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前面我們分別解析了王羲之行書用筆中,骨法、切筆、尖鋒、萬毫齊力等筆法細節。在普遍只注重字形描摹的當下,對這些深入的細節研習,其實正是日後判斷書法高下的關鍵之處。


今天,我們繼續探討“牽絲引帶”,當大部分人習慣提筆作細線銜接之時,恰恰相反,我們可以看到,王羲之卻不是這樣的,他的勢大力沉,在這些地方彰顯——


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王羲之行書筆法

公開課系列之五


#5

實筆連綿


王羲之行書尺牘中,時見字間連綿的形態,上字與下字銜接時多出實筆,上筆末筆出鋒時並不驟然抽鋒輕提,而是保持著筆毫整體運行的穩定性和統一性,在不經過明顯輕重轉換的情況下,直接過渡到下字的起筆入鋒。


也就是說,上字的末筆出鋒與下字的起筆入鋒一體渾成,線型一以貫之,筆觸均勻,不出現獨立於實在筆畫之外的中介型牽絲


注意:這種連綿技巧的特點是最大限度地淡化字與字銜接時的突轉意味,如流水般節奏同一地自然過渡。


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快雪時晴帖》的“果為”、《憂懸帖》的“旨遣”、《頻有哀禍帖》的“能自”、《喪亂帖》的“痛貫”諸字的連綿屬於秦小篆般超穩定節奏和線型的字例。


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得示帖》的“未佳”、“日出”,《二謝帖》的“比面”,《姨母帖》的“奈何”諸字的連綿於銜接處微含“提—頓”的輕重變化,頗有“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意味。


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何如帖》的“明日”、《喪亂帖》的“深奈何”諸字連綿時採用了弧線拋送過程中逐漸提速加力的特殊處理手法,前者微隱而後者顯豁,變化之妙,不可思議。


如果說行書史上尚有人差堪與王羲之鼎足而三的話,那麼,佔據那另外兩腳位置的應該非王獻之與顏真卿莫屬了!


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王獻之《二十九日帖》左、《鴨頭丸帖》右

王羲之實錘“牽絲”,不作細筆,原來字字之間是如此相連的......

顏真卿《祭侄文稿》


細繹王獻之《二十九日帖》、《鴨頭丸帖》,顏真卿《祭侄文稿》諸作字間連綿之例,出以實筆的情況也是居多的,可見這種連綿技巧在行書史上黃金時代的統治性。(待續)


【王羲之行書筆法公開課】

01、王羲之“骨法用筆”,誰與爭鋒?

02、王羲之的“切筆”,不是誰都能學到的!

03、王羲之的“尖鋒”筆法,已被蘭亭世俗化

04、王羲之的“萬毫齊力”筆法,小王亦是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