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究竟是以法家路線治國還是以儒家路線治國?

史一下沒事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不錯的,這是漢武帝的旗號,但是他是打著儒家的旗號實行法家的思想,史記中記載的酷吏在漢武帝時代不少的,尤其是漢武帝中後期,他所熱衷的已經和秦始皇距離不大,他把漢朝多少年的積攢的國庫財富揮霍一空。匈奴是被制服了,他青史留名的功績也達到了,從此漢朝開始走下坡路了,儒家的主張“仁”的思想,但是他的作為顯然是違背了這個原則。“仁”能把匈奴打的“不敢天山牧馬”嗎?所以說,他實際實行的就是戰國韓非子的法家思想,但是表面的文章是儒家的。


戀家7805


惠帝四年(前191年)廢除《挾書律》,進一步促使諸子學說復甦,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較活躍,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繼位後,丞相衛綰奏言:“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竇嬰、丞相田蚡還薦舉儒生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褒揚儒術,貶斥道家,鼓動武帝實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議不向竇太后奏事。竇太后對此不滿,於建元二年罷逐王臧、趙綰,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職。

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儒家勢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

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

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多爾袞愛新覺羅


這個問題,大多是因為漢武時董仲舒搞獨尊儒術,就覺得儒家學術從此是帝王道,淺薄者屢屢詬病中國歷史歸罪儒家,亦是因此而來。


董仲舒搞獨尊儒術沒錯,但他那個“儒”卻不是先秦時代以孔子或孟子為代表的儒——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其實也是兩家不同,不是一路,後人以孔孟之道稱儒家,是宋儒搞出來的——而是“雑合百家,統稱為儒”,是諸子百家的混合體,冠以“儒”的名稱罷了,這個時候的儒術,雑以陰陽五行,皆為孔孟所無,卻是方術士之學。之前的儒生,是讀書人的統稱,不是指什麼儒家人物,董仲舒之後,才指専治儒術(董儒)的讀書人。


漢武雖然讓董仲舒獨尊儒術,但自己卻不行儒道,行的是霸王之術。從後來漢宣帝訓誡時為太子的元帝中一段話看,就很明白了,“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雑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再說法家。法家其實不是一家獨立的學術派系,而是専門研究組織管理理論方法論的,不論是王道或是霸道,都需要組織管理架構和方法,法家“法、術、勢”三字宗旨,都圍繞如何管理臣屬而來,那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所以看起來,歷史上底層總是離不開法家的影子,被後世總結為“外儒內法”,原因在此。


TonyDeng


從周朝,春秋七國至清朝,沒有一個朝代以懦以法治國。都是實行家帝國皇朝政治統治。懦法道只是拿來掩人耳目。當牌子使。也就是什麼時候,該出什麼牌,就出什麼牌。封建王朝統治,違法,亂倫,貪汙,腐敗,剝削,壓榨,宗教,迷信,幫派,戰亂,充滿歷史朝代,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


無憂草2775


儒家時期只說獨尊儒術卻隱諱了漢武帝的另一個對儒家的評價“腐儒無能誇誇其談”。這是漢武帝對太子身邊的儒生勸自己不要打匈奴減輕人民負擔時的一個故事。大意是漢武帝很看不起儒生對自己的勸鑑,問給你一郡做太守能管理嗎?不能。一縣呢?不能。一鄉呢?也不能。一哨呢?可以試試。結果沒多長時間被匈奴人殺了。回報漢武帝,言到“腐儒無能誇誇其談”。從這個故事看漢武帝用人講實效,聽有本事的人提建議,無能者的看法肯定是無能。因此漢武帝時期儒家並沒有參與決策,談不上儒學治國。


山堅海闊


外儒內法,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實際操作上也依賴法家的思想。治理國家用法律的方式約束人民,同時用儒家思想加以輔助。


大輝boss


漢武帝劉徹推從法家治國理念,西漢開國後使用的是儒家的無為之治,到武帝時期,為了驅趕匈奴,大舉用兵,為穩固後方,也是為了軍隊開支,鹽鐵專賣,這使得很多豪門的利益減少,所以武帝使用法家治國是很正確的。


青春遺失


漢武帝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不過是在思想統治上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而在治國理政上是以法家治國,依法治為核心,可謂儒皮法骨,披著儒家的外衣行的卻是法家之術,重用酷吏張湯,主父偃。


老餘侃大山


都不是。看《史記孝武帝本紀》即知,漢武帝與秦始皇類似,迷信神仙方術。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以訛傳訛。


趙日金141


法表儒裡。用現在話說就是儒家與法家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