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说李世民仁慈,他不杀开国功臣究竟是真的仁慈,还是另有原因?

老兵历史怪谈


历史上的功臣死于帝王之手不在少数,大清洗功臣的人有刘邦,朱元璋,都是从最底层做起的皇帝,他们清洗功臣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中央集权,巩固朝廷政权,为子孙执政扫清障碍,减少威胁。

多数开国皇帝对功巨都会善待,只是利用其它手段把兵权收回。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开国皇帝,李世民年轻,多年领军征战可以驾驭谋臣武将手法很高明,知人善用,善于挖掘人才,能让将领忠诚于他。李世民的出身和性格以及功臣们的出身也有一定的关联。

1、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例,来自关陇集团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长孙无忌北魏后裔、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同宗同族,杜如晦名门杜家,房玄龄、李靖官宦世家,魏征书香门第等都有来头。来自关陇世家、武德旧臣、太子余党,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这些势力都在支持他,李世民能够很好的驾驭平衡各方势力。

2、年轻就是优势,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才二十多岁,多年领军四处征讨,为唐朝开疆阔土,征服各方势力,唐初江山有一多半是李世民打下的,军中威望很高。玄武门事件给他留下阴影,不想再背杀戮骂名。

很多功臣年龄都比他大,或许会死于它前面,他完全有驾驭功臣的能力。刘邦做上皇位已 四十五岁,他要为自己和后代考虑,韩信让他已经深深感到威胁,才上演了多次夺取兵权,铲除异姓王才是开始。朱元璋的年龄更大一些,已经六十多岁,以胡惟庸、蓝玉案连杀3万多人,巩固皇位收取兵权,为年幼的朱允炆扫清障碍。

3、功臣只要不犯大罪,即可幸免能善终,侯君集的功绩跟李靖、尉迟敬德可以相提并论,其参与了太子李承乾上位,以谋反罪被杀。

对魏征在病重时隔几日带领礼物去看望,非常宠爱,并且把心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魏征死后还为他立碑写碑文留念。自己还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留下千古名言。魏征死去不久李世民态度大变,事因推荐的杜正伦因犯事辞官,侯君集跟他关系密交,又把密文奏章拿给史官褚遂良看以示青史留名,三件事引起李世民越想越气,一怒之下手诏撤回赐婚,派人砸倒魏征的墓碑,把碑文全部抹去。张亮的结局也不算好,多数功臣得以善终。

魏征剧照

总体来说,李世民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心胸开阔,善纳贤才,整个家族是官宦世家,掌握着一方霸权,多年征战历练的善于驾驭人臣。年龄轻,又得到多方势力支持,有能力压住这些功臣,和他共事的多数功臣都能善终,给后世留下了美名。


五六居河西


在古代的历史当中,但凡提到开国皇帝,大家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么一个词“兔死狗烹”,所以历史当中没有对功臣们痛下杀手的皇帝,就成了大多数人心目当中的好皇帝,比如说李世民,但是他不杀开国功臣,当真只是因为仁慈吗?还是另有原因?

说实话整个大唐江山几乎都是依靠李世民的实力打下来的,不论是李渊还是李建成,都很好的打了一波酱油,等桃子成熟之后,直接拿手摘了桃子。

也不管李世民愿意不愿意,所以李世民不开心了,直接发动了玄武门来搞了一把事情。

还别说这一次的搞事情直接让李世民夺得大权,从此以后李渊就退居二线了,然后李世民也得偿所愿,成功的坐上了大唐天子的宝座。

说实话如果李世民没有经历过玄武门这件事,或许在大唐稳定后,有很大的几率对这些曾经跟随自己的功臣们下黑手。

毕竟打天下跟坐天下是两嘛事,这些跟随自己的功臣们都是一些惹是生非的好手,如果不控制好,很容易给大唐留下无数的后患。

但是在玄武门的事件当中,李世民明白了一个道理,哪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说实话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属于走投无路的地步。

能发动玄武门事件,也是最后自我抢救一下,反正在李世民的眼中,自己还可以再抢救一下,万一成功了呢?

等到自己真正的要对兄弟和父亲反抗的时候,才发现以前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都是自己最大的助力,虽然他们不能在明面上帮助自己。

可是私底下放放水还是问题不大的,为什么当时的李建成会被李世民一箭射死,难道说整个皇宫没有一个守卫了吗?还是说城墙上面的人都是摆设。

说白了就是这些人也希望李世民能走到最后,毕竟大家都是跟着他混得,谁知道以后李渊跟李建成会不会在稳定了之后,把这些打江山的老人全部给替换掉。

虽说这些上位者都是很靠谱,但是自己这些人跟李世民相对来说熟一些,说白了就是人脉的问题。

可以说在这一刻李世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人脉宽广,自己能轻易的带着仨瓜俩枣就冲到玄武门,跟自己的兄弟们一路放水是分不开的。

于是玄武门成功了,自己终于把走到了李渊的对立面,在这一刻李世民的身边唯一能支持他的只有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兄弟们了,反正李氏家族是不太可能支持自己。

说实话李渊和李建成从某种方面来讲,就是代表了李氏家族,而李世民这一次的行为从根本上已经把李氏家族给得罪死了。

人家都是依照着以前的老规矩,以长幼的顺序来继承大统的,可是李世民却打破了这一切,虽说李世民的实力真心不错,只是不合规矩呀。

说实话老一辈的一些人,脑子里只有规矩,根本就不懂变通,所以当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并且囚禁了李渊之后,这些老顽固也就站到了李世民的对立面。

当然了并非以后一直都是对立,等这一批老顽固都挂掉之后就好了,但是这些老顽固们就算全部挂掉也要一段时间的吧。

而这段时间里,李世民能依靠的只有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了,所以李世民就开始拼命的拉拢这些跟随自己的开国功臣们。

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些人才是自己的根基,而李氏家族因为玄武门的事件,暂时已经站到了李世民的对立面,如果此时李世民再搞一些兔死狗烹的剧情,很可能自己的大唐江山跟隋朝一样瞬间消灭在历史当中了。

所以李世民才会不杀开国功臣,因为这些人都是他忠实的班底,尤其是在李世民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这些人的存在更是给予了李世民极大的帮助,所以说并非李世民仁慈,而是此时的他还需要这些人鼎力相助而已。


虎头山小妖


李世民不诛杀功臣,真的是因为仁慈吗?唐朝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就按照他们的功劳在凌烟阁内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可以说这二十四位大臣为唐帝国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换言之,他们也是功高震主,对皇权最具有威胁性的人物。

在这二十四位功臣中,抛开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帮文臣,善于带兵打仗的武将只有李靖,李绩,李孝恭,刘弘基,屈突通,侯君集,段志玄,程咬金,尉迟恭和秦琼等人,但是在贞观年间,侯君集谋反被诛杀,名将李靖,李孝恭,屈突通,段志玄,秦琼等人都已相继病死或终老,这些人都先李世民而去,所以他们对皇权已经构不成了威胁,李世民也没有必要落下骂名去除掉他们。

在剩下的将领中,寿命长于李世民的只有李绩,刘弘基,程咬金,尉迟敬德四人,其中刘弘基致使归隐,远离了权力中心,尉迟敬德闭门自娱,拒绝和任何人交往,也降低了对皇权的威胁性,最终二十四功臣只剩下李绩和程咬金两名军事统帅,在这两人中,程咬金很少单独带兵作战,所以在李世民临终前,唯一能对皇权构成最大威胁的功臣就只有李绩了。

然而在极度示以尊崇的背后,李世民对李绩并不放心,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就对这位功劳盖世的大臣充满了杀机。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风疾加重,自知命不久矣,就把李绩贬为叠州都督,并向太子李治面授机宜说:“李绩才智有余,屡更大任,恐其不厌服于汝,固有此授。我死后,可亲任之,若迟疑顾望,便当杀之!”


春泥百草生


政治家没有仁慈一说,李世民不杀功臣也决非是因为他的仁慈。如果说李世民仁慈,那么,玄政门政变时,死在他刀下的十个小侄子又作何解释。然而,终其一生,李世民的确很少杀功臣。这应该和他的博大胸襟和独特的驭下手法有关系。

李世民的手下,用谋臣如云,猛将如雨来形容一点也不过。然而,他们大多都以善终,因而,也让后人少了一些兔死狗烹的感慨。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不走历代帝王屡试不爽的那条路呢?


这和李世民的心胸和志向有着莫大的关系,李世民所追求的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太平王朝,他孜孜已求的是一个异于前朝的盛世。所以,他渴望人才,需要人才。魏征,王珪,韦挺原是东宫旧人,可后来却成了他的股肱重臣。

在军事上,李世民也没有华夷之防,一些异族的将领也出现在大唐的军队中,如突厥王子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契毖何力等人。

在李世民眼里,只要是人才,他就敢用,而且是人尽其才的大胆使用。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才,李世民是希望多多益善,他哪里还会去做兔死狗烹的多此一举呢?

然而,人才多了,各种出格的事也会出现。李世民也没有等到尾大不掉时才去处理。他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危害,他不会亡羊补牢,他采取的方式是防患于未然。
﹤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曾经救过他的命,玄武门政变也立了大功。在一次宴会上,尉迟敬德看到一个没有他功劳大的人坐在了他的上首位,他先是出言不逊,后来大打出手,差一点把亲王李道宗的眼睛打瞎了。

事后,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朕过去对汉高祖诛杀功臣非常反感,总想着跟你们同享富贵。可是,你们却屡犯国法,朕到现在才明白,韩信,彭越之辈被杀,不是汉高祖的错。你要好自为之,免得将来后悔。

这一席话的威力有多大,被后隐藏的意味,尉迟敬德不会不知道。史书记载:敬德由是始惧而自戢。

李世勣在唐初名将中一向做事低调,发生在他身上的二件事,深刻反映出李世民独特的驭下手法。

贞观十五年十二月,兵部尚书李世勣患病,医生开的药方中有一味药引子:须灰,前去探视李世勣的李世民听说后,立刻剪下自己的胡须赐给了李世勣。李世勣当即跪到,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可想而知,李世勣的感激之情会有多深。

然而,还有一次对李世勣就不是如此温情脉脉了,而是充满了威胁和杀机。

贞观二十二年四月,李世民病情加重,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把太子李治叫到身边,交待他说:李勣才智过人,但你无恩于他,恐难驾驭,我现在把他贬黜出京,如果,他马上出发,我死后你可以重新起用他,如果他迟疑不去,你就把他杀掉。

接到贬黜令的李勣立刻走马出京,听到李勣走了的消息后,李世民长长出了口气。

由此看出,李世民不是不杀,只是其对帝王心术的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同样,对于文臣,李世民也没有放任。
﹤房玄龄﹥


房玄龄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心腹股肱之一,然而,在贞观年间却被停职三次。<>记载,房玄龄或时以事被谴,则累日朝堂,稽颡请罪,悚惧踧踖,若无所容。但史书又没有记载房玄龄犯了什么错。

其实,不需要有什么错,李世民就是要用这不断敲打的方式,提醒房玄龄不要有什么非份的想法。

凌烟阁武臣之一候君集谋反一事暴露后,李世民念在他是开国功臣,打算法外开恩饶他一命,但满朝文武却一致反对。李世民到牢中见了侯君集一面,说: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说罢,泪如雨下。

李世民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告诫那些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将,生杀大权在我手中,不是不敢杀,而是不愿用这种方式而己。

也正是因此,初唐的朝堂上,少了许多血腥。


一叶小舟168521774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就没有一个例外的皇帝吗,他们的位置安稳以后,就会除掉那些昔日为自己流血流汗的人吗?

答案是否定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对待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大臣们很好,但是这并不能表示李世民不杀人。能够从一众兄弟里面脱颖而出,最后成功,他怎么会是个心慈手软的人呢?尤其是李世民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李建成,若不是他使用了手段,怎么会有唐太宗李世民呢?大家都知道,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杀了自己的兄长还有弟弟,还杀害了跟随他们张亮,侯君集等人。按理来说,连亲兄弟都不放过的李世民,是绝不会放过那些开国元勋的,怎么反倒没有杀害他们呢?皇帝们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还有地位,是无所不用,怎么李世民就与众不同,放过了这些开国大臣们呢?李世民为什么放过了秦叔宝,这里面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1.不必担心会有威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最担心的,莫过于手下的大将们,有二心。这个让皇帝忌惮的规格,秦叔宝就不符合要求。他不过是李世民打仗时的一名先锋将,鞍前马后,冲锋陷阵的,本身没有多大的权力,充其量管着一两万人马。这些士兵,对当时的唐王朝而言,不过是一支小分队,想要成功造反,还差得很远。李世民并不傻,他知道将过于重,对国家的危害,所以自己当皇帝以后,秦叔宝只是有个虚名,并无实权,给予赏赐,让他们安享晚年。所以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人会造反,秦叔宝对他更是没有任何威胁。再者,秦叔宝这些人对李世民也是一片忠诚,为了李世民可以赴汤蹈火,根本就不会想要去造反。

2.相信自己

李世民年纪轻轻就开始在战场上打拼,常年和战士们一起作战,很明白怎么样收服人心。常年带兵打仗,他和士兵们的关系很近,他知道士兵们的所思所想,更加懂得如何收服将领们的心。李世民对人坦率,懂得用兵之道,因此大家也都拿他十分的爱戴,尊敬,忠心耿耿。而且,秦叔宝,程咬金他们都是李世民并肩作战的战友,所以李世民坚信这些人并不会背叛自己。年龄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正值壮年的李世民而那时他身边的大臣也都年近花甲,并且因为征战,大多都体弱多病。这么一群人,还需要整日提防他们会犯上作乱吗?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做,他只是稍微制衡了一下这群人的权利就可以,没到赶尽杀绝那一步。李世民带领着这些人物常年作战,兄弟情同手足,又怎么会反咬一口李世民呢?

3.还有用处

从李世民登基来看,当时的国家并不是安逸的环境。李世民在面对多方残余势力的情况下,并没有退缩。当时,唐朝不仅面临内乱,还有外敌入侵,要是把这些人都杀掉了,谁来帮他铲除那些势力?总不能来个御驾亲征吧。玄武门事变对李世民影响很大,他已经背上了杀害手足这个名声,就不能再来一条杀害开国大将的罪名了,所以这些人要留着。为了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李世民非但不能杀,还要善待这些人,所以他用自己的手段夺取了他们的权势。

4.成为世人称颂的君王

李世民不仅要当一个皇帝,还要当那种被大家都赞扬的好皇帝,因此他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让大臣们勇于纳谏。李世民把唐朝引向了一个繁荣的盛世。国家繁荣,民族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外邦来贺,整个世界都为唐朝的兴盛留下赞美。李世民这个人平生最喜欢儒家的文化,所以他的内心深处也是不喜杀戮的。唐太宗确实是罕见的一代明君,他也留下了很多治世明言。





A影视历史


李世民以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演绎历史的舞台,出于政治需要的目的而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对他的仁慈烙上了斑点。但不管从秦王时代的领兵打仗到后来的独撑乾坤,做人的品格虽说不是冰清玉洁,然终无可厚非。他未杀功臣的理由是功臣们没有给自己造下遭戮的口实。秦琼,敬德,程咬金都是跟着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没有反叛的可能。再说他的谋略战功都高于常人,没有功高震主的担忧,何必做出如此令人不耻之事呢?



竹影临风


他自信能驾驭住手下的文臣武将。

李世民出身于关陇贵族,父亲李渊和隋炀帝是姨表亲,李世民是亲眼目睹隋炀帝打压关陇贵族集团的政治斗争的。到了李渊起兵反隋以后,而于哥哥弟弟之间的斗争他更是亲自参与,可以说对于如何收买人心,驾驭文臣武将,这些他都是在血的教训中学到的。

再说功高盖主,李世民在唐王朝统一天下过程中那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特别是虎牢关一战,以3500玄甲铁骑大破窦建德10万大军,这是在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一战他一举打败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大势力,使大唐一统天下,论战功想盖过李世民太难了。

再一个,李世民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都是和李世民一起经历过生死的,而且李世民对他们也是高官厚禄,所以这些人只要不作死谋反就不会死。论谋略论手腕他们斗不过李世民,否则也不会死心塌地跟随李世民。


混沌果


李世民不杀开国功臣猛将原因如下:一是仁慈宽广,知道笼络人心,更有利于自己统治。二李世民知才善用、猛将勇猛忠心,君臣齐心上下用命,既安定边疆又保卫国家。三将来外敌进犯,就会有猛将御敌,进一步保住了自己得来不易的政权。


小龙女5505


当然是仁慈了,李世民对待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功臣是有别与其他皇帝的,给予手下足够的信任,并且听的进直言。举一个例子,尉迟敬德喝点酒因为座位次序,把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眼睛几乎打瞎了,李世民都没有杀了尉迟敬德,这就说明李世民对手下足够的仁慈了!


一个冒牌的读书人


李世民对待除了他的大哥和弟弟的后代残忍冷酷,但,那是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才将他的所有侄子一并杀掉的。

李世民清楚,如果要想做个有作为的皇帝,没有人才是不行的,所以他对臣子是宽仁的。

可以说,玄武门也是激励他做个好皇帝的心理阴影。

对他的臣子是相对仁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