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北京40多天到底做了點啥?又該如何評價?

公約1644年三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自此這位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短暫地成為了京師的主人。但是沒有人會想到,聲勢浩大的李自成起義軍僅僅在北京城待了40多天就撤退了,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我們不禁要問,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李自成到底幹了點啥,又該如何評價他的所作所為呢?

李自成在北京40多天到底做了點啥?又該如何評價?

嚴明軍紀,安撫百姓

這是任何起義軍入城後都會做的事情,雖然後來起義軍軍紀渙散,搶人妻子,奪人財物。但最初李自成也確實是對軍士兵們做出了約束。李自成率軍進京後就張榜宣佈“大帥臨城,秋毫無犯,敢有擾亂百姓者,斬即之。”而且還抓了兩個典型,將違反命令的士兵處決,並用釘子釘住手腳懸在前門的左柵欄上示眾。因此剛開始幾天起義軍的軍紀還是比較嚴明的,這一點也不用懷疑。但其實重要的並不是你做得多漂亮,而是能不能堅持下去,很顯然在這一點上李自成做的是遠遠不夠的。禁令雖然嚴格,但在“將領耳目稍遠”的地方,姦淫擄掠的事情還是經常有發生,而且很多都是發生在晚上。這說明起義軍在管理方面存在著很明顯的漏洞,也就是說李自成的命令並沒有得到100%的執行,這才會發生後來大將劉宗敏擄掠陳圓圓,而李自成充耳不聞的情況。

李自成在北京40多天到底做了點啥?又該如何評價?

進一步建設政權

原本李自成打算在北京當皇帝,因此他在大順政權的建設上有推進了一步。比如他曾經花費了不少的時間準備自己的登基典禮,他根據歷代皇帝登基必須要要經過手下再三勸進的規矩,要求下臣每逢三、六、九日都要上疏勸進。他之所以非常重視登基大典,是為了給自己的政權打上一個政治標籤,所謂名分已定,提高起義軍的政治影響力。此外他還規定了各級官吏的品級,內容大致與前朝的九品官職類同只不過以雲代替品,比如原先的一品就等於現在的一雲。甚至李自成從山海關敗退北京之後,知道京城守不住,卻依然倉促舉行了登基大典。

李自成在北京40多天到底做了點啥?又該如何評價?

追繳“贓款”充入軍餉

我們知道,李自成入京的時候天下還未安定,起義軍還需要錢糧來支持與吳三桂和滿清的戰爭,但是起義軍一路打進來,所推行的政策就是“迎闖王,不納糧”,如果要向老百姓加徵稅收,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嗎?於是李自成便以“追贓”名義強行沒收原來的貴族和地主家裡的財產,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卿相所有的財產,不是偷盜來的就是從老百姓身上剝削而來的,因此屬於“贓款”,應當予以充公。這足以反應李自成在統治理念上的劣根性和侷限性。

李自成在北京40多天到底做了點啥?又該如何評價?

分兵南下,攻城略地

現在說李自成沒有想過統一全國是不夠客觀的,在進京後不久,他就分兵南下擴大自己的佔領區。一支起義軍繼續進軍山東,並且攻佔了許多地方,而另一支負責進攻江淮地區的起義軍卻碰到了釘子,他們遭到了明朝漕運總督,江揚巡撫路振飛等人的完全抵抗並沒有進一步深入。雖然這些派出去的部隊數量不算太大,但這也是受到了農民軍整體兵力的制約,要知道李自成帶去山海關迎戰吳三桂的兵力也只不過是六萬,號稱十萬。

李自成在北京40多天到底做了點啥?又該如何評價?

坦率地說,李自成進京所實行的這些政策除了強行沒收地主鄉紳們的財產不具有合法性外,其他還算可以理解。但是起義軍的致命弱點就是李自成的命令並不能得到全面的執行,比如入城式不許侵擾百姓就是最好的例子,後來劉宗明霸佔陳圓圓直接將吳三桂推到了滿清那邊,其實就是這一致命傷發展一定程度的表現,即使李自成自己也只能默認。此外起義軍本來都是一些苦出身的底層群眾,他們在見到京城的花花世界後,難免迷失自我,陶醉於酒色財氣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