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隐太子李建成?

小龙81739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从历史上看,李渊是在公元617年11月成为了唐王,李建成便是世子。第二年5月,李渊称帝,李建成6月就成为了皇太子。从时间点上来看,李渊对李建成是满意的,否则不会马上立他为世子、太子。

由于李建成是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因此多是深居京城以辅佐李渊。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在外建功立业,立下了不世之功。

即使如此,李渊依然无意废除李建成。站在李渊的角度来看,李建成是长子,有没有明显的过错,能力也不差(当然比不了李世民)。因此,他是支持李建成的,所以一直在居中调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

从古代的礼法来看,李建成是长兄,又是储君,是名正言顺大唐的继承人,加上还有皇帝李渊的支持,等待下去对他有利,所以史书中记载李建成如何通过各种阴谋手段谋害李世民多半不符合事实。

对于这一点,从李建成的洗马魏征和李世民的对话就能够看出来:

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魏征曾经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可是李建成并不愿意这样做。可见,在李建成看来,是有办法解决兄弟之争的,不必采取最极端的方式——杀掉自己的弟弟李世民。

实际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关系上,李世民是不利的,处于被动的。因为名义上李渊和李建成的权力比李世民大,可以解除李世民兵权,慢慢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只要天下慢慢太平下去,随着时间的增长,他的势力越来越弱。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要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李世民不光杀了李建成,并且某种意义上软禁了李渊。不过这件事情始终是违背礼法的,因此李世民一直有沉重的精神负担。

过去史官秉笔直书,皇帝是不能看史官关于自己的记录的。不过李世民一直想看,后来还命人修改了自己的实录,这就是为什么李建成评价不好的重要原因。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李建成是一个好儿子,好兄长,却不是一个好太子。

李渊任隋朝千牛卫期间,生下建成,世民,建成作为儿子,处处遵守父亲的命令,不敢有违,作为兄长,呵护世民。李渊后来脱离隋炀帝的监控,到了太原做留守,从此有了自己的本钱,不在为生存而战战兢兢。

李建成是一个好儿子。

李建成作为家里的长子,不仅仅提父亲分担了照顾弟妹的责任,而且在起义之后追随父亲,带领左军,攻打送老生,讨伐刘黑闼等等,立下了不少战功。因为起义后立为世子,作为大业继承人,他不能再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可是他研习政务,保障后勤,留心人才,替父亲处理政务,也为大唐的建立不世功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好儿子。

李建成是一个好兄长。

李建成是看着弟弟妹妹长大的,不管是世民,玄霸,元吉,平阳公主等,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起事之处,远赴中原迎接妹妹,跟世民一起带领起义军队,攻打宋老生,军队接连大雨,都有归心,建成确能够鼎力支持世民。后来世民带领军队驰骋沙场,建成一样在后面鼎力支持。即便李渊多次表露要把帝位传给战功更大的世民,建成一样顾忌兄弟情义,而迟迟没能够对世民尽早下手。

李建成不是一个好太子

李建成作为太子虽然总体是一个守成之君。可是身处乱世,却存在着很多不称职的地方。主要有三点。第一,留在父亲身边,没能够统领天下兵马,建立绝对的军队威信。战乱年代,军队才是最重要的,可李建成确以为留在父亲身边,研习政务,孝敬李渊,就能够坐稳江山,导致世民有机会收拢一大批的人才。且自身军事才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生。第二,忧患意识比较差,不能够尽早布局和防范。未能够尽早的看出自己所处的困境,在战争后半期,才想着在战场上立功,并结交军队。第三,优柔寡断,小恩小义。看出世民势力膨胀,功臣名将环绕的李建成没能够尽早下手,导致李世民抢先。又顾忌名义太多


考古论今


李建成绝对不是史书里面的样子,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若李建成人品不堪,如何做到府内人才济济,综合实力不亚于秦王府的。再者说李渊不是傻子,若李世民功劳远大于李建成,李渊也不可能直接立李建成做太子!我分析认为,李建成和李世民能力和功劳应该在伯仲之间,只是李世民棋高一着夺得皇位,改写了历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李攀攀1990


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


小蚁挺悬南徐


李建成能力是不错的!但是因为常年坐镇中枢!很少领兵打仗!所以手下缺少武将!在就是为人或许心慈手软!让李世民夺得先机


陇嘉


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成王败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最是无情帝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