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還沒修完?

髮廊旋風九天雷震子


這個事是真的嗎,如果說是真的那就不難明白了,畢竟編史書是很累的活,誰現在那些專家又有幾個潛心學術的呢,什麼于丹,易中天不都是把古書講解嗎,這在於他們就是學術了,寫史書你需要看遍清朝的所有歷史文集,包括野史記載,之後還要用客觀角度去寫,一百多年啊,如果按照編年體還好些,如果使用紀傳體,那可費事了,其實有時我就想古代都會出現鴻儒大家提出自己的學術理論供人們學習,而現在呢,偏解部作品就能出去做研究,多可悲啊。


蘇鷲翎


我講幾個國家清史修纂過程中的事情吧,來源是《百年清史纂修史》,作者劉海峰是廈大的博士,參與了國家清史的一些工作。

一、閻崇年事件:

在05-07年左右,國家清史項目讓閻崇年主持太祖太宗朝人物修纂,結果當時閻崇年忙於百家講壇等事情,交上去的稿子水平一般,而且有一些直接抄《清史稿》和《清史列傳》。結果折騰半天,沒辦法,只好換項目負責人。這件事使得導致撥款部門給相關經費時由原來的直接全給變成了先給一半,另一半……以後再說…… (書中為了把這件事與08年閻崇年被打事件區分,把被打事件稱為“無錫事件”)

二、為什麼這書至今還沒出:

除了個別像閻先生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學者是……太努力了。

1、餘步雲生年本來是未知的。有位先生,為了查餘步雲的生年,從國家檔案查到地方誌,最後終於查到了,是乾隆39年,但是前前後後花了三個月,也就是為了一句“生於乾隆三十九年”而花了三個月時間。有意義嗎?當然有,但是這樣一來,太費時間,自然會拖。

2、內部爭執,比如編寫者和審查者觀點不同,互不相讓,時間也會拖。

3、字數太多,越寫越多:

(1)議政王大臣有多少人?剛開始修的時候,覺得就十來個,結果越查越多,最後查到200多人,當然都得記,記的人多了,花的時間當然會多。

(2)恐怖的《藝文志》。《藝文志》是山東大學杜澤遜先生負責的,按規矩當然應該儘量記載完整,但是清代人寫的書實在太多,最後單單書目目錄就有幾十萬字(也可能是上百萬字?書不在身邊記不清了),這個……沒辦法啊,該修還得修啊。(評論中 @張鴻鳴 指出:“藝文志不多,受篇幅限制只收了兩萬多條。作為附屬工程的《清人著述總目》有22萬3千條。”)

(3)我把這本《修纂史》裡的內容給別人看,有個朋友上過謝景芳先生的課,他談到謝先生吐槽說,本來國家《清史》要求寫白話文,但是內容一詳盡就會超字數,為了不超字數只好壓縮,結果白話文被壓縮得像文言文……這個不斷壓縮字數的過程,當然也會花時間。

三,累死的學者

書裡特別提到幾位在修纂期間去世的學者,其中有的就是累死的。

比如天文學家席澤宗院士,為了修纂國家《清史》的天文部分,勞心勞力,最後突發腦血

1.清史編纂問題的由來實際上,說句不大好聽的話,直到今天,清朝歷史仍然沒有一個足夠權威的敘事體系。

2.清史編纂由於歷史原因出現了多次中斷

3.清史編纂工程量巨大



SVIP至尊版


史學界有個不成文的慣例,一個朝代滅亡一百年後才由下一個朝代為其修史。畢竟一百年的時間許多當初需要隱晦的事情也可以公佈了,許多資料也都可以公開了。

清朝是1911年滅亡的,按理說應該是2011年左右修史。但現在政府對這件事很重視,實際在2000年後就開始立項了。現在也出來了不少成果,但真想要完稿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現在的《清史稿》是民國時期由北洋政府主持修訂的,可說是清史的一個草稿。但是當時許多事情沒有蓋棺定論,許多人物的評價也存在著爭議,所以不能稱為正史。


物質文化史


新朝代為舊朝代編撰官方正史,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慣例。那麼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清朝,為何沒有一部所謂的官方正史呢?《清史稿》又算什麼呢?

1914年,自認為天下初定的袁大總統認為為前朝修史的時候到了,大總統振臂一呼,手舞足蹈者有之,執筆討伐者有之,最後還是搭了個以滿清遺老為主的草臺班子,前東三省大都督趙爾饌就成了領頭的班主。

雖然大清已經滅亡,但編者主要為前清舊臣,從史學角度分析,這部書的史學立場就大大的有問題,對大清的豐功偉績瘋狂鼓譟,對無能腐敗,割地賠款輕描淡寫,對重要歷史事件肆意篡改,滿滿的“大清主旋律風”。

此外,由於參與編纂者變動頻繁,無統管理,各自為政,完稿後又沒有認真校對,於是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人名,地名,年月錯誤不計其數,連負責人趙爾饌在該史發刊的時候只能用“該刊謹做史稿披露”的話當做遮羞布。

此後蔣先生也曾動過重修清史的念頭,無奈戰事吃緊,經濟凋敝,就此擱置。

2002年,國家撥付巨資重新編纂清史,然受作者水平問題,語言上採取了白話文,整個行文格式上自然與《清史稿》存在巨大差距,這就形成了文白結合的怪胎。但勝在立場中正,內容翔實。目前基本定稿,但由於行文格式,內容架構完全脫離了前二十四史的的“本紀,志,表,列傳”,感覺更像一部章回體小說,難以與二十四史相提並論。





慵懶的二傻


2016年《人民日報》海外版發佈消息稱《清史》初稿完成,現在正在進行審改整合——整合了4年都沒有完成?

清史編修過程:

1、建國後,董必武曾向中央提出重修清史;

2、1959年,周恩來委託吳晗制定清史編纂方案,後被叫停;

3、1963年,毛澤東邀請范文瀾等討論清史編纂問題;

4、1965年,中央決定要去中宣部編修清史,中宣部成立由郭影秋、尹達、關山復、劉大年、佟冬、劉導生、戴逸等7人組成清史編纂委員會,並在中國人民大學籌備成立清史研究所,後被擱淺;

5、文革後,周恩來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轉發建議修清史的信,後被擱置;

6、2001年,戴逸、李文海等呼籲國家編修清史;

7、2002年8月,國務院作出清史編纂工程決定,12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正式成立,由戴逸為主任。

8、2012年,全書95%稿件到位;

9、2016年,《人民日報海外版》稱清史初稿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後期的審改整合。

2020年,清史依然難產。原因很可能如同海外歷史學家余英時所認為的一樣:

當代中國沒有足夠水準的清史專家,無法變出一部高水準的大型史書。

“一個清史博士生一天看3萬字,也要看1000天,普通百姓誰能卒讀?中國有歷史以來花錢最多、宣傳最厲害的修史工程,形成幾千萬字的鉅著,如果以後既改不了,又讀不了,怎麼收場?”

清史目錄

以下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稿2005年公佈的清史編纂目錄:

(第六稿 共92卷)

通 紀(共八卷)

第一卷 滿族興起和清朝建立(1583-1643年)

共61年

第二卷 清朝入關、平定南中國(1644-1683年)

共40年

第三卷 康熙之治和雍正改革(1684-1735年)

共52年

第四卷 乾隆統一全中國(1736-1795年)

共60年

第五卷 清朝中衰(1796-1839年)

共44年

第六卷 外國武裝侵略和國內農民戰爭(1840-1864年)

共25年

第七卷 清朝自強運動及其失敗(1865-1895年)

共31年

第八卷 清末改革和清朝覆亡(1896-1912年)

共17年

典 志(共三十九卷三十五志)

第九卷 天文曆法志

第十卷 地理志

第十一卷 生態環境志

第十二卷 人口志

第十三、十四卷 民族誌

第十五卷 職官志

第十六卷 法律志

第十七卷 八旗志

第十八、十九卷 兵志

第二十卷 邊政志

第二十一卷 澳門、香港志

第二十二、二十三卷 邦交志

第二十四卷 華僑志

第二十五卷 農業志

第二十六卷 手工業志

第二十七卷 商業志

第二十八卷 對外貿易志

第二十九卷 近代實業交通志(附驛遞)

第三十卷 財政志

第三十一卷 漕運、鹽政、錢法志(附金融)

第三十二卷 宗族志(附保甲)

第三十三、三十四卷 宗教志

第三十五卷 會黨教門志

第三十六卷 禮俗志

第三十七卷 教育志

第三十八卷 災賑志

第三十九卷 思想文化志

第四十卷 學術志

第四十一卷 西學志

第四十二卷 詩文、小說志

第四十三卷 戲曲、書畫志

第四十四卷 科學技術志

第四十五卷 水利志

第四十六卷 建築志(含宮殿、園林、民居等)

第四十七卷 醫藥衛生志

傳 記(共二十二卷)

第四十八卷 入關前人物約80人

第四十九卷 順治、康熙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卷 康熙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一卷 康熙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二卷 雍正、乾隆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三卷 乾隆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四卷 乾隆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五卷 嘉慶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六卷 嘉慶朝、道光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七卷 道光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八卷 咸豐朝人物約100人

第五十九卷 同治朝人物約100人

第六十卷 光緒朝人物約100人

第六十一卷 光緒朝人物約100人

第六十二卷 光緒、宣統朝人物約100人

第六十三卷 學術約250人

第六十四卷 文苑、藝術(包括書畫家、演員)約250人

第六十五卷 忠烈、孝義、循吏約200人

第六十六卷 工商、科技約200人

第六十七卷 少數民族、宗教、華僑約200人

第六十八卷 農民領袖、革命黨人、婦女約250人

第六十九卷 遺民一(明清之際)、遺民二(清、民國之際)、外籍人士約250人

史 表(共十三卷 二十九表)

第七十、七十一卷 史事表

第七十二卷 清帝世系表 皇子表 皇女表

第七十三卷 諸臣封爵表 藩部封爵表 四大活佛表

第七十四卷 議政王大臣表 大學士表 軍機大臣表

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表 清末內閣表

第七十五卷 部院大臣表

第七十六卷 總督表 巡撫表 將軍都統駐防大臣表

第七十七卷 提督表 布政使表 按察使表 學政表

第七十八卷 中外約章表

第七十九卷 冊封使表 駐外使節表 外國駐華使節表

第八十卷 歷科進士表

第八十一卷 書院學校表 清季報刊表

第八十二卷 文禍表 教案表

圖 錄(共十卷)

第八十三卷 輿地(疆域、山川、京師、直省等)

第八十四卷 生產(耕織、井鹽、瓷器、農事、棉花、製茶、

放牧、水利、治河、晚清工業)

第八十五卷 商貿 外貿

第八十六卷 典儀(與政治制度禮制相關的畫圖,如祭孔、祭農、祭天、藉田、大婚、巡幸、木蘭秋獮、萬壽等)

第八十七卷 軍事(作戰、佈防、軍器、操練等)

第八十八卷 民俗(行業、民族節令等)

第八十九卷 建築(宮殿、園林、陵寢、城鎮、王府、民居、名勝等)

第九十卷 藝術(書畫碑刻、服飾器皿、工藝品、戲曲等)

第九十一卷 宗教

第九十二卷 肖像(畫像、照片)

(以上共92卷,每卷約35萬字,總計約3220萬字。)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說到清史,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就是《清史稿》,但又好奇,為什麼這部史書的名字與二十四史不一樣呢?比如《宋史》、《明史》,而《清史稿》聽上去卻是一部沒完成的“稿件”。

事實上,《清史稿》確實就是一部未定稿。

民國初年的時候,由北洋政府設立了清史館進行“清史”的編修工作,用了14年時間才初步完成。由於當時的時局不穩定,於是主編趙爾巽決定以《清史稿》的名字進行刊發,並且還特別指出,《清史稿》屬於史稿,並非成書。

另外,《清史稿》的原編纂者帶有較深的個人思想,在編寫的時候非常明顯地站在了清朝那一邊,比如清末那段時間發生的革命活動,在《清史稿》裡記載非常少,有些甚至沒有記載進去,讓人讀完都還不知道清政府是怎麼被推翻的。

而且《清史稿》在完稿後並沒有進行仔細的核對改正,導致錯誤很多,有些人名、地點都搞錯,有些事件的時間也被弄錯。於是,重修”清史“就非常有必要了。

2002年8月份,編纂清史的工作全面啟動,這項大工程計劃要耗時十年,但由於清朝需要整理的歷史資料太多,而且很多內容都是用滿文記載的,所以不僅要蒐集內容,還要進行翻譯核對,因此工作量非常巨大。

新修《清史》與以往的史書有個非常大的改變,那就是不再使用文言文,而是使用大家都能讀懂的”白話文“。這樣也就導致了《清史》的文字量很多,整部清史的主體工程字數就已經超過了3500萬字,幾乎接近二十四史字數的總和了。巨大的文字量也給編纂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史書的編纂並不是一次成型的,需要經過多次審核,最後才能定稿。

《清史》編纂從2002年至今,整個工程也在正常推進,去年新修《清史》進入稿件通讀階段,相信很快就可以和廣大的歷史愛好者們見面了。

結束語

在歷史上,國家修史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明朝朱元璋下令修元史,當時以《元實錄》為參考,所以編纂速度非常快,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了;清朝順治皇帝下令修明史,一直到乾隆四年才完成,整整用了九十四年時間!

清朝歷史比較特殊,是一個從封建時代跨入現代的轉折朝代,而且清朝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往很頻繁,在國外許多國家的歷史檔案館裡都存有大量的資料,這些歷史資料也是用於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文獻。

綜上所述,《清史》的編修是一項大工程,我也非常期待這部”白話文“史書。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二十四史》裡並不包括《清史》,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但事實的確如此,因為《清史》至今仍然沒有修完。有人說那不是有《清史稿》嗎?請注意他後面有個“稿”字,說明他只是一個草稿,並不是正式的清史。就像我們寫作文一樣,要先打個草稿,經過修修改改後才能正式交卷。

這個《清史稿》是怎麼來的呢?1911年清政府下臺民國成立,袁世凱任命原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為清史館館長,開始主持清史的編撰,但是因為編史的工作量巨大,人手不足,到1927年的時候仍然沒有完結,這時正面臨著北洋政府被國民政府代替,趙爾巽也是83歲的高齡,他一方面擔心時局變動,另一方面擔心自己會在編撰完前提前見上帝,所以就想了一個辦法,定名為《清史稿》,開始發行。

2002年,國家正式開始立項修清史,但是因為修史涉及大量的古籍資料,僅僅是清朝200多年間出版的書籍就有40幾萬種,這些資料都需要一點一點的整理,還要對清史稿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校正。當時負責修史工作的歷史學家戴逸曾經預計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修史工作。

那麼,為什麼清朝都亡了100年了,清史還沒有修完呢?

本朝不編本朝史,《清史稿》的公正性有待考證

史書的修訂,一般是新朝為舊朝修史,比如明史的修訂就從康熙朝開始一直延續到了乾隆朝定稿。清史稿修訂的時候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參與修史的卻全部是清朝遺老,比如民國清史館館長,清史稿的主要編撰人趙爾巽就是清朝重臣,同治年間的進士,翰林院編修出身,歷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位。

這樣一些人來編撰清史,難免會為清朝做粉飾,比如關於太平天國的記載就是完全從清朝的角度來出發的。另外當時參與編寫的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有很多與史實不符的地方。

清史編撰工作斷斷續續,一直延續至今

從1914年趙爾巽開始編清史,到1927年清史稿出籠,國家正值動盪,修史工作也就被迫暫停了。上世界50年代,董必武曾上書建議開始編清史,但是又逢三年困難時期,又被擱置。80年代的時候又有人提出修清史,但是當時剛剛改革開放,國家沒有足夠的財力投入,這件事再次被擱置下來。

直到2002年,在戴逸教授和清史專家李文海等人的呼籲下,國家正式決定啟動清史編修工程。按照戴逸教授的設計,清史工程分為主體工程和基礎工程,分別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史料太多,邊寫邊發現,越寫越多

清末皇宮雖然遭到幾次洗劫,萬幸的是這些資料庫中的資料並未引起洗劫者的興趣,所以得以保存下來,這中間除了有漢文資料,還有滿文資料,除了有官方資料,還有私人日誌,光這些資料就堆了整整五層樓的房間,可想而知工程量有多麼的巨大。


所謂“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100年的間隔也正好可以讓後人能更加公正、客觀的去記載清朝的歷史。清史修訂工作經過無數專家、學者20年的努力,應該會很快正式成書。


歷史百小生


被禁過的《清史稿》

一個朝代的滅亡,迎來了新的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歷史總是後人加以總結敘述,唐朝以前,前朝歷史的編纂不一定是出自官方機構。自唐朝之後,官方就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用以編纂前朝的歷史。清朝滅亡後,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就設了清史館以修訂清史,聘趙爾巽任館長主持編纂工作,前後有300餘人歷時15年編纂完成,成書536卷,800餘萬字,成書之後並未經總閣的修訂就匆忙的刊行,所以名曰《清史稿》。

時間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30年的2月,南京國民政府發佈《清史稿》的禁令,關於國民政府為何要禁《清史稿》的原因也是各有研究,總之離不開派系鬥爭,之後《清史稿》又解禁了。然後直至如今,官方正式審定完畢且刊行的《清史》並沒有問世。

清史為何還沒有問世

2002年,我國啟動了對《清史》編纂的工作,擬分100卷,總字數約3500萬字。《清史》的編纂應該已經完成了,根據清史編委會2019年三月的消息,新修《清史》送審稿已於2018年11月報送上級部門,然後為了提高《清史》的質量,清史編委會組織書稿交叉通讀工作,讓通讀專家逐字逐句審讀稿件,重點關注文字、標點以及體例規範、註釋統一等內容,並將修改或建議修改之處標註在稿件上。這項工作預計是去年六月完成,如果去年真的順利按照預期完成了這項工作,那麼《清史》現在就在最後修改的階段,或者已經修改完畢提上了最終審核的議程,若是已經修改完畢送審了,那麼應該有休息,所以現在很可能並沒有修改完成。




所以《清史》現在還沒有問世,是因為可能在還最後修改階段,修改完成後還得審核,如果修改加審核順利的話,那麼這兩年很可能就問世了。如果審核覺得有問題,那麼就還需要發回再修改再審核,那麼這幾年應該就可能還看不到《清史》。


淡看天上月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國三年(1914年),清史館設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館長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將各卷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1]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將《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來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注 1]或“二十六史”。

編撰過程

民國三年(1914年),經國務院呈文,大總統袁世凱設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總領清史修撰工作,參與者先後有一百餘人,沒有固定編制,人員由館長聘用。如趙爾巽曾親自拜訪夏孫桐,請其出面任總纂。

清史館內設有“功課簿”,記載館員分工事宜,如柯劭忞撰〈天文志〉、〈時憲志〉。繆荃孫撰〈儒林傳〉、〈文苑傳〉、〈土司傳〉。吳廷燮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五朝〈本紀〉、〈大臣年表〉。吳士鑑撰〈地理志〉貴州、新疆各一卷、〈宗室世系表〉、〈公主表〉、〈皇子世表〉及〈藝文志〉初稿。章鈺撰〈忠義傳〉、〈藝文志〉定稿。金兆蕃撰太祖、太宗、順治三朝列傳及〈列女傳〉。秦樹聲撰〈地理志〉直隸卷,王大鈞撰嘉慶朝列傳。夏孫桐撰嘉慶、道光朝列傳及〈循吏傳〉、〈藝術傳〉。田應璜撰〈地理志〉山西一卷。羅惇曧撰〈交通志〉,戴錫章撰〈邦交志〉。唐邦治撰〈軍機大臣年表〉。王樹楠撰咸豐、同治朝大臣傳。葉爾愷撰〈宗教志〉,其中喇嘛教、基督教、回教各一卷(〈宗教志〉後未被採用)。張採田撰〈地理志〉江蘇卷、〈刑法志〉、〈樂志〉、〈后妃傳〉。吳懷清撰〈地理志〉陝西一卷、〈食貨志〉徵榷卷。張書雲撰〈禮志〉,補輯(輿服志)、〈選舉志〉。俞陛雲撰〈兵志〉與部分列傳。馬其昶撰光宣朝臣工列傳,修正〈文苑傳〉。藍鈺撰〈地理志〉江西一卷。袁嘉穀撰〈地理志〉雲南一卷。朱師轍有言:“列傳撰人甚多,在館諸人,幾人人皆有。以餘論,雖以鹹同列傳為主,而康乾以來各朝,皆曾補撰。蓋每朝皆出於眾手,惟每朝有主體撰人;又重修整時,歸何人為主,則其負責為多。

撰稿期間,往往須請人抄稿,“第一次抄稿,由各人自覓書手繕寫,按千字小洋一角,由館計算”。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


孤膽騎俠


眾所周知,目前研究中國歷史,公認的參考書就是二十四史,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史書。這些史書屬於正史,其餘出處的歷史記載,往往會被認定為野史,不被主流學者採納。

時間跨度從約公元前2550年寫起,一直到公元1644年結束,採用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寫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寫到崇禎十七年結束。

既然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那麼我們現在的歷史書中,關於清朝的歷史記載又是從哪來的呢?

這就比較複雜了,一方面來自於《清實錄》,也就是《大清歷朝實錄》。是由歷朝的史官,記載皇帝舉止言行、奏摺、上諭、各地經濟、軍事、政治等等內容的一系列記錄。還有一些地方誌,包括省級、縣級、甚至於某寺廟,比如靈隱寺志等組成。再有就是一些文人寫的書籍了,清代文人寫的書實在是太多了,修《藝文志》時,光書名就列了幾十萬字。

當然還有很多國外記錄清朝的歷史,畢竟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達,尤其晚清,不管是戰爭還是貿易,都會有部分史料記錄到外國人的書籍中。

自古修史是一件大事,基本都是新朝給舊朝修,耗時良久,比如《明史》,從順治帝開始,一直修到乾隆年間才結束,足見工作量之大。

目前大家採用的清史是《清史稿》,之所以用了“稿”這個字,就證明它僅僅是一部稿子,是一部並沒有修完的史書。由於這部書大都是清朝遺民所著,所以書中有美化清朝,反對農民起義,弘揚清朝正統的思想在裡面。

且本書太過零散,編寫人員混雜,內容不統一,存在大量的錯誤,所以,《清史稿》並沒有被認定為正史,僅僅是一個稿子。

那麼,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了,為什麼正史還沒有編寫完成呢?

新朝給舊朝編史,這是規矩,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第三年就大手一揮,要給清朝編史,這部書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史稿》。

之所以這部史書沒有納入二十四史,從而成為第二十五史,除了前面提到的內容錯誤以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這幾個方面:

一是,之前的朝代編寫史書,大都設立國史館,設一個總管,配很多史官和記錄員。由總管統一協調指揮,這樣才能保證史書的統一性,然而民國時候編史,是各位學者在家裡編的。這樣就造成了大量重複,以及零散,不統一的狀況出現。且各位學者的學識水平又不統一,所有的稿件湊在一起,內容參差不齊,並不完整。

二是,由於清史稿並沒有完成,且存在人為的美化清朝情況,後來的蔣同志也想修書,奈何國家不穩定,戰亂不斷,最終未能實現。

就這樣,民國時候,編史的人拿著工資,卻在說著舊朝的好,這樣的史書自然無法成為正史,直到結束也沒有編出正史。

那麼民國至今也有七十多年了,為什麼清史還是沒有編寫出來呢?

實際上這項工作,在2002年的時候就已經啟動了,預計是10年時間。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快20年了,還是沒有面世,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首先,清朝的史料實在是太多了,除了國內的,還有國外的,除了漢文的,還有滿文的,除了宮廷的,還有地方的,數不勝數。一方面要全部整理出來,另一方面還得判斷真假,篩選內容,單舉一個類別,比如《清代詩文集彙編》,一間屋子不一定擺得下。

其次,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書,且是文言文,現在編史書再用文言文,一方面不太合適。另一方面,這個時候再找會用文言文編史書的人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往往文言文幾個字就能表達清楚的內容,用白話文要寫滿滿一大段,別說編清史了,就算是翻譯明史,字數也會增加幾倍,甚至十幾倍。

這樣就導致,清史的編寫,字數太多,而且是越寫越多。導致清史編到一半後,又開始壓縮字數,弄得白話不白話,文言不文言,這整體的統一無疑增加了大量時間。

除了工作量巨大以外,客觀嚴謹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所以民國時期沒有編寫完成,跟遺老遺少還存在有關。有些事情需要蓋棺才能定論,這也是很多前朝史往往歷經百年才能編好的原因所在。

對待清史更是如此,一方面趕進度,另一方面又得保證質量,所以很多史料需要反覆論證才能寫入。畢竟史實來源太多了,篩選起來非常費時間,同時也導致編史進度一直拉長。

不管怎麼說,所謂慢工出細活,畢竟歷朝編史,都有刻意抹黑前朝的成分在裡面。朱元璋編《元史》,大都通過參考《元實錄》,不到一年就編出了這部《元史》。與其這樣不夠嚴謹且詳細的編出一部史書大綱,不如像現在一樣,認真考證,編出一部符合事實且嚴謹的清史。

據說,清史就快面世了,讓我們大家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