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会不会谋反篡位?

逆风解语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首先,如果朱标不死,那么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等十五名在“蓝玉案”中被朱元璋冤杀的开国元勋也都不会死。

此外,作为“蓝玉案”的附属冤案,傅友德和冯胜这两位常胜将军也不会死。


因为从这些人被杀的时间来看,他们都死于1393~1395年期间,这很明显了,他们就是因为朱标的死(死于1392年)才被牵连的。

如果这些人还活着,我不是轻视朱棣,我只是觉得朱棣与蓝玉、傅友德、冯胜这三位大将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他要敢反,蓝玉一个人就有能力带兵捶死他。

即便蓝玉阴沟里翻船了,朱标手上可打的牌也还有很多,随便挑出一个人都比李景隆那种纨绔子弟强。六十万打十万,而且对面还是猛将云集,朱棣难道真的不需要掂量一下造反的后果?

第二,蓝玉与朱标利益一致,朱棣敢反,以蓝玉为代表的太子党必然会痛下杀手。

在太子朱标的班底中,蓝玉、常升、曹震和冯胜等人是核心人物,他们和朱标之间的关系是盘根错节的。其中,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太子妃,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升的舅父,他和常家的关系就不用细说了;常升是朱标的表弟,曹震之妻是朱标的乳母,冯胜和常升之兄常茂是翁婿。

从关系上看,蓝玉、常升、冯胜这些人很明显是通过姻亲才构成了一个围绕在朱标身上的庞大太子党。朱标当皇帝,他们才荣,朱标垮台了,他们也一并随朱标垮台。

朱棣要是敢造朱标的反,这帮太子党不为了姻亲血缘,仅为了富贵也会跟朱棣玩命。


注意了,是“玩命”,而不是像朱允炆派去征讨朱棣的将领,只是抱着“打卡上下班”,意思意思,无所谓谁赢谁负的心态。

这里顺带一说,靖难之役期间,活见鬼的事情太多了。

第一次是白沟河大战,政府军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夹河战役,盛庸大军打得朱棣呈现败象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三次是滹沱河之战,又是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妖风,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北方多风沙,吹几次妖风也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为什么每次妖风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的时候突然就来了?并且,每次还都是朝着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刮。难道妖风长眼睛了吗?

这种诡异的记载,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平叛大军根本就没有认真在打。毕竟朱允炆和朱棣不管谁赢了,皇帝都是太祖皇帝的直系后裔。大家没必要玩命的打,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打输了,把责任推给妖风就好了。




但是,如果是蓝玉、冯胜去,情况就肯定不同了。因为根据《明太宗实录》的《奉天靖难记》中的相关记载,蓝玉在世时,他就经常在朱标面前说燕王有不臣之心,惹得朱棣对蓝玉也是十分忌惮。

(蓝玉对朱标)曰:臣所见亦然。臣观其在国,抚众甚不烦扰,且得人心,众谓有君人之 度,恐此语一闻于上,殿下之爱日衰。且臣窃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殿下推赤心问臣, 臣不敢隐,故言及此,惟尽臣愚尔。殿下慎之勿泄,所谓事机不密则害成。——《奉天靖难记》

当然,史料记载只是一家之言,可读,但不能尽信。但是根据明初的利益冲突来看,蓝玉即便没有诋毁过朱棣,他跟朱棣肯定也是合不来的。原因还是前面说的,太子党支持的人是太子朱标,不是朱棣。朱棣就算篡位成功了,拉拢太子党,他能给太子党那帮人什么好处?能比朱标给的多?

其实不仅仅是朱棣,任何藩王,太子党都会对他们抱有敌意。

第三,朱标并非善类。

朱标生于乱世,自打他出生,到去世,朱元璋一直把都他视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人。其太子之位可谓是坚如磐石。很多人觉得朱标能当太子,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仿佛好像他不是嫡长子,他就没能力坐稳太子之位似的。然而其实这种想法就是太小看朱标了和朱元璋了。

举例子说,通观《明史》、《明实录》,朱标除了给他老师宋濂求情外(因孙子涉及胡惟庸案而被牵连),朱元璋要整人朝内大臣时,他还为了谁向朱元璋求过请?

他很少为人求情,就说明朱标在心里还是给朱元璋点赞的,只是他为了某种目的,必须要以仁慈的形象站在朱元璋的对立面。比如说有没有可能是朱元璋故意扮恶人,故意让朱标装好人,朱元璋坏事做净,让朱标去收割好名声?

虽然,在野史,如《明书》等史书中记载了朱标压力过大,非常痛苦的记载。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野史记载是真的,那就更能说明朱标是神人了,抗压能力爆表。他要是比朱元璋死的晚,就凭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政治城府,岂是朱棣之辈能跟他比拟的?

这种城府的人当皇帝,才叫恐怖。



第四,朱标的处事能力远超朱允炆。

正史上没有记载朱标处理事情的水平具体怎么样,但是从他以太子身份监国,却很少遭到朱元璋猜忌这点来看,朱标的处事能力还是很靠谱的。

相比于朱标,朱允炆就不靠谱了。靖难之役的发生,完全就是朱允炆能力不够,处理不当造成的。

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外藩造反,成功案例屈指可数。即便朱棣最后造反成功了,那也只是小概率事件而已。如果朱允炆不是把刀架到了朱棣脖子上,逼得朱棣只靠装疯卖傻才能苟活,朱棣干嘛要反?

藩王身份高贵,衣食无忧,吃饱了撑得要冒杀头大罪造反?

当然,明朝也有这种大傻子,比如第一代汉王朱高煦,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不过这两位造反是因为他们觉得皇帝不靠谱,才壮着胆子造反的。这与朱棣看朱标(太子之位稳如狗),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我觉得,如果是朱标坐皇位,他肯定也会削藩,因为朱元璋就已经削藩了,削减了藩王待遇,朱标仿效朱元璋削藩,没什么毛病。但是朱标断然不会废藩,毕竟藩王们都是他的弟弟,兄弟之间真没必把关系要搞得那么僵,没必要赶尽杀绝。(朱允炆主张废藩,也就是把叔叔们一撸到底,直接废为庶民,不是削藩)

而朱标如果不废藩,朱棣还有退路,对于造反这件事,肯定就会掂量掂量到底值不值。

另外,朱允炆的失败,方孝儒、齐泰、黄子澄三位大傻子可谓是居功至伟。他们一面让朱允炆废藩,一面还劝他改革,这完全就是嫌朱允炆的支持者太多了,要帮他减少一点支持者。

这三位确实都很有骨气,很爷们,但办事水平确实不行。



如果是朱标在位,凭他的智商,断然不可能做这种蠢事。

总而言之,其实即便是朱允炆在位,朱棣下决心谋反也是经历了一个痛苦抉择,是被逼到绝境才谋反的。而如果是朱标在位,他一是不会把朱棣往死里逼;二是他手上猛将云集,威慑力十足;三是他的威望、能力摆在那里,朱棣谋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Mer86


如果太子朱标没死,借朱棣一百个胆,他也不敢造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朱标的皇位名正言顺

朱标是朱元璋根正苗红的嫡长子,是马皇后为朱元璋生的第一个儿子,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传统,朱标是最有资格继承朱元璋皇位的人。此时的朱棣拿什么名义去造反?朱标的皇位名正言顺,反之,朱棣造反则是名不正言不顺。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首先,如果朱标没死,而朱棣造反的话,朱棣在舆论上就已经输了,他是得不到人心的。这个时候请问朱棣如何的去笼络人心?如何的聚集人才?跟着他造反的人又有多少?


朱标手下的猛将多

现在史学界常常有一种观点,那就是朱元璋在晚年大肆的屠戮功臣,是因为朱标已经死了,而孙子朱允炆过于年幼和稚嫩,朱元璋担心他驾驭不了能臣武将,所以才大肆的屠戮。如果朱标不死,像徐达,蓝玉等猛将,朱元璋估计也不会屠戮。

而朱标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和徐达这些猛将们混在一起,蓝玉更是朱标的舅父,所以尽管朱标在这些猛将中的威望没有朱元璋高,但是肯定比朱棣高,还是可以驾驭他们的。而朱棣虽然军事才能也很突出,但是比起这些猛将而言,就是小儿科了,一旦开战,朱棣就只有被虐杀的份儿,朱棣自己也会掂量的。


朱标的能力也很优秀

朱标除了是嫡长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他自己本身的能力也非常的优秀。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前,朱元璋去前方打仗,后方基本都是留给朱标来打理。就算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朱标也常常为朱元璋监国,治国理政,能力突出。

朱标不仅能力突出,他本人也十分的仁爱宽厚,有许多的能臣猛将和其他皇子顶撞过朱元璋,搞得朱元璋非常生气,要处罚他们,但是都被朱标给解救了下来,因此很多人都非常的感激他,朱标也因此深得人心,威望很高。朱标能力优秀威望高,朱棣是绝对不敢反的,对于自己的这位大哥,朱棣还是比较尊敬和忌惮的。


我的结语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基本上一生就只能做一个镇守边关的王爷,为大明朝奉献自己的一生。然而,命运喜欢给人惊喜,大哥死了,侄子又菜,自己也是老朱的子孙,为什么不去抢呢?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相互交流。


史话漫漫


如果朱标不死,大明王朝的历史将重新改写,朱标受朱元璋重用和历练,权势和威望要比朱棣要高的多。有朱标在,朱元璋的威望和权力是无法动摇的。有朱标在,胡惟庸和蓝玉都不敢谋反。《明史》“…朱标太祖长子,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承相徐达兼太子少博,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康茂才,张兴祖,胡延瑞,廖永忠,张兴祖,孙兴祖,邓愈,汤和,刘基,耿柄文,等在太子府任职或兼职。好家伙!这一大串开国元勋勋辅佐太子,可见权势仅低于太祖朱元璋。朱标不死,何人敢谋反篡位?胡惟庸,蓝玉有贼心,也没有贼胆。燕王朱棣更没有能力和理由反叛同父,同母继承皇位的大哥朱标。加强中央集权,削藩退早要进行的,朱标会比他儿子朱允文要策略的多,不会激变。朱允文是个不自信楞头青,听信黄子澄等人建议,刚登基不久就削藩。矛头对准皇族,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榼,代王贵,岷王楩被废为庶人。诏燕王棣,逮燕王府官僚。燕王感到大难临头,亲王人人自危,慌慌不可终日,燕王朱棣是在这种情况情下发动靖难之役。朱标在,不会用这种手段对待自己亲兄弟,《明史》记载:“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其天性仁慈然也"。…满朝文武实权派大都在朱标一边,朱标对弟弟们又情高义厚。仁慈闻于朝野。有朱标在,燕王朱棣断不会有兴兵取代之心,即使兴兵,也必败无疑。

有朱标在,他权德势具全,胡唯庸,蓝玉决不敢谋反。正因为朱标死,太子年青,才有谋逆之举。但是希望朱元璋早死,朱标早继位,才这些朝廷大员们的心愿。朱元璋强力反贪,得民心而不得官心。为朱元璋打江山,南征北战,九死一生,天下己定。论功行赏,都封了,公,侯,伯大官,该享福快乐了,朱元璋强力反贪,这些权官悍将很不舒服。就是子孙不法,自己也要受牵连,私下自然多有不满。朱标死,诸亲王都远离京城,使胡蓝才有谋反之举,也是李善长知情不举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特务系统遍及全国,侦破胡惟庸,蓝玉两大叛乱集团案件不是太难的事。由乾隆审核,张廷玉主编的《明史》是据实记载了两个叛乱集团被来元璋彻底清算的过程,不应有误。只是诛连数字上是否准确,不得而知。只要有冤案,早就被乾隆,张廷玉给平反了,他们不会错过黑朱明王朝的最好机会。朱标不死,这些事不会发生,大明王朝又是一番新气象,朱元璋也不会背上诛杀功臣的名声,而很可能被后人称颂为千古一帝。





东方钺


朱标是怎么死的?

据清朝张廷玉奉命编撰的《明史》第115卷记载,正值壮年的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时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谥懿文太子。至于是什么病,没有具体说明,只有寥寥几笔,说是风寒。其次,明末清初傅维麟撰写的《明书》记载,朱标早逝是因为和朱元璋发生争吵,精神压力过大,郁闷而致。不过,这两种解释还得认真分析:1、风寒:因风寒而毙”这样的解释在布局上格调严整,皇室里德政治斗争却不是一般的残忍。一点小事都会被人利用,煽风点火,引来灾难。为了保全皇家的威严和名声,皇帝会对一些影响到皇家威严的人采取不法手段剥夺其生命,然后把不能公之于世的死因归于“风寒”,其实风寒实质上就是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在《素问·玉机真脏论》解释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简言之,就是今日的感冒。2、争斗:当时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与朱标争宠,朱元璋也不喜欢朱标,也导致矛盾重重,综合种种史料查询朱标死的真正原因,极有可能是朱元璋对朱樉的喜爱让朱樉开始觊觎皇位,导致兄弟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怨恨,生出谋杀之心。

朱标没有早逝,朱棣会不会造反?会!

朱标为人宽厚仁慈,跟别人的关系应该都不错的,但不会跟朱棣有过深的兄弟情谊。小时候,他们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南征北战了,再说并非同母,所以兄弟的感情不怎么样的,再者,朱棣的出生也是个迷,到底是谁生的都还说不清楚的。等朱元璋做了皇帝,朱标就当了太子,朱棣跟太子接近的机会也不会太多,再说有嫉妒之心,难免心有隔阂。总之,关系一般,只是朱标人好,不愿与人为敌罢了,不然可能早就有一番争斗了,


历史禁地


不会。朱标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接位名正言顺,此其一;朱标长年征战于军营,在大臣中拥有较高威望,此其二;朱标拥有较多党羽,从朱重八给他的超豪华的太子团队名单可以看出:这么多开国元勋,只要蓝玉类的吃肉不吐骨头的留下一个就够朱棣受的,此其四;朱棣不是李世民,老朱家的诺大家业不是朱棣打下来的,当年朱棣在幽州,,只是跟着伯伯叔叔们一把鼻涕丶一把眼泪地打酱油,功劳苦劳均不显赫,如果长兄朱标在,他这个生母可能非汉人的王子(一说是朝鲜的,明史被黑多次,在明朝初年第一个黑明史的就是成祖)借他十个胆也不敢造反,此其四;同样削藩,朱标老谋深算,跟重八狼父学习多年,还有徐达李善长等名师辅佐,可能会仿效汉代推恩令,既不伤兄弟之情,又大大削弱兄弟的实力,此其五;综合上述,朱棣只要脑子正常,绝不会造反,一旦脑子进水,等待他的必是败亡的下场。


苍茫大地顾炜斌


应该不会。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一方面朱标是朱棣的大哥,正宗的太子,马皇后的长子,无论是资历还是阅历都不比朱棣差。朱棣应该没有这个胆子反。

另一方面,以朱标的性格,他不一定会像朱允文那样害怕那些蕃王。毕竟大哥还是能压得住阵的,侄子就差一些了。虽然削蕃是一定要削的,但假如手法不一样,蕃王们也不一定会造反。怎么说造反也不是想造就造的。不过朱棣身边有一个道衍和尚,这家伙就是个造反的专业人士,朱棣有他在不一定不反。

第三,就算是朱标也要削蕃,可是你不要忘了,在真实的历史里,朱允文削蕃,朱棣也削蕃。这说明蕃是一定要削的。可是朱允文削蕃丢了皇位,朱棣削蕃却一帆风顺。是朱棣命好吗?不是,还是朱棣的方法正确。你听话就和平削蕃,不听话就武力削蕃。正因为正确的方法才得以解决明朝蕃王问题。朱允文要为他丢掉皇位负大部分责任。为什么他削蕃就不行,而明朝以后的蕃王造反就没有一个成功的呢?他的方法不对。人没用对。 我认为,如果朱标当了皇帝,朱棣不一定会反!就算是要反,也是被镇压了事。朱棣夺不了朱标的皇位。因为朱元璋为了他孙子能够顺利继位怕孙子朱允文镇不住,而杀了很多武将,才会使得朝中无人可用。如果是朱标继位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忘初心wjn


很有可能历史还是会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只不过过程会出现一点波折。

应该说,朱标和朱元璋是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以后,性格越来越暴戾,动辄流血千里。著名的洪武四大案,死了近十万人就可以看出来。而朱标则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对于父亲的暴戾他也深表不满。而且经常和父亲发生冲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朱元璋对这个太子可以说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不仅延请名师教导朱标,而且还是早早的就把其他的皇子分封到外地就藩,并且无旨不得踏出藩地一步,为的就是保证朱标的皇位。

而朱棣虽然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心存不满,但是也无可奈何,毕竟嫡长子继承皇位在古代来说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人家出身好,只能自认倒霉。所以,这个时候朱棣造反的想法可以说仅仅是个萌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棣会始终以燕王的身份在北平城度过一生。

但是姚广孝的出现改变了他的轨迹。他不断的游说朱棣造反。应该说,姚广孝对于当时天下大势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朱元璋一死,天下能够制住朱棣的人可以说已经没有了。即便朱标没死,以他宽厚的性格,也难以战胜从小就跟随名将蓝玉征战漠北,自学成才的朱棣相比。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性格上是非常相似的。如果朱标不死,朱棣造反的话,结果也几乎是同样的。

但是,如果朱标不死,那么朱棣起兵造反的念头不会那么快的付诸行动。会经过更加长久的思想斗争。朱标登基的话,未必进行削藩,即使削藩,手段也不会像朱允炆那样冒进。当然最终朱棣还是会造反,只不过时间可能会延后很久。


小石头LEO


朱标生于1355年,正值朱元璋创业的初期,当时朱元璋正在领军攻打集庆(今南京)。老来(28岁,在那个朝代算年纪大了)得子的朱元璋特别高兴。由于是嫡长子,朱元璋对朱标疼爱有加,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时就将其立为世子,还请来了名儒宋濂来教导他。明朝刚成立,就立朱标为太子,确立他为接班人。没有想到的是朱标却先朱元璋一步去世。

朱标画像

历史没有假如,但是这篇文章,我们天马行空,大胆假设朱标不死,那么朱棣到底该如何?明朝的结局又会是如何?

我们先来分析下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顺利登基称帝的话,那么朱棣敢造反吗?

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但是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我认为即使借朱棣100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的。

朱棣造反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他有一个皇帝梦,另外一个就是朱允炆激进地削藩。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朱标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性格宽厚仁慈。当年朱元璋要惩罚那些胡作非为的儿子们的时候,朱标经常从中调解,为他的兄弟们说好话,让他们免受责罚。就他对这些兄弟的感情来说,他不会削藩。如果他不削藩,那么朱棣就没有任何造反的理由,只能当着他的王爷,晚上睡着了做做皇帝梦。

第二,朱标如果为了他的儿子朱允炆着想,开始清理这些藩王们的势力。 这个时候朱棣有了造反的理由,但是他却没有造反的勇气。朱标出生时就是战乱时期, 也是从血雨腥风里过来的,并得到猛将徐达、常遇春的指导,所以在军事上,他不会像他儿子那样听文人书生来用人打战,最关键的一点是,朱标不死的话,朱元璋是不会杀掉蓝玉的,并且朝廷兵力有几十万,在名将蓝玉的带领下,战斗力更上一层,然而朱棣只有几万士兵。将领、兵力、战斗力都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所以朱棣被削藩了,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

蓝玉

我们再来分析下如果朱标没死,明朝的结局会是如何?

从治国方面来讲。朱标还是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就选拔了一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文臣武将兼领东宫,辅导太子治理国家,朱元璋每次出去征战,就会让太子朱标监国,一来可以锻炼朱标治理国家的能力,二来可以让朱标与群臣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洪武十年(1377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吧大部分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明、勤、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

朱标非常仁慈,有一次,朱元璋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然后朱标直接怼朱元璋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就是说:“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朱标是一个仁慈的君主,性格外柔内刚,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血雨而处变不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他会是一代明君。

从军事方面来讲。朱标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接受过名将徐达、常遇春、汤和等的指导,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强大的军事能力。另外朱标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所以在保疆卫国攻打蒙古之时,蓝玉会不留余力。因此,朱标上任也会大力发展军事,拓展疆土。成就不会在朱棣之下

从地域方面来讲。朱标还是太子时期,朱元璋想迁都长安(今西安),毕竟长安是六朝古都,连最繁盛的唐朝首都也是长安。因此朱元璋特意派朱标去长安视察,朱标自长安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但是不久后就去世了。去世后,朱元璋很伤心,也没有迁都。如果朱标没死,那么明朝的首都就会是长安了,而不是朱棣选择的北京了,说不定现在的西安会取代北京了。

古西安

从用人方面来讲。如果朱标上任,满朝文武都支持拥护他,所以他肯定不会借用宦官的力量来与臣民们抗衡,而且他会听他爹的话,不会给宦官任何参政的机会。朱标为人仁慈,也不会重启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为自己服务。

综上所述,如果朱标没死,他会在群臣心中的仁君,百姓心中的明君,必然会实行“宽通平易之政”,那么必然会国泰民安,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他会创造不输于“永乐盛世”的“孝康盛世”。当然明朝就不会有宦官专权的局面,更是没有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说不定历史会改写,明朝能延续更长时间,科技更发达,一直延续至今呢!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历史选择了朱棣,让他成为了永乐大帝,并且创造出了永乐盛世











富士康一哥


应该不会。如果朱标活着并继位,对其他众皇子而言,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有法理上的认同感。根据正史记载朱标乃孝慈高皇后马皇后所出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作为嫡长子继承大位符合自古以来的王位继承法,在法理上名正言顺,无可挑剔。

其次,有能力上的服众感。由于朱元璋是将朱标作为帝国接班人来培养的,所以不仅请宋濂、李善长、徐达等悉心教导他,同时被立为太子后,直到去世,一直让朱标帮助其处理朝政,因此朱标有机会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践,从而锻炼并大大提高了自己治国理政的能力。

最后,有血缘上的亲情感。《明史》这样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笔者以为这样的评价经得起推敲,基本符合史实。朱标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非常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犯错误,朱标出于血缘亲情,多次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老爹朱元璋的责罚,众兄弟对他很是感恩,所以朱标在一班兄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由以上三点来看,如果朱标活着,朱棣即使受了别人的蛊惑(比如姚广孝),起了谋反的念头,那也是一时的念头而已,决不会采取谋反的行动,夹着尾巴安安稳稳地做一个藩王了此一生吧。


历史春秋网


朝史暮想:


如果是朱标做太子,朱棣必然不会妄动。

<strong>

朱标为太子,名正言顺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且是马皇后所生。在古代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深入人心的。朱标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其第一顺位继承人的身份是难以撼动的。


朱棣之所以不爽朱允炆继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朱棣认为朱标作为太子逝世后,下一任太子应该在同辈的兄弟里选择,而不是从第三代皇孙里找。而朱标在世,则根本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图:朱标


朱标从一开始就是被作为继承人培养

当年朱元璋在南京激战,忽闻长子朱标出生,便马上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并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大字。朱元璋对朱标抱有非常大期望的。


建国后,在洪武元年,便马上确立了朱标的太子之位。而朱元璋给朱标请的东宫老师,都是《明史》里非常出名的人物,如李善长,常遇春,杨宪,徐达,刘伯温等数十位,堪称黄金班底。

图:朱棣


朱标有很强的软硬实力,朱棣不敢妄动

首先,朱标也是一路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的,不是没见过世面,经不起风浪的娇花。


其次,朱标的母亲马皇后和一群开国功勋关系非常好,从文到武,马皇后都有很高的威望。本着爱屋及乌的观念,这批人对朱标也是十分疼爱,拥护有加。


再次,朱标和蓝玉,云南沐家等一大批有实力的文臣武将,有非常好的私人关系,在军方的背景不比朱棣浅,朱棣想妄动,需要好好斟酌一番。


最后,在朱元璋刻意培养下,朱标有着非常老道的执政经验,即使同样面对削藩的问题,相信朱标在处理方式上,要比朱允炆来得成熟很多。

图:朱元璋


综上所述,朱标继位,推行削藩,朱棣也绝不敢妄动。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