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我是一个小书虫


明朝时期,江南就十分富庶,清朝初年单单一个“江南省”就能抵得过小半个中国一年的GDP,这个江南省最后在顺治年间被皇帝“随随便便”的拆成了两个省,名为“江南左”和“江南右”,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才算正眼看了看“江南左省”、“江南右省”给它重新齐了一个名字,叫“江苏省”“安徽省”这一正式起就是不一样,这两个名字就被沿用至今了。

在来看看“江苏巡抚”,说“江苏巡抚”就要看看“巡抚”二字,巡抚其实和“总督”一样,只不过巡抚掌管的范围没有总督大,巡抚的权限只在一个省,总督三个省。

两个官员的职能都是军事、政治一起抓的“一把手”他们两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实实在在的看这“巡抚”和“总督”一定是没办法比的而且人家“总督”是从一品,“巡抚”一般都是二品官,从官阶上来看,这个问题就大了,怎么可能一个从一品的“两江总督”会怕一个二品官的“江苏巡抚”?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接下里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呢?

当过两江总督的“大人物”有很多,就像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应该听过吧!像李鸿章、曾国藩这样的晚清中兴之臣你能说“两江总督”比不过“江苏巡抚”吗?

还有道光帝时期,“两江总督”开始监管两淮流域的盐政(古代的盐是不能私自卖买的,盐铁都是官府直接管辖的。)要说权利就要说军事和财政,两江总督对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权掌控是绝对没得说,那就剩财政了,现在有了“盐政”本就富庶的江南还会在缺少税收吗?

“两江总督”会穷吗?就这还没完呢,谁叫人家南方地理位置好呢?同治年间开设通商口岸,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全权处理五口通商的一切事物,地理位置好赶的赶的送钱呢。那到底要“江苏巡抚”干嘛?

江苏巡抚就是是管江苏吧,那不是两江总督的辖区吗?对啊!其实江苏巡抚虽说是个二品官,比不过“两江总督”的从一品,皇帝在“两江总督”的辖区里面放一个“江苏巡抚”就是怕“两江总督”的权利太大,找一个人来相互制衡一下。

如果“两江总督”那块干的不好“江苏巡抚”就给皇帝打一个小报告(这可能是“两江总督”害怕“江苏巡抚”的唯一之处了。)前面也说过“巡抚”和“总督”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所以“江苏巡抚”也不怕“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不是斗不过江苏巡抚,而是江苏巡抚最大的制衡两江总督的权利。


无笔


说到两江总督名称的来源,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两江总督的江是因长江而来,但实际上两江总督所说的江并不是长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们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绍了,而江南省大家了解的就比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设置的一个省份,由现如今的江苏和安徽构建而成,后来随着历史局势的发展,才逐渐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苏两个省份。

原本两江总督只管辖这两个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两个省份后,两江总督所统辖的省份却由原本的两个省份增加成了三个省份,分别就是江西、江苏和安徽。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冲突

两江总督的官邸所在地位于江苏省当时两大省会之一的的江宁,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南京。

而我们提问中所说的江苏巡抚,官邸所在地则在江苏当时的另外一个省会苏州。

因为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官邸都位于江苏,所以在权力重叠之下,二者就发生了不少的权力冲突。

不过像提问中所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话语我觉得是有些危言耸听的,虽然说清朝中早期时两江总督确实无法对江苏巡抚进行太多的压制,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两江总督对江苏巡抚仍然是保持着巨大优势的,我觉得不能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我们只能说,为什么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


至于在清朝时期品级、统辖范围远远超出了江苏巡抚一大截的两江总督为什么拿捏不住江苏巡抚,其实主要跟清朝皇帝对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分配以及定位有关。

在说到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之间的关系。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单纯论本身的官职来说,是正二品的官职,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会给两江总督授予的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衔,那么两江总督的品级将会晋升到从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设置东北总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国各地设置了8个总督官职,这八大总督官职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

在这些总督官职中,要论地位最高者当属掌管着天子脚下直隶省的直隶总督,而除了直隶总督之外,这些总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地位,主要跟两江总督掌管地区的富庶有关。

在清朝的所有地区中,最富庶的地区就是两江总督所掌管的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份。

这些省份在古代属于江南地区,自唐宋大量汉人南迁之后,江南地区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渐渐的,江南地区成为了天下粮食出产的中心。

这点在以粮食为重的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看出两江总督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了。

而除了丰厚的粮食出产,江南地区还有着非常发达的商业以及盐产业,种种的税收,更加无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区的财政税收。

正是由于两江总督所统辖地区的粮食出产、财政税收占据了整个清帝国的重中之重,两江总督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两江总督所掌握的军权

在清朝时期,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不过虽然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但是总的来说,两江总督的权力更多还是偏向于军权方面的。

在军权方面,两江总督所掌握的权力是分为两部分的,其中第一个部分就是直属于两江总督的督标,这是独属于两江总督的部队,只有两江总督能调遣。

第二部分就是对所辖地区内其他部队的调遣,如果情况紧急的话,两江总督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续直接调遣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直属的抚标、提标部队的。

如果情况更加紧急一些的话,那么两江总督还可以通过获得朝廷的授权调遣自己统辖内的其他绿营兵。

当然,无论情况再怎么紧急,两江总督都是不可能调遣得了八旗军队的。

两江总督在江苏的行政权上比不过江苏巡抚

从总体上来说,清朝中早期的两江总督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大区司令。

不过两江总督虽然能调遣巡抚和提督们的直属军队、拥有着统辖巡抚和提督们的权力 ,但是在名义上,巡抚和提督却并不是两江总督的手下。

在名义上,两江总督和巡抚、提督是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人物,他们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动得了他们,他们互相之间是产生了相互节制作用的。

如果巡抚和提督们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两江总督是无法直接处理他们的,他只能通过上报皇帝来弹劾他们,而如果两江总督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巡抚和提督们也可以通过上报皇帝来对总督进行制衡、弹劾。

不过因为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处理他们地位关系的时候,一般首先会偏向于两江总督,然后再偏向于巡抚,最终才是提督。

单纯论军权以及大范围的统筹权来说,江苏巡抚是根本比不过两江总督的,但是如果要对比在江苏省内的民政处理大权,两江总督就比不过江苏巡抚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让总督拥有太过于庞大的权力。

要是如果总督既拥有了庞大的军权,又拥有了庞大的民政权力,其实就跟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差不多,将会对清朝皇皇帝的权力产生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状况,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权力分配给了巡抚们。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清朝皇帝觉得两江总督的权力太过于巨大了,为了对其进行制衡,就给予了江苏巡抚庞大的权力以及和两江总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产生巨变之前,两江总督才迟迟无法完全压制住江苏巡抚。


孤客生


两江总督还真被江苏巡抚“干掉”过!

总督参倒巡抚的比较多,毕竟,总督在朝廷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巡抚也不都是软柿子。在康熙年间,“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互参案,也是督抚之争最严重的一次案件。

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科场案爆发,多名“文理不通”的盐商子弟高中,学子们大闹贡院。此时的两江总督是噶礼,在他上任之初,就把原来的不听话的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全部弹劾下台了。不过,出乎噶礼意料的事,康熙调来了更不好对付的“有清廉名声”的张伯行。

此案爆发后,张伯行听说噶礼向两位监考考官索要50万,便可保他们平安。于是,张伯行便参了噶礼一本。噶礼马上反击,告张伯行诬陷。同时,还拿戴名世的文字狱(在张伯行辖区印刷的)弹劾张伯行。康熙素来听闻张伯行是清官,也知道噶礼做事太过张狂。于是,最后,噶礼被免职,而张伯行留任。

(两江总督辖区,因为直管“两江”(江西和江南),所以叫两江总督。后来,江南省分成安徽(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和江苏(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

我们来说说总督和巡抚是怎么回事。

总督和巡抚都是军政事务全部都管的。所以,在清朝,如果一个总督只管一省的话,一般都是兼任巡抚之职。也有一些省只有巡抚,没有总督(山东,山西)。如果,总督管几省军政事务,那么下辖的几省巡抚只管好本省军政事务就行,总督对其下辖的所有巡抚都有“督权”(什么事都能督管一下)。但是,巡抚并不是总督的直接下属。巡抚作为地方大员,是一省三司官员直属领导,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而朝廷对于总督和巡抚的职权,也分得不是很细,这就出问题了。朝廷对一省有诏谕时,也是先说把总督排前面,巡抚在后面。虽然,一般认为总督偏军事,巡抚偏民政。但是,总督还真是全部都可以管的。省内有事上奏,也是要总督和巡抚联名上奏。不过,这可苦了三司官员,当督抚闹矛盾时,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也是因此,总督和巡抚肯定会挣权,总督和巡抚不对付也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矛盾,一般不会让总督和巡抚同驻一个城市。

不过,全国有总督与巡抚同在一城的例子依然有四个: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驻武昌;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驻广州;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驻福州;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驻昆明。

统管江西和江南(后分为安徽和江苏)的两江总督就驻在江苏南京(江宁),而江苏巡抚却是在苏州。而且,为了缓和两个地方大员的矛盾,管理朝廷的钱袋子。朝廷在江苏省特意设置了两个布政使(一般省只有一个布政使)。这两个布政使分别协同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

江苏省的两个布政使:苏州布政使,辖"苏,松,常,镇,太五府州\

勇战王聊历史


两江总督PK江苏巡抚,谁厉害?



1.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绝对是实权派,非一般人所能胜任,能够担任两江总督,是很多清朝为官者一生的向往,两江总督管理的地域范围非常大,总管江苏包括今天的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至从一品。在封建社会,一品大员那可是非常稀少的。在清朝,两江总督实际上是管辖现在的三个省区域,为什么呢?在清初的时候,江苏(含今上海市)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又因为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称两江总督。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由于满清政府根本不信任汉人,所以两江总督这个重要的职务一直又满族人来担任,后来随着满汉的不断融合,满洲人都汉人也开始逐渐信任,所以后来不断有汉人担任这一职务。从1665年到1911年,近三百年时间,有影响的汉人历代两江总督我们基本都耳熟能详,如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曾担任过两江总督,作为汉人代表,他们都是能力过人的清代重臣。



2.江苏巡抚。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巡抚是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职位职责类似于现在的省长。作为巡抚,一省之内的所有民政大小事务都统归他管理,所谓民政事务,就是剔除军事事物以外的其他所有事务,例如发展经济、治理地方秩序、水利建设、农业建设等等都归巡抚管理,可见巡抚的权利也是非常大的,至少在他管辖的省区内,拥有绝对的地方管理话语权。



3.到底谁厉害?

单纯按照管辖地域范围这个标准来看,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是,总督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也就是说,总督根本管不着巡抚,二者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只对皇帝的话负责,别人无权指挥。两者的不同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两个人都是皇帝的亲信,但是皇帝为他们做了不同的分工,所以说,从职位上来说,他们谁也治不了谁。当时的清朝,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正是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总督和各地的巡抚,组成了清朝较为成熟的封建王朝管理网络。


智者说历史


在清朝,九大总督的职责相较于明朝更加重要,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不过,这九地总督的设立时间,却有着前后之别。在九大总督中设立最早的,并且拥有着明确职权的,就包括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正式设置于康熙21年。

管辖三省之地的两江总督之所以在九大总督中设立较早,其实与当时的历史进程有关,以前的两江地区,其实指的就是现在的江苏、江西,还有安徽、上海这一片地区。

两江总督所管辖地图

为什么清政府会率先设立这里的总督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是清朝的“钱袋子”,是清朝最重要的赋税之地。这片地区从前几个朝代开始,就已经非常繁华,经过上千年的开发,江南地区,在明清之际,已经成为典型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国库1/3之巨的收入来源,来自于两江地区。这样一个繁华之地,在清军入关以后,肯定要最先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在设立总督的时候,既要防止总督的权力过大,也要避免他们难以发挥自己的职责。因此,直到康熙21年,两江总督的名称、所辖区域和制度才正式完善。

清朝总督旧照

为什么两江总督所管辖的辖区又包括了江西、江苏、安徽这三个大省呢?这与当时两江地区的地理位置有重大关系,这三座大省相较于其他中原地区,它们到京城的距离更为遥远。

同时,他们在地理位置上又极具优势,这里有长江作为屏障,又有险峻的山川,让三省之地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另外,江苏在清初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规模,从这里所收取的赋税和募集的兵源,可以更好的帮助清朝争夺天下。

总督与巡抚画像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极为关键,甚至能够决定清王朝的前途命运。因此,清政府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会更加小心。当然,清廷中央肯定要限制两江总督的权力,防止其尾大不掉,也是应有之义。

因此,两江总督辖区内还专门设立了单独的巡抚职位。所设立江苏巡抚的目的自然很明确,就是对总督进行掣肘,防止总督一家独大,对总督进行监督管理。

清朝官职表

两江总督掌握着兵权,而巡抚又要对总督起到监管的职责,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疑惑,这两者的官职到底让谁拥有着更大的权力呢?

首先从两者的官职上来看,两江总督在加任兵部尚书以后,在当时是从一品的官阶;而江苏巡抚即便是加任了兵部尚书,也仅是一个正二品的官阶。

这样一看,总督的官职要高于巡抚,巡抚似乎该听总督的话。不过,这其实是一个想当然的误解,巡抚和总督,其实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因此,总督和巡抚虽有级别不同,却并无从属关系,更不存在谁听命于谁的情况。

两江地区地图

其次,他们所管理的职责也有所不同,总督虽然也有民政之权,主要负责的却是两江地区的军事,而巡抚在这里的工作,更侧重在了当地的民政上,这样就有效的将总督的权力分割开来。不过,清初之际,天下尚未平定,武官职权确实要高于担任巡抚的文官,所以,一般而言,总督的权力确实是要高于巡抚的。

也正因为如此,皇帝设置江苏巡抚一职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总督的权力,所以,虽然总督管辖着更大的疆域,虽然总督的品级更高,但是,由于清廷处心积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总督远算不上在两江之地一手遮天,他依然要受到江苏巡抚的节制。


鸢飞九天2018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之一,位列九大总督中第三名,仅次于东三省总督和直隶总督。它主要负责总管江南和江西两省的军民政务,省府位于南京。其中,江南省的辖地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市。

通常情况下,两江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但可以通过加衔兵部尚书高配至从一品。在清朝历史上,先后共有98任两江总督,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江苏巡抚,最开始叫做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江苏、上海和安徽全境。等到康熙六年时,康熙觉得江南省规模和实力过大,于是将江南拆分为江南江苏省和江南安徽省。

其中,“江苏”这个名字取自当时江苏省内最大的两个府城“江宁府”的“江”和“苏州府”的“苏“;安徽则取名“安庆府”的“安”和与“徽州府”的“徽”。

此后,江苏巡抚就只负责管理江苏省的民政、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务,其官阶为从二品,但可通过加衔兵部侍郎高配至正二品。



从这层意义上说,两江总督不仅官阶要高于江苏巡抚,其管辖的地盘也要远大于江苏巡抚,所以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明显要高于江苏巡抚。

再加上清朝前期,总督多为满人担任,巡抚多为汉人担任,所以正常情况下,江苏巡抚是决计不敢去挑战两江总督的权威。

但是,按照清朝官制,巡抚和总督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甚至可以秘密向皇帝递交密折。

换句话说,巡抚也有权力监督和弹劾总督。在这种背景下,两江总督的权力和地位虽然高过江苏巡抚,但它却管不了江苏巡抚。

同时,在清朝前期,如果总督和巡抚之间真发生矛盾,皇帝一般会各打五十大板。所以为避免两败俱伤,总督和巡抚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便有争斗,也是在一定范围之内,或者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少会斗个你死我活。

也正因为此,在清朝前期的时候,除了康熙五十年时,江苏巡抚张伯伦弹劾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这个事情外,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大规模相斗的事情,并且从明面上,也都是江苏巡抚礼让两江总督,甚至一旦江苏巡抚有空缺,原则上也是先有两将总督提出备选人选上报朝廷。



但是,等到清朝中后期时,尤其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和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导致东南地区战事不断,而且上海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导致两江总督所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朝堂免不了要考虑对其进行限制。

当时,江苏田粮盐税,当天下之半,是朝廷的钱袋子。在两江总督已握重兵的情况下,如果再把江苏的财权给他,很容易让他借着这个乱世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等到他有了枪杆子和钱袋子,一旦有异心,谁还能制衡得了他?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就只让两江总督管江苏的军事,不涉足江苏省的任何经济民政。同时,朝廷还特意挑选一些威望和资历都非常显赫的人来担任江苏巡抚,借以制约两江总督。比如,在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之时,朝廷特意让和他齐名的李鸿章来担任江苏巡抚。

甚至而言,在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发生矛盾时,朝廷还会故意偏袒江苏巡抚。也正因为朝廷对两江总督的种种制约,这才让江苏巡抚的地位,开始超过两江总督,这也导致后来两江总督时常斗不过江苏巡抚的现象。


我是赵帅锅


两江总督是清朝用来管理江南、安徽、江西三个省的大官,在清朝,八大总督中两江总督仅次于直隶总督,是封疆大吏的第二位。

可是,两江总督却总是拿手下的江苏巡抚没辙,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清朝的督抚设置,分权制衡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知多少。

清代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另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辖一至三省。

原本清朝有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再加上管理运河和黄河的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以及清末设置的东三省总督,总共有11个总督。这些总督都死正一品或者从一品大臣。

清代的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通常来说,内地十八省每个省都有一个巡抚,再加上后来设置的台湾省、新疆省、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总共算下来有20多个巡抚。

很明显巡抚要比总督廉价太多。

但是,到了晚清,事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其实地位差别不大。

两江总督,在清朝前期,是凌驾于江苏巡抚、江西巡抚和安徽巡抚之上的大官。可是到了清朝末期,随着江苏省经济崛起,特别是政治经济地位提升,两江总督地位越降越低了。

江苏的漕粮,占全国50%,田赋占30%,再加上两淮地区的盐税,很明显从经济上来说,江苏是最有钱的省。所以,江苏省这个巡抚,要比两江总督这个管理三个省的总督实在得多。

从俸禄上面看,江苏巡抚的俸禄达到了12000多两白银,而同时期的直隶总督才15000两。所以,江苏巡抚地位真的不必总督们差多少。

从皇帝信任来看,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一样 ,都有独立奏事的权力。如果两江总督有什么不轨行为,江苏巡抚可以随时向总督告状。所以,两江总督要做什么事情,往往要看巡抚的意思,面子上还是要照顾一二的。

从驻地来看,江苏巡抚常驻苏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虽然江州和苏州两地合并为江苏,江州在前苏州在后,可是谁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经济状况远比江宁好得多。所以,江苏巡抚地位不逊色于两江总督。

令人郁闷的是,晚清皇帝为了进一步限制两江总督的权力,要求安徽和江西两个省从两江总督辖地分离出去。江苏和四川一样,成了督抚同省的地方。两江总督要从江苏巡抚这里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有人要说了,按你这么说,两江总督就啥也不是了,安徽江西管不着,江苏又不让管,两江总督肯定连江苏巡抚都比不上了!

也不尽然,因为两江总督实际上还兼任着一个“南洋大臣”的职务,这是名副其实的肥差。

按照清朝人的划分,山东以北的海岸线称为北洋,包含着山东、直隶、辽宁三省;江苏以南的海岸线称为南洋,包含着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五个省(当时广东包含着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南岛)。

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一样,都是直属于总理衙门管理,不同的是南洋大臣掌管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及潮州、琼州、淡水各通商事务及各项“洋务”,这样的权力,可能意味着商务部、建设部等部门的半壁江山都在南洋大臣手里。

所以,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各有优势,主要看执政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

比如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时,湖北巡抚根本没脾气,谭嗣同的父亲担任湖北巡抚,对张之洞早请示晚汇报,也照样被穿小鞋。放在两江总督这个职位上来说,清廷长期让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安徽巡抚等职位兼差,更是让这个“天下第二总督”地位下降了。

清朝末代两江总督是袁世凯的结义兄弟、亲家张人骏,从宣统元年做到了宣统三年,是清朝的大忠臣,因为革命军攻克南京遭到免职。

清朝末代江苏巡抚是程德全,这个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与沙俄侵略者周旋,被火线提拔为知州,当巡抚才几年,张人骏则是当了多年两广巡抚的官场大佬。程德全斗不过张人骏,就找了立宪派领袖、商界达人张謇两人一拍即合,苏州就成了革命党地盘。

程德全在苏州象征性捅掉了衙门的几篇瓦,摇身一变成了同盟会的高官,南京临时政府中还担任了内务部长的高官。


历史知事


关于总督和巡抚的文章我写过很多,关于两江总督的和江苏巡抚的我也写过,为了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我来讲讲这个问题,顺便普及一笔总督和巡抚制度。

清朝总督制下的两江总督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两江总督是影视剧中最常见的总督,在清朝当官没有当过两江总督,那就不是成功的官员,在清朝有影响力的两江总督多达八十多位,晚清四大名臣,更是轮着班的当两江总督。

在清朝的总督中,主要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陕甘总督。

这几位总督实际承担的是清朝地方政务管理的重任,总督是管理一省到多省的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总督,“掌治军民,总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以陕甘总督为例,其全称是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原来是个临时性的职务,在清朝时期成为定制。

一般来说,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但是正常情况下都会加兵部尚书衔,从而官至从一品。

像两江总督这样的,打底就是从一品官员,清朝八大总督,都是腰间盘,凭啥是两江总督这么突出?因为除了直隶总督,下来就是两江总督。

所谓两江总督,不是大部分认为的现在江苏和浙江省,而是当时江西生和江南省,江南省后来被拆分为现在我们知道的江苏和安徽。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两江总督的辖区,包括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在清朝时期都是较为富庶的地区,一直有天下赋税,一半出自江南的说法,作为这样的缴税大户,清政府自然是十分重视的。

两江总督也大多数是位高权重,深受清廷信任的人物。

清朝巡抚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巡抚和总督比谁更大?

其实,上文所清代的总督制,实际是不全面的,真正清朝的地方制度应该是督抚制度,既有总督,也有巡抚,两者相互牵制。

巡抚名称的由来是"巡行天下,抚军安民",通常来说,巡抚只掌管一省事务,在辖区上没有总督大,还有重叠之处,官阶上来说,也比总督小半级,正常巡抚是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后,就是正二品。

怎么看,巡抚都像是总督的小弟,实际上总督和巡抚之间并不是,还真就不是以品级和辖区来分大小的。

一般来说,巡抚和总督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两者都是直接对中央负责,并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和隶属关系。

也就是说,总督虽然比巡抚看起来大那么一丢丢,但是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在区分总督和巡抚的时候,有人以总督掌握军权,而巡抚官民事,这是不恰当的,两者都有一定的军权,在职能上也多有交叉。

可以说,督抚制存在总督和巡抚,并非为了区分而设立的,而是为了建立两套地方行政体系,然后进行相互牵制,除了督抚外,清朝在地方还设置掌管八旗的将军,和掌管绿营的提督,在品级上,四者相差不多。

一个系统造反后,往往是其他几个系统过来围殴你。

当然,这四个家伙要是同城的话,是很麻烦的事情,一般来说都会刻意避开,一般设立总督驻地的地方,都不设巡抚,设立巡抚的地方,基本很少有总督。

所以,巡抚即使没有总督官大,但是也不虚他。

江苏巡抚是如何干倒两江总督的?辛卯江南科场案了解一下!

辛卯江南科场案刻意说是科举制建立以来最大的一个科场舞弊案,牵连甚广。

康熙五十年的时候,两江总督噶礼是满洲正黄旗董鄂氏人,本身家世显赫,再加上其母亲当过康熙皇帝的乳母,所以,噶礼的仕途一帆风顺,不久被调任两江总督,在两江总督任上,仗着康熙的宠信,因此在两江总督任上作威作福,为害一方。

当年康熙亲自挑选两个有名望的京官到江南主持乡试,噶礼深知科举舞弊来钱之快,因此当两位主考官到达江南的时候,噶礼就动了歪脑筋。

等到放榜的时候,才知道中举的大多是扬州有钱人家的子弟,有的考生竟然连文理都不通,随后苏州生员聚会,开始闹事,在古代读书人的事,那都是大事。

随即噶礼派兵前去镇压,但是当时身份江苏巡抚的著名清官张伯行随即给康熙上奏章,表明事态的严重性,希望康熙定夺,随后主考官左必蕃也上奏,说可能是漏题了。

康熙得知事态的严重性后,派遣户部尚书为钦差大臣,会同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等人一同彻查科场案。

结果就引发了江苏巡抚张伯行与两江总督噶礼的争端,在有一定证据的情况下,张伯行就上奏弹劾两江总督噶礼,而康熙几乎接到的是两封奏折,另一封就是噶礼弹劾张伯行的。

当时康熙皇帝接到弹劾奏折后,十分恼怒,认为督抚互相弹劾,有失体统,因此将两人一块免职,此案继续审理。

关于张伯行与噶礼之间的斗争也呈愈演愈烈之势,当时康熙以为噶礼没有参与贪污,而张伯行结党营私,诬告噶礼,此案的基调就朝这个方向发展。

当时主审此案的户部尚书,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此作罢,结果引发江南学场震动,人心不稳,甚至聚众闹事,四处张贴揭贴,传唱歌颂张伯行的歌谣,要求朝廷留任张伯行。

经过重重审理,康熙和主审的官员,就想告张伯行一个诬告的罪名,然后判噶礼无罪,给皇帝一个台阶下,然而张伯行真就一点没有给这个面子,上奏折表示:江南科场舞弊案发展到今天,加入朝廷枉法不惩治首恶,那大清的刑律也就名存实亡了。

最后康熙下定决心,下旨噶礼革职,免于严查深究,而张伯行留任江苏巡抚。也就是所谓的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了。

总结:

可以说,不是两江总督斗不过张伯行,而是贪污受贿的两江总督斗不过清官江苏巡抚。

这里面的还涉及到满汉之争,等等因素,可以说,晚年的康熙早就没有了当初的进取之心,一味的粉饰太平,最终导致晚年政治腐败,朝纲混乱。

我将其称之为,老年皇帝病,皇帝到老年,和在位时间过长后,皇帝就会犯的病,圣祖也难逃此病。


史论纵横


总督和巡抚,都是地方大员。清朝关内15省,一般设8个总督。有的地方只有巡抚没有总督,比如河南、山东、山西等省,有的地方只有总督没有巡抚,比如直隶、四川,有的地方既有总督又有巡抚,比如两广、两江。

总督往往加兵部尚书衔,正二品,主要负责一个省或者几个省的军务,总督一般有直属的督标,有几千人,还能调动所辖省的绿营兵,每个省设一个提督,统辖省内的绿营兵,一般也有1-2万人。在南京、杭州等地还有八旗驻军,总统和提督都无权管理。

巡抚是一个省的一把手,一般加兵部侍郎衔,负责省内的军政民财各方面工作,布政使主管行政、按察使负责治安和司法,学政负责教育,提督负责军务,这都是巡抚的属官。巡抚也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一般也有几千人。

相比而言,总督更偏重于军务,但辖区大,而巡抚更为全面,但仅限一省。总督和巡抚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密折奏事,无所谓谁大谁小。



具体到两江总督,总督府在南京,辖安徽、江苏、江西三省,还兼任南洋大臣,负责通商等事宜。但三省各有巡抚,安徽巡抚驻安庆、江西巡抚驻南昌、江苏巡抚驻苏州,巡抚也有直接向朝廷上奏的权力,总督在军务上有更大的决定权。但江苏仍是不一样,两江总督驻南京,为方便管理,徐州到南京之间的州县直接归总督考核管理,决定任免升迁,直接夺走了江苏巡抚的一部分权力,所以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朝廷总体的趋势更倚重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只能是一个牵制角色。而且清朝后期,两江总督的位置一直由湘系把持,独立性越来越强。地方做大,成为事实上的军阀,也是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两江总督曾国藩


郑说豫见


如何行使帝王心术奴人说起来很复杂。

在这个问答下只列出“一个阳谋”足矣——让臣下互相制衡。

再打个比方,两江总督大体相当于军区司令,巡抚大体相当于省长。

一个注重于军事,一个注重于民政。

一个虽然手握武装可是衣食住行都要仰赖于财政供养;一个手握一套征税敛财牧民的行政体系,安全却要依赖于中央的军事保护。

如果,这双方有机会联合在一起,那么就完全可以“割据一方”再不会听从中央政府了。

无论谁做皇帝,第一要务也是要严防死守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两个人发展私人友谊呀!

也不能让他们有互相“谁管谁”的局面出现呀!

不然,江南不就“军事割据”了吗?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两个人必须互相制衡,互相告黑账。

曾国藩够厉害了吧!在和太平天国战斗的过程中,他下的最大功夫是寻找财源养兵。

仗好打!按曾国藩的战术来战斗的话,非常简单,“结硬寨,打呆仗”嘛!持久战嘛!

这很耗费钱粮,曾国藩争取了又争取,也就是得到了某些地区的“厘金”征收权,派军队去征收贸易税而已。

一般田赋劳役他是没有权力染指的,这些收入还是要有巡抚征收上交中央后再划拨给湘军。

至于说,江苏巡抚以及他手下的大小官员日日夜夜监视着湘军上下,那是一定会有的。在清朝,巡抚是有“上密折”的权力的,分分钟可以把状告到皇帝御前,如果巡抚连着半个月不告总督的状,皇帝大概率会考虑换人的。

所以说,尽管江苏巡抚只管着一个省,他是完全不怕什么管着两三个省的两江总督的。

江苏巡抚的工资收入,职务升降都直接在皇帝手中,和总督没有关系。

所以说,尽管两江总督一开始只是管军务,管粮饷,随着洋务运动开始,又管五口通商,又管盐政的,权力越来越大。

但是,他的天然监督人之一,一直都有江苏巡抚这个人。

两江总督遇到江苏巡抚必须要打招呼“兄弟,今儿天气好呀!”以示礼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