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聲斧影,其弟嫌疑最大,但是晉王本為繼承人培養,何必殺兄?

娃兒我熱飯


導語:

趙匡胤打下天下以後,晉王趙光義的身份非常特殊,他的地位在宰相之上,是群臣之首。可這能夠證明他被當成接班人來培養嗎?當然是不能的。

趙光義真正被確立為接班人,主要是在趙匡胤死後,趙普拿出了一份金匱之盟。上面記載了在杜太后的主持下,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合法繼承人。

那麼斧聲燭影中,趙光義的嫌疑大不大?我感覺根本就不是什麼嫌疑,壓根就是這小子乾的。趙匡胤戎馬一生,始終敵不過親弟弟的毒手。

01金匱之盟漏洞百出,趙光義也沒有按照盟約傳位給侄子。

趙光義在自己哥哥房裡喝酒,兩個人喝著喝著就吵了起來,倆龍相爭,下面的太監宮女也不敢進去管他們,畢竟誰都想要腦袋。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趙匡胤就駕崩了。問題是趙匡胤認為自己還很年輕,壓根就沒有立太子,當時他還有倆兒子活著,自古道理就是父辭子繼,沒想到的是,趙匡胤的弟弟偏偏在這個時候,在眾臣的擁護下登上了皇位。

  1. 趙光義登基顯得非常突兀,當然有不少大臣表示不服氣,尤其是趙匡胤的倆兒子很不服氣,畢竟皇位是他們老爸的,怎麼也該輪到他們來做皇帝。
  2. 這叔叔當了皇帝,明顯就是篡位。趙光義也自覺理虧,但是已經坐上了皇位,那是不可能挪窩的,所以趙普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趙普拿出了金匱之盟,他說這是老太后生前讓趙匡胤立下的密約。
  3. 大致意思就是,我就快嗝兒屁了,你趙匡胤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因為柴榮死的早,他家那小子歲數也小,讓你鑽了空子。將來你一定要把皇位傳給你弟弟趙光義,再將來趙光義再把皇位傳回給你兒子。

你是趙匡胤,你會答應這種無聊的約定嗎?當然不能,畢竟天下是他打下來的,自然應該讓他的兒子繼承皇位。

此外趙光義也沒有按照約定,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他在位期間,他的兩個年輕的侄子全都離奇死亡,呆子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性嗜學,宣祖總兵淮南,破州縣,財物悉不取,第求古書遺帝,恆飭厲之,帝由是工文業,多藝能。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宋史》

還有趙光義連他自己的弟弟趙廷美都不放過,畢竟趙光義有了繼承權,趙廷美自然也是有繼承權的。能夠殺哥哥的人,自然也不會放過弟弟。

這麼一來趙光義的所有障礙都被清除了,他終於可以放心大膽地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了,這就是金匱之盟的前因後果。

02趙光義早就有了一幫隊友,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喪失了親信。

趙光義跟哥哥趙匡胤完全不同,他是一個文臣,擅長的是政治權術,而趙匡胤所擅長的,是行軍打仗。

所以趙匡胤在外面打仗的時候,趙光義一點也沒閒著,他開始大力培植自己的力量,籠絡了一大批朝中的中堅力量。

開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乙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鹹除之。丙辰,群臣表請聽政,不許。丁巳,宰相薛居正等固請,乃許,即日移御長春殿。庚申,以弟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先帝子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同平章事。薛居正加左僕射,沈倫加右僕射,盧多遜為中書侍郎,曹彬仍樞密使,並同平章事。楚昭輔為樞密使,潘美為宣徽南院使,內外官進秩有差。---《宋史》

比如說宰相趙普,就成了趙光義的核心團隊成員。所以說趙光義在朝中的地位那是相當穩固的。有人就問了,難道趙匡胤的團隊還比不上趙光義的?


當然不是這樣,趙匡胤原先的確有一幫掌握實權的團隊成員,這幫人跟隨趙匡胤南征北戰,打下了北宋的江山。

  1. 每一位功臣手裡都是手握重權,這個時候趙匡胤就煩惱了,這幫人手裡個個有兵權,將來學習自己黃袍加身,那宋朝的江山豈不是又要易主了?
  2. 當然這個想法,極有可能是晉王趙光義提醒趙匡胤的,畢竟趙匡胤把自己的親信大權都給解除了,那趙光義才能實行自己奪權的計劃。最好趙匡胤能把這幫人一個個殺掉,那趙光義就更有理由登基了。
  3. 可是趙匡胤是比較仁慈的君主,這幫人給他鞍前馬後,他自然是不願做出飛鳥盡良弓藏的事情來,所以趙匡胤就把這幫親信給召集到了一起喝酒,說出了自己的心事。

這幫人都是人精,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第二天起了個大早,連忙把所有權力都交還給了趙匡胤,並且早早地回家做富家翁去了。

所以說趙匡胤最重要的那幫親信,全都下崗待業了。而趙光義的文臣團隊,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局勢立刻傾向於趙光義,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03趙光義登基以後,解決了北漢,也算是功德無量了。

通過這種卑劣的手段,趙光義終於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皇位。他的侄兒趙德昭和趙德芳兩兄弟,一個自殺,一個離奇早逝,他的弟弟趙廷美也被貶謫,此後離奇死亡。

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後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後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資治通鑑》

趙光義的皇位算是妥妥地穩住了,這個時候他開始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了。當時北宋並沒有一統天下,五代雖然結束了,可是還有一個北漢,並沒有被解決,燕雲十六州還在契丹人手裡。

  • 趙光義覺得自己應該乾點正事兒了,所以他開啟了戰爭模式。帶著大軍不顧契丹人的強烈反對,橫掃了北漢政權,解決了五代時期的殘留問題。
  • 滅了北漢以後,趙光義覺得自己的戰鬥水平似乎還不錯,於是野心勃勃地要北伐,揚言要把燕雲十六州給收回來,把契丹人的腦袋當尿壺用。
  • 結果我們是知道的,敗的那叫一個慘。趙光義不服氣,再次出手,還是被契丹人給打得落花流水,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大遼國,是年輕的蕭太后主政,人家剛死了老公,上臺沒多久,趙光義就想來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結果還被胖揍了一頓。

兩次伐遼失敗以後,趙光義決定還是著手於內政好了,這是他擅長的地方。他覺得武將有篡位的可能,所以重文輕武的兩宋時代,就這麼開啟了。

總結:趙光義是文人之福,卻是華夏的不幸。

趙光義兩次伐遼失敗以後,主抓內政。他吸取了五代時期武將不斷篡位的教訓,決定削弱武將們的地位。

光去除目前武將的權力,根本無法阻止未來武將造反的情況。為了給子孫後代謀福利,所以趙光義決定降低武將們的地位,不斷拔高文臣的地位。

所以就打造出了重文輕武的兩宋時代,這個時代對文臣來說,簡直就是天堂,刑不上大夫,就算是欺君之罪,都不可以對文臣動刑,這就是蘇軾之所以免於一死的原因。

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制度,使得兩宋的軍事實力被嚴重削弱,是個人都想要讀書做官,沒人願意做武將,地位太低下不談,還要處處被人防備著。

所以兩宋時期,不管是對大遼、對大金甚至對西夏,都是採取了各種屈辱的和談政策,因為壓根就打不過人家,實乃華夏之不幸。

《宋史》

《資治通鑑》


江湖小曉生


原因:恐夜長夢多,恐日久生變,先下手為強!

分析如下:

第一,封建社會,家天下父傳子是鐵律。除非沒有兒子,沒有一個帝王會心甘情願傳位他人。

第二,宋太祖曾有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是其核心思想。治國打天下是這樣,傳位肯定也是這樣。

第三,“晉王本為繼承人培養”這事,兩說。或許最初是這樣的!但是隨著大宋政權的穩定、太祖帝位的鞏固,兒子勢力的養成,太祖對晉王也來個“杯酒釋兵權”幾乎是一定的。

第四,太祖曾有遷都之議,除了明說的軍國之由,定與晉王在開封勢力過大有關。遷都之舉必有“釜底抽薪”、“金蟬脫殼”、“另起爐灶”之意。否則為何恰恰在此事之後五六個月,太祖就突然暴斃?

第五,太祖之所以一直未立太子,無非三點:一是慮及晉王勢大,先穩定政局,等待時機;二是以為來日方長,絕沒料到自己會早逝;三是兒子尚需培養,扶植,其“遷都”之議必有是想。

太祖其人,從優待柴氏後人和“杯酒釋兵權”之舉來看,尚算厚道。以己度人,恐絕不會想到有“以弟弒兄”之險。此其暴死之源吧!

第六,因為晉王深知其兄,已經預料到了終將到來的風險,所以先下手為強,所以有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迷案。

第七,德昭畏懼自殺、德芳莫名暴斃,包括廷美之死,何也?皆帝位傳承之威脅也!果遵太后遺命,焉能有此骨肉相殘之事?

第八,所謂“晉王本為繼承人培養”,其實無憑無據。“金匱之盟”亦太祖死後約六年才出來的說法。皇帝說是真的,也就成真的了。其實呢?未必!

第九,即便“金匱之盟”為真,太祖死時,德昭已經25歲,德芳18歲,均非“幼子”!太后擔心之“幼子主政”的情況已不存在了!以此為由豈能服人?況太宗繼位六年方出此為憑?

第十,結論:

兄弟齊心打天下,

打下天下誰當家?

父子傳承千古事,

兄終弟及有幾家?

勢易時移恐生變,

燭影斧聲把兄殺!

再清隱患固帝位,

修書篡史真亦假!


天地過客1971


當一個帝國大政方針已定,大部分江山已經打下來了,也逐漸穩定下來了,作為皇帝的趙匡胤幾乎已排除了所有對皇權的威脅,但他的親兄弟、晉王趙光義,是很有野心的,他擔心大哥把皇位傳給侄子。

趙普已經提醒過皇帝好幾次。這讓趙匡胤很不愉快,他這樣一個仁慈的天子,難道要他對親兄弟下手?他又怎麼向自己尊敬的母親交代?

事實上,趙匡胤也從未感到來自皇弟的威脅。

趙普曾向太祖密奏,須提防晉王。這是非常危險的警告,若太祖聽從了他密奏,大宋帝國的第二位皇帝根本上就輪不到趙光義,也根本不會發生後來那麼多事。

宋太祖盛年而逝,而且是以暴卒的方式突然駕崩,死得格外蹊蹺離奇,而太宗以皇弟的身份搶在皇子之前登基,又極不合封建倫常。於是乎,一段比戲劇更有戲劇性的“燭光斧影”之謎被世人傳得有鼻子有眼。

宋太祖趙匡胤三十三歲在陰謀與政變中登極,在位十六年,為一個綿延三百多年的王朝鑄造了國家體制,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並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和推動歷史進程的傑出人物。

作為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三十八歲在“燭光斧影”的歷史謎案中登基,一直承受著名不正言不順的政治壓力。


西魏遺少


你好!

我們知道趙匡胤一根哨棒,一套太祖長拳,打下了大宋四百座軍州。這樣一個英雄無敵的人物,體魄必然是雄壯的。

太祖長拳

他年輕時候不用鞍韉騎烈馬,馬兒亂跑,跑到登城樓的坡道上,趙匡胤一個不注意,砰的一聲額頭就撞門楣上了,這下子大家都以為頭要撞碎了,誰料起來一點事也沒有,接著上去馴服烈馬,於是有了“趙鐵頭”外號(我自己起的,😂😂😂)

黃袍加身

那麼他死的時候多少歲呢?

49歲!49歲在古代也不算少了,關鍵他是皇帝,之前也沒啥大病,身體健壯,這就難說了,保不準還能再活個10歲,也未可知。

這時候趙匡胤次子德昭多大年齡呢?

25歲!

25歲在古代是個不小的年紀的,早都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了。

趙光義

趙匡胤一開始確實是一心培養趙光義的,親王尹京,一個不落。而且趙德昭一直到趙匡胤死,都沒有封王。

但是趙光義敢等嗎?他知道趙匡胤是怕傳位給兒子,兒子掌控不了驕兵悍將,江山不穩,所以想傳位給自己。

趙德昭

可萬一趙匡胤再活個10年,德昭都35歲了,年富力強,春秋鼎盛,到底是兄弟親,還是父子親啊?這十年足矣培養德昭了。

他敢賭嗎?

所以我覺得燭光斧影應該是民間小說家,說書人虛構的情節,趙光義完全犯不上,因為趙匡胤到死都沒有絲毫立德昭為太子的跡象,反倒是為趙光義掃清了不少障礙。而民間之所以這樣編排趙光義,無他,菜是原罪。

這位高粱河車神完全是中看不中用,遇到契丹人直接被打出來原型,這樣的皇帝讓人怎麼誇獎他?而且為人太過刻薄寡義,他當皇帝后,逼死弟弟光美,逼死侄子德昭,德芳也死的不明不白,還凌逼寡嫂,豈非畜生之所為?

要是能滅遼平西夏,那所有的缺點我們都可以忽略,關鍵不是。


煮酒放歌


燭聲斧影,說的是趙光義與趙匡胤的一段疑案。

史書記載,趙匡胤比趙光義大十四歲,對這個弟弟一直都很好,甚至在親自為弟弟做艾灸之前,怕燙著他,還要在自己身上先試試溫度。

當了皇帝后,又封趙光義為晉王,任開封府尹同平章事。可見,趙匡胤對趙光義這個弟弟友愛頗深,信任有加。

可是,有時候弟弟對哥哥是不對等的。

有一天,宋太祖趙匡胤又想和弟弟喝頓酒,說說話,就差人把趙光義請到後宮,屏退左右,身邊的那些人員只能在窗外不遠處伺候著。

突然,他們看到,燭光映射到窗欞上的兩個人影在晃動。趙光義步步後退,趙匡胤連連用斧頭柺杖 戳地,嘴裡連聲說著:好為之,好為之。

當夜趙光義留宿宮中,第二天早上,人們發現趙匡胤已經駕崩。

正史所記趙匡胤之死,只有寥寥數語,只說是暴病而亡。但千百年來,它卻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焦點話題。

很多人都認為 這是趙光義精心準備策劃的一場政變,目的明確,就是篡奪皇位,自立為帝。分析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趙光義雖然已經貴為晉王,而且執掌開封府尹的要職,手握重權。但是他並不滿足。膨脹的權力慾使他想要成為一個掌控整個國家的人。皇權的巨大誘惑泯滅了兄弟親情,弒兄篡位就成為了必然。

第二,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皇位傳承都是由上一位皇帝傳給自己的子嗣,約定俗成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從來沒有傳給弟弟的規矩。所以,趙光義不能等待,不能指望趙匡胤死後能把皇位傳給他這個弟弟。

找準機會,先下手為強,就成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趙光義弒兄篡位,只是涉嫌,並未見史書明確記載。但二百多年後的宋高宗趙構卻做了一個註腳。趙構沒有兒子,執意把皇位傳給了堂侄,即趙匡胤的七世孫趙眘,就是後來的宋孝宗。並說,趙眘是太祖的後人,當初太祖無私地把皇位傳給了弟弟,現在,是時候給他的後人還回去了。








故事一籮筐603


這種結局,不是那個人的問題,是皇權專治的必然產物。縱觀古來,不受制約的權力,誰執掌誰不放心,就必然要出絕招解決,然而根本解決不了!他們都是在血雨腥風中,完成交接。大明大清們等,都是這定律,除非有所突破,誰也違背不了。


春風綠意來


北宋燭聲斧影趙匡胤之死也是歷史上至今未解迷團之一,其弟晉王即宋太宗趙匡義嫌疑最大。如果是真,他應該是認為其兄北宋太祖趙匡胤要將皇位傳於自己兒子趙德芳,因此自己為繼承皇位就對其兄下了毒手繼位登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