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命名做出过哪些贡献?

运去时来


朱元璋出生于“数字之家”,可以简称“数学家”?

祖辈都与数字有着无法分割的渊源,比如他的爷爷朱初一,也就是朱第一或朱最先的意思,到了父辈就排到了朱五四,再起名怎么办呢?朱妖灵妖太不像话,上百以后就会出现类似“朱百六”的名字,直到自觉号段紧张,于是再次从头排起。

老爹叫朱五四,顺着排的话儿子应该起名朱五五,话说穷归穷,再不讲究也不能父子顺着排吧,所以就取了个“重”字,重复的意思,朱五五就成了朱重五,二哥该是朱六六,就演变为朱重六,朱元璋该是朱八八,所以就有了大明朱重八。

见天为了吃食发愁,与红巾军互通书信又被人举报,无奈之下,朱重八抽签决定命运,去留全不行,难倒要造反?老天深以为然,应了。

于是朱重八就去投靠郭子兴,好悬被当成细作的他竟然一步登天,因为老朱骨骼清奇,被郭子兴看中当了贴身警卫员,这是老朱的幸运,更是郭子兴祖宗的余荫未尽,算是互利互惠吧。

郭子兴不喜欢朱重八这个名字,于是给他取名“朱元璋”,取意“诛元璋”,意为诛灭大元的利器,这名字,再想投降大元都费劲,不考虑地理因素的话,挨打肯定排第一。

郭子兴之流格局太小,不再适合朱元璋发展,于是老朱自起炉灶集结了自己一方势力,靠着笼络知识分子,思路清晰,战术得当,定位精确,连消带打打拼了一段时间,势力慢慢企稳,并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壮大着。

到了攻打南京城的时候,老大朱标出生,初为人父的朱元璋很高兴,当时倒也没想那么多,起名朱标了事,从朱标到老七朱榑都生于大明开国之前,这倒还好说,毕竟初期皇室成员不多。

做为金字塔尖的存在,老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照这样发展下去,朱氏子孙的人口数量会急剧飙升,果不其然,到了明孝宗弘治五年,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有子女94人,孙子163人,曾孙510人,而庆成王的大儿子也紧随其后,拥有子女70多人,朱氏子孙的数量滚雪球一般增长。

面对这种情况,稀缺的不只是分给宗室的资源,就连起名都变成无与伦比的麻烦。首先要保证尊贵和稀缺性,皇室起名用字民间同名同字比比皆是可不行,好在老朱留下了《皇明祖训》:

其中就囊括了起名规范,首先第一个字必须是“朱”,姓氏没法改,第二个字必须依照老朱钦定的字(老朱定了二十代),而且各藩不同,第三个字必须带有五行偏旁,依次为木、火、土、金、水。

以爵号存在时间最长的鲁王为例:

初代鲁王,鲁荒王朱檀;

二代独苗,鲁靖王朱肇煇;

三代,鲁惠王朱泰堪;

四代,鲁庄王朱阳铸;

五代,鲁怀王朱当漎;

······

末代,朱以海。

以朱棣为例:

初代燕王,皇帝朱棣;

二代,朱高炽;

三代,朱瞻基;

四代,朱祁镇;

五代,朱见深;

·····

末代,朱由检。

规则很简单,生孩子取一个字就行,但也架不住宗室人口太多,而且还不能和祖先重复,于是朱氏子孙们开始了找字运动,生僻字用光了,那就只能用臆造汉字了,比如某些古籍中,本来没有的字,古人又想表达出来或以臆造汉字表示新事物,所以就凭着自己的想象自造出来很多字,类似现在的火星文和biangbiang面。

比如下图:

别人能造,自己也能造,就这样自造字弥补了字不够用的缺陷,元素周期表应运而生。

甲申国变,大明覆灭,但是这些字都留了下来,可当时并没有元素周期表,证明这些字是后来被人借用的,这个人就是近代化学家、船舶工业的先驱者徐寿先生。

如果没有徐寿先生,我们可能会沿用外来词多发地日本的称呼方式,那现如今学化学可就麻烦了,那会是一长串音译片假名,其实,日本人也嫌麻烦······最后得知徐寿的方法后,直接跑到中国学习,然后在日本普及开来。

徐寿先生的方法是把英文读音的第一个音节翻译成汉字,做为汉字的元素名,他遇到的困难就是没有这么多字可用,何其相似,好在老先生知道《明史》的存在,直接按老朱家一代代自造字抄下来就行了。

这还有一个好处,从宗室开始用这些生僻字开始,这些字慢慢就有了一些普及性,比如官史,地方志等等,再到清修《明史》,这些字已经逐步被人们接受,虽然受众范围较小,但总比徐寿先生现编现用要好得多,也算会老朱家为化学事业做出的一点点贡献吧。


古今通史


朱元璋虽然不懂化学,但他给子孙起的名字却构成了一张“元素周期表”。

这可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还要提早几百年,使朱元璋成为了古代的“化学教父”。


朱元璋:元素周期表的起名法

朱元璋是怎么跟元素周期表扯上关系的呢?这还得说到他给子孙定下的命名规矩。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以后老朱家起名时

  • 第一个字,必然是“朱”字;

  • 第二个字,按照朱元璋给每个儿子规定的辈分起名。例如,当时还是燕王的明成祖朱棣,得到的辈分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像是朱棣的儿子就是高字辈,如明仁宗朱高炽;朱棣的孙子就是瞻字辈,如明宣宗朱瞻基。其他以此类推。

  • 第三个字,要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作为偏旁,循环使用,组合成新字。


许多带钅(金字旁)的新汉字就这样出现了。这些新字,亦未来元素周期律的金属元素的汉字。

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好了:

朱元璋的十世孙朱效锂,乃太祖第二十一子沈简王朱模之后。锂(Li)即碱金属的元素。

朱安汞、朱在钠,这是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的后人。钠(Na)也是碱金属的元素;至于汞(Hg),虽然不是以金为偏旁,却是以五行中的水为偏旁。

朱成钴,这是朱元璋十三子代简王朱桂。钴(Co)元素,也在元素周期表上,是一种过渡金属。

…………………………

这些例子是举不完的。还有:朱慎镭、朱同铬、朱成钯、朱恩铜、朱恩铈、朱徵钋、朱寘镧……等等,你想要什么元素就有什么。

明朝宗室为了不和底层的庶民同名,就只能编排出一张元素周期表了。


HuiNanHistory


我国近代科学家、化学启蒙者徐寿

(江苏无锡人)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不少著作,比较系统介绍了十九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化学知识。元素周期表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常用表,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徐寿将元素周期表引入到中国。

国外的元素周期表翻译成汉语,难度是比较大的,要准确还要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个元素属于什么系的元素。他翻译的准则是以化学元素的英文名称的首字母代表这个元素的发音,在汉字中找相同音的汉字,这个汉字又能代表每个元素这个系的特色,但是找能够代表元素的汉字是一个大问题。(徐寿像)

在寻找系列汉字的时候,朱元璋的家谱帮了徐寿一个大忙,让他成功为这些元素找到了对应的汉字,为啥呢?

朱元璋如何帮助了徐寿翻译工作?

朱元璋有26个儿子,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夭折没有后代,第八子潭王(牵扯朱元璋时期的胡惟庸案)自焚而死,也没有后代。

朱元璋给自己的后代安排了辈分,每个儿子都有辈分字规定,必须按照规定来,譬如燕王朱棣的后代的辈分为: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是姓名的第二个字是规定的辈分,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执行,崇祯是“由”字辈,明朝就亡国了。

朱元璋孙子辈名字的第三个字按照五行来安排的,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按照木、火、土、金、水,轮到那个辈分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带有辈分规定的偏旁部首,譬如朱厚熜(嘉靖帝)、朱载垕(隆庆帝)、朱翊钧(万历帝)、朱常洛(明光宗)、朱由校(明熹宗)和朱由检(明思宗),他们的名字完全按照朱元璋当初的规定来执行的。

朱元璋家族人口繁衍众多,所用的字为了不重合出现同名字的情况,创造了不少汉字。

徐寿在翻阅资料,查找相对应的汉字时,发现了朱元璋的家谱世系,找元素对应汉字的事情迎刃而解。(朱元璋后代带金字偏旁的名字表格)

看一看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属元素的名称呐?再看看朱元璋带火字偏旁部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不是非常熟悉呐?这是有机化学的名称。

徐寿在朱元璋的家谱世系中得到启发,很快将元素周期表翻译成汉字版本,有些字是家谱中没有的,徐寿就用相同的造字法创造汉字代表元素名称。

徐寿一生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府工作,致力于翻译图书、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教育事业。


穿越再现彼岸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曾为后世子孙的命名规则定下了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两百多年来,朱家子孙完全按照朱元璋当年立下的规则取名,而这个独特的取名方式竟然导致了朱家众多子孙的名字与十九世纪发现的元素周期表里很多元素的中文译名高度吻合。

那么朱元璋当年究竟制定了一个什么样的命名规则才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发生?而造成这种结果是纯粹的偶然还是当年负责翻译元素周期表的著名化学家徐寿的有意为之呢?我们下面来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年朱元璋曾对后世子孙的名字做过一个怎样的规定。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爹叫朱五四,他爷爷叫朱初一,如果再往上查的话不难发现,朱元璋祖上的名字都跟数字有关,这难道是当时的潮流吗?很显然不是,朱家祖上都是贫民没有受过教育,根本不懂得如何取名,再加上元朝的汉人地位低下,所以汉人以数字取名也是无奈之举。

朱元璋登基后,有鉴于祖上所取之名太过寒酸而决心为后世子孙的名字进行一番美好的规划,他规定朱家子孙必须取双名,而且上字要完全按照自己给出的二十字进行传承,朱元璋给每一个儿子都编了二十字的传承顺序,比如朱标一脉就是:允文遵祖训 钦武大君胜 顺道宜逢吉 师良善用晟;朱棣一脉就是:高瞻祁见祐 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简靖迪先猷。并且他还将其写入《皇明祖训》,告诫后人必须严格遵守。

那么名字里的上字有了,下字又该如何去取呢?朱元璋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取名,即后世子孙的名字的第三个字必须按照顺序带有五行偏旁,比如儿子这一代是木字旁,那么孙子这一代就是火字旁,重孙子这一代就是土字旁了,以此类推,循环往复。

好了,朱元璋定下了这种取名方式,他自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大事,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子孙们都太能生了,假如说名字里的上字可以按照朱元璋编写的传承顺序一直循环使用的话,那么下字就越来越难办了。

要知道,朱元璋自己就有二十六个儿子,这二十六个儿子再生儿子,儿子的儿子再生儿子,那么五代之后,朱家子孙基本就把带有五行偏旁部首的汉字都占用了。

原先带五行偏旁部首的汉字就那么多,先出生的占下了,后出生的就不能用了,既然不能再用又该怎么办?总不能再以数字代替吧?要是这样的话,估计朱元璋的棺材板要盖不住了。

不过所幸朱家人的脑子都比较灵活,既然原有的字用完了,那所幸就造字吧,五行偏旁部首随意配搭配几个字,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历代王朝最奇葩的皇族名字一个个开始诞生,我们随意来看几个感受一下:

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效钛 、朱弥镉

是的,大家没有看错,他们绝对都是正儿八经的朱家皇族子弟的名字,而像这样的名字还有很多,这些名字确实跟现在的元素周期表里的一些元素名称很像,但当时朱家人取名字可没想过要跟元素周期表产生什么关系,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19实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发明的,之后由清朝著名科学家徐寿翻译成汉字,那么当时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究竟有没有借鉴过朱家人的这种取名方式呢?

说实话,没有任何的历史文献可以证明徐寿曾参考过或者从中受到过启发,而且当时徐寿翻译命名化学元素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是音译法,即口译笔述。原则就是将化学元素英文读音里的第一个音节翻译成汉字,这就是该化学元素的中文名字,而且对固体金属元素,一律以金字旁配上该元素音译后的中文名字,因而就出现了“钾,镁,铬”等字。

事实上,还有一点非常的重要,这里必须要提,那就是很多带有金字偏旁的生僻字早在《康熙字典》里就有过收录,比如“钾,铬,钴”等。也就是说,徐寿当年翻译元素周期表也极有可能参考过《康熙字典》。

因此,朱元璋为元素周期表的命名做过贡献应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误会,并不是真的。


咸鱼闲聊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咱就乐,这叫啥?这就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这事谁能想到,咱大明的洪武大帝开头就是个目不识丁的主,老朱家的朱字摆到眼跟前,他压根就不认识,估计他还乐呵呵的问你:“这是个啥字?”

但您可千万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给看扁了。架不住人家好学啊,后来这家的才学不比一般人差,要不咋能把强大的大元朝一脚踢回大草原喝西北风,能一家伙把咱汉人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收到怀里?

说道这里,俺就想提一下燕云十六州的事。

燕云十六州这事自打石敬瑭为了自己那点子眼跟前的利益,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之后,这都好几百年了。

这石敬瑭那脸皮厚的比城墙拐弯都厚实,爬地上给人契丹人当儿子,有名的儿皇帝,撅着个屁股和那宋江有的一比。

最后被契丹和那压根就瞧不上他的刘知远夹当中间,他那爹契丹人派人来要吐谷浑之鼎,结果这东西在刘知远手里边,石敬瑭连个气都不敢出,最后活活给憋死了,送他俩字——活该,还高祖,他也配!

一个连尾巴也没有的猴,戴了一顶破帽子装人就算了,还装成了皇帝?

哎!发了一点子牢骚,大家伙别嫌弃,咱接着说朱元璋的事。

所以咱就一直在说,朱元璋虽然称不上千古一帝,但那也是只差半个脚丫子的事,就一个字——牛!

而题主说的这周期表的事,真的和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没有朱元璋的先见之明,咱现在瞅见的元素周期表,指不定还是啥样子呢,就那些个字更加的乱。

元素周期表的事

话说这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当年老门冥思苦想的很久,他就把当时已知的六十三种元素进行了重新的排序,把性格相似的元素凑一列,然后又把这一列一列的元素凑一起,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元素周期表。

这元素周期表有一块就是空白的,就是这空白的让科学家们又找到了很多未知的元素。

所以要学习现代科学的化学,这周期表就是咱绕不过去的坎,因为这表就是化学最基本的语言。

那么咱大华夏要想和世界接轨,咱就得把这化学元素周期表给翻译过来。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说了:“这太简单了,咱音译过来不就成了吗?那有那么麻烦!”

您要是抱着这思想,您也只能是和俺一样蹲在书本后边,当个马后炮的角色。真要按照您的说法,您这压根就是给咱大华夏添乱不是,后来的人非骂死你不可。

毕竟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要记下来,当学生得都一张苦瓜脸,这还得加上有各种各样的顺口溜外加特点进行辅助记忆的。

您这来个音译,好吗?大家伙口语就不咋地,这不没事找事吗?乐疯了的只有哪些英语学习好的,其他人您还是洗洗睡吧!

所以最初翻译这元素周期表的徐寿当时就想到了这个问题,翻译的时候,必须遵守这么几个原则。

一,必须准确,别跑偏了。

二,让人瞅上一眼这字,就知道这元素是啥系的。这不就有了金字边,土字边,三点水,气字头的,金木水火土这就得全部都用上。

三,还的好读,不能和人家原来的发音扯的太远,不然咱和世界对接挂钩的时候,这就得出问题,不能把这个问题留给后边的人解决。

所以这字的发音确定是以化学元素英文字母的首字母来代表这汉字的发音。

说道这里,俺的说一句,咱得感谢这第三条啊,就因为有了第三条,咱在背周期表的时候,可省了好大的麻烦。

在这里,俺得说徐寿的前瞻性:“谢谢了!”

所以按照这个办法,先是确定发音,发音确定好之后,按照这个发音找汉字,而这汉字的标准就是能够体现这个元素是哪个系的。

这找汉字可就麻烦了,毕竟咱大华夏的汉字老多了,同一个发音,没有八十,他也有一百。

开头这事,可把徐寿给难受坏了,这真不好找啊!

就在这个时间点上,朱元璋瞅见了,看着徐寿那脑门子都快挤成面团了:“这有啥难的?瞅瞅这个!”

徐寿拿过去一瞅,这一家伙可开心坏了。

您要问,朱元璋给徐寿提供了啥玩意?其实就俩字——族谱,还是朱元璋自己家里的族谱。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咋朱元璋的族谱和这事就扯上了关系?”

话说朱元璋这人虽然开头人家没啥文化,毕竟家底子薄,您别说上三辈,就是再上三辈,他也是贫农,压根就上不起学,不然他老爸也不能给他起个朱重八的名不是。

搁那会老百姓家的娃,这名都是个数字而已,不是当天的日期,就是爹妈的岁数加起来的数字。您要穿越到元朝瞅瞅老百姓那户籍,一水全是数字,张士诚开头还叫张四九呢?

后来架不住朱元璋人家自学,这不就成才了吗?所以给自己的孩子起名,这就有了讲究。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老九和老二十六夭折,还老八因为搅和到了胡惟庸的案子里,自焚而死。这三人没有后,其他每个人都有一条辈分字的规定。

您比方说太子家的: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家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家伙都知道后来朱棣造反,把太子家的给推了下去,大明的皇位开始在朱棣家里流传,一直传到了崇祯——朱由检,中间这个字就是第十个字。

这是辈分字,那么朱元璋还规定,孩子们的名字必须是三个字,这最后一个字,必须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程序来,也就是说第三个字的偏旁这辈孩子们带了木,下一辈就得带火,再下一辈就得带土,接着带金,最后带水,然后接着在来一圈,就这么起。

原理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事弄到最后,架不住时间太过久远,老朱家的人繁衍的人丁多了点,这免不了就要出现相同名字的,这咋弄呀?结果老朱家到也实在,直接自己个造字,这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

而徐寿得到了朱元璋的族谱,就拿着这元素周期表对应的找老朱家人名中的最后一个字,您还别说还真找到了。

按照老朱家给娃起名字的原则,最后实在找不到,徐寿自己用相同的方法造字,最后就整理出了咱现在看到的元素周期表。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相信大家对这一串化学名称并不陌生,而也正是由于这些化学名称所代表的物质构成了元素周期表。对于近代化学研究来说,元素周期表可谓功不可没,它将具有相同性质的化学物质分门别类体现在表格之上,大大方便了学习人员的使用,为以后的化学研究积累基础。

我们都知道,元素周期表最先是由外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所提出的,那么理论上当时所有元素的命名应该都是外文,那这些元素的中文名称从何而来呢,这就要提到元素周期表跟我国著名的一位皇帝朱朱元璋那些不可不说的关系了。

朱元璋对后代的定名规矩

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动起义,创立了历史长河中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作为一朝开国之君,朱元璋自然是想让后来之人铭记自己的功德,为此他创立了许多法度,其中就包括自己子孙命名的规定,也就是说以后所有皇家血脉之人,其名字都是由朱元璋赋予的,这一点上朱元璋的目光不可谓不长远。

首先他要求子孙后辈的名字必须是双字,以朱为姓,最后一个字要严格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添加偏旁,而朱元璋一生共留下了26个儿子,我们以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为例,首先姓氏是朱,然后名的第一个字加了木字旁,而他儿子的下一代姓名中的名全部都是火字旁,因为“木生火”,这也就体现出朱元璋的命名规范。

但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他子孙的数量实在过多,往往导致用字不足的情况出现,可这样的难题在朱元璋眼里显然不是事,于是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文字,冠以金木水火土的偏旁。

元素周期表的翻译成为难题

在门捷列夫首次提出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我国还处于清代阶段,国家之中不乏对化学有兴趣的人才,在如此先进的化学科研成果被提出之时,若想与世界接轨就必须借鉴过来,而这一切也都被当时的化学家徐寿所考虑,虽说找到原版简单,但想要将其翻译成中文可还真有点困难。

首先就是在这些化学名称文字的选择上,一要符合其所代表物质的特点,反差感不能过于严重,二来我国正是文字大国,数千年累积下来的优秀的文字文化传统绝不能在翻译上出现差错。正当徐寿苦恼之际,在众多的词典书籍之中忽然发现了明代皇帝的命名之规则,当下便开始研究。

朱氏命名“无心插柳柳成荫”

正如我们上面提到过的,朱氏家族成员中的名都是夹带五行偏旁的,由于家族成员庞大,分支众多,为此新造了许多汉字,其中带金字旁的汉字恰恰符合元素表中的要求。

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元素周期表中第11位元素钠的化学符号是Na,是一种碱性金属,而徐寿发现朱元璋第五个儿子的后人中有一位叫做朱在钠的,这一个“钠”字便可以使用,一来这个汉字的金字旁可以反映该符号所代表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二来Na与“钠”同音,读起来也便携好记。

根据这样的一个规则,徐寿在庞大的徐氏名讳之中一一找到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各个元素所对应的汉字,而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在数百年前对自己家族定下来的这些规矩会对元素周期表在我国的流传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虽对我们来说他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举,但作为帝王,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也是他实现自身价值和对将来家族兴旺的一种愿景吧。

《朱氏世德碑》等


汗青正浩


朱元璋比较注重子孙名字的八字,所以请高人后世子孙的名字都编出来了,大家看看,无论是后世的明朝皇帝还是诸王中,都带有火字旁,金字旁,金木水火土占全了。给大家看看诸王姓名,这才是化学元素周期表。

燕王(朱棣)九世朱翊铕、朱翊铬; 秦王四世朱公锡;晋王九世朱慎镭; 周王四世朱同铬、朱同铌、五世朱安汞、九世朱在钠; 楚王四世朱均铁;代王四世朱成钴、朱成钯; 辽王四世朱恩钠、朱恩铜、朱恩铈、朱恩钾; 庆王四世朱寘镧、九世朱帅锌、朱帅钾; 韩王四世朱徵钋;沈王四世朱诠铍、九世朱效钛、朱效锂、朱效钯; 唐王四世朱弥镉;伊王四世朱諟钒;等等

是不是觉得很搞笑呢,这是彻头彻尾的元素周期表呢,可是,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才发现的,历史上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只能说我们后世科学家在朱元璋子孙的名字中摘选了部分字作为周期表的相应的序列。

首先朱元璋的家谱是没法改变的,一代帝皇家怎么能没有事先做好的家谱呢?

至于元素周期表恰恰被后世翻译的字体跟朱元璋家族雷同,通常都是拿来开玩笑的,我觉得没有任何必然联系。这只是书中和电影中能够发现的巧合和蛛丝马迹而已。


东岳历史


朱元璋没有为元素周期表做出任何贡献,这个最多是后人在翻译的时候特地选了那些字作为元素名而已。

朱元璋做的贡献主要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狼心狗肺,恶毒至极。。外加证明很多人的愚蠢和无耻——对一个魔鬼歌功颂德。



LJH一二三亖


后来,发现这些字不够用,他们给后代取了"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铁,朱在钠,朱均怀,朱奉镅,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铜,朱思钾,朱帅锌等

这些名字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和元素周期表十分相似。朱元璋为他的后代创造了奇葩的名字,

当时化学元素周期表刚传进中国,化学家徐寿担起了翻译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工作,后来发现翻译时字不够用,他受皇朝王室名字的启发,完整地翻译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朱元璋为孑孙起的名字,无形之中成了化学界"先知"。


物语情归


我先声明,不是本人观点,无意间看到的,说两个有关系是因为朱元璋规定了后代起名字的方法,结果,现有的字太少了,不够用,然后传到这个了,字里必须要有火字旁或者木字旁。怎么办,那就造字吧,然后呢,解决的一部分元素周期表里关于金旁的字,剩下的,又造了一点就凑够了,具体的怎么说的,大家可以去找找原来的文章看看,哪边看到的我忘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