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簡介古人的名與字(2)


傳統文化:簡介古人的名與字(2)


關於名與字的稱謂,一般秦漢前稱姓字,如屈原、項羽,秦漢後稱姓名,如杜甫、蘇軾。

名,現在一般稱為小名。古人的名是父母給的,故可由父母稱呼,或自己向父母長輩自稱;平輩之間一般互相稱字以表示尊敬。

字,現在一般稱為學名,是正式名字。但,古代人物,一般以名為正式名字。

《說文解字》說:“字,乳也。”字就是生育的意思。所以古人將漢語裡獨體象形的,如人、目等叫做文,而由“文”組成滋生的符號就叫做“字”,人的字是從名兒裡滋生出來的,當然叫做字。

字是從名兒上派生出來的,它對名兒有表述、闡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

要了解名與字的關係,先了解一下古人的成人儀式。

古代男子20歲成人,舉行“冠(guàn)禮”(或叫“加冠guān禮”),稱為“弱冠”,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冠者”指的是成年人。

為什麼男子成年要“冠而字”呢?因為名是幼年用的,長大成人了,別人不宜呼叫他的小名,所以得另取字。

另一個原因,就是在周代有避諱的習俗,人死之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不再稱他的的名兒,這叫做“以諱事神”,為長遠計,所以成年之後,就“敬名稱字”了。

《禮記·冠義》還說,以冠而字,“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原來取字並不僅僅是“敬名稱字”,還有深意存在,他是貴族中對一個成年男性承認並接納為正式成員的一種表示,自此以後,便可以“治人”。

女子則在15歲成人,舉行“笄(jī)禮”, 盤發插笄,表示成年,可以出嫁,稱為“及笄”。

《禮記·曲禮上》稱:“女子許嫁,笄而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時可以盤發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故後來亦稱女子許嫁為“字”,如:待字,字人,等等。

看起來,這取字的規矩最初是囿於上層社會的圈子,但後來漸漸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習。

傳統文化:簡介古人的名與字(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