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真相是什麼?

娃兒我熱飯


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真相是千古懸疑案,當事人都成歷史遺蹟,現在所傳均是猜測;但有一點太祖肯定是非正常死亡,當時正壯年雄才大略,如果活著宋朝可能就大一統天下,他雖然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盡展才幹,但卻忘了自己的弟弟光義,付於太大的權力,而導致不明不白地死去,悲乎!拙見。


老閒同志


史載: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生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后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宋皇后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真相:

後人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

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後晉王光義在靈前繼位。真相就是弒兄篡位。


玩主老嘿


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因,可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樁迷案,至今仍未有百分之百確定的說法。但根據史料分析,趙匡胤的去世,絕對不簡單。

根據《宋史.太祖本紀》的記載,趙匡胤應當屬於暴斃,在去世之前,趙匡胤並沒有任何生病的記錄,毫無徵兆地在晚上去世。宋太祖此人,常年棲身行伍,南征北戰,在坐江山後亦經常鍛鍊,身體可以說是非常好,但在五十歲之時,卻離奇去世,總給人一種陰謀的感覺。根據《湘山野錄》記載,宋太祖是被自己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所殺,並且生動描述了當時的過程:

宋太祖晚上召趙光義入宮談事,屏退宮人。到了晚上,宮人通過宮內燭火映照在窗上的影子看到,宋太祖拿著玉斧不斷地擊打地面,口中不停地念叨“好為之,好為之”。深夜,宋太祖被發現暴斃,晉王趙光義聲稱得到宋太祖的遺命,繼承皇位。

這個記載便比較離奇,其中最令人不解的在於“好為之”三個字,這三個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如果是“好好幹”,那麼毫無疑問,宋太祖當時可能已經感覺到自己命不久矣,故而傳位給宋太宗,但若如此,為何又要用玉斧敲擊地面?因此,好為之三個字很可能還有另一種解釋,那就是“你幹得好啊”,帶有責備的意味。如此解釋,整個事情似乎就說得通了。趙光義當時在開封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干預朝政和司法,很可能某件事情觸動了趙匡胤的底線,趙匡胤將趙光義叫來問責,結果被反殺。

不過,《湘山野錄》成書於宋神宗時期,且作者是一個和尚。年代久遠,且為宮廷秘聞,一個野和尚如何能夠得知?因此,這個記載也並不靠譜。

但這並不能說明,趙匡胤的死和趙光義沒有關係。趙光義繼位,號稱是得到了趙匡胤的遺囑,但沒有書面證明。直到幾年之後,被流放的趙普拿出了所謂的金匱之盟,方才證明了趙光義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所謂金匱之盟,據說是趙匡胤當著自己母親杜太后之面立下的“遺詔”,其規定了宋朝皇位的繼承方法——兄終弟及,即,趙匡胤之後由趙光義繼位,趙光義之後由三弟趙光美(後改名為趙廷美)繼位,趙廷美之後由趙匡胤的嫡長子繼位,之後再由趙光義的嫡長子繼承,如此類推。

然而,如果這個金匱之盟真的存在,那麼為何趙光義在一開始不拿出來,而是要等到幾年之後由趙普拿出?再者,趙光義繼位後,趙光美被流放,最後死亡,趙匡胤的兩位兒子也相繼離奇去世,如此一來,皇位只能在趙光義一脈傳下去。因此,這個金匱之盟,很有可能只是趙光義和趙普之間的交易,趙普重新得到啟用,而趙光義穩坐皇位,不過這只是權宜之計,所以後來相關人員全部被處死,保證了趙光義家族的繼承權。

由此看來,趙匡胤的死,必然和趙光義脫不開干係,至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可能是個永久無解的謎。不過,俗話說得好,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靖康之難中,趙光義一系被盡數俘虜到金國,獨苗趙構又不能生育,於是只好尋找太祖的後代交付皇位,因此,南宋自宋孝宗起,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庭州行者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真相是什麼?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時人對於宋太宗的繼位,多有疑慮。各種小道消息層出不窮,宋太宗也很苦惱。連老對手遼國的史書中都寫了一筆:“宋主匡胤殂,其弟謀自立。”

宋太宗想到了故去的老母親杜太后。如果根據母親的命令,宋太宗來繼承哥哥的帝位,避免“主少國疑”,無論是孝道上還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都是說得過去的。

五代十國時期,帝位更替頻繁。公元907年唐朝滅亡, 960年北宋立國。五十四年的時候,更換了14個皇帝,平均在位時間3.8年。因此許多帝王在冊立繼承人時,都要考慮繼承人的才幹和年齡。比如石敬瑭的繼承人是成年侄子,而不是年幼的親子;南漢劉隱傳弟不傳子,都是為了防止繼承者過於年幼導致大權被人奪走的悲劇重演。

如果說金匱之盟是真的,可能當時杜太后都完全沒有想到,趙家的王朝可以有300多年的國運。而趙匡胤剛繼位時,最大的兒子也才11歲。

  • 但金匱之盟這個理由的致命弱點在於,為什麼宋太宗要在繼位六年後才提出,而不是登基之初就拿出來堵住悠悠眾人之口呢?

宋太宗陰謀奪位的第二個推測理由在於,宋太宗對待嫂嫂開寶皇后和幾個侄子較為苛刻。

開寶皇后宋氏是趙匡胤的第三任妻子。趙匡胤去世時,宋皇后才二十幾歲。趙匡胤去世後,宋皇后成為皇嫂。一般新皇帝和大行皇帝是平輩的話,大行皇帝的皇后會上尊號,表示尊養。但是宋太宗給宋皇后的尊號直接用宋太祖的年號,態度非常敷衍。

之後,宋皇后的住所幾次變化,可見其中微妙。宋皇后死後,葬禮規格被降低,不得與丈夫宋太祖合葬,不得接受大臣的祭奠,宮中不服喪,牌位也不袝廟。

宋太祖活到成年的兒子有兩個。次子趙德昭在宋太祖離世時已經23歲。四子趙德芳十七歲。

趙德昭受到宋太宗的訓斥後,居然害怕得自殺,年僅26歲。小兒子趙德芳後來也因為疾病而死,年僅22歲。

無論是驚懼自殺還是疾病而死,兩位皇子盛年早逝,聯想到宋太祖撲朔迷離的死因,大家更加懷疑高坐皇位上的宋太宗。

同時,依據金匱之盟的約定,宋太宗的弟弟趙廷美也會在繼承人之列。趙廷美因此也受到一連串的打擊。宋太宗處理趙廷美的時間晚於兩位侄子,估計是這個時候宋太宗已經有時間處理他。

趙廷美被人告發謀反,身邊的人都被流放或處斬。兩年後,趙廷美就鬱鬱而終。

親弟弟和侄子們都死了之後,人們即使在質疑宋太宗皇位的合法性,也沒有任何辦法。宋太宗為親子繼承,奠定了基礎。

宋太宗一開始想要讓長子趙元佐繼承帝位。趙元佐看不慣父親對待叔叔趙廷美和堂兄弟的行為,憤怒不已。尤其是他和趙廷美感情很好。趙廷美死後,趙元佐憤怒發狂,無法再以正常人的言行生活。

次子趙元僖知道自己有望繼承皇位後,開始結交大臣,為太宗不容。不久之後,元僖居然被自己的侍妾毒死了。

最後,在人生的最後兩年,宋太宗正式冊立第三子趙恆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不知道為什麼,從這個時候開始,兩宋一朝,大多數皇帝都子嗣艱難,很多時候必須得以宗室近支為養子,來延續皇位。

唯一的例外是宋徽宗。他的子女多,但除了趙構,都被金人擄走,可悲可嘆。

等到趙構繼位成為宋高宗,同樣為子嗣發愁。深宮中的孟太后有一天忽然夢見宋太祖,言明如果冊立他的子孫,國祚方能延綿。孟太后於是和宋高宗商量後,決定迎立宋太祖的後裔為繼承人。

繼承宋高宗皇位的宋孝宗,就是宋太祖小兒子趙德芳的後裔。自此,南宋的帝系重新回到宋太祖一脈。只是,鑑於南宋的歷史,這種迴歸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宋太宗得位疑團重重,繼位後一邊打著兄終弟及的口號,一邊是苛待寡嫂侄子陸續英年早逝,這不可能不引起眾人的猜測。但是宋太宗這樣做一個好處在於,皇位傳承迴歸常態化,更加有利於一個王朝的穩定。

畢竟,在中國皇位繼承接受度最高的方式是父傳子,而不是兄終弟及。

無論真相怎樣,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我是千河。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留言。


小主千河


燭影斧聲可以說是流傳千古的歷史謎團了,正史《宋史·太祖本紀》對此諱莫如深,筆墨寥寥一帶而過:“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正因為正史記述太過簡單,才引得稗官野史眾說紛紜,使真相愈加撲朔迷離。

正史無處著手,我們就來看看其它史料對此事的記載: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即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

這段文字清楚交代了以下幾點:

1、太祖駕崩之夜,晉王在宮中。

2、二人曾議事,內容不知,只聽太祖喊了:“好為之 !”三字。

3、太祖曾以禮器水晶小斧戳地。

4、燭影下,晉王曾離席並有退避動作。

再看《續湘山野錄》: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混沌道人)曰:“但今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12年),不爾,則當速措置。”……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爾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府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以上記載較《宋史紀事本末》詳細,內容大略相同,只是更近一步說明太宗是在太祖柩前匆忙即位的。若以上所記屬實,趙光義實難洗弒兄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遼史》對此也有記載:十一月丙子,宋主匡胤殂,其弟炅(光義即位後改名)自立,遣使來告。

《遼史》的記錄雖然簡單,但也明確的指出了太宗是“自立”,而非按照法定程序即位。

再來看看司馬光《涑水紀聞》是怎麼說的:太祖初宴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 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劇情到了司馬光這裡來了個180度反轉,晉王成了合理合法的繼承人,反倒是宋後為了兒子想奪晉王之位。這也符合情理,畢竟皇嫂和太后地位天差地別,不可同日而語。

司馬光之時距趙宋開國不過百年,其人又是嚴謹的史家,他的話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這就是有關燭影斧聲的主要文獻資料了,是不是看完以後更加摸不著頭緒?下面我為大家歸納總結一下,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兩種情況:

一、正常即位說 這一說法的前提自然是太祖的死與太宗無關,乃是因病宴駕。除了司馬光外,歷代正史、《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四庫全書》等都對太宗即位的合法性持肯定態度,所謂燭影斧聲不過是後代文人在不完全瞭解情況下的妄自揣度,是憑空臆想出來的謀殺。這一說法還有一個有力的佐證,那就是《金匱之盟》。什麼是《金匱之盟》,簡單介紹一下:相傳趙氏兄弟曾在母親杜太后面前有過約定,太祖死後傳位光義,光義再傳廷美,廷美傳德昭……如此兄終弟及、父死子繼,以保大宋江山萬萬年。此事由宰相趙普記錄成書,是為《金匱之盟》。當然,《金匱之盟》的存在也缺乏可靠的史料記載,其事疑點頗多,單就太宗即位不過幾年,廷美、德昭、德芳就都相繼去世就讓太宗百口莫辯,也讓支持這一說法的學者底氣不足。

二,非正常即位

這一說法也就間接肯定了太宗弒兄一說,可分兩種情況來看:臨時起意和蓄意謀殺。

先說臨時起意,《燼餘錄》認為,花蕊夫人費氏與光義的姦情被太祖撞見導致了光義的弒兄,也有說是太祖暴怒,發病猝死的,總之太祖是因姦情喪命。這事夠香豔刺激,可惜卻站不住腳,因為有諸多史料記載,花蕊夫人先於太祖多年就已去世了。

最後說說蓄意謀殺,太宗有殺太祖的動機和條件嗎?答案是肯定的。 1、種種跡象表明,太祖晚年對傳位於弟還是傳位於子有過糾結,這不能不讓太宗產生危機感和殺心。 2、按照誰獲益誰指使的邏輯,太宗毫無疑問是此事最大的獲益者,理所當然也是最大的嫌疑犯。 3、從司馬光的記述不難看出,當時太宗的勢力早已滲透到了宮中,安排一場謀殺應該不是難事。 4、太宗即位後,作為競爭對手的德昭、德芳相繼離世,讓他難脫嫌疑。 5、如果確是謀殺,作案工具是什麼?柱斧?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毒殺。孟昶、李煜、錢椒三個亡國之君都是在太宗朝被毒殺的,太宗慣用此招。 說到這,有人要說了,這是不是結論,太宗確是弒兄篡位!這話我不敢說,因為如前所述,反對者同樣可以找出一大堆佐證來駁斥你。歸根結底,誰也沒有鐵證!我只能告訴您,宋太宗得位之事疑點重重。 還是馬先生說的對:“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每個時代,每個個體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臧否人物、論定是非的。只要您能認同,那就是您要的真相。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燭影斧聲存千古疑雲,真相已不可知,後人只能推測了,有兩種可能:一是趙光義掩蓋了真相,留下疑雲;二是本來無事,後人無端揣測而疑雲滋生。

燭影斧聲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太祖於當夜駕崩,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懷疑光義篡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1.有記載說光義在太祖駕崩當夜留宿宮中;2.太祖駕崩後宋皇后要太監王繼恩召太祖第四子德芳進宮,而王繼恩召來的是趙光義;3.“金匱之盟”不是太宗繼位時公之於眾,而是繼位幾年後才被發現;4.太祖成年的二子中長子德昭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因受宋太宗訓斥,自殺而死,時年28歲,德芳於太平興國六年23歲時病死。

而嚴肅的史學家都認為趙光義是合法繼位。

據史載,太祖駕崩時趙光義沒在宮中,王繼恩是到宮外開封府衙召光義的,光義聞後大驚,猶豫不行,所以趙光義有不在場證明。關於《金匱之盟》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裡面已經說的很清楚:《金匱之盟》是杜太后、趙匡胤、趙普三人訂立的,而趙光義並不不情。而此事機密之極,加上後來趙匡胤猝死,因此,知道《金匱之盟》的只有趙普一個人了。而趙普一直反對“兄終弟及”,因此他一直等到宋太宗在位6年後,即太平興國六年,趙普自己被政敵盧多遜逼的走投無路的時候,不得不依靠皇帝保命的時候,才拿出了《金匱之盟》作為自己東山再起的政治籌碼。直到此時,《金匱之盟》才被共諸於天下。

需要注意的是:杜太后去世於宋建隆二年六月,僅僅一個月後,即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趙匡胤就正式封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尹”,在五代時期“開封尹”就意味著是皇儲身份。在此間,宰相趙普一直反對光義繼位,主張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趙普被罷相,同年9月立太祖三弟光義為“晉王”。

而親王+京尹一直是五代以來皇儲的標配,也就是說早在開寶六年,趙光義就已經是“開封尹+晉王”,完全符合當時的皇儲身份,並且大權在握,參與各種朝中事務。與之相反的是,趙匡胤的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26歲)和趙德芳(18歲)卻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而且從未參與過國家政務。

還有一種說法是燭影斧聲的疑雲是南宋才出現的,而就現存的文獻記錄來看,把“斧聲燭影”認為是謀殺案的出現時間最早是明朝末年。

根據現存可考的信史,燭影斧聲謀殺篡位論只是後人無端揣測。看來古人也喜歡陰謀論。

雖然歷史上不乏兄弟父子相殘,趙光義不可避免的使人生疑,我還是願相信人倫之親,兄弟之情不會泯滅。


雁77


斧聲燭影,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與宋太宗皇帝繼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



他們兩個的關係是兄弟關係,按照傳統皇帝應該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他卻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有些不合乎情理,於是就引出了這一段千古之謎。

開寶九年10月19日夜,宋太祖趙匡胤約自己的弟弟趙匡義酌酒對飲,商量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模模糊糊看到趙匡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又似乎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凌晨太祖就駕崩了。



宦官王繼恩早已和太宗密謀好,太宗先於太祖的兒子趙德芳入宮。找狂一點登基做了皇帝,宋朝王權得到了和平轉接。

宋太宗要為自己的繼承找個合法的理由啊,不久他就拋出拉其母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匱之盟"。



有了這樣的證書,他繼位皇帝是在遵母之命,也就名正言順了。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掩人耳目的。


sddz以書潤心


燭影斧聲的故事,最早是南宋的史學家李壽寫的,他寫了一本書,也是宋史的基本史料,不過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這一部分專門批註了一番,表明自己的懷疑態度,而這部分真正的出處,來自於一本和尚寫的野史。

在書中記載:宋太祖的身體不適,有個道士曾經他給他預言,說它的壽命到什麼時候,就完了,如果天氣晴朗的話,就可能延長壽命,那一天突然天降大雪,宋太祖感覺預言可能不遠了,就趕緊把趙光義叫到宮裡。燭影和斧聲也很好理解,兄弟兩個一直談話。有內侍看見這兩個人的影子,趙光義有推辭的動作,而斧聲是在趙光義出來後,趙匡胤就拿了一把玉樹,站在雪地上刺,還嘴上說的好好幹。然後宋太祖回去睡覺,趙光義則留宿在宮中的其他房間,趙匡胤鼾聲如雷,等到內侍發現聽不見響聲的時候,發現朝太祖已經駕崩,之後趙光義繼位。

李壽對於這個說法是抱有懷疑態度的,他引用了之後,寫了幾個疑點,首先是他自己本身是無神論,對於預言的這部分表示非常懷疑,第二的話就是,在正史的記載宋太祖駕崩的時候,趙光義是在宮外過的夜,司馬光也是這麼寫的,但是在這個例子中卻有點不一樣。知道不一樣李壽還要往裡寫,原因就是因為宋太祖很闊達,這種做事方法非常符合宋太祖的作風。

但是到了現代,燭影斧聲就變成了趙光義弒兄上位的說法。但是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趙匡胤是被趙光義謀殺的,而趙光義的又有不在場證明,謀殺的動機也不是很充足。在後世有研究證明,趙匡胤他們家族有家族性遺傳心臟病,所以趙匡胤大晚上猝死的可能性也不小,說趙光義把他哥哥殺了的可能性實在太小,要知道趙匡胤是個武將啊,但是趙光義他只是個文人,所以說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歷史上那些事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千古疑案,至今沒有定論,小楓根據現有資料,推測是宋太宗殺了他的哥哥宋太祖!

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夜,下著大雪,天地之間一片雪白。趙匡胤讓人將趙光義給叫來,哥兩個喝了一頓酒,甚至中間可能發生了一些小意外,後來,就沒有後來了,趙匡胤死了,死在了萬歲殿。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資治通鑑》卷三.本紀第三

癸丑,帝崩於萬歲殿!--——《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八

趙匡胤劇照

這兩部史書都記載了趙匡胤的駕崩,趙匡胤駕崩的時間和地點,簡單的幾句話就記錄了一代開國帝王的死。當然了這個沒有什麼可疑的,可疑的是他去世後,繼位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當時發現趙匡胤駕崩,皇后立刻讓太監王繼恩去將皇子趙德昭給找來,可是這個王太監先將趙光義給找來了,最後趙光義成了大宋的第二位皇帝,趙匡胤的兒子沒有能繼承皇位。

癸丑,帝崩於萬歲殿。時夜四鼓,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左押衙滎澤程德元坐於府門,叩門,與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久不出。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時大雪,遂與王雪中步至宮。繼恩止王於直廬,曰:“王姑待此,繼恩當先入言之。”德元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乃與王俱進至寢殿。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邪?”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甲寅,晉王即皇帝位,群臣謁見萬歲殿之東楹,號慟殞絕。《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八

這段史實記載的很清楚,發現皇帝死了,皇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皇子,讓皇子趕緊過來繼位,於是皇后派人去叫趙德昭。這個太監沒有去找趙德昭,而是直接去了晉王府,找趙光義。而且趙光義甚至還猶豫了一下,不過被王繼恩一說立刻就進宮了。進宮之後皇后看到趙光義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愕然就是愕然。那就是吃驚,皇后想不到小叔子回來,來的應該是皇子趙德昭呀。接著皇后嚇得直喊趙光義為官家,確定了趙光義的名分,就這樣趙光義繼承了皇位。

這段史實記載的很清楚,可是我覺得有兩個疑問。

一:皇后讓王繼恩叫的是皇子趙德昭,王繼恩為什麼會找來趙光義?

王繼恩是趙匡胤身邊打大太監,應該忠於趙匡胤,現在皇帝死了,不應該是去找皇子前來嗎,他卻直接去了晉王府,這隻能說明了一個問題,王繼恩是趙光義的人,得到趙光義的命令,一旦宮中發生變故立刻先通知自己,甚至趙光義已經知道宮中要發生大事了,早就安排好了王繼恩行動。

當然了這樣說也不能讓人信服,可是趙光義繼位后王繼恩這麼一個太監卻真的一飛從天了,他從一個太監,先後擔任任排陣都監、劍南、兩川招安使、都是手握重兵的實權,一個太監被委任這樣的官職,可見宋太宗對他的信任,這樣一個太監憑什麼被皇帝這樣重用?這其中難道沒有貓膩嗎?特別是宋史還有王繼恩的傳記,確實令人感到疑惑。

太祖崩,尋充永昌陵使。太平興國三年,遷宮苑使。久之,領河州刺史,掌軍器弓槍庫。——《宋史.王繼恩傳》

二:皇后見到趙光義為什麼會愕然,然後稱呼他為官家。

皇后見到趙光義的時候為什麼先是吃驚,然後直接稱呼他為官家,這一聲稱呼機會就坐實了趙光義的名分,是皇帝了!皇后怎麼這樣做,她說了一句話:“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從這一句話來看,皇后也是無奈,甚至如果不這樣做,那麼他們的性命將不保,最終只能承認趙光義是皇帝。從這兩點可以看出來確實有問題,那麼是不是說趙匡胤的死就和趙光義有關,甚至可以說正是趙光義動的手,趙匡胤駕崩前見的最後一個人是誰呢?

對就是趙光義,他是最後見到趙匡胤的人,按照現在的說法,他就是犯罪嫌疑人。

趙光義為什麼被招進皇宮呢,因為說趙匡胤生病,那個時候生病可不僅僅是吃藥,也要做點其他的,當時趙匡胤就讓太監王繼恩准備為超度亡靈而做的道教齋儀,估計是給自己祈福吧。而且讓晉王趙光義來,但是兩人談了什麼,沒有記錄,只是說但是半夜時分趙光義就離開了,這就是說趙光義當晚確實見了趙匡胤。

趙光義劇照

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是夕,帝召晉王入對,夜分乃退。——《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八

這裡記載的是趙光義當晚離開了,不過也有說當晚下著大雪,趙匡胤將趙光義找來,說是囑咐後事,皇帝囑咐後事什麼意思,還不是皇位的歸屬,將大位交給誰的國家大事的問題。如果是這樣就不可信了,怎麼趙匡胤就要囑咐後事了,難道當時趙匡胤已經知道自己當天晚上要死了?退一步講既然是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囑咐後事應該將所有的人都叫來,什麼宰輔大臣史官,皇帝的老婆孩子也應該都在吧?要知道這不是小孩子過家家,這是大事,天大的事情。

可是趙匡胤一反常態,將所有的人都給支開,所以根本不知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兄弟在屋內發生了什麼事情。而外面的人當時遠遠看到房間裡,燭光閃爍,忽明忽暗,晉王趙光義似有離席躲避的動作。隱約看到太祖趙匡胤拿出柱子邊的玉斧,戳向地面,並大聲對晉王趙光義說:你好好做吧!當晚,太祖趙匡胤就駕崩了!後來這就演變成了燭光斧影。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宋史紀事本末》

這段記錄說的正是那晚的情形,這兩段記錄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即使當晚趙光義是最後一個見到趙匡胤的,而且當時沒有其他人在場,沒有人知道他們說了什麼,只能是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趙光義走後沒有多久,皇帝就駕崩了,你說你的嫌疑大不大?你看到趙匡胤的時候他還好好的,能喝酒吃肉,等你走後,那個身手高強的皇帝,突然就死了,這個嫌疑你擺脫不了。

這是在趙匡胤死之前的事情,在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的舉動也十分怪異和平常根本不一樣,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趙光義害死趙匡胤的嫌棄很大。

在趙匡胤死了之後,特別是太監告訴他進宮之後,沒有驚慌,也沒有高興,他第一反應就是要和家人商議一下!皇帝死了你和家人商議個什麼,應該是感覺天要塌了吧?或者說第一時間悲傷。要知道當時太監說讓他進宮去繼承皇位的,他不是應該感到驚恐嗎?雖然皇帝沒有立下太子,但是此時的皇子已經長大成人,理應是皇子繼位,現在太監讓我來繼承皇位,如果事先不知情的話應該有兩種反應:高興和驚慌。沒有,趙光義的反應是遲疑不敢進宮,進去和家人商議了好久,太監催促他,他才跟著進宮,然後成了皇帝,他的這些舉動,不是說明他早就知道趙匡胤會死嗎?

王繼恩

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涑水記聞》卷一

司馬光距離太祖太宗的年代很近,他的記載應該比較真實,如果是為了給趙光義遮掩,完全可以不這樣記錄的呀,可是他卻記錄了這些,現在我們看來,這些舉動完全十分怪異,這也就說趙光義知道皇帝會死,也知道王繼恩會來找自己,所以他沒有人的驚慌,也沒有因為王繼恩來找他是要繼承皇位的而感到高興,和自己家人商議就是討論其中的風險和收益吧!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趙光義繼位之後就改元了,一般來說新皇帝登基,改元要等到第二年,當了除非你是開國皇帝了,趙光義身為第二任皇帝,直接打破了這一規定,難道他這是在極力去除哥哥的影響嗎,當然了他一生之中都在努力的去做超過他哥哥的事情,繼位不久就改元,就那麼迫不及待嗎?要知道趙匡胤是在十月二十日駕崩的,距離下一年只有兩個月多點,到那個時候改元那不就更加完美了,可是他並沒有等!

十二月己亥,置直舍人院。甲寅,御乾元殿受朝,樂縣而不作。大赦,改是歲為太平興國元年。——《資治通鑑》卷四本紀第四

趙光義繼位之初改元是事實,這個說明他心虛吧,如果這些能說明聽到趙匡胤死了,他有點激動想和和家人分享喜悅,那麼改元是了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改元也能說的過去,改元太平興國說明趙光義要在太平時期使得國家興盛,可是你將趙匡胤的兩個兒子給整死了,那怎麼說?那趙光義繼位之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先後死亡,弟弟趙光美(趙廷美)也被逼而死就有點值得玩味了。

趙光義繼位之後先封了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封王,趙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封郡王,趙德芳為山西道節度使。趙德昭和趙德芳是趙匡胤的兒子,趙廷美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一繼位就給他們封王給予一些實際職務和虛職,這對於穩定人心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先皇的兒子沒有當上皇帝,那我就好好的待他們就是了。

庚申,以弟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先帝子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同平章事——《資治通鑑》卷四本紀第四

這段史實說的就是趙光義給他們封賞的事情,可以看出來新皇帝還是不錯的,但是很快就出事了,公元979年趙光義率軍徵幽州一天晚上,軍營中發生夜驚,趙光義騎著驢跑了,當然了趙光義在這裡得到了高粱河車神的美譽,趙光義跑了大臣都找不到他,很多人都覺得他是死了,大臣們商量立一個人暫時代理皇人,找趙德昭,這是先皇的幌子,於是眾人打算立為天子。正在這個時候趙光義回來了趙德昭沒有當上皇帝。但是這件事讓趙光義警惕了,這趙德昭還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特別是戰後趙德昭跟趙光義說陛下,應該給將士們封賞呀,趙光義看了他一眼說,等你當皇帝之後在封賞也不晚。趙德昭十分的驚恐,然後自殺而死,趙光義一看侄子死了,假惺惺的去哭了一番,追封一下就完事了!趙德昭死後,趙德芳也在死了,二十三歲的他在睡覺的時候死了,確實夠奇葩的。

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後改吳王,又改越王。——《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三

(趙德芳)寢疾薨——《宋史·宗室傳》

趙德昭其實就是被趙光義給嚇死的,這一點史書上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至於說趙德芳是在睡夢中死的了,我是不相信,一個年輕的壯小夥,睡夢中死了,騙鬼呢,只有一種可能是趙光義下的毒手,為的就是斷絕太祖一脈對皇位的繼承,因為他害怕太祖一脈重新登上皇位!這兩位皇子一死,那太祖一脈就沒有人威脅皇位,趙光義的皇位也穩當了。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一切趙匡胤的死是趙光義一手策劃的,就是為了皇位,最後趙光義也成了皇帝,所有對皇位有威脅的人都被他給除掉了,終於可以安穩做他的皇帝了。當然這段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誰也不知道,但是就趙匡胤離奇死亡,最大受益者就是趙光義,他的種種舉動表明他就是兇手呀!那麼趙光義是如何動手的呢,下毒。

毒就是給皇帝下毒,也許你說給皇帝下毒,那也得有人能夠下毒呀,當然有了,有一個醫官叫做程德玄,此人在太祖朝是一個醫官是一個雜官,在太宗朝一下子就成了高官了,這個人在趙匡胤死的那一天晚上早早的就來到了晉王府門前,要知道當時王繼恩去通知趙光義的時候已經是四更天了,這個程德玄在二更的時候就等在晉王府的門口了,一直沒有進去,王繼恩問題你咋來了,他回答說是晉王找他有事,二更天有什麼事情呀,這很有可能是下毒了。

太祖大漸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關疾呼趣赴宮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櫛,詣府,府門尚關。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盤桓久之。俄頃,見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德玄因從以入,拜翰林使。太祖大漸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關疾呼趣赴宮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櫛,詣府,府門尚關。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盤桓久之。俄頃,見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德玄因從以入,拜翰林使。——《宋史.程德玄傳》

這件事被宋史給記錄下來,最後程德玄飛黃騰達了,從不入流的醫官成為翰林使,最後做到高官,不得不說趙光義對他的看重,也許你說醫官下毒,那趙匡胤屍體能沒有異常嗎,可是趙匡胤的臉上一點異樣都沒有,那是不是說中毒就不成立呢,?

然而並不是,在之前趙光義已經是一個用毒高手了,後蜀皇帝孟昶,在投降沒有七天在和趙光義喝了一場酒之後暴斃了,還有後來的李煜直接就是賜給毒藥,甚至有人說錢俶突然暴斃也是趙光義下的毒,所以趙光義是下毒老手了。指示醫官程德玄給太祖下個毒很正常。這些在史書上沒有記載,誰又敢記載,後來修訂宋史的時候,是元朝,他們距離宋朝多少年了,這些事情也不能知道的清楚。

其實根據趙光義在宋太祖死亡前後的舉動可以看出來,他絕對和皇帝之死脫不了干係,甚至是他毒殺了皇帝。


天楓說


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真相是什麼?恐怕永遠得不到確切的答案。

燭影斧聲的故事未見正史,最早記錄在宋人筆記當中,是文瑩的《續湘山野錄。這個文瑩是個和尚,經常出入達官貴族府邸,身份很不一般。在這本書裡面對宋太祖的死有詳細記載:有一天晚上下了大雪,太祖召來晉王趙光義兩人一塊喝酒。宦官宮女都退下去,人們只能看到二人在燭光下,趙光義起身好像一再推辭什麼。不久,太祖起身拿水晶斧頭出來戳雪,跟趙光義說,好做好做,然後回去睡了。這一夜,趙光義留宿宮內,而太祖暴斃。

文瑩比較傾向於太祖被太宗謀殺,而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則極力為太宗辯解,因為按照宋制,趙光義是不能夜宿宮廷的。

對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紀》只有十二個字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但死因究竟是什麼不得而知。燭影斧聲的故事之所以流程很廣,很大程度上人們相信陰謀論,認為宋太宗得國不正。而宋太宗繼位以後,終其一生都在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清白,像篡改歷史成為陳橋兵變的重要參與者、像趙普拋出來的金匱預盟,等等不一而足。

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宋太宗是歷史上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