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体育快递员


古代闹蝗灾,蝗虫所到之处,黑压压的,就如同阴天一样,“嗡嗡”响过,大家惊慌失措,可是毫无办法。地里的庄稼就都被它们啃噬过,几乎绝产了。


我国古代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古代怎样抗蝗灾?


“旱极而蝗”,天气越干旱越适合蝗虫的繁殖,越容易闹蝗灾。


古人认为,之所以有旱灾,是因为一种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灾,是因为“蝗神”在显威。



从上面可以看出,早些时候的古人对闹蝗灾有迷信看法,所以除了祈祷之外,别无他法。


而到了唐朝,宰相姚崇面对大蝗灾就想出了办法,就用驱赶、抓捕焚烧,填埋,效果颇为显著。


到了元朝时候,在初秋,把蝗虫卵挖出并暴晒在阳光下,不久就可以被晒死。


古人也吃蝗虫?


道光十七年(1837),清代张集馨《道咸宦海浮沉录》中记载的方法:


扑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净者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妇稚在内轰出,或售卖,或换料麦,悉听民便。



从中可见,闹蝗灾时,古人捕杀蝗虫的行动就像是行军打仗一样,十个人为一个小组,两个人负责挖一尺多长,三四尺深的壕沟,然后六个人一起用长笤帚把蝗虫往壕沟里赶,再用浮土把赶进壕沟的蝗虫掩埋。


从上面的记录可以看出,捉到蝗虫,老百姓自己处理就行了,可以卖钱,可以换东西,可以自己吃。


那么具体怎么用,肯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烤着吃,煮着吃的都有。只要有几个吃着好吃的,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都效仿吃蝗虫了。



吃蝗虫解决什么问题?


在闹蝗灾的时候,灾民收入很少,没有东西可以吃。蝗虫闹灾,蝗虫不可能天天在一个地方,等把一个地方的庄稼吃完,就立即飞往下一处了,前后不过几天的时间。

所以吃蝗虫,也就是吃个一天,两天,之后呢?


蝗虫虽然看着黑压压一片,吃一个两个的还不能填饱肚子。

而且蝗虫会飞,一般人单打独斗还真不逮住。


综上,在闹蝗灾的年份,灾民也吃蝗虫,但是还真不解决问题。


历史漫谈君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没有见过蝗灾,不知道什么是蝗灾.我爷爷是农民亲历过蝗灾,我在非洲援建的时候也听它们讲过蝗灾.我们看见有炸蚂蚱🦗小吃,以为抓蚂蚱🦗吃也不错!实际上,蝗灾中的蚂蚱🦗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的蚂蚱!蝗灾时候的蝗虫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全身会变色可以迅速吃掉多倍于自己身体的粮食,叶杆全都不剩!连续狂吃不休息!日夜兼程!小规模的蝗灾可以治理,蝗虫一旦聚集成了规模根本没办法治理,遮天蔽日,连太阳光线都会被遮蔽住,往往一两个小时一整片田就什么都不剩了!连麦秆都没了!连牛马的草料都剩不下!它们一旦吃完,就会迅速飞走了十分二十分就会飞走!再寻不到!在非洲蝗虫一天能行进400公里!根本等不到你抓来烤串就都飞走了!




大铁锹抠牙缝儿


我上的生物课里,蝗虫是叫东亚大飞蝗,这东西好吃,我吃过,做这东西吃的地方,管这东西叫“跳菜”收好庄稼的田里,总有人拿个竹制的大圈,套上塑料薄膜做的大袋子,打点眼,在田里跑来跑去,然后袋子里面就能倒出好多跳菜,用开水烫死,煮一开,捞出来晾晒干了,就是跳菜,油炸最香,烤吃也不错,以前缺油时候干炒也挺香的,好吃着呢。



但是古代蝗灾时候为什么不吃着个呢?肯定吃,不会不吃的,咱们国家只要能进嘴的东西,自古就没落好的,古代不知道,我小时后在乡下,小伙伴们抓点知了蚂蚱烤着吃那是常事。说古代蝗灾后,不吃蝗虫,我是不信的,但我认为没什么用,我们常见的那种蛇皮袋,装米得四五十斤,卖跳菜的也拿那种袋子装着跳菜卖,一袋子才十几斤,就是说这东西吃着玩,当菜吃都可以,当粮食吃。

恐怕蝗灾时能抓到的蝗虫,不够填补粮食损失,本来古代田里那点粮食收成,地主家都得半年干半年稀,蝗灾粮食都泡汤了,抓的蝗虫最多能填补小半,所以最后还得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农民是最实际的,要是吃蝗虫能顶上粮食,能比粮食稍多一点,就该种粮养蝗虫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蝗灾的危害有多恐怖,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我亲身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湖南爆发松毛虫灾害,半个月不到,整座整座山上树的叶子,全被松毛虫吃得干干净净,后来动用军用飞机洒农药,才防治住。

蝗虫有翅膀,能飞,比松毛虫的危害更多,防冶也更困难。

古代发生蝗灾,就如同近代发生瘟疫一样,是天灾,不可抵抗的。


对于没有对抗手段的自然灾害,怎么去度过难关。

唯一的办法,就是受灾,总结,再受灾、再总结,最后得出一套预测蝗虫灾害是否会发生的经验,为来年的减灾,赈灾做准备。


瞎忙的胖子




蝗灾是个非常可怕的现象,一般伴随着旱灾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旱极而蝗”。

蝗灾过后,人们的庄稼地仿佛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被蝗虫吃的干干净净,老百姓饥饿的苦日子就开始了。

有人说,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不抓蝗虫吃呢?那可是高蛋白的食物啊!

蝗灾时,蝗虫会以群体方式做高速移动,不是原地停留



平常情况下,蝗虫是独居昆虫,而蝗灾时,蝗虫仿佛商量好了一起造反似的。蝗虫大部队,吃完一家吃下一家,吃完一个区域吃下一个区域,因为是高速移动的,所以,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抓它们,虫子就已经飞走了,只留下满地的狼藉一片。

既然人们来不及抓,那就更谈不上去吃它们了。

人们的饥饿,不是蝗灾发生的时候,而是蝗灾过后,庄稼地颗粒无收,才导致人们开始饿肚子。此时,去抓蝗虫,大部队也早已不在了。

因此,有些时候有些人,没有做好准备,面对高速移动的蝗群,来不及抓,更无法去吃了。

蝗虫被有少部分人誉为上天派来惩罚人间的精灵,所以这些人不敢吃它;有些人是生活习惯,吃不下



古代时期,一旦发生旱灾,就会被百姓誉为是上天的惩罚。旱灾过后有蝗灾,所以,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蝗虫是上天派来执行惩罚任务的“精灵”,不可吃,不可吃。

有些人是不敢吃,而大部分人是吃不下。比起粮食,蝗虫的口感并不佳,蒸煮着吃,味道不好,油炸着吃,味道是不错,但太浪费油。

不要说过去了,就是到现在,烹饪水平如此高超,很多人依然吃不下,这就是一个饮食习惯的问题。



有些人吃不下蝗虫,有些人是来不及抓,来不及吃,或者不习惯吃。

这难道说明,没有人吃蝗虫吗?有,还有不少人是吃蝗虫的。

其实有人吃蝗虫的,人还不少



吃蝗虫的大有人在,包括唐太宗,也曾经吃过蝗虫。 《贞观政要》记载如下: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什么意思呢?说贞观二年,京师大旱,唐太宗抓了几只说道“人们以粮食为命,你们却吃掉了,这是害了百姓啊!百姓有不对,责任全在于我,如果你们是有灵的话,不如吃了我的心,再不要害百姓了。”

说完,唐太宗拿起蝗虫就要往嘴里塞,左右人劝道:“使不得啊!吃了害怕传染疾病啊!”唐太宗说道“我就希望灾难转我这里来,有什么怕的呢?”说完,唐太宗就吃下去了。

贵为皇帝,都吃蝗虫了,那百姓吃吗?也是吃的。



《旧唐书》记载:“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这还是发生在唐朝,粮食被蝗虫吃完了,百姓饿得扛不住了,所以抓蝗虫吃,蒸熟后,拔掉翅膀就吃掉了。

口感可能一般,但是,饿极了吃一吃,顶饿是一定的。

当然,抓的时候要讲究,大批蝗虫飞走后,能抓到的就有限了。所以有些地方,蝗虫来时,有些人就开始大批抓捕,然后煮熟,用盐腌起来。当饥饿来临时,腌制的蝗虫就起作用了。

除了唐朝有记载,元朝也有:

(元)至正十九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看得出来,元至正十九年,蝗虫非常多,百姓就抓捕为食。



百姓吃蝗虫的情况,在明朝也有记载: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

看,明朝蝗虫也不孬,很厉害。而百姓毫不客气,抓起来就吃。

这一件件的记载说明,古代人吃蝗虫不是个例,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各个朝代发生蝗灾时都有人吃蝗虫。



综合来看,在蝗灾期间,有些人不吃蝗虫,首先是因为没抓住,其次是生活习惯问题导致不吃,个别人因为过于迷信也不吃。但是,历史上,蝗灾前后吃蝗虫,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绝不是个例。


蓝风破晓


中国古代闹蝗灾的年月,老百姓是食用蝗虫的。但是蝗虫相对于粮食来说,实在不顶用,不顶饱,所以灾荒年月还是有很多人饿死。

1、不好吃

说实话,蝗虫真的不好吃,蝗虫全身都是硬壳,腹腔内就是一包绿水。不但不好吃,就是看着也难以下咽。但是灾荒年月也不用挑剔了,硬着头皮吃吧,但是这种东西确实不是第一首选。

第一首选是草根树皮,这一类的东西经过水一煮,还能熬成类似于粥一样的东西,比蝗虫还是要可口一些。吃蝗虫也是在没有草根树皮的前提之下,没有人一开始就去选择蝗虫,人总是会从比较能咽下去的东西开始。

2、不够吃

再说,蝗虫实在没有营养,不顶饿。一碗稀粥能让你消化半天,可就是吃半斤蝗虫,也抵不上这些营养,有可能还会拉稀跑肚,得不偿失。

真要是拿蝗虫充饥,那对蝗虫的需求量太大,古代有没有现代那么多的捕捉工具,多他们来说,捕捉蝗虫太过于辛苦,还不够补充消耗的体力的。

再说,蝗虫也不会一直在一个区域,等着人们去捕捉,他们也要生存,他们也要去寻找粮食。所以一般蝗虫都是铺天盖地而来,一阵风一样又赶往下一个区域。所以大量捕捉蝗虫就变得不现实,赶巧了会有少量收获,不可能大量获取。

3、不敢吃

古代人迷信思想严重,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会归结于神灵。就像闹蝗灾一样,老百姓不明白原因,就会认为灾难都是上天的警示,上天的惩罚。

古人对神灵是相当敬畏的,他们甚至回去修建蝗虫庙。他们认为虫灾就是蝗神在发怒,因为没有给他贡品,没有伺候好他。

当人们认为蝗虫是神的时候,更不会去吃它了。因为吃蝗虫,那就是要得罪蝗神的,那就要面临更大的灾难。这是老百姓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也不敢吃蝗虫。


老虫


问: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题主怎么就知道古代人不吃蝗虫?

蝗虫来了,地里的绿色一扫而光,庄稼全吃成光杆,颗粒无收,人们没有吃的,饿的吃草根,啃树皮,连观音土都用来充饥,有能够填饱肚皮的蚂蚱,能不吃吗?

我小时侯就吃过蚂蚱,记得有一年闹蚂蚱,人们拿着口袋到地里去逮,逮一口袋回来在锅里用火干炒熟,然后存起来当干粮吃。听母亲说,一九三八年那年,我们家存了三口袋干蚂蚱。

从小到大到现在,我只要下地看见蚂蚱我就逮,用棍穿上在火上烤,烤熟了把蚂蚱下半部的脏东西去掉就吃,带籽的蚂蚱特别好吃。

我小时候蝗灾吃蚂蚱,一九三八年蝗灾吃蚂蚱,难道古代人遇蝗灾就不吃了吗?

据说唐太宗在蝗灾时为表示抗蝗灾决心,亲自带头吃蚂蚱,连皇上都吃蚂蚱,老百姓为什么不吃?

只是蝗灾短短几天时间,就无影无踪了,留下的是一片荒野,人们吃不了几天就没有了,除去存下一点,又颗粒无收没有粮食,剩下的就是忍饥挨饿的四处逃荒。

古代发生蝗灾时,人们不是不吃蝗虫充饥,只是庄稼都被蝗虫吃光了,蝗虫绝大多的又飞走了,人们只是吃了极少部分,而这极少的蝗虫是吃不几天当不了饭的。


生产队长老杨


蝗虫,又叫蚂蚱!

是绝佳的烹饪材料,可煎、可炸,可蒸、可炒;肉质松软,鲜嫩润滑,其口感如虾蟹,回味无穷。

蝗虫是高营养的美食,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包括钙、铁、锌等各种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乃是居家旅行,接亲访友之必备佳肴。

在中国北方的烧烤摊儿上,炸蚂蚱乃是比小龙虾更受欢迎的地道美食;在泰国,东亚飞蝗制作的“油炸飞虾”乃是当地特色。

总而言之,在东亚,蝗虫就是食材!

但是,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蝗虫是不能吃的!在古人眼中,蝗虫是神灵,蝗灾是天灾,是老天爷派下来惩罚他们的,吃不得、也赶不得,只能看着自己的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沦为“祭品”。

面对蝗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祭拜神灵,跪求老天爷。

蝗虫由是无法无天,肆意洗劫庄稼,所过之处,颗粒无收,百姓们饿殍遍地。

直到他们遇到一个叫李世民的人!

没错就是唐太宗,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史所载吃蝗虫的人,而且还是生吃。

话说在贞观二年,长安逢大旱,在北方逢旱必起蝗,所以旱灾也是蝗灾。唐太宗巡视灾情,顺手就抓了几只蝗虫。为了摒除百姓对于蝗虫的神灵恐惧,他一口就其生吞了。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唐太宗吃蝗虫之后,蝗虫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人们纷纷开始对蝗虫动手,由是开启了对蝗虫的一场美食盛宴。

当然了,这仅仅是燃起了老百姓们对抗蝗灾的希望,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解决蝗灾。

蝗虫依然是农民的天敌,治理蝗灾,也不是撸几串儿蚂蚱就能解决的!

首先前面咱们讲过,逢旱必起蝗,有蝗灾的地方原本就收成不行,到处闹饥荒,逃难的逃难,造反的造反。老百姓们很难组织起有力的抵抗。

然后是蝗虫不易捕捉,每当蝗灾起时,往往都是铺天盖地压过来,没等你抓几只蚂蚱,他们已经完成了觅食,很难阻止他们糟蹋庄稼。

最后是蝗虫不管饱啊,如果说庄稼没了,咱可以吃蝗虫。但是时间有限,你根本抓不了多少。也就能当个零食吃一下,起不到当粮食过日子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在我国的历史上,即使唐朝之后已经开始来大规模治蝗,但是收效甚微。蝗灾一起,必然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

最著名的就是明末了,天启、崇祯年间陕西、河南一带的蝗灾,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汉南续郡志》)

没有粮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纷纷起来造反,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白话历史君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蝗虫?这好东西啊,滚油里面这么一抄抄,咬起来嘎嘣脆,吃起来鸡肉味,整点孜然,来二两的闷倒驴,就一个字美!

过去咱不明白,现在咱知道,专家告诉咱,就这东西营养价值极高,啥蛋白质的,啥维生素ABCD的,啥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的。

为嘛价值高呢?您瞅瞅蝗虫那两大长腿,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长就不说了还特别的有劲,抓手里边就能感受到这这脚后跟踹你的力度,这要是没啥营养,能有这么大劲?所以专家的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乐意了:“这说的是啥呀?跑偏了吧!二两闷倒驴糊心口上了吧?”

啊!俺就是一老百姓,就是按照老百姓的一般看法瞅着事,您让俺按照专家给你整张列表,啥这占10%,那占20%啥的,咱也不明白,所以不能给您这么说,只能按照俺自己的感觉说这事。

好了,咱接着说。

这东西好是好,那么咱瞅历史的时候,总是能看见每朝每代都有蝗灾的发生。

那么大家伙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它吃咱的粮食,那么咱咋就不能把他吃了当口粮呢?

毕竟这玩意,不管是有没有营养,有一点可以相信这东西能吃。

咋说呢?搁过去,老古人对解释不了的现象,总是用一种膜拜的心思来瞅。

那么蝗灾这玩意,头一年没有,这第二年就出来,而且数量极大,这就仿佛是突然之间给变出来的。这么多东西那来的?

他们解释不了,这就有了惶恐。

再加上这东西过境,一两天的功夫就能让这地皮上寸草不生,就这种能力不是人脑能想出来的。

所以这蝗虫在古人的眼里就被瞅成了神灵,之所以发生了蝗灾,这是老天爷的惩罚,惩罚这人类做的某些个事做的不对。

古人既然有了这种想法,那么蝗虫来的时候,也只是架起香案,乞求老天爷的饶恕,眼睁睁的瞅着自己种出的庄稼变成了祭品。

那么这蝗虫直到遇到了一个咱大华夏历史上有名的皇帝——李世民,这事才有了一个结论,这蝗虫能吃,大家伙敞开肚子使劲的整。

打这里起,这蝗虫才进入了咱大华夏的菜单。

那么这事是咋回事呢?

话说,贞观二年的时候,这长安就发生了大旱,这蝗虫你别说农田了,这城里边,天天起来,拿大扫把也能扫出个几簸箕的蝗虫。

唐太宗李世民也为这事发愁,他这就进入园子里瞅这粮食,看看这损失达到了几层。

李世民这越瞅越生气,这帮子混蛋玩意,扒在禾苗上,这顿啃,“咔哧咔哧”的这都能听到啃叶子的声响。这叶子转眼就整一缺口上去了。

李世民顺手就抓了几只,抓起来一瞅,这蝗虫还表示不服,嘴巴里还吐着绿水,那大长腿还使劲的蹬你。

就这么个长相及其丑陋的东西,把老百姓一年的辛苦给化成了飞灰。

李世民当然生气:“老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的看护,你到好,三不两口的就把老百姓的口粮给吃的一点不剩。如果你认为是老百姓有罪,那么这罪,朕背了,有啥损招,你冲俺来!”

说着李世民就要把这蝗虫往嘴里边塞,要生嚼了它。

“俺了个去!”周围的大臣一瞅,这顿劝:“别吃了,生病!”

“既然他是来惩罚人的,那么要惩罚就惩罚俺一个人就好了,放过老百姓!”大家伙也知道李世民这就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主,压根就拦不住。

顺手就给生吃了。

大家伙一瞅皇帝都吃了,咱也不能不吃,一帮子人这顿嚼咕。这嚼咕完了之后,发现啥事没有。

打这起,这蝗虫的地位可就一落千丈,直接就进入了咱大华夏的菜单里了。

这有晒干了磨成粉揉到面里边吃的,这有直接生吃的,这有撸成串烤着吃的,家里边有俩钱的,下油锅里炸着吃的。这不后来越吃,这花样就越多了起来。

当然这事,也只能让老百姓解除了对蝗虫的恐惧,可以下死手对这蝗虫进行剿灭。毕竟搁过去,老百姓压根就不敢对这蝗虫下死手,只能眼睁睁的瞅着把庄稼毁灭掉。

但您要指望通过吃把蝗虫吃干净了,这有点不现实。毕竟这蝗虫实在是太多了,你抓到的那点子对上漏网的那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他只是起到了把蝗虫从神坛上推下去的一个作用。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蝗虫在古代人民的眼中可是神虫。

早在夏朝的时候就有八蜡庙,后来到了宋朝设立的刘猛将军庙,当然刘猛将军是一个人,据说因为治蝗有功,所以被供奉在里面。

当然,皇帝政绩常常与治蝗相关联。

《诗经:大田》里就有记载:“去其螟塍(te ),及其蟊(mao) 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bi) 炎火。”说的就是用火烧除煌虫的办法。“

蝗灾历来与旱灾害同时并发,而且蝗虫的产卵成熟周期大概是74天左右,干旱的环境容易产卵。

尤其是在华北地区,蝗虫的体积比较硕大,一来就是成群结队,漫天飞虫。不吃蝗虫。

第一是因为蝗虫来了一般来势迅猛,速度很快,长得庄稼都会草木不生。

农民忙着迁徙逃难,一般华北的灾民都会逃亡大西北或者闯关东躲避蝗灾。

第二,蝗虫非常的脏,没有营养,翅膀很硬,非常难以下咽。

灾荒年头烹饪技术很差劲,所以蝗虫是非常难吃的。农民最常见的对付蝗虫的办法就是火烧。或者在蝗虫是幼虫的时候,就将它捣碎在土里。但是遇到大灾的时候,这个方法还是难以见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