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畫像那麼粗糙,為何能抓到逃犯?看第一句話,想跑也難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按圖索驥”,說的是伯樂的兒子憑藉著圖上畫出來的樣子,去尋找一匹真正的好馬,結果找到的卻是一隻癩蛤蟆,還非常高興地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後來這就成為了一個著名的笑話,用來嘲笑那一些墨守成規的人。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的話,這個故事反映出來的其實是古代畫畫不重現實形象只重意境的問題,連找馬都找不到,何況是人呢?然而有時候又必須憑藉畫像去找人,那就是通過通緝令來抓捕逃犯的時候,就必須通過這麼一種方式,並且往往還能夠成功地抓到逃犯,這是為何呢?要知道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古代通緝令上關於逃犯的畫像是那麼粗糙,古人們究竟是怎麼通過這個通緝令,來判斷逃犯身份的呢?這裡的原因其實很複雜,通緝令只是一種主要形式而不是最為根本的方式:


古代通緝令畫像那麼粗糙,為何能抓到逃犯?看第一句話,想跑也難

首先是因為古代的社會流動性很低,人們的生活圈子就那麼大,平時就是圍繞著家裡那麼幾畝地操持,生活半徑就是兩三個村子,偶爾去一趟縣城,村裡鎮裡小縣城的人們都是相互認識的,如果有陌生人到了這個地界,一下子就會辨認出身份,很難藏匿其間。

其次是因為古代出行需要一個叫做“路引”的東西,這是由官府開具的一個身份憑證,首先推出這個規定的人是主持了商鞅變法的商鞅,他後來亡命出逃但是因為這個憑證,而無法成功在旅館中住宿,也不能通過邊境跑出秦國,最終被車裂而亡。


古代通緝令畫像那麼粗糙,為何能抓到逃犯?看第一句話,想跑也難

再次就是通緝令的畫像本身了,這個上面的畫像雖然確實很粗糙,無法與本人的形象百分百還原,但是這個犯人的主要體徵都會體現在其中,如禿頭、大盤臉、三角眼、蒜頭鼻、獅子嘴、招風耳等等,所以看到的人們其實並不是根據畫像所表現出來的形象去判斷逃犯,而是根據所有的這些外形特徵去判斷。

最後就是通緝令上的文字了,不僅標明瞭犯人的籍貫、姓名、所犯罪行等等,尤其是看到第一句話,那犯人就更是想跑也難了,因為第一句話往往是“如有提供線索者,賞銀百兩;若是成功生擒者,賞銀千兩”,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就能夠很有效地調動起民眾的積極性,讓犯人陷入四面楚歌的危機之中。對此,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