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

洪浩江苏南通


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非常非常爱国的人,他统一六国,统一华夏名族,建立秦长城抵御匈奴,派赵佗镇守南中国的大门,派汉人与少数民族通婚,秦始皇不让赵佗北上勤王,是为了守住南中国。秦始皇对赵佗说过,但凡秦国有不测,不允许你北上勤王,秦国可以灭,但南中国不能灭,南中国不能丢,这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其实他没有坑儒家,坑的是一些方式,什么方式,就是说可以让你长生不老的方式,因为他坑了秦始皇,秦始皇没有把全天下的书籍给烧毁,反而是把全天下所有的书籍都给保留了下来,所以焚书坑儒不坑的儒家,而是吭的一种思想一种方式一种手段。所以我认为秦始皇不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暴君,反而是一个有远见的明君。


墨冉星辰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开心快乐168Apple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重用李斯、尉缭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A影视弟


秦始皇作出的贡献,影响了中国民族几千年,他是一位兄弟发的君主。

秦始皇知人善任,任用李斯,王翦等人,内修政治,外能御敌;

秦始皇知错能改,在修建郑国渠时,郑国的间谍身份曝光后,秦朝内部贵族进谏要赶走秦国意外的人才,秦始皇发布逐客令,在李斯的劝说下,秦始皇认识到了错误收回命令,同时重用外臣;

秦始皇用人不疑,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把几十万大军交给大将,毫不干涉,任凭决断,只做后勤;

秦始皇容人之短,李斯与韩非子的矛盾天下人尽人皆知,同时秦始皇钟爱《韩非子》一书,但是为了秦国的发展,秦始皇与李斯合作30余年,开创了秦国盛世,因在魏国行窃,而被魏国、赵国嫌弃的姚贾,父亲是管城门的监门卒,出身极其低微,但却得到秦始皇礼遇和赏识。后来,姚贾游说诸侯,拆散了燕、赵、越、楚四国的抗秦联盟,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立了大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加大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秦始皇是千古明君。



小金学历史


作为皇帝,他天资聪慧,更是勤劳异常,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更是日批竹简百二十斤。后世皇帝的眼中,他应该就是邻家皇帝类型的,比自己聪明,还比自己努力,那些如雍正般苦行僧似的皇帝应该就是从他这里学到的。

作为后世不断抨击的暴君,他有点不务正业,对待下属宽容的根本不像话,灭楚之战,起初因为听信李信之言,以致伤了王翦之心,在得知李信失败,他能以万乘之尊向自己的臣子认错,以师事之,更是应王翦要求,赐以良田豪宅。

礼贤下士之能千古无人出其右,无论是对弱顿、茅焦,抑或是他养着的那些儒家博士,他都以最大的宽容来对待,甚至那坑死的460人也仅仅是坑死他们,并未听说有株连之说,460人历史上常说是儒生,其实不过是一些方士之流,都是一些卢生徐福的拥趸,要是搁在后世,你们这样欺骗皇帝,还骗走无数的财富,我想不是轻松的坑死就能解决的,要是搁在明成祖那小子身上,应该足够诛连十一族了。

礼贤下士是老秦人的习惯,也是嬴姓皇族常做的事情,采用离间计得到的大才由余,以及五张黑羊皮换来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精神在秦始皇身上得到更好的发扬,例如国尉尉缭子,一个骂自己丑,说自己虎狼之心的人,他依然以最好的礼仪待之,并将三公之一的国尉让其执掌,对于李斯的建言立即悔改执行,对于一个支持自己的富饶寡妇巴寡妇清更是让她礼抗万乘,死后立下怀清台,等等……

他不仅是第一个皇帝,也是第一个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估计也是最后一个。


李白不卖白菜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别名祖龙,出生于赵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誉为“千古一帝” 。13岁继位,39岁时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政治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

历史的分分合合,造就不同色彩的历史人物,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改变,也是铸就中华璀璨文明的重要部分。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著名历史人物-秦始皇嬴政,实至名归,对泱泱华夏产生了非常的重要影响。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当时吕不韦为秦相,独擅大权。秦王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其后,虽然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继而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攻百越之战"平定南方百越,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紫榆在北京


1,教科书只记载了他横征暴殓,苛捐暴政,但是在真正的史料考察中发展不是这样,例如焚书坑儒和历史记载的一些严酷刑法并不是他所为,当时没有所谓割鼻子,割耳朵的刑法,的而焚书坑儒所坑的是一群江湖术士和巫术之书,因为每个朝代基于统治的需要,不乏篡改历史行为,所以秦始皇形象有所歪曲!

2、据史料考察,真正的秦始皇是个胸怀博大,视野高远,绝对雄才大略的霸主,他统治的秦国在当时其富强程度,科技水平,文化人才都是绝对领先。尤其在科技方面,很多技术在2000年前可以和现代科技接轨,例如秦直道,流线箭头,有些技术现代都难于超越,例如出土的兵马俑的色料!

3、他统一六国不是为了吞噬六国,而是为了结束割据局面,结束诸侯之间的战乱。而且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统一,文化传承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总之它是一位绝对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中国历史上有超越秦朝的朝代,但是没有超越他的君主!虽然他去世二十几年秦朝灭亡,但是此依然不能掩饰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芒!


超级商业CPU301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苹果Lightning坊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综合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始皇的功过: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的丰功伟业,已经不能用人来形容。他的事迹贡献可以用神来形容,你们觉得呢?因为得到了许多,所以不舍,欲想长生不老。


超人影视剧


在这里只是把一些常见的误解澄清一下,方便大家认识真正的千古一帝。

1.焚书坑儒

这可以说是秦始皇最为臭名昭著的一件事情了。但是这件事情的始末可能和大家的想象有些出入。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首先是焚书,政令是烧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儒家等各家经典,而不是全部;而且对于农牧和医学类的书籍,是全部保留的。真正导致这些精彩的思想大量流失的是项羽后来的一把大火。

而且也有人认为史书秦朝也是有保留的,不是全部烧毁。这可以从后世的史学家比如司马迁、班固的作品中多有摘录原史(采用第一人称)的迹象得到印证。萧何当年入咸阳的时候,很有可能抢救了一批秦政府保留的各国史书。战国时代的大部头都是成堆成堆的竹简,想复制、私藏的难度可是真的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我个人倾向于秦朝是有保留其他各国史书的。

然后是坑儒,对于这点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存在,有人认为是术士,有人认为都是儒生。比如唐代韩愈、宋代司马光,就比较赞同这是“屠术士”。即使取最后一种情况,当时坑杀的的确是儒生,这些儒生也是本身寻仙失败,或者不支持政令、私下捣乱、以古非今想要恢复周礼(分封制)的儒生,而不是说秦皇头脑一热,看你不爽凡是儒生都杀掉。支持坑杀的是儒生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王充,他考证的结果不过是“四百六十七人”而已。这才多少人,儒生何止上万,秦政府自己的博士、官员等等难道不是儒生吗?贾谊、董仲舒等相隔最近不过几十年的大儒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们好像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

当然还有卫宏在几百年后揭露的第二次坑儒:

今新丰县温汤之处号愍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也。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云:“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此则闵儒之地,其不谬矣。

不过一般不被人接受,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在说,并且以秦制这样的做法很不现实。即使是真的,也依然不过是几百人。不管是更早的春秋时期,还是之后的朝代,一次株连几百儒生的情况都屡见不鲜。并不是什么大事,真正像宋朝那样号称不杀士大夫的反而是特例。

这件事情之所以被后来者夸大,更多是因为当时秦国的制度比较严苛,六国刚刚归一、人心浮动,对此不满的情绪比较大。而后来掌握舆论的都是儒家士子,对于这种对自己极度不友好的帝王,当然是先喷为敬。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焚烧的《诗》、《书》等还是有不少保留下来的,而秦皇要求保留的那些实用的医学、农牧的书籍,却没有保留下来,不得不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当然了,后世的儒家一向视这些东西为小道尓,没能留下来也是不奇怪的。

2.秦皇不过是摘了以前各位秦王的桃子

秦国的强大是从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开始的,经过后面的几位优秀的秦王发展,秦国确实已经确立了国力优势,无论是兵员战斗力还是粮食生产、工具生产都对东方六国占据优势。这种优势碾压一国是可以做到,但恐怕远远没到碾压六国之和的地步。甚至在五国伐齐前,齐国打得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又是称臣又是割地甚至丢了函谷关。

以公元前260年前后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为例,这场战争动摇了赵国的国本。秦国当时的国力的确已经占据非常大的优势,赵国即使有廉颇、李牧也不愿意与秦国正面交战。但是秦国长平之战依然打的非常艰难,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意思就是秦昭襄王发布了举国动员令,征召所有15岁以上的男丁去断赵国的粮道,给河内郡所有应征者加封爵位一级。即便如此,最后能打赢这场战争还多亏了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换下了廉颇。

这里说一下,赵括未必是大家想的那么无能,能跟白起刚上一个多月才因为后勤不足输掉,也算尽力了。这是赵王的战略问题,因为赵国拖不起了,需要寻求决战。没有采用廉颇的稳守策略。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现在来看,比起被坑杀四十万,不如继续拖着,把秦国拖死,最差也不过是四十万人都死了而已。

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赵王对于自己的决策也是很后悔的,秦国当时的后勤压力也很大,战损也很多。打完之后:

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空虚到其他六国都想要直接一波推掉秦国了。

赵国当时要说自己是东方六国中国力最强的,恐怕还不行。(没错,就是这个打赢了长平之战的秦昭襄王曾经也被齐国按在地上摩擦)而秦国尽管是已经确立巨大优势,想要动摇赵国国本(并没有灭国),也是赌上了举国之力的。全国男丁都被征召,还需要秦王亲自去加封爵位,你可以想象国内有多困难。即便如此,有名将白起在,加上赵王有战略失误,齐国等国没有坚定支援,这才打赢的。所以说这时候的秦国光是碾压赵国一国,都很勉强。

嬴政前247年登王位,距离长平之战不过10年。他加冕成人礼,亲理朝政是前238年,距离长平之战不过20年。20年前秦碾压一个很难说最强的赵国都很勉强,20年后就能碾压六国之和了吗?对于秦国至关重要的郑国渠,就是嬴政时期修的,这项工程是秦国能横扫六合不可缺少的根基之一。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此外嬴政还针对秦国现有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变革,让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更加重视法家,让秦国成为一台战争机器。即便如此,在统一六国也不是那么顺利的。

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武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嬴政想灭楚,李信说我只需要20万,王翦说要60万,嬴政觉得60万太多了,于是派了李信去。

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结果李信、蒙武除了一开始取了一些胜利,大败而归。要知道这两位也都是不错的将领了。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没办法,秦王还得去找王翦,派60万人去灭楚,而这60万人几乎是秦国所有的军队了。王翦拿在手里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秦王不相信自己。只好不断的要求赏赐,以此让秦王安心。这跟萧何贪财货让刘邦安心是一样的。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 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即使嬴政做了一系列改革,即使有了郑国渠,即使有了这几十年此消彼长,秦国灭楚的时候尚且需要带走几乎国内的全部军队,你还认为秦国的国力是碾压东方六国之和吗?

秦国国力之所以强大,根源的确在之前的商鞅变法;嬴政能统一六国,跟之前的秦王留下的基业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要说秦国必定统一六国,或者说嬴政就是躺着把六国灭了,那完全是不顾事实的。

3.修长城是劳民伤财,秦皇残暴不仁

劳民伤财这句话是儒家专用的,专注于私德也是他们的特征。宣扬“道德好、百病消”,把仁义礼智当做大力金刚丸推销的他们肯定不爽秦始皇了。当然不肯干实事的同样是这群人。秦皇修长城的手段的确可以再温柔点,但是修长城是必要的。对于古代人你跟他讲人权那是在搞笑。

匈奴叩边不断,不修长城就只能在北方维持巨大的军事存在去抗衡,而游牧民族掌握主动,随时进攻,你却必须一直养着这么多军队在北方,少了那是送温暖。养军队花费几何?运送后勤劳民伤财几何?秦皇是做完了这个比较才决定修长城的,修完长城依据工事可以极大的减少驻军人数,减少后勤压力,同时有效保证国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能力才是我们汉民族的优势所在,而不是跟游牧民族打野战。你们也不想想秦皇是何等骄傲的一个人,他可以亲自下令处死任何人,但是他不会允许匈奴人屠杀他的子民。如果真的能灭掉匈奴,他还会忍气吞声修长城?当然了,估计灭掉匈奴,儒家也一样像喷汉武帝一样喷他。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如果匈奴南下杀个几十万人累积起来,锅是不会算到秦始皇身上的。但是如果秦始皇让人修长城死了十万人,最后保护了几百万人,没有人记他的功劳,只有人怪他弄死了十万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嘛。

汉武帝跟匈奴不死不休是一样的道理,他不灭匈奴,匈奴不断叩关,死掉的百姓最后锅肯定是算到匈奴头上的。一旦他秣兵历马把匈奴打疼了,因为兴兵死掉的人一定是要算在这位武帝头上的,至于救下来的百姓,没人知道也不会给他算的,穷兵黩武莫不如是。

杨广修运河亦然,隋朝前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面临极大的军事压力,必须靠南方输血,所以修了这条运河沟通南北,所以迁都洛阳,然而世人都以为他是为了玩耍。事实上随后的李唐王朝也极度依赖这条运河,漕运随便出点问题都是京师震动的大事。如果不修运河,那么北方维持不了军备,导致突厥、吐谷浑入侵抢物资、杀百姓,锅自然是算在这些外族人身上的,不会算在杨广暴虐上。但是无论秦皇汉武,还是杨广这样的败家子,那都是骄傲到不可一世的人,怎么会因为怕背锅就不干事了。虽千万人吾往矣。

4.统一是历史必然,没有他也会有吴始皇、齐始皇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趋势,就是看了一句历史必然性就什么都往上面套。于是不管是秦始皇还是爱因斯坦,都是无所谓的,反正没有他会有其他人来实现的。

这一看就是书没有读好,所谓必然,是针对宏观历史进程的,他并不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独立事件,在这套相关的阶级理论、矛盾论等等中,具体事件都是偶然性。

到这件事上来说,历史必然指的是人类社会有统一的趋势。但是一来,这个趋势可能是螺旋上升的,花费的时间可能是千年,也可能是万年;二来,人类社会跟我们中国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历史上湮灭掉的民族并不在少数。所谓历史必然只是说活下来的文明最后趋向统一,但是具体到我们这一片地方上的人,谁管你死活?没有历史必然说汉族一定会存在。

秦国的国力在当时的确很强了,但是我们之前也讨论过了,还没到躺着都能灭六国的地步。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一步一步的,但是衰落却可以很快。随便来个蠢点的王瞎搞点事情;或者国家分裂;或者谋朝篡位;或者其他国家崛起,这样的实力对比的变化是经常出现的。像秦国这样一连几代都是比较优秀的王是很少见的,但是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有能力横扫六国的君主可能一百年就会出现一个,事实上能够做到横扫六国的雄主几百年也能有一个。但是真正能够弃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君主,恐怕千年难遇。

如果没有秦始皇,可能秦国很快衰落;然后楚国崛起,吞并了几个小国,结果分裂了;然后赵国当上了老大,实力很强图谋天下,结果继续搞了个分封制,过了百年重新进入战国;然后齐国崛起了,又开始图谋天下,打到一半君主挂掉了,在外的武将自立。纷纷绕绕的,过了几千年,再出一个 X 始皇我是相信的。

然而从嬴政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年,我们真的能等这几千年吗?谁能保证我们现在不会跟欧洲一样?如果很多年没有统一,我们华夏民族的认同感还存在吗?(那时候还没有汉族这个概念)即使秦国统一的时候,各国还也纷纷表示我不服呢。马克龙最近说要建设一个统一的欧洲了,真有意思。不过能像欧洲那样已经算不错了,事实上当时匈奴势大,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仅仅凭割据政权很难抵御匈奴的南下。看看石敬瑭是怎么当儿皇帝送出幽燕的吧。你以为其他外族会给你安安心心推出秦始皇的时间吗?恐怕直接被灭族都是有可能的。

5.认为中央集权、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很简单或者没有意义

事实上即便以秦朝残酷的法家统治,大胆说出对此不满的依然大有人在。比如博士淳于越以及许多其他儒生就不爽郡县制,并借经典以古非今,这也是焚书的起因。

孔子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周礼是什么?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深入人心是我们体会不到的。项羽称霸之后,依旧按旧例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汉高祖刘邦这样的雄主总结秦亡的原因却是皇族力量太过孱弱,出了事情没人保驾护航才挂掉的。于是就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王,希望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以此保护他的江山。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变成真正的大一统国家,前后波折了上百年。

没有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就没有汉民族后面的文化认同感。即便秦朝已经背了灭六国的所有仇恨值,汉高祖后面统一的时候还出了各种事情。汉武帝为什么能让漠南无王庭?不仅仅是靠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将领,更靠的是整个帝国的输血,支撑他们进行练兵作战。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根本没有办法跟匈奴这样强大的游牧民族进行抗衡。在灭族之前,还讲什么人权啊。

6.认为因为秦始皇做了中央集权等等工作,才让我们落后西方。

中央集权并不等于独裁专制,与之相对立的也不是自由民主、代议共和。当今世界无论是民主灯塔美国还是英法,也算某种程度上的中央集权国家,最多是州县有一定的自治权,与当年的分封不可同日而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脱离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虚无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对应的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情况,人能够追求的自我意义都是有限的。你以现在的眼光看他们是狗,但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是幸福的人。近代中国,生产发展已经到了两千年未有之大变革,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但是拿到两千年前,就不合适了。

理清楚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在真正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没有机会追求所谓个人权利。能当人,没有人愿意做狗,但是很多时候,愿做狗而不得。只有活下去,才会有子子孙孙,才能谈进步,才能谈未来。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的民族有很多,谁关心他们曾经是不是人?我们称赞卧薪尝胆,为什么上升到整个民族的隐忍和蛰伏的时候,就要质问人权呢。

可能用中国古代的例子不能让你信服,那么你可以了解一下南北战争。这场理论上说违宪的战争,置人权于不顾的战争,不服就打服你的战争。看看美国人自己如何评价这场战争,如果没有这场侵犯个人权利的战争,美国还是不是今天的美国。

封建制度束缚思想,那是后世的那些为了方便统治的帝王和排除异己的儒家士子干的。秦王朝是非常重视实用的农牧、医学发展的,真正能够壮大国家实力的事情,一律封爵,才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家只是不乐意你去追求什么周礼而已,在这个方面的束缚思想。闭关锁国和不重视商业贸易的根源在于儒家思想,你前面喷人家秦皇坑儒,现在又怪人家导致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就真的是很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