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為什麼被人稱為一代英主,他有怎麼樣的事蹟?

阿貓與魚


  • 柴榮被人稱為一代英主,我想有三個原因。第一是他本人就英明神武,值得大家敬仰。第二個原因是接他班的宋朝實在是太無能了,有了這個對比,所以柴榮顯得更英明瞭。第三個原因是我們後人的一些遺憾罷了。
  • 我們先說第一點,就是柴榮給我們留下的歷史。

大家可以看後周的地圖,看一看後周周圍的鄰國。

公元954年一月郭威病逝,柴榮剛剛登上皇位。連一個月都沒過,北漢皇帝劉崇就帶領兵馬急匆匆的就殺了過來,並且還引領遼兵一起。柴榮聽聞不顧阻攔,直接御駕親征,並且在己方危機的時候冒死督戰,直接大敗後漢聯軍。還乘勝追擊直接圍困了後漢都城太原,雖然最後因為糧草不濟沒打下太原,但也可以看出柴榮的勇猛。

公元955年,柴榮又打敗後蜀,拿下了秦、鳳、成、階四州。

從公元955年到公元958年,柴榮每年都攻打南唐。而且每次都大勝,第一次就獲得了滁、揚、泰、光、舒等州。第二次消滅南唐四萬餘人,繳獲三百多艘船,而且又獲得了濠州、漣水、亳州等地。第三次柴榮又獲得四州之地,到此柴榮已經獲得十四個州、六十個縣,直接和南唐劃江為界。而且南唐被迫去帝號,只稱國主。

公元959年柴榮北伐,開始正式攻打遼國。為了在攻打遼國的時候不被其他國家干擾,柴榮幾乎把他的鄰居都揍了一個遍。北伐非常順利,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三關三州。可是就在五月柴榮準備奪取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時,他忽然染了重病。只得匆匆回朝安排後事,連一個月都沒過他就去世了。

從這裡看出柴榮是英勇的皇帝,他幾乎把鄰居揍了個遍,連戰連勝,就連遼國都不例外。他幾乎就要成功了,可是在最後關頭卻被上天帶走了。柴榮是個悲劇英雄,他不是劉備那種即使不死也不可能成功的英雄,他是在將要成功的那一刻去世了的悲劇英雄。這格外讓人心疼。

  • 第二點就是篡取他皇位的趙家實在是太無能了。先說趙大,他雖然連滅多國,但我們看看他都是滅的些什麼國啊!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要麼是被柴榮打敗的,要麼是對柴榮稱臣的。對於遼國他沒碰。趙二倒是碰了遼國,但高粱河一戰卻把柴榮一手建立的禁軍輸了個精光。到了宋真宗時更是來了個澶淵之盟。之後的宋朝不提大家也知道了。
  • 第三點就是我們後人的一些遺憾了,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滅亡,代表著我們漢人第一次被正式滅亡,從這之後就好像開了口子,再也堵不住了。所以我們難免會想如果柴榮沒去世,或許我們就不會一次次的被滅亡,要是這個口子沒開多好啊。
  • 從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我們敬重柴榮的原因了吧!從他自身的能力上我們就對他敬佩有加,再從他後面的繼承者中,更讓我們惋惜。而從歷史的轉折上,他留給了我們無限的遺憾。
  •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昨日光


在我國曆史上能夠被稱為一代英主的帝王並不多,而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柴榮,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在我看來,柴榮之所以會被後人稱為英主,離不開他在位短短六年所建立的豐功偉業以及他給後世王朝所帶來的的巨大影響。


柴榮(公元927年-公元959年),是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王朝的第二個皇帝。於公元954年即位,年號顯德,共計在位六年,公元959年在北伐契丹途中因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因此在後世的記載中稱呼他為後周世宗。


為什麼能把後周世宗稱為英主呢?

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佐證。

首先來看下政治層面

出身平民階級的柴榮,大刀闊斧的改革吏治,一掃唐末以來官場的貪腐風氣。打破門閥,重新確立以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經學優深可謂師法科、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科為核心的制科制度,廣納人才。組織編撰了《大周刑統》,徹底結束了五代以來混亂的法制,依法治國。求賢若渴,在制科之餘,多次親自接觸基層有識之士,並積極聽取朝中大臣的優良意見,制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大計。

其次來看下軍事層面

即位之初,柴榮在面對趁虛而入的北漢與契丹聯軍之時,力排眾議,組織兵力御駕親征,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不畏矢石,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順利穩固了自己在朝中地位的同時,也由此發現了當時軍隊制度中的諸多不足之處。

鑑於高平之戰中出現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這一重大疏漏。柴榮決定將朝中禁軍徹底打散,指派趙匡胤等人重新挑選天下壯士,淘汰老弱士卒,確定了兵不在多在於精的核心思想,經此整頓之後的禁軍,成為威震四方的一隻精銳部隊。

從公元954年起,後周禁軍南征北戰,取得無比輝煌的戰果: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初,揮師西征,大破後蜀軍隊,成功收復秦、階、成、鳳四州之地,將後蜀的勢力範圍再次壓縮回漢中一帶,解除汴梁所收到的威脅。

同年末至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先後三次南下親征南唐,從最初的拉鋸戰到最後的大獲全勝,除擁有江淮十四州之地以外,亦成功使南唐稱臣並交納歲幣,徹底的消除了南方的威脅,補充了人力物力。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經過數年的準備,舉兵北伐。利用強悍的軍力,速戰速決,在42天內收復三州十七縣,成功壓制了遼國(契丹),創造了整個五代時期最雄偉的戰果。

然後來看下經濟層面

整個五代十國時期,中原長期處於動亂,歷代統治者要麼昏庸無能,要麼受制於內憂外患,經濟一直處在崩潰邊緣,民不聊生。而柴榮出身平民階,相對來說,更為了解民間疾苦。在他即位不久,就著手調整經濟。

  1. 重新建立田賦制度,促進地方生產。一方面組織流民開墾荒地,一方面解除許多對因為戰亂所產生的逃戶的限制,安定恢復農村經濟。

  2. 限制佛教,嚴格界定了出家為僧尼的條件,廢除拆毀違規寺院三萬餘所,還俗僧尼六萬餘人,一方面回收了大量資產充實國庫,另一方面也給重建中的禁軍提供了大量的儲備力量。
  3. 興修水利,指派宰相李谷徵發民夫6萬餘人,歷時30余天治理好了黃河決口。同時疏通汴河,打通與江淮一帶的水路往來,一方面服務與南唐的戰爭,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原與江淮地區的經貿往來。

最後來看下文教層面

組織編纂了 《大周通禮》《大周正樂》等禮樂方面的官方書籍,並修訂發佈了《顯德欽天曆》,同時也委任大臣編修後梁,後唐等前朝實錄,成書《周太祖實錄》三十卷,給後人留下了亂世之中相對詳實的史料。


綜上所述,後周世宗柴榮,在他短短六年的統治期間,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一系列舉措,使得後周王朝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強大勢力,並給之後的北宋王朝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小川讀歷史


柴榮於後梁貞明七年九月二十四日(921年10月27日)生於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柴家莊,他的祖父柴翁(其名佚失)、父親柴守禮都是當地有名的富豪。後因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榮前去投奔嫁給同鄉人郭威的姑母柴氏。柴榮生性謹厚,幫助姑父郭威處理各種事務,深受郭威喜愛,而柴氏無子,便收養柴榮為子,當時郭威家境並不富裕,柴榮為資助家用,外出與鄴都富商頡跌氏做茶貨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間學習騎射,略通史書和黃老學說的著作。及至成年後,棄商隨郭威從戎。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世祖劉崇趁後周國喪之際,自率三萬兵力,並招引遼國騎兵萬餘人,南犯潞州。柴榮聞訊後,力排眾議,決心親征。他率軍兼程速進,在澤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巴公鎮)與北漢軍遭遇。大戰展開時,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在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大敗北漢,斬殺其驍將張元徽。觀望的遼軍見狀撤退。日暮時分,河陽節度使劉詞領後軍抵達,柴榮與之合力,再破北漢,追擊至高平,劉崇丟棄大量輜重,倉皇北逃。

高平之戰,鞏固了柴榮的地位。戰後,他為整飭軍紀,斬殺了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名臨陣脫逃的將士,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等人給予重賞。

五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包圍北漢都城太原,但由於糧餉不繼,又加連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將其攻克。而在忻口阻擊遼軍的部隊又作戰不利,大將史彥超恃勇戰死,士氣大挫,六月,柴榮下詔班師。柴榮聞訊後,力排眾議,決心親征。他率軍兼程速進,在澤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巴公鎮)與北漢軍遭遇。大戰展開時,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在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大敗北漢,斬殺其驍將張元徽。觀望的遼軍見狀撤退。日暮時分,河陽節度使劉詞領後軍抵達,柴榮與之合力,再破北漢,追擊至高平,劉崇丟棄大量輜重,倉皇北逃。

高平之戰,鞏固了柴榮的地位。戰後,他為整飭軍紀,斬殺了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名臨陣脫逃的將士,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等人給予重賞。

五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包圍北漢都城太原,但由於糧餉不繼,又加連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將其攻克。而在忻口阻擊遼軍的部隊又作戰不利,大將史彥超恃勇戰死,士氣大挫[18]。六月,柴榮下詔班師。


雜談專家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後改姓郭[1][2][3],後世仍以柴榮習稱。(今)人。時期政治家,第二位(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4])。

柴榮出身邢州,自少“器貌”,擅長騎射,略通書史及,且為人謹慎篤厚,因而被姑父收為養子。早年曾隨商人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在時期,隨郭威赴鄴都就鎮,任天雄牙內。廣順元年(951年),後周建立,郭威委任柴榮治理。他為政清肅,使盜不犯境。廣順三年(953年),入朝任,進封。

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柴榮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5]。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對外南征北戰,西敗,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連克三關三州[6]。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7]。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在商議攻取時突發疾病,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在位六年。廟號,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


三農大健康


唐朝末年,朱溫滅唐建梁,自此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烽火連年。正所謂亂世出英雄,而柴榮便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

公元951年,郭威即帝位,建立後周王朝,郭威病逝之後,柴榮即位,雖然在位只有五年,但其取得的成績巨大,改造軍隊,發展生產,懲治腐敗。在北伐戰爭中,柴榮親自領兵出征,收復三州三關,也是五代以來對遼作戰取得的最大勝利。

然而,天妒英才,公元959年,年僅39的柴榮身染重病,遺憾去世。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兩位皇帝,注重改革,體恤民情,發展經濟,不忘國恥收復失地,為後來北宋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洋哥說歷史


柴榮做為五代十國時期的明君之一 ,在當時的文治武功還是挺出名的 。不過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來說,比起秦皇漢武之類的人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柴榮即位之初,年富力強,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幹出一番大事業。他曾向精究術數的左諫議大夫王樸發問:“朕當得幾年?”王樸答道:“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顯德元年(954年)十月,柴榮吸取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命趙匡胤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將禁軍整頓為一支威震鄰國的軍隊。

顯德二年(955年)三月,先派士兵及民夫疏浚深州和冀州之間的胡盧河,又夾胡盧河而建城壘於李晏口,派重兵戍守。四月,令近臣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柴榮親覽之。並採納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

但是,柴榮兒子年幼 ,因此讓趙匡胤有機可乘。趙匡胤奪了柴家的江山,這也就是為什麼水滸傳裡小旋風柴進家世代受到宋王室優待的原因。

柴榮死後江山就被奪,因此再吹得厲害他終究不是個聰明人。


珞珈山下話青史


早年從商,後投筆從戎,繼皇帝位,西敗後蜀,三徵南唐,北伐遼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