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周王墓很少發現,幾乎沒有發現?

鄭禕晗


原因當然很複雜,越久遠的墓葬肯定越少,但是,我認為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

商、西周時期的墓葬都是「有墓無墳」,時間一長就很難被發現。

從東周開始,才漸漸出現「大土堆」這樣的的「墳墓」。


盜墓也好,考古也罷,尋找古墓葬的最直觀、便捷的辦法就是——在歷史書上記載古城,如:西安、洛陽、荊州、邯鄲、曲沃等等,附近尋找大土堆。

比如:河北平山縣三汲鄉靈山腳下的「 大土堆」,也即中山國的王家陵園,70年代在這裡發現中山王厝的豪華墓葬,還有幾座大土堆也是王陵,史書上記載,這一帶是中山國都城——靈壽的地望。

還有比如:湖北隨縣發現的曾侯乙墓,也是一座大土堆,隨州當地人稱之為「擂鼓墩」:

湖南長沙的馬王堆漢墓,也是兩座形似「馬鞍」的大土堆,故當地人稱為「馬鞍堆」:

湖北荊州是歷史名城,楚都城所在地、楚文化的核心區域。

在荊州,凡是大一點發現土堆,都極有可能是王侯墓葬。考古學家都記錄在案,重點盯防。當然,對盜墓分子來說,無疑就是潛在的「小金庫」。

如荊州江陵的馬山古墓上的上的土堆:

找到大土堆以後,然後用洛陽鏟取樣,觀察土層,來判斷是人工造成,還是自然形成。

也就是觀察是不是「墓葬五花土」。

自然沉澱的土層是一層一層,層次分明:

古人在建造墓室的時候,先要挖開自然土層,然後回填,就好像攪拌機一樣,打亂原有沉澱層次,這種土的顏色「黑、白、黃」混雜,所以叫做「五花土」。


綜上所述,如果滿足三個條件:古都地望、大土堆、五花土,是高等級墓葬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

這三個操作步驟並不難,現在的考古學家和盜墓者,可以藉助谷歌地球、無人機這樣手段,非常容易的發現「大土堆」。

但問題在於「大土堆」這種埋葬方式,在東周以前並不存在。

《易》之《周易》中有句話被後世所反覆引用,其詞曰:

《周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周易》相傳為孔子集結,成書在東周時代的文獻。從考古來看,現今發現的大土堆墓葬,也基本上沒有東周以前。


根據《周禮》包括《考工記》這樣的文獻記載,古代王宮建築,一般是「前朝後寢,右社稷。左宗廟」:

《周禮·春官·小宗伯》: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


周承殷制,我們以殷商的考古發現為例。

從殷墟的考古可以發現,宗廟和王陵是分開的,宗廟在宮殿區:

宮殿區周圍發現了很多工匠作坊,如:玉器、銅器、古器,所以,生活居住區是在宮殿周圍,跟後世的城市是一樣的:

殷人王陵區沒有發現大墳堆、地面建築痕跡。但是,有密密麻麻非常多的殉人坑。而且墓葬地下面跟後世差不多,有「甲、申、亞」這樣的大墓葬:

保存得最好的是侯家莊M1002亞字形大墓:

金石學家陳夢家猜測這些墓葬是商王和王后的墓葬,理由是:

圖、文引自《商代史》,卷7,頁586

其中最大的一個墓葬M1001,有幾百個殉人,被懷疑是商王武丁的墓葬。還有一個空大墓,被猜測是末代商王紂王的墓葬。

至於《周易》所說的不用棺槨,而是「厚衣之以薪」,應該是更古的時候。

《禮記》記載棺槨是從殷人開始普及的,從殷墟的考古發掘來看,棺槨很常見:

引自《商代史》,卷7,頁568

從考古來看,殷人的墓葬上可能有比較簡單的享堂。

因為殷墟婦好墓很反常的處在宮殿區,婦好墓上有地面建築的痕跡,考古學者認為是享堂。

這是婦好墓的考古發掘圖,有同一地層的房基正好蓋住墓口:

引自《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頁5-6

甲骨文中有「享」字,「臺階上有房子」之形

所以,殷人確實如《周易》所言是「藏之於野,不封不樹」,但可能墓葬上有簡單的享堂建築。祭祀祖先,主要還是在宮殿的宗廟區。

周人很多方面繼承殷人的這個習俗,目前的考古沒有發現殷商、西周的「大土堆「」墳墓。

「墳」這個字直道戰國才出現,《禮記》也很明確的記載「殷人墓而不墳」:

《說文》:「墓也。從土,賁聲。」

《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鄭玄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古,謂殷時也。土之高者曰墳。」

綜上所述:

殷商、西周的是「墓而不墳」、「不封不樹」,可能上面有規模不大的享堂建築,但是時間一長,建築風化、植物掩蓋,就基本上很難發現了。

今天,很難發現西周王侯級別的墓葬。容易發現的,基本上歷代被盜墓賊給盜掘了,至於以後能不能發現,就要看運氣了。

洛陽曾發現所謂的「天子駕六」,為了搞旅遊,即急不可耐將的「周天子、周王」的名號安上了:

其實也是對文獻的誤讀,他沒有考慮顧頡剛先生所說的「古史層累的構造」。「天子駕六」這種說法是在漢代才漸漸形成了。其次,東周時代的時僭越很正常的。

就跟文獻中記載「天子九鼎八簋」一樣,現今發現了多少戰國墓葬都超過了這個規格?最多的有19鼎,12簋,那是不是也急不可耐的說是「周天子墓葬」?

其實,到了東周時期,周王的影響力一落千丈,特別是到了春秋晚期、戰國時期,周天子基本上是一個擺設,封地很小,僅僅限於洛陽一帶,窮得像鬼。

我不認為這一時期周天子的墓葬,即便發現了,也只有象徵意義,隨葬品可能都無法超過土豪——曾侯乙。


小漢字見大歷史


據說如果人類突然滅亡,20萬年後,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任何人類存在過的證據!包括玻璃和塑料都會被降解成沙和空氣!


今天死了的人,埋過一年,基本上肌肉就全爛了。三年過後,基本上只剩枯骨,30年過後,大概連骨頭都會爛的只剩渣渣!更何況歷史過了3000年,3000年滄海變桑田,沃野變沙漠。曾經千百年的宜居地渭水,黃河,逐漸變得不那麼宜居了。再過3000年,地球上有沒有人類都是個未知數。所以越古老的文明存在的遺蹟越少!

在夏商之前,中華民族處於大概一萬到三萬年左右的原始文明時代。這個時期由母系時代漸變父系時代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權力,然後形成了王權!所以我們今天才會聆聽到許多關於上古帝皇的傳說!



但那時候的王權還沒有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那麼強化!基本上除了地位,王受到的待遇和平民差不多少,王死後最多不過是參加他葬禮的人比平民的死多一些,即使有隨葬的風俗,也不過隨葬他生前鍾愛的一些骨制項鍊頭飾等,或是木製的武器。石器或者陶器大概不會成為死者需要的殉葬品!這些東西會被他本人爛得更快,所以即使我們發現的是上古的王墓,也意識不到那是王墓!

即便到了完全特別強化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我們確定王墓的方法也只能看他的隨葬品和墓葬規模!沒有發現王權尚不完善的時代的王墓葬很正常!


國風1974


周代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天子的陵墓,至今一座也沒有發現。而東周共有25位周王,其中8座在洛陽金村。這8座東周王陵,在二十世紀初,都被現代盜墓賊洗劫過了。剩下17座,目前也還沒找到。為什麼兩週的墓會這麼難找?

原因很簡單,因為西周時的葬俗是墓而不墳,不樹不封。

“墓”與“墳”其實是兩個概念,是土葬的兩個部分,“墓”是地下的部分,“墳”是地上的部分。在

《周易·繫辭下》中記載:“古之葬者,後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樹不封,喪期無數。”

也就是說早期的墓葬只有墓而沒有墳,也就是沒有地上的“饅頭包”,或是大的封土堆。也不作什麼標記,也沒有定期祭拜的風俗。直到春秋末期才開始有了“墳”。而文獻上對於周王埋葬地點的記載,因為時間相隔久遠,也很難判斷具體是在哪。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線索的。《史記》中說:“文、武、周公葬於【畢】。”【畢】在哪?

主要有下面幾種猜測:

①咸陽原

②豐鎬(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③岐周(今陝西岐山下)

其中,因為《史記》中有“畢在鎬京東南杜中”,所以,很多人覺得西周周天子的墓應該在鎬京杜中。不過,考古學家根據這幾條線索到處勘探,至今還是沒找到。

  • 西周的12代周天子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共傳12位周王,長期定都於豐、鎬兩京。周人先祖長期活躍在陝甘一帶,後又以周原(今陝西省寶雞市扶風、岐山一帶)為根據地,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將都邑從周原搬到了豐京。周武王時在豐京之外,又興建了鎬京。一般而言,帝王修陵墓,要麼就建在都城附近,要麼就是返回家鄉。所以,周王的墓不外乎就這麼幾個地。

前面也說了,到了春秋末期,才開始有墳,東周的部分帝王墓自然也是無墳的。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都城被遷到了河南洛陽。目前也在洛陽的金村發現了8座王陵。並且,在河南省洛陽市唐宮西路還出土過 “天子駕六”車馬坑。



商朝王墓的發掘

商朝歷經31王,被發現的王陵其實很多,只是好多墓葬已經被盜,並且又缺少文獻輔證,所以,對不上誰是誰。比如,在武官村和侯家莊以北的西北岡的王陵區,共發現大墓13座,已經發掘的有12座,墓主人是誰就很難確認。其中【後母戊鼎】就是從其中的一座墓葬中發掘出來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發掘的婦好墓,出土的隨葬品達1928件,是一座沒有被盜過的墓。



商王墓也是沒有封土的,所以也是比較難找,只能按照一定的線索碰運氣了。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

文物考古聊歷史


近幾年來,很多人都在關注周天子墓葬到底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商周的王墓一個都沒有找到。從2004年開始挖掘岐山周公廟遺址時,大家都期望那裡是周天子的墓地。2008年,當神禾原發現“天子駕六”時,開始認為是東周末代天子周赧王,甚至推測過那裡會不會是所有西周天子的墓地,但最終都沒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及信服的結果。就在2018年,陝西《華商報》採訪有關考古專家後,非常明確的指出,周天子墓到現在一個都沒有找到,而商代王陵遺址除了河南殷墟外,也沒有任何蹤影。

通過網查資料並綜合分析後,我們認為商周王陵至今沒能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歷史過於久遠,商代及西周的史料記載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據說早在西周的一次朝代更迭時,失敗的帝王將史料全部帶走或焚燬,導致後世對西周及之前的商代歷史、文化及墓葬等信息一無所知。僅根據解放後考古發掘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竹簡等出土文物上零星發現的文字及史料,對這一段歷史進行填充,但可以獲得的有價值的信息極少,而且很多因殘缺不全不能得到正確的識別。

2、和當時不封不樹的墓葬形式有關。

商周時期實行“陵隨都移”,一般來說陵墓和都城距離得不遠。周天子的陵墓到底在哪裡?應該就在西安附近。但由於當時的陵墓不建封土,不樹立明顯的標誌(有說不種植大量的林木),地面上沒有任何標誌,給後世的發現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以至於直到今天,能夠確鑿無疑被認定為真正的周天子墓,目前一個都還沒找到。


3、 和歷朝歷代瘋狂的盜墓行為有關。

盜掘前朝陵墓古來有之,既有民間盜賊,也有官方明搶,戰亂年代尤為猖獗。由於當時冶煉技術有限,青銅這種用來製造武器、錢幣的金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代表的是國家的武力和財富,所以每逢亂世,總會有帝王、諸侯靠盜掘前朝墓葬來獲取青銅資源,用於鑄造兵器和錢幣,墓室內的其它金銀財物則被衝抵軍費。在曹操時期最著名的摸金校尉就是專門來偷墳掘墓的“國家隊”,古時盜墓之風可見一斑。而商周等大型王陵、墓葬正是這些盜墓賊的首選目標,這也是商周王陵目前沒有找到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可能在那個時代就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4、缺乏確切的文字、文物佐證,導致很多帝王特徵明顯的王陵,不能得到清晰認定。

清朝末年到解放前這一段時間,戰亂頻發,很多殘存的商周大墓在那時候被瘋狂盜掘,文物被掠奪出境,造成文物、史料的永遠滅失。如著名的河南金村東周王陵墓葬群,在1928年曾出土過眾多精美的青銅器、玉器,但卻被英法美日等國侵略者盜掘一空,無法獲得準確的文字資料,因此無法清晰認定其墓主人確切的身份。


附部分商周時期館藏文物如下:

1、毛公鼎。2、甲骨文。 3、商周太陽神鳥金箔 。 4、殷墟出土玉羊尊。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有不充足、確切的地方,歡迎各位補充指正。


華美的袍2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我也是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從事相關歷史領域相關工作也有10多年了,對於各朝代歷史還是比較瞭解的,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在這裡發表一點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為什麼商、周王墓很少發現,幾乎沒有發現?

在夏商之前,中華民族處於大概一萬到三萬年左右的原始文明時代。這個時期由母系時代漸變父系時代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權力,然後形成了王權!所以我們今天才會聆聽到許多關於上古帝皇的傳說!但那時候的王權還沒有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那麼強化!基本上除了地位,王受到的待遇和平民差不多少,王死後最多不過是參加他葬禮的人比平民的死多一些,即使有隨葬的風俗,也不過隨葬他生前鍾愛的一些骨制項鍊頭飾等,或是木製的武器。石器或者陶器大概不會成為死者需要的殉葬品!這些東西會被他本人爛得更快,所以即使我們發現的是上古的王墓,也意識不到那是王墓!

即便到了完全特別強化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我們確定王墓的方法也只能看他的隨葬品和墓葬規模!沒有發現王權尚不完善的時代的王墓葬很正常!

以上就是我對這道問題的所有理解和看法,謝謝大家閱覽,如果對小編的回答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大家一起討論研究。

最後祝大家:

心想事成!天天開心!事業有成!

在頭條渡過一段難忘的快樂時光!謝謝!



愚鈍小不懂


為什麼商、周王墓很少發現,幾乎沒有發現?

我認為,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從四個方面做出一點個人的推測:

1.從科學的角度:

首先我們從比較理性和科學的角度去解釋這個問題,一具屍體,根據統計,在一般環境下平均“完整”保存時間為10年左右,概括來說,大約25-30年左右,只會剩下殘缺不全的大塊骨頭,例如顱骨和盆骨等;


而商、周距現今約3000年以上,理論上來說,除非形成“化石”,否則只會是灰飛煙滅,就說陪葬品好了,其實即使到如今,也幾乎沒有任何的“可靠”史料,包括文字或者“畫”證明,商、周的“存在”,比較可靠的也只有一個可憐的遺址而已,即使有一些零星的青銅器和甲骨文等的“佐證”,但說實話,從科學的角度嚴謹地說法,可能會是商、周是“不存在”的。

2.可靠“記載”的合理推測:

這部分,大概可以結合現今以出土的青銅器和甲骨文以及模糊的“竹簡”,作為“可靠”的證明,然後根據“合理”的理解,再進行推測。

大概可以考的,商、周時期,據推測,應該實行的是“陵隨都移”的制度,所以理論上的推測就是陵墓應該在賭城不遠處,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那時的人們,是沒有封土立碑的概念的,也就是說,就算找到了“都城”的遺址,大概率上是根本找不到墓的具體位置的,沒有標誌你怎麼找?

再來,當時的社會其實只是王權的雛形,說“不好聽”的,其實那時的王和一般的平民過的日子是差不多的,頂多不用“勞作”?不管是吃、穿的水平不會差太多,那麼大興土木做墳墓是不符合當時人們的“想法”的。(只是個人的推測)

3.自古一脈相承的“盜墓”:

正如從古至今的越演越烈的帝王和盜墓者們的“鬥智鬥勇”的“大戲”一樣,有墓,很大概率的情況下,或許就有盜墓的,尤其這個墓要是是“王”的墓,更有“慾望”盜墓了;

尤其是戰亂年間,且不說民間“自發”的團體,例如很多“野史”記載的曹操就專門有一支“摸金校尉”的官方明搶陪葬品的軍隊(且根據記載,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商、周的大型王陵),這麼長期以來的“折騰”之下,就算真有商、周“保存”下來的墓,很大概率上也早被後人給盜了;

而不管是民間的還是官方的,在當時是沒有什麼“保護”的意識,胡亂進去,拿出大部分可以帶走的,然後基本就不會管了,更不要說再封上之類的處理,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天氣的變化,墓葬就破壞地更嚴重,時間長了,消失就很正常了。


4.重點還是真實的史料記載:

其實要證明商、周的存在,最重要的還是歷朝歷代的真實的史料記載,尤其是具有代表的明確的文字記載,但長久以來,比較早的不說,就說近代,在清末民國,軍閥割據時期,當時連“剛下葬”的慈禧的陵墓都炸了,更不要說前代或許更有“價值”的王陵了,這麼“全民”參與的戰亂一來,就算真的當時還保存一些記載,恐怕也“消失”了;


其實在1928年我國在河南金村,發掘過一個東周陵墓葬群的,但是那個時候,本國力量不足,大多數出土文物都被英法聯軍席捲而空,加上後期的掠奪,大量可能的史料,文字記載,可能就這麼“搶走”了,造成了我國對商、周史實認識的不足,就算髮掘一個疑似商、周的陵墓,恐怕也會認不出。

總結:

總的來說,之所以商、周王墓很少發現,或者說幾乎沒有發現,原因大概有四點,一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距今至少3000年前的陵墓“存在”的機會不大;

二是,根據出土的文物之類的“可靠”記載,商、周時期的喪葬習慣,後人大概率是找不到的,因為沒有明顯的“標誌”;

三是“盜墓”的猖獗,被破壞的幾率太大;

四是,真實的史料記載太少,且外部的“特殊”原因,加大了尋找的難度。


長了鹿角的兔子


因為壓根就沒有商朝、周朝,也沒有春秋和戰國。

世界第一個朝廷就是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800年前,然後一直持續到秦始皇,再就是西漢。

商朝、周朝都是原自《史記》,此外再無其它史料,根本就是司馬遷對夏朝《華明書》的錯誤理解。

這是其一。

其二,我們已經挖到夏朝的都城――陶寺、石茆,可以說夏朝的一切都在我們面前,都是我們卻不認識。

以上二點,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根本不認識字――和司馬遷一樣,看不懂夏朝文字――一個字都不認識,如之奈何?!



堯舜臣紹


導語:截止到2019年11月11日,商周時期的王級別的墓葬,除了河南那個殷墟外,幾乎都沒有被發現或者是確定。曾經在十多年前,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曾經在陝西的岐山發掘了一個大型遺址,懷疑是周天子的,後來才發現,其實是周公姬旦的廟。



那麼商周王陵如此難以尋覓蹤跡,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1.歷史久遠,大多無文獻(或者說較為準確的文獻)可考。


僅僅是周代就距今有大約3000年-2000餘年,就算中國人一直都有史官記載國家大事的傳統,但是經過了那麼多的戰亂兵火,朝代更迭,最初記載王陵信息的史料早就遺失了,因此後世根本不知道那些個商周王侯埋在了哪裡。


歷史文獻記載遺失,破壞則更是雪上加霜,對商周王墓的發現造成了阻力。


2.瘋狂的盜墓行動讓這些商周墓葬流失


歷史上幾次超大規模的盜墓事件,像比較著名的東漢曹操的盜墓軍隊籌集軍資,西晉時期氾濫的盜墓團伙等等,商周王墓估計難逃狠手。

中國古代自從奢靡的陪葬制度開啟以後,地底下富人的豐厚陪葬品就讓地面的窮人不惜鋌而走險,開始盜挖。歷史上幾次超大規模的盜墓事件,像比較著名的東漢曹操的盜墓軍隊籌集軍資,西晉時期氾濫的盜墓團伙等等,商周王墓估計難逃狠手。晚清時期到民國則更亂,無數文物被走私出境歸了外國人。


商周王陵或許就有發掘,只不過挖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只有盜墓賊知道了。或許將來,我們可以期待發現商周王陵吧!

3.當時社會的科學技術無法保存下來


而且我們姑且認為商周王墓都逃此一劫,又有多少能夠保存下來。商周時期連封建社會都沒有進入,還處在生產力低下的奴隸社會,而且應該屬於部落,村落,城鎮並存的一種社會狀態。


古人靠天吃飯,通常情況下,一些部落村落遷移不斷,導致我們現如今很難找到正確的發掘地。還有當時的生產力極其低下,金屬類用品還很少生產,所以大多是木質,陶瓷一類的居多,而這些又極難保存。

不會所有的墓穴都像長沙馬王堆一樣有超越現代的技術,墓穴在時間的衝擊下消失殆盡是最可能的原因。


4.葬俗所致,講究的就是不見封土不留痕跡。


後世的王陵都喜歡高大的封土堆跟山一樣,然後地面建築也得配套一應俱全。商周和這個不一樣,商周時期的墓葬不封不樹,缺乏地面標誌,所以難以被發現,墓上封土的流行是在春秋以後開始興起的,這以後的王陵才開始修築大型封土,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帝陵。


總結:雖然外國人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承認中國的夏王朝的存在,甚至有的連商朝的存在也老是質疑,但這些並不妨礙我們中國確確實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西方人把《荷馬史詩》當做歷史文獻,猛吹古希臘歷史悠久卻半點文物都鮮有發掘相比,我們是有著足夠的底氣的。夏朝有都城的遺址被發現,商朝有數不清的甲骨文,而周朝更是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主要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墓中出土。


路之意


史記之說:遠古無墓葬,依山為陵,如九嶷山的舜源峰視為舜帝的陵。

遠古墳墓稱墳丘,是集體安葬的古冢。當時的釆集和狩獵的生產方式不易形成固定地點的永久性居,但先人則享受這種特權。《古冢》。(摘城市發展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

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頂部,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集“陰宅““陽宅“於一體的一萬八千年的聚集地,在下室洞穴西半部稍底處,發現有三具完整人頭骨和一些軀幹骨。山洞為古人的墳丘,也是古人的安息處。

周代則相地安葬擇吉拜祭先人。有早期文獻為證:《詩經大雅,公劉》

篤公劉,既浦既長,既其陰陽,觀其流泉,度其隰源,度其夕陽,幽居允荒……。


風水大師6535


由於年代久遠,大多無詳細文獻可考,又因為葬俗原因,商周時期的墓葬不封不樹,缺乏地面標誌,所以商周王墓很少被發現。

不過很少被發現,不代表幾乎沒被發現。事實上從商周已被發現王陵的情況來看,盜掘現象非常嚴重,文物流失也非常的嚴重。


夏商周三代由於都是不樹不封的葬俗,也就是地面上沒有封土,也不立碑標記位置。再加上文獻記載不詳,所以只有當時的人,才知道墓地的具體位置在哪,往後的人,就不知道了。

比如夏朝、商朝中早期、西周王陵,找了幾十年,除了一個夏朝二里頭遺址,一個陝西岐山縣周公廟遺址,幾乎什麼都找不著。並且就二里頭遺址而言,也不能確定就是夏朝的遺址。

不過找不到以上三個時期的遺址,不等於夏商周三代的王陵就一個都沒有找到。比如商朝後期的王陵,就找到了,也就是殷墟。


民國時期,經過當時的考古者發掘,已確定殷墟西北崗的大墓就是商朝從武丁到帝辛這幾代王的陵墓。至於證據,從這些墓地的四墓道規格就可以看出。

↓殷墟遺址航拍圖,注意呈十字形的“四墓道”。這是當時王墓的標誌。

關於殷墟的考古,非常讓人觸目驚心。當年考古人員發掘時發現,所有王陵級大墓,無一倖免的都有被盜的痕跡。而從當年的發掘未被盜擾的墓穴來看,商朝統治者的陪葬器物是非常豐富的。

比如1935年發掘時M1400號墓時,僅從這一小塊未經擾動的土層中,從上到下就一共發現了滿滿四層的文物,大概佔到了那一年殷墟王陵考古中的重要文物的一大半,包括鹿方鼎,青銅面具等等重要文物。這就可以想象,當年商朝全盛時期,國力是有多強大。

還有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掘的婦好墓,僅僅只是一個商代的中小等級墓,婦好墓應該也只是武丁三個王后裡,墓葬最小的一個。結果從中發現的文物卻多的驚人,堪稱是中國版的圖坦卡蒙墓。(婦好墓是已發掘的商朝接近王一級的墓葬裡,唯一倖存的)

所以說,商朝的王陵不是幾乎沒找到,而是找到了很多,且無一例外都有被盜掘。不是現在被盜掘的,而是歷史上即被盜掘。可能兩千年前就被盜了。


東周王陵和商代後期王陵一樣,盜掘情況非常嚴重,不過東周王陵不是被盜於古代,而是於近現代被盜。

迄今為止,東周王陵一共被發現了八座,無一例外,全部在民國時期被盜。

1928年8月,洛陽東郊的平樂鎮金村因為一場暴雨,土地出現大面積坍塌。由於洛陽曆史上多古墓,所以當時就有人懷疑那裡是古墓,帶著洛陽鏟就前去試探。

結果這一挖,不得了,還真的發現了一座積石積炭墓,於是一時間,各地的盜墓分子和古董販子,包括外國的古董販子,紛紛雲集在了洛陽城。

1928年那個時間點,你們懂的,先是蔣馮閻桂發動二次北伐,與奉系軍閥大戰。緊接著第二年又爆發了蔣桂戰爭和蔣馮戰爭,到了1930年更是爆發了全國性的中原大戰,全國從南到北打得雞飛狗跳。所以洛陽平樂鎮金村被發現的東周大墓在那幾年被國內外古董販子瘋狂的盜掘,根本沒人管。

最後到了1934年,隨著金村大墓群被盜掘者挖的乾乾淨淨,幾乎所有的珍貴文物都被以加拿大人懷履光、美國人華爾納等為首的所謂西方學者和傳教士販賣到了國外後,這場文物洗劫才最終落下大幕。

↓金村周王墓部分流出國外的珍貴文物



關於金村周王墓,有兩點值得一提。

一是它的發掘時間早於殷墟發掘,是夏商周三代第一個被明確發現的王墓。(殷墟第一次發掘是1928年10月13日,晚了兩個月)

二是它被盜掘的時間與孫殿英盜掘清東陵幾乎是同時間。從這可以看出,民國時期的秩序是有多混亂。

金村周王墓被發現後,考古人員在位於洛陽西南近五公里處的周山附近,又發現了一片有大冢陵的東周王陵區。至於依據,就是這片陵區處於高山之上,東西排列。其南為洛水,其北畔為平坦園地,青巒疊嶂,環繞周山,風景秀麗。從風水角度來說,確為建陵的理想之地。

據專家考證,這一片陵區,應該是春秋中晚期的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四位天子的埋葬之處。

PS:因為不確定王陵的主人具體是誰,所以除了周靈王的陵外,景王、悼王、敬王的陵墓被合稱為“週三王陵”。



除了金村周王陵區和周山周王陵區外。因為洛陽某施工單位於2002年修建廣場而發現的洛陽“王城陵區”,也可以確定是東周的一個天子陵區。

所謂王城陵區,也就是葬在昔日東周洛陽城地下的陵區。這裡是西周時期興建的,供周天子東巡時居住的城池。

當年洛陽政府想在這裡修廣場,便在昔日王城的遺址上挖了幾個大坑,結果挖著挖著就挖出了一個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享用的“六馬拉一車”國寶。因此考古學者便認為,此地應該有王陵。只是不能具體確認是哪幾位天子的陵冢。

PS:東周王陵最早埋在洛陽王城,根據史料記載,周靈王之前的周天子大部分都葬於此地。 後來由於王城之北的谷水暴漲,王城被洪水沖壞,不宜再造陵墓了,所以周靈王才重新踏勘,在王城陵區的西南方向選定了周山陵區。 再後來到了周敬王時期,由於敬王的哥哥王子朝在王城的勢力很大,周敬王惹不起,便又被迫東遷到成周城,也就是現在的金村周王陵區附近。於是周敬王之後的周天子便葬在了金村陵區。



綜上所述,由於史籍缺乏,以及葬俗等一系列原因,商周王墓大部分都沒找到。不過已被找到的王墓也不少,加起來也有十幾座之多,且無一例外都被盜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