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記得第一次看《千與千尋》的是時候還是十幾歲的時候,當時看的時候,感覺就只是一部動漫電影,看過了就看過了,並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

如今,已經又過了很多年,重溫《千與千尋》,定然有不同的感受。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 (千與千尋海報)

這部影片在放映兩年間就拿下了日本國內,海外金熊獎,奧斯卡金像獎等多項大獎,也是宮崎駿在即將退隱之前的最後一部鉅作,同時也是首部風行世界的吉卜力動畫電影。我感覺這是宮崎駿動漫影片中最值得讓我們觀看的一部。

這部沒有年齡限制的影片,坐下來看,都能看得進去。第二次刷這部影片是和我小侄和我媽一起看的。

沒想到他也能安靜地坐上兩個小時,和我一同看完這部影片,很安靜,這也許就是這部影片所帶來的魅力。

故事講述了一位10歲的少女千尋與父母一起從都市搬家到了鄉下。沒想到在搬家的途中,一家人發生了意外。他們進入了湯屋老闆湯婆婆控制的奇特世界—在那裡不勞動的人將會被變成動物。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 (千尋看到父母變成豬以及父親被鞭打)

千尋的爸爸媽媽因貪吃變成了豬,千尋為了救爸爸媽媽經歷了很多磨難,在期間她遇見了白龍,一個既聰明又冷酷的少年,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千尋最後救出了爸爸媽媽,拯救了白龍。

其實影片剛開始是千尋坐在爸爸開的奔馳後座上,周圍放了鮮花,卡片,由此可想,她是家裡的嬌貴女孩,被寵愛,被溺愛,從小打到沒有歷經一定的苦難,愛撒嬌,愛哭啼的女孩;看到最後,千尋逐漸蛻變為一個獨立,勇敢且自由的女孩。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 (周圍佈滿鮮花和禮物)

在這部影片中,千尋行為先後的對比,正是這部影片所想要傳遞出來的價值,這是一部具有治癒心靈的鉅作。


01 步入社會,需要我們離開父母的庇佑

影片伊始,千尋坐在爸爸開的奔馳後座,媽媽坐在副駕駛坐上,她的周圍放了鮮花,卡片,她是家裡的嬌貴女孩,被寵愛,被溺愛,從小到到沒有歷經一定的苦難,愛撒嬌,愛哭啼的女孩。

在父母執意要進小隧道時,她不敢獨自一人走,非要拉著媽媽一起走,最後他們走到一處吃飯的地方,而這就在父母的貪念之下,改變了一切。從此把一切交給了千尋,獨立面對一切。

父母因自己的貪念變成了豬,而千尋面對父母如此,告訴父母不要吃這麼多,會被別人殺掉的,自此走上了解救父母之路。

自此千尋就開始一人面對未知,她不知道她之後要面對一人到大浴池找湯婆婆;

湯婆婆的欺壓;為了在這裡工作而被剝奪自己的名字,忘記自己是誰,而到最後找尋自己的名字併成功解救自己的父母。

看完影片,我想到的是我們每個人在步入大學時期的模樣,青澀,無知和懵懂,那時我們周圍沒有人,離開了父母的庇佑,獨自一人來到大學校園裡生活,學習和工作。

其實在步入大學校園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我們之後的生活和我們的父母聚少離多,在外面的世界幾乎都是我們自己的,獨自扛下所有,在這個過程你需要承受很多,更多的是我們心靈的成長。

影片結尾,白龍與千尋分開時說的一句話:

“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對於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只能看著你走,而不能幫你走一程。但總還會有一些父母,卻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捨得,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獨立成長。

殊不知,這樣最後造成的結果會使一些個性強的孩子輕則頂撞,引發家庭矛盾,家庭暴力,而這則是父母包庇孩子,溺愛孩子的結果。

社會上總還是會有些“媽寶”者,也會有一些“啃老”者,一事無成。

之前那看過一則新聞,一名男子駕車被交警截停檢查,被查出他在吊銷駕駛證後,購買假證繼續上路。交警依法處理,最終行政拘留15天,並處以罰款5000元,而來到的父母則說: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三十一歲。

“三十一歲,他還是個孩子。” 這句話一說出來,震驚了所有人,一名三十一歲的人,難道自己不能獨立承擔所有的責任嗎?自己犯的錯自己承擔,難道你們做父母還以為他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嗎?

在孩子該成長的時候寵溺他們,過度保護他們,其實是對他們的傷害。

記得影片中的坊寶寶的經典臺詞:你不給我玩,我就哭了哦。湯婆婆控制著所有在大浴池工作的人,而就寶寶一人,拿他沒有辦法,周圍擺滿了洋娃娃,每天吃著山珍海味。

該成長的年紀,卻讓他學會了放肆,肆意妄為,這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巨嬰現象,被過度保護著的孩子,始終無法長大。


02 終其一生,追尋自己

美國作家坎貝爾曾經說過:找到併成為自己,是一場英雄之旅,一條漫漫長路。

找到併成為自己很難,有些人在這條上路走著走著就忘記了自己,迷失了自己。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誘惑和控制,不自然間就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在這裡有一條生存規則:名字是身份,過去和回憶的一個象徵,失去自己的名字,就會失去過去左右的記憶,會失去自我認知,也就失去了未來。忘記名字的人會忘記回到現實生活的路,一生為其所困,一生為其勞作。

白龍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受制於湯婆婆,變成了任湯婆婆差遣的傀儡;千尋為解救自己的父母,為在大浴池謀求一份工作時,與湯婆婆簽訂一份契約,但是名字被剝奪,改為小千,忘記名字,就無法找到迴歸現實世界的路,變成了苦力;

這裡他們忘記了自己的名字,這裡的名字代表著他們最本真的自己,自由而獨立,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當他們記得自己是誰時,他們興奮不已。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 (白龍知道自己是誰後)

宮崎駿爺爺也始終在影片中向我們傳遞一種價值觀,影片中每一個場景的出現也在引發我們思考,對我們年輕人說,我們不要在這個充滿著物質與慾望的社會里,被一些外在事物,比如,名利,金錢和權力所迷惑雙眼,不要被世俗所牽制。

人生道路長且漫長,走到中途別忘了出發時來的路,永葆初心。

生命途中,總會有那麼多重要的事,不要忘記自己是誰,不要忘記重要的人和事。正如作家所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找尋自己,不斷保持最真實的自己。

而又有什麼能比最真的自我重要的呢?


03 成長之重,需要我們一個人走

“永遠不要太依賴一個人,因為你不知道哪天他會突然離開,他離開那天把你也帶走了,你會發現自己原來只剩下一個軀殼。你想象不到自己會多麼得驚慌失措,依賴的時候有多安逸,失去的時候就有多痛苦。”

成長,需要我們獨自走,過度依賴他人,習慣了依賴就會失去自己。

孤獨無助的無臉男,在湯屋沒有地位,像個遊魂一樣四處遊蕩。

看到湯屋的人喜歡金子,就變出了很多金子。他被黑化,吃掉了跑堂青蛙,大快朵頤地吃了很多,變得碩大無比。整個湯屋的人都被他由泥土所變成的金子所欺騙,他們被貪婪所誘惑。

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太孤單寂寞,想要得到千尋的關注,但千尋並不受他的金子誘惑,拒絕他並幫他找到了自己。

記得影片中他的一句臺詞“我好寂寞”,忍受不住自己獨立一人,受不了沒有人不關注自己,最後被黑化。但現實是我們必須學會孤獨,忍受寂寞。

周國平《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中,“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具有虛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順從而不是體驗當下,世界對於他只是某種要適應的對象,而不是要滿足他的主觀性場所這樣的人生當然沒有意義。”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在我們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需要我們快速融入社會,這就需要學會和自己獨處的,就像周國平先生在書中提到,

“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內在的整合……唯有經歷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在的事物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己才能成長為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

無臉男忍受不了孤獨與寂寞,最終走向了黑化的邊緣。唯有獨處,才能消化我們從外界接受到的消息,經過整合,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成長為獨立而完整的自我,在習慣獨處中不斷成長。

成長是趟單途旅行,有去無回。就像乘坐一趟小火車,有的人是我們的同伴,有的只是擦肩而過;有的人會中途下車,消失在人海中;也會有些人可能會再次相逢;而有些人說了再見可能會再也不見。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 (千尋和無臉男乘坐電車)

看到最後小白和千尋分開的那一幕,忍不住流出了眼淚,說好了會再見,可他們再也沒有相見。生命途中,有些人會陪伴著我們一程,他們是我們的朋友,家人,愛人,給了我們指導和幫助,教會了我們很多。

只是有情未必白首,同去常不同歸。走著走著,我們就散了,走著走著,我們就奔向了各自的旅程。相愛卻不能相守,實在是人生一大遺憾,而這就是成長後的我們,生命本來的模樣。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並不是一出生就已決定了的,是我們經後天學習和培養來的,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自我,成長自我呢?

我想通過一則短視頻向大家講一個有關成長的故事,故事內容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2016年電影《海底總動員2》有一個前貼短《鷸》,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磯鷸(一種海鳥),努力克服恐水症,到海浪肆虐得沙灘覓食的故事。這部短片是由皮克斯新一代的動畫人Alan Barillaro導演,創意籌備加上前前後後大約花了三年時間。

導演通過軟萌萌的小磯鷸講述了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1)拒絕給予是最好的禮物

小磯鷸坐在安穩的窩裡,餓了也只能眼巴巴等著媽媽回來。看到小磯鷸媽媽回來,小磯鷸歡呼雀躍,習慣性地張開嘴巴,等著媽媽過來投食。但是媽媽去拒絕了,媽媽告訴小磯鷸事物的來源,來自海灘上的貝殼,然後就離開了自己的小孩。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 (小磯鷸在媽媽拒絕後的模樣)

可媽媽為什麼走了呢?因為她明白拒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陪伴孩子走完一生,更不能為他們遮風擋雨。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麻雀育雛的故事,小麻雀寶寶長大了,它翅膀硬了還不肯離開父母的保護。

小麻雀一直把自己當成剛出生沒幾天的雛鳥,什麼也不做,每天張開嘴巴等待父母餵養自己。小麻雀的父母剛開始還喂幾口,可是時間長了,他們就停止了,他們看穿了這一切。

漸漸地,每當小麻雀一靠近父母嘴邊的食物,他們就離開。

如果小麻雀還繼續靠近父母覓食,父母就會毫不留情面地用趕它走。小麻雀父母深知,如果不適時的讓孩子獨立,那麼它將永遠無法過正常的生活。

我們父母應如同磯鷸媽媽和麻雀父母,學會拒絕給予,看似很殘忍,但卻是給他們最好的禮物。拒絕給予的愛較之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對孩子原來張手,飯來張口的愛更彌足珍貴。

(2)成長需要我們面對生活

小磯鷸被飢餓所迫,試著走到海邊尋找食物。沙灘滿是沙子,到哪裡才能貝殼呢?他稚嫩的小嘴啄了一嘴泥巴,卻沒有任何所得。

更要命的是一波接一波的海浪,對一隻小磯鷸來說像海嘯波浪一樣可怕至極,幾乎海浪一來就像是要了他的命。她想一次次逃走,但為了生活,為了不受飢餓,只有逼著自己這樣做,才能生存下去。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 (小磯鷸在大海中尋找貝殼)

“生活”是什麼?要生活首先要生存,沒有生存,一切都失去了意義,都無從談起。我們每天需要面對生活,揭開生活的真面目。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永遠也不會知道生活的殘忍。

詩和遠方固然美好,但生活的本來面目就是苟且,每天苟且地活著,面對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寫出完美詩歌的顧城,有了詩和遠方,但卻為此失去了人間煙火,沒有了生活,最後被迫殺死了妻子之後自殺。

一個不願面對生活的巨嬰,結局只有走向滅亡。

(3)機會藏在危險之下

小磯鷸再一次海浪席襲來之下卷在了海下,他驚恐致極,睜大眼睛,但他看到了貝殼。沙灘上的沙子被海浪衝擊走,所有的貝殼都顯露了出來。他海浪擊退之後,小磯鷸興奮不已,它知道了貝殼在那裡,就在那一刻,小磯鷸長大了,學會了生存。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 (小磯鷸被海浪襲擊)

倘若沒有經歷那一次的海浪襲擊,小磯鷸是不知道這些貝殼是來自哪裡還會在充滿沙子的海灘,盲目地找尋。

而生命的奇蹟就在那一次的“危險“之中,你嘗試了,你就會找到機會,奇蹟之光就會向你綻放開來。

在生活的歷練中,即使有危險有什麼可怕的呢?只要生命還在,就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有些機會有隱藏於那些所謂的危險之中。我們應當克服內心的恐懼,仔細觀察生活,感受隱藏在“危險”之中的“寶藏”。

豆瓣評分9. 3的《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指導意義
  • (看見海浪過後留下的貝殼)

這則小故事,製作精良,也引發我們很多成長思考,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就像小磯鷸一樣。成長是一個不斷經歷,勇於探索,追求未知的過程。慢慢地找尋屬於自己的“貝殼”,找到生存下去的食物。


結語

不論是影片還會有關於小磯鷸的短視頻,他們是童話外衣包裹下的成人世界,是一部青春紀錄片,每個人都在影片扮演者角色,都是短篇中的小磯鷸。

我們不斷在找尋自我、認知自我、追尋自我、突破自我,可能會有跌倒、失敗、迷茫和失落,但也要永葆初心,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