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感覺很多大學生大一就開始準備考研?考研到985院校到底有多難?

不如無情


作為應屆生考研成功的過來人,我覺得,從大一開始準備考研,有點太誇張了,根本沒有必要,如果有這樣的同學,那也是鳳毛麟角。

舉個例子

我上大學時,班裡有幾個同學是調劑的學校或專業。大一剛開學時跟同學聊天,有幾位同學說大學的目標就是考研,因為高考發揮不好,沒考上理想的學校。不過不幸的是,這幾個同學都是一時的熱情,開學一段時間後大家玩熟了,也體會到了大學生活的悠閒自在後,便把考研這個初衷拋到了九霄雲外,泡網吧、玩樂,活的那叫一個瀟灑。大四時,那幾個從大一就喊著要考研的同學有的壓根就沒考研,考了的也沒考上。反倒是我們這幾個直到大三才堅定信心要考研的,考出了不錯的成績。

我的結論是,大一準備考研完全沒必要,即使你要考的是985院校。

一、剛進大一時,你對未來奮鬥的目標可能並不夠明確和清晰。

3年高中緊張的學習過後,進入了相對自由的大學生活。多數大一新生對於大學生活是陌生的,不知道怎樣計劃4年的學習生活,因為大學生活是開放的、多元化的,大學生完全可以在4年中學到很多的知識和技能,併發掘出自身存在的以前無從知曉的潛能。因此,大一新生的立志,可能會存在一些盲目和誤區,因為未來並不是那麼清晰可見,興趣所在也完全可能會轉移,比如說自己所學的專業並不是自己最熱愛的,比如說除了學習專業課自己還有更擅長髮揮的專長。

二、進入大學,就應該充分享受大學生活,提升綜合素質。

4年的大學時光,不應該是高中3年的復刻和延續。大學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心只知道學習,那就很容易成為一個只會學習的書呆子。進入大學就相當於邁入了一個小社會,大學生應該為未來走向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大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還要學會與人溝通交往,提高情商,通過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打工實習等,鍛鍊自己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拓展自己的朋友圈,開拓眼界和視野。否則,大學畢業後很難融入社會,那時便真能體會到“讀書無用”了。

三、考研複習有一年甚至半年時間足矣。

大學的前兩年,學習的基本都是專業基礎知識,如果未來打算考研,那麼只要學習過程中不要太過放鬆,將高數、英語等基礎課程打好打牢,不要為未來的考研複習埋下太多坑即可,完全沒有必要從大一就像大三備考那麼拼命,因為大學前兩年裡值得做的事情遠不只學習這一件事。考研複習講究的是效率,而不是一味的比拼時間的長度。在基礎比較紮實的情況下,大三考研的複習就會變得輕鬆許多,最多一年的複習時間完全足夠了。我當時考研的正式複習時間只有5個月左右,考研成績接近400分。

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裡,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固然沒錯,但學習不是唯一要做的事情。發揮興趣特長,鍛鍊性格短板,提升綜合素質,最後再考上心儀的研究生,那麼,這4年的大學生活你就是完美的!


海叔教育堂


不是感覺是這樣的,而是事實就是如此。在一些大學裡面,有一些學生是從大一的時候,就開始準備考研。

考研低齡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在一些二本、三本院校裡面,這種情況更加突出。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來自於現實的壓力。

很多人對下面這個場景都比較熟悉。

在上初中的時候,有的老師會告訴你,等你考上重點高中,就輕鬆了。

等你考上了重點高中,高中的老師又告訴你,等你們考上大學就輕鬆了。

但當高考結束之後,還沒有輕鬆幾天,接下來就要開始填報志願,在填報志願時,選擇哪個學校?選擇哪個專業?以及選擇哪個城市?這些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你以後的職業發展方向。

每年在指導學生填報志願時,很多學生都會說:“填志願真糾結,要是高考成績高一點就好了。”

正是因為高考的評價體系比較單一,所以每年都有一部分學生因為高考失利,沒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或者是因為志願填報失誤,而被調劑到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這些學生進入大學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處境?

雖然現在整個社會的觀念越來越多元化,但工大學畢業生能選擇的道路並不是很多,在畢業的時候,你要麼選擇考研,要麼選擇就業,要麼選擇出國留學。

而出國留學對於普通家庭的學生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如果不能選擇出國留學,那麼就只能選擇升學或就業。

而對於二本、三本院校的畢業生來說,除非是你的能力特別強,或者家裡有關係,不然在畢業的時候,想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其實難度是非常大的。

也就是說,雖然所有的人都會告訴你,條條道路通羅馬,高考不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但對於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你要麼選擇走考研這條捷徑,你要麼和211 、985院校的學生同臺競爭,選擇去找工作。

本來雙非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就非常大,再加上最近幾年就業形勢不太好,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紛紛加入到考研大軍當中。

第二,來自激烈的考研競爭的壓力。

最近幾年研究生的報考人數越來越多,但研究生的招生人數,特別是211、985院校全日制統考研究生招生人數,卻沒有顯著的增加,這就會直接導致名校的熱門專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考研難度越來越大。

比如,2017年時,某個財經院校的金融專業碩士的報錄比達到了30:1。

並且在當前的研究生招生模式下,考研的初試成績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研究生的入學考試是分為初試和複試兩個環節,你的初始成績只有達到了,院校劃定的複試分數線,那麼才能夠參加複試。


所有的院校都是以綜合成績作為錄取依據。而綜合成績,是按照初試成績和複試成績加權平均之後,計算得到的。大部分學校是初試成績佔50%,複試成績也佔50%,但也有一小部分學校,初始成績佔的比重更高。

在這樣的錄取模式下,對於雙非院校的學生來說,要想順利的考上211 、985院校,那麼,最佳的策略就是,讓自己的初始成績越高越好。

而要想讓自己在初試中取得好成績,要麼是延長複習時間,要麼是提高複習效率。

再加上,最近幾年研究生招生中,部分985院校的保研的比率越來越高。

有一部分雙一流院校的保研率達到了30%以上。

比如2018年是北京大學的保險率,保守估算是53.4%;中國科技大學的保研率,保守估計是34.25%;復旦大學的保研率是29.52%。

雙一流院校的保研率越來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壓縮了通考的招生人數。

第三,缺乏靈活性的本科教育。

有不少學生,在大一的時候,還覺得在大學裡面一定要學點真本領,不然就對不起自己,但經過一學期學習之後,就會發覺大學的課程也不過如此,很多老師上課也是隨便應付。

因此,很多學生的想法是,既然跟著老師學不到東西,自己又不能隨意的換專業,隨意的選擇自己想學的課程,那麼,還不如儘早的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比如選擇考研,再比如選擇考一些有含金量的證書。

很多學生也知道,上大學的目的不單是為了考研,大學裡面還有其他豐富多彩的事情,值得自己去做,但是在一些二本三本院校裡面,一些學生覺得,與其參加一些沒有意義的社團活動,聽一些沒有營養的專業課,還不如把重心放在考研上,等自己考上了好學校的研究生,再把之前落下的彌補過來。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期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升學與考試


我想問一下,大學究竟是拿來考研的還是學習進入社會的知識技能的?從大一就開始準備考研,只能說你的大學生活將不會很精彩。


大一應該享受生活,而不是讓自己壓力太大

初入大學,應該瞭解整個學校的人文環境、自然風景與學習風氣,努力學習拿獎學金,找個兼職,體驗生活的不易,體驗父母掙錢時的心酸,而不是用考研來掩蓋自己很努力表面下的虛偽之心。

大一準備考研,錯誤地將考研與高考劃為一談

高考是萬人過獨木橋,分數達標者即可過橋,高校不會在意你的個人技能與認知水平,而考研除了初試,還有複試,會考察考生的認知水平與大學經歷,當你說出自己從大一就準備考研了,別人會怎麼想?可能自己以為別人會誇你很努力,實則是認為該考生學習能力不強,三年學習與別人一年學習的效果相等,你說別人會選誰?結果最終被pass掉。

提倡高效率學習,不要假裝很努力

在大學裡,應該講究高效率學習,在狀態最好的時候使勁學,在狀態差時,去外面使勁瘋,讓自己的大腦保持高度活躍狀態。一日之計在於晨,晚上學到一兩點,不如早上早點起來,去晨讀。

從大二暑假準備考研最合適不過

從大二暑假準備考研,我覺得最合適不過。過去兩年體會了人生百態,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麼,就會擁有強勁的學習動力。在接近一年半的時間裡,對四門科目高效率複習,我相信,上個985學校完全沒有問題。

總結

上了大學,要將考研與高考區別開來,兩者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先用兩年的時間瞭解,不要一上來就準備考研,這樣大腦長時間處於壓抑狀態,思維就不會那麼敏捷。


寒舍一書生


考研到985很難,高校的保研率越來越高,考研的學生還越來越多,大家還都有一個名校夢,非名校不考,這就造成了學生扎堆報考名校,肉少狼多,加大了難度,往後會越來越難。

但是從大一就開始準備太誇張了,戰線拉的太長會導致後期乏力,學不進去,衝刺的時候時間那麼寶貴,學不進去是很恐怖的,建議半年到一年為好,那些兩三個月上名校的經驗貼建議看完忘了就好,不適用於大多數人。


網友阿懷


會很難。特別是隨著報考人數的增加以及推免生所佔比例越來越大。考研這場硬戰會越來越難打。作為一個參加過19考研的人想說,千萬不要鬆懈。


小熊語錄


大一準備呢可能太早了吧,戰線拉得太長不利於學習。


xiaoxiannvhhh


感覺有點早啊,一是過早牽扯對本科知識的掌握,考研成功與否本科階段的知識點都不應該忽視。二是把握記憶和理解的規律性,過早準備有時會重複下功夫。三是可以做一定規劃,通過有考研經歷的師兄師姐瞭解些程序性的東西,集中備考心中不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