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这首七绝被称为匕首,仅40字抵得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句惊艳

都知道鲁迅写杂文很厉害,每一篇都是刀光剑影,打得敌人无可遁形。鲁迅先生让我们见识了文字的强大力量,这是他的文章在课本一躺就是几十年的原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曾经是很多中学生长期挂在嘴边的话。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若是让大家做一篇周树人写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大家会是什么心情?

鲁迅这首七绝被称为匕首,仅40字抵得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句惊艳

事实上,鲁迅先生确实写过不少古文。他的古文水平,在现代文坛可谓是数一数二。鲁迅曾经在浙江山中抄录碑刻,习以为常,这是他古文水平极高的重要原因。他的格律诗,在近百年的文学史上,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很多诗的风骨直逼古人。

其中,“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都可谓得“会稽风神”。所谓“会稽乃报仇雪恨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透过鲁迅先生的古诗,可见一斑。今天笔者要跟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鲁迅经典五言律诗:

鲁迅这首七绝被称为匕首,仅40字抵得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句惊艳

《赠邬其山》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这首诗是一首鲁迅赠送给好友的诗。1931年,鲁迅先生与好友内山完造先生在内山书店谈心。内山先生向鲁迅先生唠叨抱怨了半天,都是当局者对百姓的压榨。内山先生坦言,二十年来,自己看到权贵的丑态和乱象,令他十分愤懑。鲁迅深有同感,于是写下了这首五律,送给内山先生。

鲁迅这首七绝被称为匕首,仅40字抵得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句惊艳

诗的首句,写得是自己与内山先生一样的遭遇: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中华,本是礼仪之邦,泱泱大国。然而透过鲁迅的笔端,这个中华却已经到了危难关头,满目疮痍。

第二句,鲁迅自况: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而所谓有病不求药,一语双关,暗指社会之“无药可救”,本来经世治国的读书人,也成了无用、无聊的闲人。

第三句,是全诗的诗眼,也是最具锋芒的一句,就像一把匕首,插进了腐败的旧社会的脓疮之中。一刀下去,剖开了旧社会达官贵人的丑恶面目。“变脸”、“杀头”,这就是这些权贵的手段。

鲁迅这首七绝被称为匕首,仅40字抵得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句惊艳

最后一句十分惊艳,为神来之笔,用“南无阿弥陀”表达了对权贵的深深不屑。无论在野还是下野,说白了和老百姓都没什么关系。

鲁迅这首诗对旧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不仅像一把匕首,更像一个放大镜,让我们一窥政客们的技俩。著名文人孙席珍称这首诗为匕首式的诗歌,活脱脱就是一部浓缩版的《官场现形记》,其讽刺的力度,甚至要超过几十万字的《官场现形记》。全诗明白如话,幽默诙谐,发挥了明清以来讽刺小说的特长,让人透过这40个字,甚至能够窥见《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这些讽刺小说的风神。说鲁迅这首诗抵得上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至少在精神意义的层面,丝毫不为过。

鲁迅这首七绝被称为匕首,仅40字抵得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句惊艳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辛辣讽刺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不得不让人佩服鲁迅先生在文学世界的伟岸。嬉笑怒骂皆是家国情怀,这就是鲁迅的文字充满力量的原因。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