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佛祖,是不是说明当时印度人和中国人有交流呢?

核对无误


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生于公元前566年,大概就是春秋时代周灵王6年,比老子小5岁,比孔子大15岁。

他死于公元前486年,这一年孔子在卫国,老子坐青牛一路去函谷关。七年后孔子去世。十五年后老子去世。

释加牟尼是双子座或双鱼座,他悟道这期间,孔子正在立志读书、娶了媳妇、开始上班、学礼于老子、楚灭陈。

老子双鱼座,孔子天枰座。

弱弱的问一下,那时候印度到山东通上高铁了🚅没?

也许,如果当时有5G网络,孔子一定会跟释加牟尼联系一下的。

他俩也有可能互相拍个抖音,交个朋友。至于提问中的问题,那阵子印度还处于婆罗门教状态,佛教才发芽,时间对不上,或者,别弄成孔子,换个别人也可以。



终南高扬


我们现在见到的《列子》,是西汉刘向整理之后的版本。

《列子》一书通篇没有佛祖这个字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是因为这么一段对话: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这段对话里提到了“西方之人,有圣者焉!”西汉刘向的那个年代,已经和印度有所交流了。可能就是这个“西方之人”,被人理解成为了佛祖。这也只能证明是刘向那个年代,并不能证明孔子那个年代就有交流。

佛祖这个字眼出现很晚,当时是叫释迦摩尼。释迦摩尼的思想有很大一块儿讲的就是“无为”。

大众部提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空无边处无为、识无边处无为、无所有处无为、非想非非想无为、缘起支性无为、圣道支性无为”九种无为。

说一切有部提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三种无为。

唯识宗提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六种无为。

光看名词就有这么多,显得很深奥的样子。再看“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这句,不就是老子的“无为”吗?给人的感觉就是从佛教的“无为”中提取了一部分似的。

所以佛教就有种说法,说老子是释迦摩尼的第一迦叶尊者,说孔子是佛教的儒童菩萨。

乍一看好象有点道理,可是经不起推敲。

第一,释迦摩尼传道的时候,佛教还不成气候。那时候印度和中国的交流也不全是佛教的思想。

第二,前面提到的那些“无为”,都是在释迦摩尼死后很多年之后才形成的。

第三,佛教刚传来的时候,只是借用了道家“无为”这个词汇进行翻译而已。佛教的这个“无为”和道家的“无为”,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

最后再说下“西方之人”。

对于印度,在《史记》中称为“贤豆”,唐朝普遍称呼“天竺”。在中国的古文献中大多称作身毒、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基本上都是同音的不同翻译。

不会使用“西方”来称呼印度的。“西方”主要还是指我们中国境内的西方。

所以这段对话,孔子所说的“西方之人”就是指老子。

现在很流行中国文明西来说,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多少年了我们都说孙子长得像爷爷,有些人却非要说爷爷长得像孙子!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谁说孔子说的“西方的圣人”说的是释迦?基督教还说是耶稣了,说这话就不带脑子。

看看原著: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前边不看,看看后边,三皇、五帝、三王被否定后,商太宰问:“谁是圣人?”孔子说:“【西方有一位圣人,他崇尚不治理国家而国家不乱,不说话而使人自然信服,不教化而政令自然实行,伟大而宽广啊,百姓不知怎么称赞他才好。我怀疑他是圣人,不知道真的是圣人呢?真的不是圣人呢?】”。

1.西方,什么是西方?是释迦的天竺么?是更远的以色列么?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古籍提到了“西方”,如:《国语》有“西方之书”,《诗经》有“西方之人”,《庄子·让王篇》载:“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日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日:‘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楚辞·离骚》有“朝发轫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极” ,《楚辞·远游》有“凤皇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西方”“西极”“西域”皆是指周地。”西皇”也指华夏的神,姜亮夫校注:“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 少皞 即西皇。”看地理位置,商太宰所在宋国的西方是郑国,郑国之西就是周地。可见,西方指的不是天竺或以色列,而是周地。

2.“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不治、不言、不化”说的是释迦么?前两个可以是,“不化”显然不是,佛教徒张嘴闭嘴“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化”,这显然不是释迦。

3.《冲虚经》是道家经典,会不会有一个章节宣扬佛教?佛教诸经典有没有宣扬儒道的?没有,除贬低中国圣人的伪经提到了中国圣贤,其他没有。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所谓“列子在《冲虚经·仲尼篇》称赞释迦(耶稣)”不过是佛教徒(十字教徒穿凿附会的自夸之语,列子在这一段要赞扬的是道家的鼻祖老子。

1.老子曾担任周王室“柱下”之职,据典籍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2.老子做到了“不治、不言、不化”;3.列子是道家之人,自然会赞扬道家鼻祖。


请改叫我大魔王


请允许我把《列子-仲尼篇》的原文摘录一下。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列子》仲尼篇


(佛祖)

这段话什么意思?宋国的太宰(相当于宰相)接见孔子,问孔子谁是圣人。

孔子否定了自己是圣人,又接下来否定了三皇五帝,最后说西方有圣人,佛祖就是圣人。

一般认为生活在是西元前第一个千年中期的人,但是具体哪年出生,还有很大争议。

孔子有没有可能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呢?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早的一种说法来自《山海经》,山海经上提到过一个“天毒之国”,据伯益解释说就是天竺国。

而伯益是生活在禹的时代的人,如果伯益真的将《山海经》中的“偎人而爱人”解释成“如来大慈之训”,那说明佛教在禹的时期就传入中国了。

那孔夫子知道佛佗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孔子)

老子也说过一句话:“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

据说老子的师父叫释迦文,明显是个佛教人士,《西升经》和《万善同旧集》中都有关于老子师父九牛二虎之力记载。

如果说禹那个时期佛就已经被中国人知道不太可信,那周代国人知道佛的存在就有一定的可性度了。

《周书异记》中说佛佗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昭王的史官苏由曾对昭王说“有大圣人生于西方”,这个大圣人当指佛佗。

佛教的《起世界经》上说:“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此经存疑,可能系伪经,待考证)

在佛教密宗里,也有佛佗到中国传法的记载。佛佗有四万八千化身,佛的大神通是无法想像的。


(敦煌壁画中的佛祖与老子、孔子)

抛开佛经和山海经的记载不谈,咱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当时中国和印度之间没有来往。

我举一个例子,原始人既然能够跨越万水千山,从非洲来到亚洲,又从亚洲去到美洲,凭什么那么肯定周朝时期印度人不能来到中国?

如果有人能回答我这个问题,我接受孔子不知道佛佗的存在,一切都是列子编的,包括列子本人也是后人编的。

否则,我相信佛的大神通,我相信老子和孔子都知道佛的存在,否则他们不会认为“西方有圣人”。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释迦牟尼也就是乔达摩悉达多,他的年纪也就是比孔子大个十来岁。孔子不太可能认识他。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孔子要是从山东走到印度,估计十年的时间都不见得能过去。佛经里也从来没有提过印度人来过中国。怎么交流?写信?没人送!打电话?拍电报?没信号啊!

史料记载,佛教应该是两汉时期传入我国。这时,如来佛已经五六百岁了。他的弟子不远万里,跑到了中国来传经。

公元68年,汉明帝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命名,称为白马寺。


雪夜de惊鸿


在《列子仲尼篇》中原文是这样的: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我们知道在儒家的观念中,对于尧舜以及文、武、周公,那是特别推崇的,所以儒家思想又称作祖述尧舜之说,认为尧、舜以及文、武、周公等都是圣人。但在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商太宰的提问,孔子并没有真正对他们持肯定态度。唯一可能的称得上圣人的只有那位西方的圣人,但孔子也表明自己只是怀疑他为圣人,并不确定其是不是真的圣人。

对此特别又重新翻阅了一遍南怀瑾先生讲述的《列子臆说》,对于这一段的解答:

先生也说孔子对于那位西方圣人的描述,的确是佛的境界,但究竟是不是真的是指我们现在佛教的教主释迦摩尼呢?这个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就是指释迦摩尼佛本人,所以就产生了许多争论,佛教自然认为就是指佛,基督教认为是指耶稣,这暂且不论。

而学道教的人又认为是指老子,理由是老子当时在周天子所在的洛阳一带任职,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孔子所在鲁国的西边,并且后来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因而称作西方圣人也不为过。并且孔子还曾经向他学习过,说起来还算是他的弟子,并且对他非常推崇,并对弟子们说过:

“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但在列子中所描述的这位西方圣人究竟是指谁呢?当真是指老子吗?显然也是不见得的,因为孔子是亲自见过老子本人的,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当真是指老子,他大可以直接说:“吾所见老子者,或可称之为圣”,并不需要另外再说出一个西方圣人,让人们来猜测,可见这位西方圣人必定是来自传说之中,孔子本人并没有亲自见过,只是有所听闻罢了。

那么,孔子口中的这位西方圣人就是指释迦摩尼本人了吗?这当然也是有疑问的,且不说佛所在的天竺国距离孔子所活动的地方千万里之遥,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信息所能传达的范围是何其有限,并且释迦摩尼与孔子大致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事迹在几十年之内,传遍春秋时代的各个国家,也是不怎么现实的。

再说在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念里面,所谓的九州万国仅仅是局限在我们中原地带的这一片范围的,至于当时的西域等各国,由于地域跨度的遥远,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观念里。有的只是戎、狄、蛮、夷,处在我们中原以外的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但他们都是没有文化,野蛮的代名词,没有谁认为他们中间存在圣人。直到战国时代的阴阳家才提出九州之外另有万国的世界观念。

所以,孔子口中的那位西方圣人,所描述的的确是佛境界,但绝对不大可能是指释迦摩尼本人,因为那样的说法也太牵强了。但究竟是指谁呢?我想大概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吧,如庄子中的姑射仙子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正来历,所以孔子才会说“疑其为圣”,不能持肯定态度,因为谁也没有真正见过。

事实上,孔子本人才是真正的圣人,所以才不会确切的指明、肯定谁是圣人,孟子曾言“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可见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中,虽然圣贤无数,但还没有能比得上孔子者,所以古人又有“世无仲尼,万古如长夜”之说。


灵台主人


我等看剧皆非剧中人,又何必因为剧情而喜怒哀乐,不是孔子就不要替孔子回答,圣人是谁并不重要因为从古到今圣人也并不是只有一个人,尊敬崇拜圣人那就不要挑挑拣拣,去排位高低,从古到今神奇的事情层出不穷,预言也是有假有真,只能说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皆为同一时期的圣人他们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是必然也会有所感应,每个时代都有他们自己的真理和风格所以儒释道细品其教理共同之处不胜枚举,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就好比往前五百年任何国家都不会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汽车飞机、而我们这个时代人人都见过用过,圣人也是如此有些时候并不一定看见听说才会去认为,而是一种感觉,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过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曾经好奇可能遥远的他国必然有一个与我相同的人存在,有些时候也可以预言一下发生的事情,所以圣人必然智慧超群一些东西是我们不能企及的,那也自然没有能力为圣人辩解和决定,有些时候心有灵犀即便未曾谋面也会倾慕彼此,我想如果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可以见面那他们绝对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必然会同为知己如孔老相见一般相互学习,这是圣人之情怀,我们凡夫有何本事指指点点岂不是如跳梁小丑一般让人发笑,给圣人厌恶?


不知道12333444


哈哈哈哈哈。说一个西方有圣人,基督教的进来说是在说耶稣基督,佛教的进来说是释迦摩尼,我们道家的人,或者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没有你们印度文化的那么强大,或者说没有你们西方耶稣基督那么全知全能,我们中华民族的人,他很正常,他即使有些神通,但是也绝对不会知道那么远的事情,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是根据客观规律推算出来的,并不是说我直接就和你们有过啥交流。

也就是说,你们佛教的也别跳弹了,你们耶稣基督的也别跳弹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人,说的西方,那就是去其地不远,言之所知,指之即知的人,纵观那个时候,纵观列子身份,也只有一个西出函谷的老子了。


破云晓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一是《列子仲尼篇》所说西方圣人是否指释达多。二是列子成书之时中印是否已经有人员交流。先来个简答:前者不是指释达多,而是指释达多的尊师--大名鼎鼎道家鼻祖老子。后者可以肯定列子成书之时,中印已经存在人员交流。然再将前后两者详释:

一、列子仲尼篇的西方圣人是指谁

解决这个的关键有二:一是要知道孔子的原话完整是怎样讲的。二是要对孔子所处的春秋诸子百家有个大概的认识。


原文孔子原话是这样的……《列子·仲尼篇》: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哉?”(商,就是宋国,在周朝,宋国都城在商丘,所以古书中,有把宋国写成商的,太宰,古代官名。这句话就是说,宋国的太宰看见孔子,就问他:孔丘先生,您是圣人吗?)

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孔子说:“圣人?我可不敢当,不过呢,我还算博学多识吧。”)

接下来,宋国太宰问谁可以为圣人?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这个白话是:孔子回答说:在宋国的西方(东周的国都在洛邑,正好是位于宋国都商丘的西方,而老子就是东周的皇家图书馆馆长)有位圣人,他的主张是,无需治理的举措(即大家熟知道德经的无为而治),但是国家却可以井然有序(无为而无不为),不发表言论,不人为表现,但是可以得到拥护信任(不言而善应),不用规条来束缚教化,但是教化却在潜移默化之中,自然地盛行(道德经的行不言之教),群众无法用语言表达对他的赞美。这个明明是在说自己的半个老师老子了,因为史料上孔子曾求学老子,并把老师誉为:云中之龙!所以知息原话,又读过于诸子百家经典中占重要地位的道德经,就很容易解决了此疑问。


二、列子成书时中印是否已经有人员交流

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证明此时中印已经有人员交流。一方面由于列子一书成书始于战国而于西汉定型。战国之时有另一本地理鸿篇巨著--《山海经》,书中就介绍过有一个国度叫身毒,又叫天竺,这个就是印度了。

另一方面有道家经典:《老子化胡经》讲当年大耳老子看出周室衰微已成定局,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素知老子是大智慧者,便求其传道法,老君写下五千言后,西去化胡为佛,教化年轻的释达多成为释伽牟利如来南无阿弥陀佛。

老子化胡最有力的支持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神话巨著《西游记》了,书中多次提及混元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即可老子当年化胡为佛的故事,其中之一是:金兜山一役,老君青牛偷得金钢琢下凡作乱,捉了唐僧,孙大圣请出满天神佛助战,还是被青牛以金钢琢秒了家伙。请如来出山,其也不敢惹尊师的座骑,给了佛门看家法宝金砃砂助大圣,还是被秒…后猴王上三十三天离狠天兜率宫找老君出手,老君逐说出此厉害法宝金钢琢之来历:当年其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路途妖障强且众多,幸好以金钢琢护身,才得以功成。以上两大经典均显示:东周之时,中印是已经有人员交往了。好的,题主所问就回应于此。


洪范书斋


你说的那是列子仲尼篇第三部分,原话是: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闲,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 。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这里的圣人是无为而治的老子,而不是释迦摩尼,最简单的证据就是,洛阳白马寺,那是中国佛教祖庭,代表最早进入中国的佛教传教士,并被当时的人称为浮屠教,时间是在两汉时期,孔子又不是先知,怎么可能知道五百年以后的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