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名府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何如今却沦为一个县城?

MoMaek32004723


大名府确实在历史上很出名,全盛时期的宋朝仁宗年间,一度成为北宋王朝的陪都,被称为“北京”。可是,现在的大名府已经沦落到除了大名府小磨香油之外,再也不为人知的一个小地方了。

大名府由全盛时期的宋朝“北京”,沦落到现在靠小磨香油知名的一座小县城,并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是因为历史因素造成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不断融合,民族不断融合、疆土不断融合,原有的那些军事重镇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自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上出现大名府这个地名是在唐德宗建中三年,五代时期的后唐改为兴唐府,后晋改为广晋府,后汉时期,又改回大名府,从此之后,大名府这个名称才真正得以流传下来。

大名府之所以会出名,主要还是其在军事上的地位所致。

唐朝时的大名府

唐朝兴盛的时期,实际控制版图已经延伸到今辽宁西北部。可是随着“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唐王朝的行政的实际控制能力急剧下降,一些节度使们纷纷割据自雄,这其中有一支非常强悍的割据力量就是位居大名府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

田承嗣本是史朝义的部将,在投降唐朝后,割据魏州、博州、 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之地,被封为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都干过,深知安禄山“曳落河”,也就是牙兵的威力,于是,在被封为魏博节度使之后,田承嗣大肆扩编自己的牙军,并把这支军队命名为“天雄”,这也就是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大名的“天雄军”的来历。

田承嗣死后,后任的历代节度使都秉承着田承嗣的观点,不断扩编“天雄军”,全盛时期,“天雄军”就有八千之众。“天雄军”也不负所望,在藩镇割据的军阀混战中,为历任魏博节度使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天雄军”的待遇也是最好的。历任节度使为了拉拢住这支军队,经常性的大肆封赏,从饮食、饷银各方面的待遇都要远超其他军队。

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历任节度使大肆笼络“天雄军”的同时,也助长了“天雄军”的骄悍之气,稍不如意,就要兵变,随意废立节度使。从田承嗣之子田悦开始到最后一任节度使罗绍威止,除了那位风雪下蔡州的李愬之外,历任节度使无一例外都是靠着“天雄军”上台的。

而历任节度使呢,在利用“天雄军”上台,坐稳节度使的宝座之后,也始终对这支军队抱有着深深地戒心。终于,公元906年,末任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实在不甘于受到“天雄军”的威压,暗地里利用梁太祖朱温的力量,杀死了大部分的“天雄军”牙兵。可是,杀死大部分“天雄军”牙兵的后果马上就体现出来了,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失去了大部“天雄军”牙兵的魏博节度使战力大减,失去了群雄逐鹿的能力,势力也大幅减弱,由过去雄踞河北三镇之首沦落到称为小藩镇。

宋朝时的大名府

五代时期,自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中原抵御少数民族的天然屏障消失,大名府一线已经成为北宋王朝抵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南下的第一道防御阵地,于是,大名府的军事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起来。因此,在宋仁宗时期,把大名府升格为宋朝的北都,称为“北京”,最高官员称为留守,屯聚重兵,成为一座军事重镇。此时的大名府俨然成为北宋王朝在北宋最大的、也最为繁华的一座都市。

北宋灭亡后,南宋底定临安,大名府失去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 ,由一座军事重镇变成了一座单纯的行政城市,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逐渐沉沦下去。

明朝时的大名府

大名府在元朝时,仅是作为一座城市的存在而已。徐达北伐之时,也仅是把大名府作为北伐的一个驻军点而已。明成祖迁都北平之后,出于拱卫京城的需要,大名府的军事作用又开始凸显出来,但也远未恢复到北宋时期的辉煌。大名府最后作为军事重镇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崇祯末年,名将卢象升为了抵抗清兵南下,在大名府周边招兵,重建“天雄军”,这也算是大名府作为军事重镇最后的辉煌了。


总结

大名府由全盛时期的宋朝“北京”,沦落到现在靠小磨香油知名的一座小县城,并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是因为历史因素造成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不断融合,民族不断融合、疆土不断融合,原有的那些军事重镇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自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万事之始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注意题主所说的今天大名县,虽然也是历史上的一座有名府城,但已经不是北京大名府了,只是明朝大名府。

所谓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庆历二年所建陪都,史称“北京”,《水浒传》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名府就是指这所陪都,当时人口达百余万,可谓国际大都市。可惜这座府城最终因为黄河改道,被淹没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

大名府广义上就不仅仅指北京大名府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座座城池被湮没在黄沙之中,又一座座城池在原地拔地而起。

那么,让我们共同来探探大名府的前世今生吧,为何最终成为一座名不经传的县城呢。

春秋时期,此地属于卫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此外,南方广州被称“五羊城”,都是“禄寿吉祥”之意;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时改称大名府,此为大名府的由来。



五代时期,后唐时称兴唐府,后晋时称广晋府或天雄军,后汉、后周时称大名府。北宋代替后周,继续称大名府,直到宋仁宗时期建为陪都,被史称为北京大名府。之后,黄河改道被淹没。

金朝时期此地被称为大名府路,元朝时期称为大名路,明清时期任称为大名府,但此已不是北宋时期的大名府了。


清朝时期大名府属直隶省,曾一度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时期,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大名府被降为县。

解放后,魏县曾一度被纳入大名县,大名县一直隶属邯郸专区,或者邯郸市管辖。并且于2019年5月5日大名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实现全面脱贫。


安定郡小书生


1993年7月,北京大名府遗址成为了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处文化遗址,坐落于邯郸市东南方80公里的大名县,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有36平方公里。

现如今,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已经沦为了一座县城,这里曾经是“和朔四镇”之一,从春秋时期至唐宋年间,大名府曾经七为陪都,更是黄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繁荣昌盛达千百年之久。

到底是何原因,让这座曾经的北方重镇,古城陪都沦落为了一个县城呢?

大名府

北宋年间的大名府,作为汴梁的陪都,走过了它最辉煌的70年岁月。大明府之所以能够成为陪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首先就是大名府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名府坐落在黄河北岸,这就让统治者可以南控中原,北望幽燕,东掌齐鲁。再加上都城内又有河水穿流而过,这就为古城提供了便利的水利通道;

河水灌溉土壤,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整个大名府周围全是地市险要的沙丘、古道,成为了天然的兵家必争之地。以上这些因素,也是历代统治者要在这里修建陪都的重要原因。

大名府连环画

其次,政权的建立,文化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让大明府逐步走向繁荣。早在十六国时期,随着陪都位置的确立,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到了隋朝,由于大运河的开通,直接让大名府成为了南北交通中最重要的一个枢纽,因为它就坐落在大运河永济渠的枢纽中心上。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让它一跃成为了北方重镇之一。

唐朝时期,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大名府更是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分支中心所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成为了一个单独的、不依附于朝廷的都城。优越的交通位置,分裂割据时代所形成的军事、经济优势,再加上数百年的陪都文化,都让大名府曾经繁荣不已。

大名府

可是这些都只是过往,大明府作为中原地区曾经的军事重镇一度繁荣兴起,然而到了元明清之际,当它的这些优势不在,就注定了大名府的衰落。它由盛转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第一点:自打元朝时期起,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翻阅历史文献可知,自从元朝开始,大名府的经济已经日趋衰弱,甚至开始退出了全国发达城市的行列。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当地的农业经济饱受多年战争的摧残,导致整座城市的经济元气大伤,恢复起来更加困难。

大名府

第二点:宋朝以后,大名府交通枢纽的位置不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永济渠自宋以后常年淤积不通有关,这就导致南方货物必须换一条通道到达北方,这样一来,大名府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通优势,北方重镇的地位一退再退。

第三点:随着水灾泛滥,又有新的城市取代大名府的原有地位。宋代以后,大名府连绵不断的水灾导致人们庄稼尽失、被迫迁徙,同时东部又有新的都市逐渐兴起,取代了大名府的码头和工商业,长此以往,大名府的衰败则成了必然。一座逐渐被历史所抛弃的城市,沦落为县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鸢飞九天2018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论武艺他在梁山中要第一号,这个人就是玉麒麟卢俊义。

为了打败史文恭,宋江派吴用来到北京大名府,假装算命先生将卢俊义骗上山。在当时,北京大名府的名气,也仅次于开封府,说到这,大伙肯定想知道,这个北京大名府,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答案就是——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县。

邯郸我们都知道,邯郸学步嘛,春秋战国时赵国的首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更换过城市的名称。可这个“大名”县的大名,还真是不够响亮。

我们去搜索一下一下大名县,显示的内容是,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有七十多万人,土地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六百多个行政村,大名县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城。

有没有搞错,当年那个大名鼎鼎的繁荣昌盛的大名府,竟然沦落成为了一个贫困县,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具体来看一下大名县的发展史。

大名府,在历史上,两次被定为首都(北宋陪都、卫国五鹿城),曾经繁华一时,街上车水马龙,小商小贩遍布,人们生活富足,和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场景相差无几,在当年,绝对称得上是“一线大都市”。

大名府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时期,当时辽国兵力强盛,北宋和大辽常年交锋,而攘外必先安内,赵匡胤处处防着手下的将领,搞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让军队的战斗力极度削弱,因此和大辽的交战中,始终处于下风。自从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让,中原地区就象失去了一道屏障,北方的游牧民族,想侵入中原就变得十分轻松。

宋太宗有心伐辽,但实力却不允许,两次伐辽失败后,眼看燕云十六州再难有回收之日,为了防御大辽的入侵,他只好在燕云十六州的边境布兵驻防,具体位置就在太行山脉上,当时的大名府,与沧州、河间、邢州皆被视为国土重镇,守护着北宋的心脏。

因为大名府更靠近北宋的首都开封,所以就被北宋当做防御的最后一道墙,如果大辽攻破了大名府,那就意味着北宋即将灭亡,因此大名府位置,在当时极其重要,所以北宋就在大名修建陪都,大名府就这样名声鹊起。

当时,北宋总共就建了四大京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府占其一,宋真宗还曾亲临大名府,征战大辽,当然也是无果,不过作为四京之一的北京,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但好景不长,北宋没有被大辽吞下,却被大金灭亡。 北宋灭亡以后,大名府自然就落入金国的手里,鼎鼎大名的大名府,就更名为金国的大名府路。这时的大名府,因不再是军事重地,便渐渐失去了失去昔日的辉煌。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满人治理天下,设立大名府为直隶省会,为大名府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好景不长,直隶省很快又被清政府迁到了保定,大名府就又这样逐渐走向了衰落。

建国以后,因为治理黄河,以及剿匪的需要,政府设立了平原县,平原县分割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交界之地,大名府的南部地区就划归平原县。

平原县撤销以后,大名府被划走的地区,变成河南地区的涉县、武安、临漳县,这次的划分调整,把大名府直接从一个地区级的市,降为一个小县城,一直延续至今。

大名府的兴衰,历程几转几回,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依然屹立在那里,大名县虽然经济发展的缓慢,但作为一个历史名城,仍保留着非常多的历史古迹。如今的大名县,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其长久的历史文化,值得大家前去观看。


历来现实


关于大名的遭遇,静夜史只想说沦为县城已经相当不错,至少还是座城。而距离大名不远的“邺城”,南北朝时期名副其实的“东都”,自隋文帝的一把大火后,就一撸到底,永世不得翻身,至今沉寂在田间地头,连村子都算不上。

而包括大名府在内的诸多名城之所以沦落至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河北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名城名地简直不要太多,尤其是冀中南地区,区县分布极其密集,而这些区县随随便便一座县城,就是千年古县起步。大名作为河北省历史上的州府,有名是理所当然的,而沦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名城荟萃绝不是大名沦落的根本原因,古往今来任何一座城市的兴衰都和所在地区甚至全国的战略密不可分。

大名府的有名,是因为北宋。

自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世的中原政权就失去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基本屏障,包括后来的北宋。

宋太宗在两次伐辽失败后,彻底断绝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转而在燕云十六州以南的河北平原上构筑防线。具体表现为在太行山前大植柳林,迟滞辽国骑兵锋芒,东部则大量开凿运河,甚至人为改道黄河。

而除此之外,北宋在河北平原上还营建了河间、沧州、真定、邢州、大名等州府,作为军事重镇。而大名相比于其他州府,地理位置更靠近开封,是北宋在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鉴于此,1042年,在辽朝意图南侵的危急时刻,北宋宰相吕夷简提议在大名修建陪都,作为开封北部的屏障,大名由此成为北宋第五个都城,号北京大名府,后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显赫一时。

但这一荣耀在1127年北宋灭亡后戛然而止了。由于南宋退居秦岭淮河以南,大名府成为金国国土,设大名府路。由于此时的大名地处金朝腹地,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因此地位逐渐下降。

远超建立后,推行行省制度,凸显“犬牙交错”,大名军事价值更加不值一提。不过大名作为中书省的一部分,开始了隶属河北省的历史。

但由于大名府靠近黄河,这使得大名不可避免要受到黄河的威胁,大名府城也在1401年被黄河淹没,大名府整体被彻底掩埋,今天的大名府是明朝在洪水后重新修建的。

大名府的回光返照,是1644年清朝入关后。1658年,清朝将大名设为直隶省会,但很快就在1660年迁到真定,再后来迁到保定,至此大名府的辉煌再降一级。

大名的沉寂,除了因军事战略价值的失去,更重要的是因为黄河的存在,使大名在被黄河冲刷了一次后,连基本的身家也失去了,这些身家就是大名府下辖的州县。

明朝建立,尤其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河北省作为直隶省成为著名的京畿之地,而大名府作为直隶最南端的府,经过明清两朝的演变,逐渐形成东西距120里,南北距360里的局面。下辖一州十县,包括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内黄县、滑县、魏县、浚县。大名府向南延伸越过黄河,使河北成为黄河沿岸省。

但这一局面在1949年建国后发生了改变,为了治理黄河及剿匪,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省之间设置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北省南部,主要是大名道南部地区、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的西北部组成,下辖了6区56个县,管辖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历史上的大名府被彻底拆分。

而在1952年平原省撤销时,原来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区却并未“回归”,作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换”,河北省获得了原属河南省彰德府的涉县、武安市及临漳县,而原属大名府的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等地被划入河南省濮阳地区。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彻底夺走了大名府作为地区市的所有条件,剩余的大名县最终成为邯郸地区的一个县直到今天。

所以,大名府的没落,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热爱历史,热爱地理,我是史论纵横,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大名府是如何从北宋四京之一,沦为当今一个小县城的。

大名府虽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发展,逐渐形成重镇,但是要说达到巅峰还是在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的都城是东京汴梁(今开封),与此同时又将河南府(洛阳)设置为西京,将应天府(今商丘)设置为南京,后又将大名府设置为北京,从此走上一个城市的巅峰。

在《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因为杀人被流放到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在此受到梁中书的赏识,后来还给梁中书押送生辰纲,就是从大名府出发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情况,一个是大名府是军事重镇,因此犯人才会发配到这里充军,另一个是大名府经济状况很好,不然梁中书不可能年年都搜刮出十万生辰纲来。

《水浒传》中描写大名府时用了一句“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可见对其的重视。

大名府的地位上升,被升格为北京,与当年宋真宗的对外政策有很大关系,从唐末五代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崛起,五代时期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夺权,邀请契丹为外援,不惜 称比自己还小一岁的辽太宗为“爹”,自己也就成了儿皇帝不说,还将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

宋朝建立后,颇有一副重振中原王朝的雄风,尤其赵光义,更是以武将出身的皇帝,当时正值壮年,将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其毕生的愿望,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军事上处于巅峰的北宋初期,面对看似已经行将就木的契丹,两次北伐全都铩羽而归,至此,北宋王朝再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反而得了“谈辽色变”的恐惧症。

燕云十六州最大的价值其实就是作为游牧民族南侵时的一个地理屏障,燕云十六州不在手,那么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没有可守的战略缓冲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仁宗接受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的建议,在大名府修建都城,防止契丹入侵。

经过重金打造的大名府,外城周长48里,宫城周长3里,颇为雄伟壮丽,由于大明府居于当时黄河之北,成为阻止契丹人南渡黄河的重要屏障,契丹人虽擅长野战,却不擅长攻坚,面对大名府这样的城池,心里还是有抵触的。

澶渊之盟后,宋辽百年无大战,跟设置大名府为都城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当然,大名府的衰落也跟此有很大关系。

金国崛起后,先是联合北宋灭掉契丹,随后又攻掠了当时的北宋都城开封,是为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洗牌,南宋政权偏居东南一隅,整个北方包括大名府在内的领土全部沦丧,大名府设立都城的最初意义就是为了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靖康之耻后,在金国的统治下大名府的战略意义已经荡然无存。

可以说,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北京大名府,如同昙花一现,闪耀了几百年,而由于临近大河,在明朝建文时期,又被洪水淹没,将大名府的历史一分为二,淹没前的大名府是有着千百年雄壮历史的古城,而淹没后在明朝重建的大名府,虽然距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也比较悠久,但是在明朝时期重建的大名城始终没有达到他原来应有的高度,此后的大名府,再也没有那些人文典故。

从明清到民国,经济发展呈现南强北弱;从民国到现在,经济发展呈现临海强,内陆弱,放眼大名府作为河北省下的一个北方内陆县级城市,想要有大发展,还真就不容易。

目前,大名府主打文化标签,大搞旅游业,希望能够有所作为,重新焕发生机。

热爱历史,尊重古城,我是史论纵横,欢迎关注走一波!


史论纵横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北宋的北京,不过当时的北京是河北的大名府。梁山好汉为了营救卢俊义,还曾经围攻北京大名府,但现在没什么人会知道这个地方,因为北宋的大名府已经在明朝初年时被洪水给淹没了。

明朝初年,漳河、卫河发大水,水位高过城墙,整个城池在这场洪水中被淹没,而潮水退后淤泥高达一丈之深,没人可以对这个淤泥进行清理,因此这场洪水后的大名府里面的房屋建设、宫殿布局都保持原来的样貌。

后来的朝代有人在这上面重新生活,但已经不再是原来大名府的模样。从政治意义上将,大名府在元朝之时就已经失去了政治地位,明朝之后的地位更是一路走下坡,导致成了一个县城的存在。

元朝之前的大名府是作为长安的陪都存在,可以用来管辖其他的城镇,所以当时的大名府还是很有政治地位的。在北宋时期,为了阻止契丹人入侵,宋仁宗将大名府改成了都城,那时候称之为“北京大名府”。

因为变成了都城,所以也就成了政治中心,再加上宋朝时期商业极度发达,国家有钱。所以当时的大名府被建造的华丽异常,光是宫墙就达到3里。而城中的经济、商业、人口等一度处于顶峰的状态。

但到了北宋灭亡,大名府被金国占领后,它就完全失去了政治地位,并且金国人不善于运营,渐渐地经济不断衰落,人口也不断流失,大名府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明朝的大洪水更是直接将其淹没,大名府也就彻底的消失在历史中。虽然城镇不在,但行政区域还是存在,所以明朝时又在原来的地址上重建了大名府,但这时候被称为“明朝大名府”,跟原来的宋朝大名府已经不是一个味道了。

近代时期,行政区域又一次被重新划分,大名府直接改成了大名县,而后宋明两朝的大名府彻底消失,只剩下一座印证历史的古城墙。

历史上大名府的消亡主要还是因为北宋灭亡后,它不再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一旦一个地区失去了价值,无法带动经济后,人口就会大量流失。没有政治意义、没有经济价值,那么等待它的只能是被遗弃,成为一个故事。


大国布衣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曾经的大名府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鼎鼎大名的都城之一。它坐落在河北省大名县附近,自古就是河朔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在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大名府作为一座熠熠生辉的千年古城,曾两次为国都,七次为陪都,享有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的殊荣,一直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所在地。

(大名府)

但如今的大名府,却只是一个小县城。那么,堂堂的大名府为什么没落成这个样子呢?

大名府在春秋时期隶属卫国,是齐桓公所筑的五城之一,成为五鹿城。

春秋末年,魏武侯在此设置陪都,将它划为公子元的食邑,因此叫做元城,这也是大名府作为陪都的开始。

西汉时期,刘邦在此设魏郡。由于王莽及其姑母王政君家族就诞生于此,因此,这里也叫做“贵乡”。

隋朝大业年间,魏州成为了武阳郡,辖10多个县。隋炀帝开凿了从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大名府也因此得以繁荣。隋炀帝还曾乘船到此巡游,并赐这条运河为“御河”。

到了唐朝年间,大名府迎来了它的黄金发展期。在初唐时期,大名府成为河北道的治所。一代名臣狄仁杰曾在此抗击契丹南侵,为武周王朝北境平安,写下辉煌的篇章。在经过了唐朝中期的快速发展后,大名府已经一跃成为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取代了诸如邯郸等城市的地位。晚唐时期,大名府大规模扩建,分为大城和小城。整座城池的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这种规模在古代历史上,是少见的。

(狄仁杰剧照)

宋代时期,大名府渐至鼎盛。宋仁宗为阻止契丹南下入侵中原,在“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宫城里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驻跸行宫,城南三门,东一门”。正是由于仁宗再次修建了陪都,契丹人才取消了南侵的念头。

这时的大名府,被称作北京大名府,成为了宋朝的第四个京城。其繁华程度达到了鼎盛。“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就是对它的写照。

之所以大名府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有两个原因。

一是得益于它便利的交通条件。陆路上,大名府处于冀、鲁 、豫三地交界之处,是有名的交通枢纽。水路上,除了漳河、黄河两条水道外,流经此处的大运河,也为大名府提供了繁荣的条件。

二是大名府为战略军事要地,是中原地区的军事重镇,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扼守南北通道咽喉,在地理上很容易成为政权中心。明代兵备副使侯一元说: “夫大名者,古之魏地,以其襟带两河介于山东西之间故,常为天下枢。”

(宋仁宗剧照)

那么,大名府从辉煌繁荣的陪都,成为现在的一个小县城,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至元朝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大幅北移,来到了河北北部地区。随之而来的国家防御,也向北推进,大名府不再具备昔日“北门锁钥”的作用,其战略地位大大降低,重要性也日趋下降。

相反,国家的经济中心向着南方转移。整个北方在历经战乱后,经济萧条没落,农业饱受摧残,大名府也就在整个经济残破的大环境中,无法彻底恢复过来。

明清之时,大名府失去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有力支撑,经济上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军事上不再是不可替代。这样的大名府,怎能不衰落呢?

二、运河的改道也是大名府衰落的原因之一。

忽必烈一统中原后,就开始对大运河进行改造。整个运河向东转移,不再经过大名,而经济州过临清。虽然大名府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河流和运河相通,但已不复往昔喧嚣繁华的漕运码头情景。其“车水马龙喧夜市,流光溢彩飘歌声”的时代,已一去不回了。

三、洪水泛滥也是大名府没落的重要原因。

大名府地处漳、卫二河之间,经常被水患困扰。特别是明清时期,两河的水量随季节性变化更为显著,雨季洪灾频繁。据统计,在短短的400年间,大名府所在地就发生了大小水灾近60次。这些水患不仅冲毁了城市,淹没了大量的土地,也迫使一部分老百姓举家迁徙,这进一步加速了大名府的衰落。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宋史·地理志》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因为元朝之后就选择定都了北京,大名府在政治意义上就失去了地位。随后它的地位一路降低,就变成县。


在元朝之前,中国古代的都城选择的一般都是长安,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西安。而当时的大名府可以作为陪都用来管辖其他的区域。所以在当时还是很有政治地位的。

大名府最繁华的时期,实际上是在北宋时期。当时为了阻挡契丹南侵。宋仁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将大名府建为都城。这时候的大名府,别名“北京大名府”。

因为是都城,所以建立的非常华丽,宫墙就有3里多。而且因为是首都政治经济的中心,所以经济也非常繁荣,居住人口越多。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

但是到了后期,北宋灭亡大明府被金国占领,所以也就失去了它原来陪都的意义。所以在后来经济不断衰落,人也都走了大半。


到了明朝的时候又发生了一起天灾,一场大洪水将大名府淹没。所以这个大名府是彻底的消失了。虽然这个大名府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个行政区域还是存在的。后来又重新建了一个大明府,称为明代大名府。

到了近代,行政区域开始被重新规划。大名府被改为了大名县从此之后大名府不再存在,只剩下一座古老的城墙。

其实大名府消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政治地位没有以前强,从而带不起经济,也没有人居住。所以就没有之前大名府那么繁荣的样子了。


江水趣谈


大家看过水浒传,就大约知道水浒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叫做大名府,当时蔡京蔡太师的女婿梁中书就是在大名府任府尹。事实上在北宋的时候,可谓是大名府最辉煌的时候了。

在中国的古代,除了一个最大的首都之外,往往还会建一些其他的附属的都城。例如我们常常所听到的很多朝代都是以长安作为都城,但是洛阳是作为第二首都的,在北宋则有四个都城,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也就是说当时的大名府,事实上就是北宋的四大都城之一,放到现在就相当于直辖市之一了。

所以水浒里面梁中书这个大名府尹地位相当的高,不是一般的知府可以相比的。在北宋的时候,大名府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和当时的国防形势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北宋初年,赵光义两次北伐都未能够夺回幽云十六州,以至于北宋北方的国防形势相当的严峻,辽国的骑兵几乎可以一马平川杀到黄河边上。而当时的汴梁就在黄河的南边,所以有必要在黄河的北边设定一个重镇。

大名府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最终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仅次于首都汴梁的重要地方之一。不过大名府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北宋的灭亡,大名府的辉煌也就不在了。因为后来的金国还有蒙古人都占领了幽州燕京,并且他们都以当时的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作为首都或者第二都城,在这种情况下,大名府自然就衰落下去了。后来到了近代进行行政区划的改变,大名府就成为了一个县城,也就没有往日的辉煌,只剩下一段古老的城墙。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