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解剖首例新冠肺炎遺體,你認為會不會有新發現?

家鄉寧陵


不是我認為,而是事實已經有了重要的初步發現,本來我前兩天已經回答過相關問題了,但鍾南山宣佈初步解剖發現,對臨床治療有重要的意義,還是迫不及待些將這些告訴大家。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不是首例是兩例,在此向兩位遺體損獻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病逝患者家屬致以深切哀悼,感謝您們衝破世俗偏見,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1.初步解剖的肺部發現已經指導臨床改變治療方式。

這兩例病理解剖在2月16日完成,病理己經送檢,估計全面報告將在10天后完成,但初步結果已經有指導臨床治療的意義。鍾南山院士2日18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通過遺體解剖,發現這次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的表現與SARS(2003年非典)不一樣,肺部沒有嚴重纖維化,肺泡還存在,但是炎症很厲害,還有大量的粘液,非常粘,這將導致病人的通氣不通暢。這個初步發現,可以指導臨床改變治療方式幫助病人通氣。


在這次解剖之前,我們發現病人呼吸困難,肺部CT顯示“白肺”,推測肺部有嚴重肺炎,但肺泡毀了嗎?肺功能還有嗎?等等並不知道,臨床治療上也只是依賴以往的經驗。這次結果出來,馬上有的放矢給臨床治療提供了方向和重點。

2.我們還期待什麼發現呢?

我們期待病理結果揭示病毒發病機制,病理特徵及其與臨床之間的聯繫。這段專業解釋換成通俗話是這樣:新冠病毒是怎麼侵犯人體?侵犯哪些器官?全身各個器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重症?最後致死原因是什麼?諸如此類各種疑問,期待病理報告給我們眼見為實答案。
結言:沒有不依約而來的春天,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勝利的果實便觸手可及!所有為戰疫作貢獻的人們,歷史不會忘記!




2020年2月16日凌晨,在獲得家屬同意以及法律的允許下,第一例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去世的患者遺體在武漢解剖完成,負責解剖工作由當年參與非典解剖的醫學專家劉良教授主導;並且在當天下午,第二例患者遺體也解剖完成。

預計病理報告將在10天內獲得,也就是2月26號左右。

劉良(左側)

通過對患者遺體的直接解剖而獲得的病理結果,為我們研究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的病理機制,以及將來對疾病的治療會提供很大幫助,畢竟通過外部手段進行間接分析能夠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如果沒有病理解剖,那麼人類對該種疾病就不會有全面系統的認知。

本次因新型冠狀病毒而死亡的患者已經多達一千八百多例,但直到16號之前,醫學專家們都沒有獲得一例病患遺體進行解剖,雖然也有大量患者已經痊癒出院,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已經全面瞭解了這個病毒,而對遺體進行病理解剖,將會找到很多臨床症狀上的病因。

雖然本次疾病被稱為新冠肺炎,但臨床上有些患者並沒有表現出呼吸系統的症狀,相反的倒是其它系統出現了異常,比如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等(近兩天還發現的該病毒可能會對男性的腎臟以及睪丸進行破壞)

總的來說,進行新冠肺炎遺體的解剖,會對我們更加深入瞭解疾病機制以及未來的治療帶來很大的幫助。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我是醫心雕龍,我來回答!我國解剖首例新冠肺炎遺體,你認為會不會有新發現?昨日在法律政策允許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兩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已經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完成,對於此次遺體的解剖工作,我認為可能會找到一些對付病毒的新方法。

其實在這次新冠病毒爆發之初我們就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資料,比如率先在一些重症患者的體內分離出了病原體,並且完成了基因測序及拍攝了電鏡照片,可以說非常及時,但這些工作畢竟只是在體外完成,並沒有完全窺及病毒的實質,還沒有真正做到知”彼“。

病毒侵擾人體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它的結構是一方面,對人體的組織破壞是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們最缺的就是病毒如何破壞人體方面的資料,比如我們都知道病毒首先攻擊的是人體的肺臟,但人的肺臟結構複雜,病毒到底攻擊肺臟的那一部分?這些我們還不知道,有研究表明,人體的肺泡病毒分佈量很大,但病毒是如何傷害肺泡的,這些我們也不知道!

還有,據目前掌握的數據來看,病毒攻擊的並不僅僅是肺,很多患者還出現心臟、腎臟方面的問題,這間接反映了病毒可以攻擊這些臟器的可能,但具體機制我們還不知道,只能通過這次遺體解剖找到答案。

畢竟通過遺體解剖可以掌握大量的一手資料,尤其是對人體組織破壞的過程,通過解剖可以清晰的觀察到,這裡不得不提解剖學對於醫學的重要性,從重要性上來說,解剖可以算得上是醫學之父,很多臨床上難以解決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解剖找到,目前醫學上很多的治療方案都有解剖學作為依據。

所以,我認為對新冠患者的遺體進行解剖,很有可能會找到對付病毒的新方法。


醫心雕龍


對於新型肺炎遺體進行解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這裡我想糾正一件事,到目前為止,準備的來說,是有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完成了解剖工作。

為什麼要糾正這樣一件事?

很簡單,這是對逝者及家屬的尊重,感謝他們為我們社會做出的貢獻。

當然,不學醫的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事實上,即使到了現在我們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儘管屍體解剖的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但仍未被廣大公眾所接受,我們仍然受到“人,生要全膚,死要厚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醫乃仁術,不宜刳剝”等等傳統觀念影響,屍體解剖被視為對死者的不尊。臨床上,我們就發現有一些死者在生前已經同意捐贈遺體,但是到了屆時有不少親屬就不同意,而只要有一個親屬不同意,這遺體就沒法捐贈。所以,哪怕在平時,屍檢率都是非常低的, 10%以下。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那麼強調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遺體解剖,到底會有什麼新發現嗎?

第一, 對於新冠肺炎患者的真正死因肯定是有更進一步的明確作用的。大家都知道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累及我們人體的肺部臟器,會導致病人呼吸困難,最後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但這其實只是一個相對比較籠統的解釋,對於死者到底是因為何種原因、造成何種傷害等導致的死亡,其實是需要進行屍體解剖,進行死亡分析的。

這樣解釋可能大家還不是特別清楚,我舉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臨床例子吧。比如一名脂肪肝患者因過度飲酒導致酒精中毒而死亡,這酒精中毒就是該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而脂肪肝只是他的輔助死因。

同樣道理,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發生死亡,嚴重肺炎會引起呼吸衰竭而導致病人死亡,但是會不會存在其他器官的損傷呢?目前也有報道說新冠肺炎還會引起人心臟、腎臟等部位損傷,而這些損傷都有待屍體解剖進一步明確,而且這些損傷對於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到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同樣是需要屍檢才能進一步明確的。

第二, 對進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的診斷準確率有作用。即使是現在國內水平較高,國外條件再好的醫院,仍存在10%左右的漏診率和6%以上的不符率。

沒錯,現代化的免疫檢查、CT、MRI等影像學檢查,還有肝臟穿刺、內窺鏡等活體檢查,大幅度提高了我們疾病的診斷準確率,但是這些檢查手段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們醫生可以給你找到病灶,但是有時候你會發現你問我們醫生這個病灶怎麼來,以後會怎麼發展等等,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法準備回答的。

像這次的新型肺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通過核酸檢測做不到100%篩查,而僅靠CT確診新冠病毒準確率也才76.4%。而通過屍體解剖,能夠進行一個全面的病理學檢查,對新冠肺炎會有更多的瞭解,這對提高疾病診斷準確率是肯定有提高的。

第三, 對現存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疾病的預防等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家可能覺得現在我們也都知道引起這次新型肺炎的兇手就是我們的新型冠狀病毒,但是事實上,這其實對於疾病的預防,治療還是遠遠不夠的。

新型肺炎作為一種突發的強傳染病,之前我們科學家是對它毫無研究資料的,而且對它還會不會有哪些獨特的特點,比如是否真的存在糞口途徑傳播等等,都是我們目前所不清楚的。

通過屍體解剖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新型肺炎有哪些新的特徵、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具體的發病機制是怎麼樣的以及整個疾病的病理變化過程,會對哪些臟器、組織以及細胞造成損傷;對肺損傷的具體部位、如何侵犯損傷的過程等等。而這些都會為我們醫生在下一步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病人提高重要的幫助,提高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

同時也會讓我們公眾因對新冠肺炎更加了解之後,更能坦然面對,直面新型肺炎!

當然,具體會有哪些新發現,大家很快就會知道,目前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病理已經送檢,專家也表示預計會在10天以內可以得出結論。

不過,在這裡,我還是要提醒大家一點,僅僅依靠兩例屍體解剖得出的結論往往還是有侷限性的,因為數據太少、個體還存在差異性等等。

要想真正瞭解更多的新型疾病,必須要有更多的屍體解剖數據,然後進行多方面研究,相互佐證,才能讓我們更接近真相。


醫學小偵探


最近兩天,有新聞媒體報道說我國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進行屍體解剖。可能對於非醫學人士來說,看到這個並沒有什麼感覺,只是略微覺得有點害怕。其實在醫學上,解剖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在我剛接觸醫學的時候,最先接觸的課程就是系統解剖學,自然我們也對屍體進行過解剖,不過我們接觸到的和今天所要說的解剖壓根不是一個事物。

在大學學的解剖課,主要是為了弄清楚人體構造,並不是對這些結構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而今天講到的解剖是更為細緻的研究,可以說是分子機制的。用專業的話語來說就是病理研究,而它在醫學上的意義也是比較大的,今天我來說一說關於病理解剖的一些知識。

1.為捐獻遺體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點贊:

雖然屍體解剖在醫學上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我國的一些價值觀的不同,國內很少會有人願意捐獻自己的遺體的,如果患者在生前沒有特別的要求,自己的親屬更不可能捐贈。因為在我國的傳統價值觀裡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而且也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親人在死後被人用刀子劃來劃去的,這種看法也能理解。


即使有一些患者在生前要求捐贈遺體,如果他的親屬不願意,那還是不能捐贈的,因為屍體捐贈的程序是複雜的。正是由於這些因素的存在,就使得屍體尤為珍貴。可能會有一部分喜歡思考的朋友問,既然屍體這麼少,那醫學院的屍體哪裡來的?其實主要的並不是捐贈的,有一部分是出事故沒有人認領的屍體。

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遺體的解剖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到現在,已經有2個多月了,但是我們對於一些具體的機制還是不甚瞭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多也只是假設或者推斷。目前來說,死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已經有不少了,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嗎?肺炎怎麼能致人死亡呢?這裡並不僅僅是因為肺部對於我們人類比較重要,當然了那些死亡的患者主要的起因是因為呼吸循環衰竭,但是還有一部分病人出現了別的臟器損害,比如有報道的說引起腎功能異常、加重心衰等。


如果對這些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死亡的人進行解剖,可以明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理改變和疾病對於其他臟器的影響,這些都有利於我們對這種疾病有更深的瞭解,從而能夠加快相關藥物的研製和更新治療方案。這裡面都涉及到分子機制,是需要時間來研究的,而解剖能夠讓我們快速瞭解這些。

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醫者良言


2月16日凌晨3時全國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完成,在2月16日18時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儀式完成,兩例解剖工作都是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並且是在法律政策允許下,也爭得了家屬的同意。
參與解剖工作的法醫病理學專家、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左)

首先一定要感謝兩個家庭的理解和付出,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特別的犧牲。此次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解剖工作完成後,已經成功拿到了新冠肺炎病理。

我們清楚人體是非常複雜的,雖然現在可以通過一些醫療設備進行人體器官的掃面成像等,但這種方式就像是鏡中看花一樣,很多細節無法清晰地掌握。為了做出準確的判斷,就需要進行實際觀測。最典型的例如,新冠肺炎患者肺部通過做CT發現是毛玻璃樣病變,但具體病毒是如何達到這種效果的並不清楚。


再例如病毒除了對我們的肺部有著致命危害外,對於其它器官是否有影響,這些目前都不能準確的判斷。那麼通過解剖就可以準確的判斷出病毒在人體內每分每寸的影響。例如這個病毒在肺部中是如何分佈的,它們有何“偏好”。再例如此次新冠肺炎患者表現出白細胞不高,淋巴細胞下降。但如果按照正常的病毒性感染,淋巴細胞應該升高才對。

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判斷新冠病毒是否直接殺死了淋巴細胞,還是因為直接攻擊了淋巴結等等問題。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這場對抗新冠病毒的戰役也是如此,要清楚的知道新冠病毒如何破壞我們的身體、並且主要破壞什麼器官等等問題。而解答這些問題只能通過病理解剖顯微鏡觀察的方式,僅僅是拍CT無法得知這些情況。



更準確的搞清楚新冠病毒的作用機制,就能給出相應的治療應對方案,因此說病理解剖非常的重要,此次兩例解剖的研究結果會在十天之後才能給出。



科學黑洞


什麼叫新發現?首例解剖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發現。

新冠狀病毒肆虐神州這麼久,對疫情和病理、藥理的各種研究一直在加緊進行,並且有很大進展。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因新冠狀病毒感染死亡解剖的案例可供參考。

對新冠病毒感染疫病的瞭解,似乎像一張拼圖,在科學家們的精心對接下,開始漸漸顯露出本來面目。但由於拼圖缺少病理解剖這樣一塊重要部分,就完整不起來,人類就無法真正全面瞭解這個病,從而也無法給出真正最優的應對治療方案。

這個最後的拼圖終於在2020年2月16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得以完成。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教授劉良領導的三人團隊,承擔了這次的2例解剖的重要任務。劉良講述:“我從1月22號開始不停呼籲對新冠肺炎致死的遺體解剖,但推動起來太難了。”

這次解剖的主要任務是病理取材。

就是把遺體一些可能病變組織切下來研究。

由於病毒要滅活,取下的材料要放在藥水裡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切片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看看細胞和組織結構有什麼變化。

隨後的一段時間,科學家們要對這些組織和細胞進行詳細的病毒學、病理學研究,並且與以往的一些病毒感染組織樣品進行對比分析,找到本次冠狀病毒肺炎與以往病毒感染,比如SARS感染的不同或相同之處,以找出最好的應對治療辦法。

劉良指出,過去這樣的研究至少需要一兩個月,但鑑於此次疫情的嚴重性和解決問題的迫切性,研究員人員將會日以繼夜的鑽研,力爭10天左右得出較大進展。

會不會有新發現這樣的問題,是幼稚可笑的問題。

通俗的說,對疫病遺體的病理解剖本身,就是看看這個疫病對人體組織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病人最終的致死原因是什麼。

新冠肺炎過去沒有過解剖,這次解剖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第二例,這本身就是新發現,不存在有沒有新發現的問題。

當然,只解剖2例病例,可能可以瞭解到很多新冠肺炎對人體組織的破壞,但是不可能完全弄清楚一切細節。因此今後如果再有解剖,才是有沒有新發現的問題。

結論:這次解剖看到和發現的所有情況都是新發現,將對今後防治新冠肺炎起到重要作用。

藉此機會,我們不但要感謝承擔這次任務的科學家們,還要誠摯感謝捐獻遺體的病逝者和他們的家人。這種無私的奉獻與探索,才是人類戰無不勝的根本所在。

<strong>


時空通訊


首先致敬三位逝者和逝者家屬,致敬屍檢的專家!

武大中南醫院報道了兩例肺癌手術切除的肺部HE病理圖片,回顧病史時發現手術時患者已患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但無症狀),因此是不可多得的標本:

2020-2-17 呼吸專業影響因子第一的雜誌柳葉刀呼吸病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線發表了王福生院士的論文,題為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50歲男性新冠肺炎屍檢結果。AB為肺,HE病理似可見透明膜、鉅細胞,大量炎性滲出和炎性細胞浸潤。符合ARDS。C和D為肝和心肌。

現在難點集中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但是患者還是一個接一個的離開。可能在普通人眼中,一個陌生患者的逝去,只是意味著灰色的死亡人數又加一,跟確診人數的增加一樣,只是一個數字,頂多只會讓自己“哦”一聲。

但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可能是塌了一片天。而對於醫護人員,那是一個生命的離去,是階段性失敗。新冠肺炎特別是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浸透著醫生殫精竭慮所耗的心血,護士們每天數小時甚至每次十餘個小時(白夜班倒)不間斷的高強度工作。他們還要冒著無處不在的感染風險。全國醫務人員已經確診新冠肺炎3000餘例,九成在湖北。在如此辛勞和冒個人風險之下,仍無法力挽狂瀾,甚至病毒已經轉陰或臨床症狀已經開始好轉時,病情又急轉直下最終宣告不治,這是一種何等的挫敗、無力和不甘。

我們需要對機體、病毒、疾病、病毒和機體相互作用機制瞭解和掌握更多,發明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開發更多更有效的治療藥物,最終打敗病魔。我們醫護人員不想在每個患者身上都要經歷這種挫敗、無力和不甘,患者家屬更不想。

目前公佈的三例都是肺HE染色圖片,2例手術標本一例屍檢。病毒感染引起肺內病變分成不同時期,因此三例病理有所差異,可能正好反映了不同時期疾病的不同形態,背後隱藏的個體差異,以及不同的併發症、合併症帶來的影響。

第三例肺內主要是典型的急性肺泡損傷即DAD,對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

它可能反映了疾病早期階段,這在其他病毒性如流感病毒肺炎中也非常常見。湖北金銀潭解剖的兩例HE染色下肺部病理特徵都是比較典型的病毒後感染,呈現炎症—增殖—纖維化多種表現並存的複雜局面。像第一例有多核鉅細胞和細胞內的病毒包涵體,它不僅可以見於鉅細胞病毒感染,其他病毒,包括SARS冠狀病毒同樣也可以引起。第二例除了肺泡腔內炎性滲出之外,增生和纖維化更多一點,肺間質纖維增生,內有成纖維細胞灶(fibroblast foci)存在,提示纖維反應的激活。這種成纖維細胞灶分佈在間質內,不像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纖維細胞灶靠表層一些,更吻合病毒感染後新形成的纖維增生。

由於肺間質增厚,相當於肺泡變厚變硬,就像一個氣球變成塑料球,吹不動還很費勁,可能導致臨床上人機不協調、氣道壓高或潮氣量不足、彌散功能下降,通過病理生理改變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不利於患者的預後。

假如第二例的繼發性纖維化更重,就完全有可能是繼發纖維化是患者重要死因、導致患者的離世。

如此一來,繼發纖維化可能是一部分患者在中後期疾病加重或不治的原因。他她可能扛過了第一波病毒的進攻,但在抗擊外敵過程中自己內部也形成高風險事件,導致嚴重後果,就好比一個國家為了打仗大印特印鈔票,仗打贏了經濟也崩潰了。為了避免纖維化的形成和後果,對抗纖維化就有可能是一部分患者中後期治療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並且這些纖維化不一定會很快吸收完全,好轉出院時肺內有可能會存留一些纖維化病灶,這時候可能就需要考慮短期服用一些抗纖維化藥物。第二例的HE病理也讓我們確信,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疾病過程中的確可能形成肺一定程度的纖維化改變。那麼如果患者胸部CT發現比較明顯的纖維化跡象(比如纖維條索伴有牽拉性支氣管擴張),這完全有可能作為抗纖維化治療的指徵。從這樣一個例子,就能看出病理對疾病判斷、臨床—影像聯繫和臨床治療,都有可能發揮重要意義。

HE染色只是最初步的病理檢查方法。

我們需要進一步的病理檢測提供更多信息。比如檢測肺內的病毒,可以核酸原位雜交法直接檢測肺內病毒,也可以用新開發的針對病毒成分的抗體進行病毒抗原的免疫學檢測。比如觀察病毒感染灶內免疫細胞數量和分佈有何特點,可以採用免疫熒光法或免疫組織化學法對組織切片進行染色,或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後再用激光掃描細胞儀(laser scanning cytometry)進行定量計數分析。

新型通過體內Spike蛋白與ACE2蛋白結合,從而入侵上皮細胞。但在相同防護條件下同樣暴露在新冠病毒中的醫務人員,有的人不染病,有的染病甚至離世,那麼有沒有可能病者或逝者的肺上皮細胞表達ACE2特別高,特別方便病毒入侵?

這問題對於病毒、疾病和病毒與人體作用機制的認識非常重要。從預防醫學角度,假設人與人ACE2表達水平有別,而這又會導致一些人不容易感染冠狀病毒,一些人容易感染(就像乙醛/乙醇脫氫酶影響人的酒量),那麼針對普通人群,有可能抽個血檢測一下ACE2基因表達水平,就能夠斷定他她是否易感人群,提前採取不同的預防策略和措施。同時一個關鍵性蛋白的表達與致病的關係,對於藥物開發同樣非常重要。比如有爭論ACE受體拮抗劑能否抑制病毒入侵上皮細胞。如果能總結若干例屍檢肺內ACE2的表達和分佈,就有可能幫助明確ACE2是否可以作為很好的靶點。如果不是,藥物開發人員就沒有必要把這個靶點當寶貝,在它上面空耗時間精力和金錢。

除了上述組織病理和分子病理觀察外,還可以進行超微病理觀察,即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細胞和亞細胞結構。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在微米級別,而電子顯微鏡是納米級別。這樣就能夠在更細微的層面,全面瞭解病毒入侵導致組織細胞損傷的形態變化,進而推測其病理生理機制。這同樣有可能為確定患者治療重心和藥物開發提供一些旁證。

HE染色只是個開頭。完成所有以上這些工作,都需要不少時間。

耐心等待吧。就算最後所有結果都出來,沒有能夠提供多少核心信息,或者病理跟SARS完全相同,那也是全新病毒的全新發現。此外這還只是肺的結果,人體那麼多器官病理改變為何,是否可以導致患者死亡,其各自的病理改變和機制為何,對臨床診療又有哪些提示意義?

我們不應該以固有眼光看事情,17年後的今天,我們的技術手段更為先進,我們對疾病和病毒與機體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分子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為疾病本質的認識提供了更先進的武器。結構生物學和分子藥學的發展、高通量平臺的建立建設,也讓治療藥物的開發更加省時省力,高效快捷。同時,臨床診療手段和技術水平也不知道進步了多少,比如ECMO的使用,有創通氣時PEEP的滴定,呼吸機參數和模式的優化。臨床上這些診療技術和藥物的進步,常常有賴於基礎科學的進展,以及對疾病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包括病理學表現和機制。病理學科本身也在飛速發展。

由此可見,同樣是屍檢,今天新冠肺炎的屍檢很可能比十七年前SARS的屍檢能夠挖掘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更能從基礎機制和臨床應用兩個主要方面,促進對疾病的認識和臨床診治,從而在這一個角落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

如果有人憑這個病毒跟SARS親緣性極高,就認為它跟SARS的病理一定一模一樣,這是想當然。如果因為屍檢全部結果出來的確如此,好像什麼名堂都沒有幹出來,而對屍檢冷嘲熱諷,藉以顯示自己的全知全能,那更是跟科學的態度南轅北轍,只能顯示自己的無知無能。

科學絕不是想當然。而有時候證明一種方法的失敗,或者一條路走不通,對科學同樣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如此一來,人類從此就可以繼續探索別的更有希望的道路和未知領域,沒有必要在這個岔路上繼續白白耗費精力和金錢。一個例子是心臟幹細胞修復心臟,連同心臟幹細胞本身的存在都被最終徹底證偽,人類從此就沒有必要在不存在的東西上面傾注希望。

病理報告上常常有大段的描述性文字,病理診斷有時也只能給出一個描述性診斷,而不是具體的什麼什麼病。

這個不假。但是絕不能因此僅僅把病理學理解為描述性的科學,認為它可有可無,忽視它的重要性。恰恰相反,病理學既是現象和特徵的描述,同時病理學的更重要任務是闡明這些現象和特徵背後的機制,從根本上為醫學服務。

我很喜歡病理學,以前在呼吸內科輪轉的時候也常常需要跟肺癌、間質性肺疾病等高度依賴病理學的病種打交道,但仍然對病理重視不夠,知道的不夠多。這是我利用業餘時間翻譯臨床病理書稿最大的反思和體會。

期待後面能有更多有價值的發現。中南醫院這兩例病理結果的獲得非常偶然,在確診新冠肺炎之前做的肺切除手術,這種標本可遇不可求。

而且患者當時沒有症狀,病理也不一定典型。希望更多逝者家屬能夠理解屍檢的重要性,把對家人的愛,以及無盡的遺憾和不甘,昇華成為大愛,為還在跟疾病苦苦搏鬥的其他患者、醫務人員,提供一個通過屍檢更加了解疾病和病毒的機會,從而提高更多人生還的希望,也讓人類徹底攻克這種疾病以及其罪魁禍首——冠狀病毒,提供一些幫助。如此而來,親屬去世之後能夠以屍檢的方式實現大善,為科學之真貢獻力量,這或許是對逝去的親屬一種最好的告慰和紀念方式。

真誠希望所有人的所有善意和努力,能夠多挽救哪怕是一個人的生命。


一枚心內科醫生


大家好,我是一名主治醫生,致力於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解醫學知識,想了解更多醫學知識,請關注我,如有疑問,歡迎留言,有問必答

可以肯定是一定會有新的發現,病理解剖是診斷疾病的金標準,舉個例子我們診斷肺癌,我們在肺部CT上發現了一個白色的團塊,醫生給的報告是:肺部佔位,肺癌可能,那怎麼去確診呢?必須把這個白色的團塊取出來做病理檢查,病理檢查發現符合肺癌細胞的特徵,就可以確診了。

病理解剖會有什麼新發現呢?

一、認識病毒在體內的分佈

目前臨床上確診新冠肺炎主要是取咽拭子或者重症患者的肺部灌液樣本,現在新的研究在糞便發現了病毒,那麼該病毒在腸道分佈的情況如何,或者在其他臟器是否還有分佈,都需要等待病理的結果。

二、明確機體的病理改變

雖然死亡人數已經接近2000人,但該疾病的治療方案沒有統一的標準,其實是源於對疾病的致病機理尚不清楚,比如患者的肺CT發現了毛玻璃樣的改變,那這個毛玻璃改變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夠講的清楚,另外該疾病對心臟、腎臟、腸道都有損害,那造成了什麼樣損害,損害程度又如何?這些都需要取到這些器官的病理標本,才能明確。

瞭解各個臟器的病理改變以後,醫生就能根據病理改變的結果給予更科學的治療,比如目前很多患者的血常規表現:白細胞不高,淋巴細胞下降,按照常理來說,病毒感染應該是淋巴細胞增高,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病毒直接攻擊了淋巴細胞嗎?還是病毒把生產淋巴細胞的工廠,淋巴結破壞了,不同原因,我們的治療方案會不一樣。前者我們可以採用採用促進的方式,後者只能增援了。

據說劉良教教授介紹,病理結果一般需要10天出結果,需要對病理切邊進行染色處理,再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才能得到結果。

最後,需要特別特別感謝自願遺體捐獻的人及家屬,是你們對人類認識新冠肺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後續病人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歷史不會忘記你們,人們也不會忘記你們,你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歡迎大家關注、轉發,如果有幫助,就幫我點個贊,謝謝大家支持。


劉醫生的科普課堂


冒這麼大風險卻解剖新型冠狀病毒遺體,肯定是有重大研究意義的,也必將會有至關重要的發現。要不然,不僅對不起法醫的所冒的風險,也對不起死者本人以及家屬。在我國,講究的是入土為安,死後不希望再被擺弄。而首例冠狀肺炎死者家屬同意死者被解剖,肯定是覺得這樣做有意義,對整個冠狀病毒的防疫有意義。


我們目前對於冠狀病毒的瞭解還十分淺顯,基本處於臨床表現。比如得了這個病毒後會發熱、咳嗽、咽痛、呼吸困難、肺部出現炎症、纖維化等症狀,但這些症狀都是宏觀的,達不到細胞層面。我們身體感染冠狀病毒後,病毒如何導致細胞損傷,機體又發生了那些抵禦,我們在細胞水平無從得知。而解剖後,這些第一手資料都可以得到。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切片分析,從細胞層面瞭解病變組織的情況,明確宏觀症狀和圍觀毒理的關係。從而為特效藥物篩選、病毒的治療提供指導性意見。


而且,我們還可以知道病毒除了感染肺部意外,還會導致那些器官受損,從而推斷出來患者發病的整個過程,弄清引起患者死亡的因素。這些細節可是幫助後續重症患者治療的寶貴經驗!

其實解剖這種傳染性患者的遺體是十分危險的,醫生面臨了很大的感染風險。因為遺體體內存在病毒,而解剖的過程勢必會碰觸這些病毒,所以法醫必須要做好防護措施,保證自己的安全。另外,取走的樣品是帶有病毒的,所以樣品必須在福爾馬林中浸泡大概10天才行。因此,10天之後,毒理學家才會加緊對腳本分析,希望造出數據,未肺炎治療提供寶貴的指導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