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从细微处了解肥胖与代谢疾病


见微知著:从细微处了解肥胖与代谢疾病

见微知著:从细微处了解肥胖与代谢疾病

今天是第1377期日报,我们解读了 8 篇文献,分别关注:2型糖尿病疗法,减重,腰围,TMAO与肥胖,TMAO与心血管疾病,脂代谢,胰腺菌群。


Cell子刊:减重可缓解2型糖尿病

Cell Metabolism——[22.415]

① 纳入57名T2D患者进行5个月低热量饮食并跟踪调查2年,发现T2D症状缓解与极低密度脂蛋白1-甘油三酯(VLDL1-TG)、VLDL1-TG棕榈酸、游离脂肪、谷丙转氨酶和患病时长相关;② 体重减轻可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症状复发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先降再升;③ 体重减轻可降低VLDL1-TG的分泌量和速率,减少胰腺脂肪含量,症状复发患者的VLDL1-TG棕榈酸含量增加,胰腺脂肪增加,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④ 内脏和皮下脂肪含量与症状复发无直接关系。

【主编评语】

Cell Metabolism介绍了一份非常有趣的研究。现已知通过减重缓解2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的肝脏脂肪和胰脏内部脂肪均显著降低,研究人员因此招募了57名T2D患者和25名健康对照,探究出现10年之久的“高热量饮食导致肝脏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及血糖水平增高“的双循环假说。57名患者在为期2年的研究(5个月低热量饮食和后续健康饮食)后分为3组,症状缓解并保持者、症状复发患者和症状未缓解患者,作者在多时间点比较了三组患者和对照组的体重、血糖指标、胰岛素水平、肝脏脂肪含量、VLDL1-TG、VLDL-1TG棕榈酸和胰腺脂肪含量,发现复发患者和未缓解患者的以上所有指标均先降后升或无降低,最终用人类实验证明了假说。本研究的亮点在于其使用低热量饮食减重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后,不仅进行跟踪调查,还将患者进一步区分为症状缓解者、未缓解患者和复发患者,分析他们的生理代谢指标。本研究既有纵向研究也有横向比较,在探究T2D的病理过程的同时也推动了“个性化医疗”的发展。(@潇洒小姐陈)

【原文信息】

Hepatic Lipoprotein Export and Remission of Human Type 2 Diabetes after Weight Loss

2019-12-19, doi: 10.1016/j.cmet.2019.11.018


Nature Reviews:腰围应被纳入临床肥胖管理的常规指标(共识声明)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24.646]

① 由于腹部肥胖正流行,缺乏腰围测量不足以准确描述与全球肥胖的健康风险;② 无论年龄与性别,各BMI区间的腰围均与健康问题相关,其略优于BMI的预测能力与其考虑腹部脂肪量相关;③ 鉴定高风险肥胖特征时,结合使用腰围和BMI比单独使用效果好;④ 无论年龄、性别和种族,健康饮食和运动均可达到减少腰围的作用,有时甚至无关于体重;⑤ 建议未来统一腰围检测规范,检测髂骨稜或其与最后一根肋骨间的中间点,并根据不同BMI区间制定不同腰围阀值。

【主编评语】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和国际心脏代谢风险学会,近期在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上发表共识声明,建议将腰围测量纳入临床常规检测中用于管理肥胖。该声明总结了过去诸多研究,证明腰围能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疾病风险及死亡率,其预测功能在与BMI结合后更加有效。尽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测量规范以及针对不同BMI、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参考指标,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相关的前瞻性研究会交出一份答卷。(@潇洒小姐陈)

【原文信息】

Waist circumference as a vital sign in clinical practice: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AS and ICCR Working Group on Visceral Obesity

2020-02-04, doi: 10.1038/s41574-019-0310-7


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血液菌群及其代谢物(综述)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9.777]

① 过量的微生物及细菌内毒物可通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导致长期炎症并引起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② 病毒感染是儿童1型糖尿病风险因子,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球形梭菌和阿托波菌属等革兰氏阳性菌浓度高;③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等致病菌感染是导致以中风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子;④ 血液循环中的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支链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氧化三甲胺等均被发现与血糖和CVD相关,可作为未来药物靶点。

【主编评语】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的这篇文章总结了关于血液菌群及其代谢物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测序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健康人血液中也检测出了以变形菌门为主的遗传物质,诸多菌群代谢物也被发现与与人体疾病的息息关系,菌群及其代谢物均有望成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记,并成为新的治疗靶点。(@潇洒小姐陈)

【原文信息】

Blood Microbiota and Circulating Microbial Metabolites in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20-02-11, doi: 10.1016/j.tem.2020.01.013


菌群产物TMAO与炎症和心血管代谢风险相关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6.568]

① 纳入1653名参与者,其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的中位数为3.05 μmol/L;② 血浆TMAO和肉碱水平升高、甜菜碱浓度降低与胰岛素抵抗增加有关;③ 胆碱与收缩压、甘油三酯、脂多糖结合蛋白增加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有关,映射心血管代谢风险;④ TMAO和普雷沃氏菌、光岗菌属、梭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等13个菌属显著相关,也与史密斯甲烷杆菌相关;⑤ 血浆TMAO水平与产TMAO菌,协同其前体,参与调节炎症和心血管代谢风险。

【主编评语】

人群横断面研究。文章纳入1653名60-77岁的老年人,测定其血浆中TMAO相关浓度,探究其与炎症、心血管代谢生物标志物以及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血浆TMAO及其前体胰岛素、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心脏代谢标志物有关;2)TMAO与13中粪便菌群丰度显著相关,比如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光岗菌属(Mitsuokell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毛螺菌科。且其与古细菌史密斯甲烷杆菌(M. smithii)呈负相关。因此,文章认为TMAO及其前体,以及产TMAO菌,参与影响机体炎症和心血管代谢风险。(@兵兵)

【原文信息】

Associations of plasma trimethylamine N-oxide, choline, carnitine, and betaine with inflammatory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biomarkers and the fecal microbiome in the Multiethnic Cohort Adiposity Phenotype Study

2020-02-13, doi: 10.1093/ajcn/nqaa015


菌群产物TMAO或可增加成年人的肥胖风险

Obesity Reviews——[8.192]

① 纳入12项观察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共涉及17628名受试者),分析氧化三甲胺(TMAO)摄入与肥胖相关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等)的关联;② 循环中的TMAO浓度与BMI的增加之间呈剂量效应性关联,最高的TMAO浓度范围与BMI增加0.56 kg/m^2相关;③ 在健康人中(而非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循环中的TMAO浓度与BMI的增加之间呈非线性关联。

【主编评语】

氧化三甲胺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关,但其与肥胖的关联尚未明确。Obesity Reviews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12项观察性研究(涉及超过1.7万名受试者)进行总结后发现,循环中的氧化三甲胺浓度与BMI的增加之间呈剂量效应性关联,最高的氧化三甲胺浓度与BMI增加0.56 kg/m^2相关。(@szx)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 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 potential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obesity in adults: An exploratory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 analysis

2020-02-03, doi: 10.1111/obr.12993


Nature Reviews:肠道脂代谢与疾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3.57]

① 膳食脂类在肠上皮细胞摄取和酯化,经内质网包装和高尔基体转运分泌到淋巴系统;② 缺乏参与脂代谢的蛋白和酶会导致以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缺陷为特征的疾病,如无β脂蛋白血症和乳糜微粒贮积病;③ 上皮细胞胞质中的脂滴可动态储存三酰甘油,并多维度参与脂质代谢;④ 针对如肠腔脂肪酶、胆汁酸和NPC1L1、MGAT2、DGAT1和MTP等与吸收过程相关的蛋白及分子的药物可治疗饮食引起的肥胖症及其并发症;⑤ 小肠肠道菌群可调节宿主代谢和膳食脂类。

【主编评语】

人体脂类主要包括脂肪(如三酸甘油)、磷脂和类固醇(如胆固醇),其中膳食脂类的主要包括为三酸甘油、酯化胆固醇和磷脂。本文介绍了膳食脂类的消化、吸收、胞内再合成及最终排入淋巴系统的过程,也介绍了人体中脂类的归处,如可组成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胞内脂滴或进行脂肪酸氧化。最后作者提到了近期小鼠实验发现了肠道菌群在脂质代谢中起调节左右,但仍需进一步探索至特定菌种甚至是菌株。(@潇洒小姐陈)

【原文信息】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lipid metabolism: current concepts and relevance to disease

2020-02-03, doi: 10.1038/s41575-019-0250-7


Nature子刊:O-GlcNAc转移酶促进食源性肥胖的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11.878]

① 特异性敲除脂肪组织中的OGT酶,导致小鼠内脏脂肪快速丢失,并促进内脏脂肪中的脂质分解;② 在小鼠急性禁食期间,内脏脂肪组织通过维持OGT酶的高水平,以保持其脂肪量;③ OGT酶的缺失促进了脂滴相关围脂滴蛋白(PLIN1)的O-GlcNAc化修饰,并增加了PLIN1的磷酸化,从而促进了内脏脂肪中的脂质分解;④ OGT酶在脂肪组织中的过表达抑制了脂质分解,促进了饮食诱导的肥胖、白色脂肪堆积及胰岛素抵抗。

【主编评语】

内脏脂肪过多积累是肥胖和相关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O-GlcNAc转移酶(OGT)可将GlcNAc添加至靶蛋白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特异性敲除小鼠脂肪组织中的OGT酶,发现OGT酶的缺失可促进脂质分解,而过表达OGT酶可促进食源性肥胖、白色脂肪堆积及胰岛素抵抗。结果提示,抑制脂肪O-GlcNAc信号通路以及OGT酶新靶点可为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szx)

【原文信息】

O-GlcNAc transferase inhibits visceral fat lipolysis and promotes diet-induced obesity

2020-01-10, doi: 10.1038/s41467-019-13914-8


Nature Reviews:菌群研究的新领域--胰腺菌群(观点)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3.57]

① 菌群可从口腔或肠道转移到胰腺中,通过自身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影响胰腺抗菌肽分泌,菌群成分也受抗菌肽影响;② 1型糖尿病患者的产SCFA菌群丰度降低,抗β细胞的自体抗体升高,菌群与免疫受体间“信号失衡”,或推动该疾病进展;③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多处部位的菌群组成均不同于健康对照,小鼠实验证明肠道菌群通过宿主免疫系统参与癌变机制;④ 菌群研究致力于发现疾病标记物和预测治疗效果,饮食或益生菌改变菌群或能减少疾病风险。

【主编评语】

在肠道菌群火热的当下,人体其他部位的菌群研究也在逐渐开展。Nature子刊的这篇观点文章介绍了胰腺菌群,讨论了其可能的起源和在疾病中的作用,列举了大量关于1型糖尿病、胰腺炎和胰腺导管腺癌等胰腺自身疾病的研究案例,种类涵盖关联性研究和模式动物的机理研究。尽管胰腺菌群可参与到胰腺的疾病发展/抑制中,但文章对现阶段使用其作为临床治疗靶点抱有十分谨慎态度,未来还需更多的基础研究做支持。(@潇洒小姐陈)

【原文信息】

Microbiota in pancreatic health and disease: the next frontier in microbiome research

2019-12-06, doi: 10.1038/s41575-019-0242-7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徐笑,this little piggy,潇洒小姐陈,徐硕,szx,迟卉,orchid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2-21 |

02-20 |

02-19 |

02-18 |

02-17 |

02-16 |

02-15 |

02-14 |

02-13 |

02-12 |

<strong>点击了解更多,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