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口罩市場:藥店被高價嚇退難進貨,車企鞋廠轉產“救市”

2020年開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口罩成為稀缺貨。

“一罩難求”背後延伸出許多故事。有人復工多天使用一隻口罩,有藥店被飛漲的進價嚇退,對零成本賣口罩被舉報感到寒心,有微商趁機在朋友圈銷售三無口罩被判刑,有醫藥器械廠推掉其他訂單,加急生產口罩等防疫用品,還有車企鞋廠“跨界”應援……

從年前到現在,口罩短缺、漲價的消息從未停過。有藥房連鎖店負責人向南都記者透露,口罩若要回到年前2元一包的價格,恐怕要到下半年甚至年底。

家住西昌的柏女士正在面臨“口罩荒”的煩惱——家裡只剩不到15個。她嘗試各種購買渠道,但附近的藥店始終缺貨,網購被退單了兩次,當地政府預約口罩通道才將開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口罩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返工潮下,和柏女士一樣,不少職工家庭正為口罩發愁。

近日,南都記者發起小範圍的“個人口罩儲備情況問卷調查”。回收的140份有效問卷顯示,超過7成的受訪者稱,家裡的口罩在30只及以下。其中,有27.86%的人家裡僅剩1-5只,更有8.57%表示目前口罩儲備量為零。

疫情下的口罩市场:药店被高价吓退难进货,车企鞋厂转产“救市”

此外,獲得所在單位或社區發放一次性口罩的人佔到38.57%,但有受訪者對南都記者表示,“從疫情發生到現在,村裡來發了一次口罩。但全家四口人只有一個。”

由於口罩短缺,37.14%的受訪者稱,一隻口罩要使用兩三天。自2月14日起,各地的企業開始陸續返工,這也讓口罩的消耗量與日俱增。

問卷數據顯示,超過58.57%的受訪者在最近一週購買過口罩。但成功收到口罩的人僅佔到整體的9.29%,10%的受訪者表示已經下單但仍未收到口罩,還有39.29%的受訪者想要購買但沒有買到。

南都記者進一步分析發現,藥店和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網購平臺是人們購買口罩的主要渠道,還有部分受訪者試圖通過朋友圈的微商和一些私人渠道購買口罩。有相當比例的消費者通過網購平臺下單成功,但是尚未收到口罩。

此外,受訪者購買或下單成功的口罩多為一次性口罩,包括普通一次性口罩和普通一次性醫用口罩,只有很少部分人買到一次性醫用外科和N95等防護級別較高的口罩。

疫情下的口罩市场:药店被高价吓退难进货,车企鞋厂转产“救市”

從受訪者購買的口罩價格上看,口罩單價多集中在5元以內,佔到71.95%。口罩單價為5-10元佔比19.51%,10-20元佔比18.29%,20元以上佔比12.2%。南都記者推測,這與用戶購買到的口罩多為一次性口罩有關。

一場疫情,讓昔日廉價的口罩身價翻番,成為億萬人關注的焦點。

從年前到現在,“一罩難求”的困頓似乎一直存在。

時間往前推回兩個月,從事醫藥器械經營5年的王海大概不會想到,以前滯銷的口罩現在會成為“硬通貨”——不到一週9000個3M牌口罩就賣完了。這段時間不少朋友詢問,“有沒有口罩賣,加價都行”。由於存貨已售空且難以補貨,王海只能回絕。

“像KN95級別的口罩基本處於有價無市的情況。”王海告訴南都記者,目前正規廠商很少有口罩直接流入市場。有趣的是,他發現近期朋友圈裡,不少從事微商、快遞甚至金融行業的人賣口罩。他們貨源從何而來?王海感到疑惑:“你問問醫療圈的朋友,肯定回答沒有貨。”

需要警惕的是,疫情期間口罩成為緊俏商品,有人藉機動起了歪心思。近日,市場監管部門查處了數起口罩製假售假的案件,有犯罪嫌疑人已被判刑。

2月12日,杭州蕭山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虛假售賣口罩的案子。20歲的遼寧撫順人鄔某以“20元可買50個口罩”為由,誘使受害者支付定金500元,待收到錢後迅速將其拉黑,藉此牟利5000餘元。因涉嫌詐騙罪,鄔某最終被判有期徒刑八個月,處罰金4000元。

假冒口罩屢禁不止,也讓品牌方備受其害。

2月16日,針對多地湧現假飄安口罩一事,河南飄安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銷售主管回應南都記者,公司產品目前被國家統一調撥專供給醫院,沒有再向市場上投放產品,市面上僅有疫情之前一些藥店等尚未出售的存貨。

口罩廠被政府徵用,產品不直接流向市場使得下游進貨難,是藥店缺貨的主要原因。但即使能找到口罩的供應渠道,進價飛漲也讓不少藥店打起“退堂鼓”。

來自山東的張新家裡開藥店20多年了。1月23日,他經歷了口罩被瘋狂搶購的一天,旗下十幾家連鎖藥店的口罩庫存在兩小時內清空,一天內連倉庫的存貨也告罄。

第二天,張新緊急聯繫上游進貨,結果發現口罩的價格已高得有些“不正常”。他進的第一批N90和N95口罩的價格14.65元,兩天後再進同一批貨時,價格已到20元了。

由於國內口罩進價居高不下,張新一度轉向海外流通渠道。但由於口罩資質、報關單等手續問題,他只能在進貨後又做了退貨處理。

“當時(日韓口罩)進貨是7元,現在也漲到17、18元了。”他說。

據張新介紹,一開始很多人對疫情保持樂觀態度,在搶購時只買一兩包口罩,最多40只。基於此,張新按一個人能撐30天的量給各個門店準備口罩。

但目前來看,這場戰“疫”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也許在4月5月,也許更久。”張新估計,口罩若要回到年前2元一包10個或20個的價格,恐怕要到下半年甚至年底。

除進價高外,南都記者採訪瞭解到,疫情期間上游原料廠停工、各地封路也增加了藥店進貨的難度。

國內口罩的重要生產地——湖北仙桃有著上百家成規模的無紡布加工企業,出口量佔全國近三分之一,而無紡布是口罩等用品的原材料之一。1月27日,據紅星新聞報道,當地多家工廠早已放假。雖有工廠給工人開出日薪870元的高工資,但由於封城、疫情嚴重等原因,廠家也難以復工生產。

除了湖北仙桃外,河南長垣也是國內口罩的主產地。不過因為封路,“貨下不了高速”。張新告訴南都記者,他們通過小物流運輸進過一批貨,物流的集散地在一個村子裡,口罩被村民發現後遭遇哄搶,因此損失了幾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擔心賣口罩被處罰,一定程度上也影響部分藥店進貨的意願。不久前,湖北洪湖一家藥店將進價6毛的一次性勞保口罩按1元賣,因違反省內購銷差價率不得超過15%的規定,被罰沒5萬餘元。此事在網上引起巨大爭議,後來湖北洪湖市表示將重新調查此案。

在王海看來,藥店老闆如此售價並無不妥,其他地方很多人甚至買不到口罩。“能還他一個公道最好,不然心寒了。沒人這麼賣口罩,老百姓咋出門?”

張新也有類似遭遇,這讓他有了“理論上來說不打算再進貨”的念頭。

不久前,他將進價14.65元的N95口罩以18元出售,結果被人舉報。後來他把20元進貨的口罩零利潤出售照樣難逃爭議。不得已,張新公開了進貨單但又被人質疑造假。更有甚者稱,藥店零利潤出售是為了逃稅。

從市場監管局公佈的價格違法案例裡,張新注意到處罰對象集中在藥店這一銷售終端,而非藥店上游的渠道商或者廠家。“但是口罩的價格是整個鏈條(生產、流通、銷售渠道)一層層加價推高的。”張新說。

“如果一賣就會出事,一出事就會罰款,藥店不會冒著風險去經營,畢竟口罩的利潤空間很小。”張新告訴南都記者,藥店過年期間流水少,還要承擔房租、人員工資等成本,“一下子十萬二十萬就出去了。”

對於藥店而言,似乎正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當被顧客問及有沒有口罩,如果回答有,顧客可能會認為價格太高;如果說沒有,有可能被誤解在囤貨居奇。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告訴南都記者,如果不是強買強賣,口罩價格適當上漲可以接受。漲價到一定程度,經營者會投資擴大再生產,增加供給。此外,價格上漲也能抑制部分消費者瘋狂囤積口罩的現象。

在他看來,監管部門更應該花大精力關注假冒偽劣口罩的問題,過度監管正規商品價格,反而會導致以次充好的商品湧現。

疫情之下,口罩的缺口有多大?目前尚未有準確數字。不管怎樣,為應對劇增的口罩需求,擴大產能是當務之急。

發改委的相關負責人指出,截至2月17日,全國口罩產能利用率110%,同時發改委還在緊急啟動醫用口罩的擴能工作,組織有關企業立即復工復產,達到滿負荷生產。

1月21日至今,四川恆明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廖佳明領著40個工人連軸轉了一個月,“整個工廠基本24小時沒停過。”身為公司負責人,他每天需要處理口罩廠的生產協調、擴大產能、原材料購進以及員工安排等諸多事宜。

2月15日,工廠又引入兩條生產線,口罩的日產量可達到10萬個,產能翻了一倍。其實廖佳明並不只經營口罩業務,相反口罩僅佔公司銷售額的3%,但這次他推掉了很多訂單,專做口罩、隔離服、手套等防疫用品生產。

“所有人都在努力,儘可能滿足市場需求。”廖佳明告訴南都記者,“每天在工廠的高強度工作狀態將持續到疫情結束。”

企業全力戰“疫”的同時,地方政府也在為廖佳明們“保駕護航”。

南都記者注意到,四川成都市政府於2月19日發佈12條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供應保障措施,其中包括定額補助員工加班工資、給予企業房租補貼、幫助企業消納疫後產能等。

為力爭成都市口罩日產能突破100萬隻,成都政府呼籲企業擴大產出。對納入全市統籌的企業,以生產線設計產能為基數,醫用口罩生產企業每日新增產量按每隻0.25元給予獎勵,民用口罩生產企業每日新增產量按每隻0.15元給予獎勵。

為了填補口罩的短缺,不少企業也開始“跨界”生產口罩。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中石化、富士康、潔柔、爹地寶貝、雅戈爾、太平鳥、清美集團等企業加入口罩“生產大軍”。

疫情下的口罩市场:药店被高价吓退难进货,车企鞋厂转产“救市”

據不完全統計,上述“跨界"企業預計日產百萬口罩

南都記者從上汽通用五菱瞭解到,從提出自產口罩的想法到第一批產品交付,該公司僅用3天就完成無塵車間改造、設備安裝調試等一系列工作,並取得口罩的研發、生產、銷售資質,目前按照醫用口罩的專業標準進行生產。

據上汽通用五菱方面介紹,目前已可日產50萬隻口罩,預計本月內將達到日均200萬隻的產能。

在全國鞋業重地莆田,該市市長李建輝曾提到,莆田常住人口近300萬人。即將到來的復工、開學高峰,一天的口罩用量在150萬個以上。光靠社會捐贈和對外調配的口罩實在杯水車薪,只能生產“自救”。

於是在全市沒有一家口罩廠的情況下,當地工信局聯合生產紙尿褲、製鞋的企業組建口罩生產小組。其中,莆田市鞋業協會精選了10家鞋企承擔口罩生產工作,每家承擔日產20萬口罩的任務。

口罩產量持續上升,經各地政府的統一調配流入市場的口罩也在增加。目前全國多地已開啟預約口罩通道,定期向市民和藥店發放。

2月17日,柏女士年前網購的一筆口罩訂單有了音訊。一名淘寶商家向她發來短信稱,疫情防控期間,該公司的口罩為應急物資,由政府統一收儲、調配。現向統籌組申請部分產品供應,由於很多材料廠還沒復工,她購買的50只一次性口罩只能按非獨立裝發送,再加送10只國標KN90防護口罩。

“估計快給我發貨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新、王海為化名)

採寫:南都記者李玲 黃莉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