於曹操來說,他畢竟是兵少將寡,所以,決定速戰速決。曹操命令他手下大將夏侯惇和曹洪各自帶領3000精兵準備奇襲袁紹。然而,當曹操的部隊在剛剛接近袁紹的部隊之際,卻不料袁紹早有埋伏。一時之間,曹操軍隊被殺得大敗,甚至,一直被逼退到了官渡附近,才又站穩了腳跟。

10月 ——曹操偷襲烏巢;

袁紹的謀士許攸對袁紹說,“主公可以派遣一支軍隊奇襲許昌,然後,再和咱們進行前後夾擊,此戰必勝。”儘管許攸是一個高人,然而袁紹是一個無能之輩,所以,當他面對這個良謀時,不但無動於衷,反而,懷疑這個謀士是曹操的內線,想加害這位謀士,結果導致許攸連夜投奔了曹操,並且給曹操獻上了火燒袁紹烏巢糧草大營的計策。

201年4月 ——曹操敗袁紹於倉亭;

袁紹的部隊及糧草被曹軍一把火給燒的的是一塌糊塗。

9月 ——操率眾攻汝南,備敗,投劉表,駐新野。

202年5月 ——袁紹病死,袁尚領其軍,自號車騎將軍,駐黎陽。曹操使司隸校尉鍾繇圍南匈奴單于呼廚泉於平陽,降,操將匈奴分五部,設司馬領其軍。河東太守郭援陳兵河東反,鍾繇派馬超、龐德擊,龐德殺郭。

袁紹又集中了15萬人馬再次攻打曹操,但是,已經屬於英雄末路了。15萬軍隊很快就被曹操消滅,最後,當袁紹經過奮力廝殺得以逃回冀州後,不禁抱著他的三個兒子是放聲痛哭,但已無可奈何了。

9月 ——操擊降南單于。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面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曹操使出了他多面手的一面來,對烏桓,直接發兵鎮壓平叛,對羌人則蘿蔔加大棒,恐嚇利誘,對匈奴呢,則又是另一個政策。匈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中央政權最大的威脅,連併吞六國,氣吞萬里如虎的秦始皇都怕匈奴,要築個長城來抗擊匈奴。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的數百年間,匈奴和漢人交戰無數,最終匈奴人被打的分裂成了兩部分,北匈奴西逃至歐洲,建立了匈牙利。南匈奴則歸順了漢朝,留在河套平原。這個南匈奴,表面上接受了漢朝的招安,但還是很不安分,總是蠢蠢欲動。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南匈奴又看到機會了,多次派兵進入中原搶劫,糧食、女人、銀兩,什麼都搶,能拿走的通通都要。史上有名的蔡文姬才女也被匈奴搶走,後來被曹操託人以重金贖回來。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曹操沒有沿用漢朝曾經的政策,對匈奴直接管轄,而是把匈奴分割成5份,把每份人放到不同的地方居住,然後每份匈奴分別派兵統治,這樣就解決了匈奴容易集中反叛的問題。為了不讓匈奴反抗,曹操還讓匈奴有一定的自治權,讓匈奴自己選舉頭領出來,日常由管匈奴,分散後的匈奴人少了,膽子也小多了,鬧騰不起來。曹操還有一個更絕的絕招,他下了一個命令,允許匈奴底層人員,自願加入漢朝成為漢朝子民,當然,會有各種好處福利招待。這可以讓匈奴人數下降不少。靠著這些招數,在整個曹魏時期,匈奴都沒有再次作亂,而是得以和平的周圍其他人生活在一起。

203年3月 ——曹操攻黎陽,大破袁譚、袁尚軍。譚、尚敗走鄴。

8月 ——譚、尚相攻,譚敗走平原,求救於曹操。孫權討伐黃祖;

在“官渡之戰”兵力上佔優的袁紹卻敗給了兵少的曹操,不可一世的袁紹回去不久就病死了。袁紹選擇小兒子袁尚當繼承人,但是長子袁譚擁兵自重,自封為車騎將軍。袁紹在立繼承人的那一刻,就讓袁尚和袁譚兄弟產生了矛盾,在袁紹死後矛盾很快就展開了。曹操在建安八年三月親自領軍出征,準備平定北方,面對強大的曹操,袁尚和袁譚是打虎親兄弟,但還是沒有抵擋住曹操,他們一起守護的黎陽城被攻破了,兩兄弟連夜逃走了,曹操進軍鄴城並暫緩了進攻,五月曹操回許都留賈信駐守黎陽。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曹操這個大敵不來進攻,袁尚和袁譚這對親兄弟就自個打起來了,因為兩人都想當冀州牧。兄弟倆火拼,袁譚這位大哥不敵弟弟,被逼著死守平原縣,袁尚猛攻平原縣,袁譚頂不住沒辦法派辛毗到曹操那請降,希望曹操能出兵援助他。

再說江東,由於孫堅當年輕敵,結果遭劉表手下黃祖的部下暗箭射傷,不久便去世了。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黃祖和孫氏之間的仇恨結下了。

從199年開始,孫堅兒子孫策就立誓要給父親報仇,結果自己也被仇人殺害,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弟弟孫權身上,從203-208,孫權總共對黃祖發起了3次討伐,最後終於將黃祖擊殺。孫權不僅給自己的父親報了仇,完成了哥哥沒有完成的心願,還一舉吞併了江夏荊州的其他地盤,也讓孫權成了僅次於曹操的一方勢力,由此開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不過,在這5年裡孫權也並不只做了這一件事。不然在他勞民傷財打仗的時候,早就被其他勢力消滅了。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除了大力發展自己的經歷,訓練部隊以外,他還在這期間收服了一名大將甘寧(水上甘寧,路上魏延)。這個人在後來幫孫權做了很多事情,成了東吳的一員猛將。

204年2月 ——曹操圍鄴城,袁尚命武安縣令尹楷駐軍毛城,保護上黨郡糧道。

4月 ——留曹洪圍鄴,操攻尹楷和邯鄲沮鵠。易陽縣令韓範、涉縣梁岐降。

曹操在軍師荀攸的建議下答應了袁譚的請求,並且在10月份,親自來到黎陽城(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讓兒子曹整迎娶了袁譚的女兒,曹操與袁譚結為了兒女親家,袁尚聽到曹操來到了黎陽城,就從平原(山東德州)撤軍返回鄴城(河南安陽)去了。

5月 ——決漳水灌鄴。

而在建安九年正月曹操本就準備討伐袁尚,沒成想二月份袁尚又率兵攻打自己的大哥袁譚。曹操趁機猛攻鄴城,留曹洪攻打鄴城,自己帶兵攻打尹楷,打敗尹楷後立即回師鄴城。袁尚接到曹操攻打鄴城的消息,馬上回師救援,這都在曹操的預料中。當時曹操對眾將說:"如果袁尚從大道上返回,我們應該避讓;如果沿著西山而來,肯定會成為我們的俘虜。"袁尚沿著西山前來,沿著淦水河紮下營寨。袁尚發動夜襲攻打圍城的曹軍,曹操率領大軍迎戰,大敗袁軍,並且趁勝包圍了袁尚的營寨。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袁尚一看要完蛋,趁著曹軍還沒合圍派豫州刺吏陰夔和陳琳前去請降,曹操當然不答應,估計袁尚也是緩兵之計,馬上就突圍逃走了,連自己的印章、綬帶、符節、斧鉞都來不及帶走。曹軍追擊,袁將馬延、張凱等人臨陣投降,袁尚軍全面潰敗,最後袁尚逃到中山國去了。很快曹操也攻下了鄴城,漢獻帝又任命曹操兼任冀州牧,曹操便辭去了兗州牧的職務。就在曹操圍攻鄴城的時候,袁譚趁機攻佔了甘陵、安平、勃海和河間,並且又進攻中山國,逼迫袁尚再逃故安,順便兼併了袁尚的殘餘兵力。

7月 ——尚自平原回師。

8月 ——審榮獻城,攻入鄴,殺審配,辛毗復仇,辛評被配殺,蘇由降。

9月 ——獻帝命曹操領冀州牧,聘崔琰為冀州別駕。

10月 ——高幹以幷州降操。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12月 ——牽招前往柳城同公孫度爭烏丸峭王。媯覽、戴員殺孫翊、孫河。

205年1月 ——曹操攻破南皮,殺袁譚,據冀州、青州一部分,李孚、王脩降。

曹操寫信給袁譚,說他違背盟約,與他斷絕了姻親關係,把他的女兒退回孃家去了。馬上曹操就率軍討伐袁譚,袁譚十分害怕,從平原撤出,跑到南皮縣固守。曹操在十二月份進入平原,平定了被袁譚攻佔的郡縣。並且在建安十年正月,曹操率領大軍向袁譚發起了總攻,袁譚軍大敗,袁譚被斬殺,曹操還下令殺死了袁譚的妻子兒女,一舉平定了冀州。

4月 ——黑山帥張燕將10萬眾降操,封安國亭侯,平北將軍。幽州趙犢、霍奴反,遼西冒蹋頓、上谷難樓、右北平烏延三郡烏丸攻擊右度遼將軍鮮于輔。

10月 ——高幹以幷州叛,曹操遣樂進、李典等擊高幹,河內張晟、弘農張琰反。曹操平定青州;河東郡太守王邑離任,杜畿接任,衛固、範先阻止。張既招馬騰攻張晟、張琰、衛固,殺之。

206年1月 ——曹操自徵高幹,曹丕守鄴城,崔琰輔佐。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高幹是袁紹的外甥,割據幷州,漢末幷州共有十郡(上黨、太原、雲中、上郡、雁門、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但高幹沒有佔領全部。因為戰亂,其中有六郡淪陷到了匈奴人手裡,只剩上黨、太原、雁門、代郡四郡,而代郡已經屬於幽州了,而雁門的烏丸(烏桓)和黑山軍的頭領張燕為盟,與袁紹對立,後面也一直未解,因此高幹實際上只有上黨、太原兩郡。


3月 ——攻破壺關,高幹求救呼廚泉未果,逃往荊州,為上洛都尉王琰擒殺。曹操以梁習為幷州刺史,習舉薦常林、楊俊、王象、王凌、荀緯、仲長統。

8月 ——操令樂進、李典到淳于攻海盜管承;于禁攻昌豨。

207年5月 ——曹操北征三郡烏丸。

8月 ——張遼大破烏桓,於柳城斬蹋頓,袁尚、袁熙、速附丸、樓班、烏延、蘇僕延等敗走遼東。

在中國北方,一直有著一支龐大的異族勢力——烏桓。烏桓算是匈奴的近親,還曾經與建立北魏帝國的鮮卑關係不錯。烏桓最厲害的當屬於他的騎兵,而因為騎兵,他也成了周邊勢力爭相拉攏的對象。佔據中國北方大部的袁紹和烏桓關係最為密切,私下往來十分的好。官渡之戰中,烏桓也是站在袁紹這一邊,並且還曾經借兵與袁紹。袁紹死後,整個袁家勢力分成了三部分,互相攻伐。結果,讓曹操漁翁得利。在一頓廝殺之後,袁家最後的殘餘勢力逃到了烏桓,尋求他們作為保護傘。曹操深知斬草須除根,下令軍隊進發烏桓。此時的烏桓吞併了袁紹的最後勢力,發展到了擁有三十萬軍隊,也算當時數一數二的勢力了。因此烏桓根本就不擔心已經征服了北方的曹操。烏桓位置這麼遠,以逸待勞,可以一舉擊破曹軍。但兵貴神速,烏桓還沒來得及準備,曹操大軍就已經進入烏桓領地了,這一次,曹操在當地人的引領下,走入了一條偏僻的小路,直插對方要害,烏桓主力被迫迎戰。當時,曹軍騎兵首先佔領了制高點。但是他們的騎兵人數不多,而且剛剛經歷了長途跋涉,人馬都很疲憊。可是曹操經過觀察,發現敵人,中軍步伐已亂,當即下令:衝擊敵人中軍。徐晃帶領騎兵一馬當先,烏桓的最後一任大單于蹋頓在白狼山之戰中被張遼斬殺,大敗烏桓,取得了這張戰役的勝利。在得勝班師途中,曹操志得意滿,寫下了著名的《觀滄海》。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9月 ——遼東太守公孫康殺袁尚、袁熙、蘇僕延等。操統一北方;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旋即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後,袁氏兄弟又投奔了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袁氏兄弟逃到遼東後,商量說:“現在到遼東,公孫康必然見我,如親手殺了他,並且佔領遼東,還可以用來擴大自己。”其實公孫康心裡也打算捉住袁尚來邀功,就事先在馬棚裡安排了精強勇猛的士兵,然後出來邀請袁尚、袁熙,還沒來得及坐下,公孫康就讓伏兵捉住他們,讓二人坐在結冰的地上。袁尚對公孫康說:“沒死的時候,忍受不了寒冷,能給我們坐席嗎?”公孫康說:“你的頭顱馬上就要走萬里路,要席子幹什麼用!”於是斬殺袁尚、袁熙,連同速僕丸的人頭一起送給曹操。將領中有人問曹操:“您已退軍而公孫康殺死袁尚、袁熙,這是為什麼?”曹操說:“公孫康一向畏懼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們就會合力抵抗;緩和時,他們就會自相殘殺;是形勢使他們這樣做的。”

曹操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授任他為左將軍。

簡說三國大事記197-207(三)


從此,曹操徹底統一了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