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葉爛什麼病?怎麼辦?

用戶7986400584952


在茼蒿的栽培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病害有茼蒿立枯病、炭疽病、葉斑病、菌核病、尾孢葉斑病、鏈格葉斑病、霜黴病、細菌性萎蔫病、病毒病等,其中炭疽病、葉斑病、尾孢葉斑病、霜黴病這幾種病害,可能導致葉片發生“葉爛”現象。建議題主結合茼蒿植株具體的症狀特徵進行識別,並根據田間的發病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治。

一、茼蒿炭疽病的識別與防治

1、症狀特徵與識別

茼蒿炭疽病是由膠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這種病害主要危害茼蒿的葉片和莖稈部位,病害發生後遇到田間溼度較大的情況,病部會溢出紅褐色液體,因此題主可以通過對莖、葉兩個部位和是否有溢出物進行綜合的識別。

葉片發病初期長有黃白色至黃褐色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擴展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

莖稈發病初期長有黃褐色小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由於莖稈病部褐變收縮,病部以上部位會出現枯死的症狀。

當田間溼度較大時,染病部位會溢出紅褐色的液體。

2、防治措施

茼蒿炭疽病的發生與田間的栽培密度、植株的強弱、溼度等情況密切相關,當田間偏施氮肥過多、栽培密度較大、溼度較大時病害的發生較為容易和嚴重。因此在前期應當合理的控制栽培密度,並多施入有機肥來增強田間植株的抗病能力,提高田間的通風和透光性,並及時的清理田間積水來降低田間的溼度。

在炭疽病的發病初期,應當採取停止澆水並加強田間通風等措施來降低溼度、控制病情的發展。茼蒿植株的生長期 ,可以通過混入殺菌劑作根外施肥來減輕病害的發生。

可以使用的殺菌劑有苯甲.嘧菌酯懸浮劑、戊唑.多菌靈懸浮劑等。

二、茼蒿葉斑病的識別與防治

1、症狀特徵與識別

茼蒿葉斑病是由菊葉點黴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也被稱作葉點黴黑點病,主要危害植株的葉片部位。這種病害主要發生在溫暖潮溼的季節,一般遇到雨水較多或田間栽培密度較大、灌溉水過多時,病害發生較為嚴重。

葉片發病初期長有深褐色病斑,這種病斑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到了發病後期在病斑部位可見黑色小點,這其實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其萌發而成的分生孢子可以對田間的其它植株進行2次或多次侵染,也可隨著病株殘體留在田間,成為來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源、

2、防治措施

在葉斑病的發病初期,對於已經發病的植株,應當及時進行清理,避免病菌進行二次侵染,採收以後也應當做好田間的清理工作,從而減少田間的病源。初次之外還可以通過噴施化學藥劑來進行防治。

發病初期可噴施炳森鋅可溼性粉劑、百菌清可溼性粉劑等藥劑。

三、茼蒿尾孢葉斑病的識別與防治

1、症狀識別與防治

茼蒿尾孢葉斑病是由菊尾孢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植株的葉片部位。這種病害多發生雨季,其病菌產生的分生孢子,可藉助雨水、空氣等進行侵染和反覆的侵染,導致病害的發生不斷加重。

在進行識別的過程中,可以觀察葉片部位是否有暗褐色斑點、圓形或近圓形灰褐色病斑,這種病斑的中間部位為淺灰白色、邊緣部位為褐色,除此之外當田間溼度較大時,病斑表層容易產生黑色墨叢。

2、防治措施

在茼蒿尾孢葉斑病的發病初期,可以通過噴施化學藥劑來進行防治,一般需要連續防治1-2次。對於發病的田間在採收後,應當及時的清理田園來減少田間病原,發病較為嚴重的地塊建議進行輪作,來改善田間的病菌環境。

發病初期可噴施18%戊唑醇微乳劑1500倍液、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等藥劑。

四、茼蒿霜黴病的識別與防治

1、症狀特徵與識別

茼蒿霜黴病是由多型類黴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植株的葉片部位,這種病害在多雨或有大霧的季節發生較為嚴重,在大棚栽培茼蒿的過程中,遇到茼蒿倒伏的情況時,也較為容易引起此類病害的發生。

葉片發病初期可見褐色褪綠斑,這種病斑多呈圓形或多角性,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逐漸黃化、枯萎,仔細觀察染病葉片的背面部位可見白色黴層,這也是病害病害霜黴病的原因。

2、防治措施

在大棚栽培茼蒿的過程中,霜黴病發病初期應當減少澆水,並及時的進行通風降溼,避免環境有利於病情的發展導致損失嚴重,遇到下雨的情況需要關閉通風口,避免雨水進入棚內,同時可噴施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霜黴病發病初期可噴施霜黴威水劑、甲霜靈.錳鋅等藥劑。

五、茼蒿病害的農業防治措施

通過上文我們瞭解到,每一種病害的發生都與田間的溼度、植株的生長情況有關係,部分病害存在當季重複侵染的能力,因此建議在前期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農業防治措施。

1、選擇抗病品種、培育壯苗

對於雨水較多的地區,適宜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進行起隴栽培,有助於在雨季加強田間的排水能力,從而降低田間溼度、減輕病害的發生。在整地的過程中,施入充足的腐爛成熟的有機肥,從而培育壯苗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避免單一施入氮肥過多,造成植株易倒伏、抗病能力差等情況。

2、雨季加強田間巡邏

雨季是田間溼度增大的主要原因,也是病害發生較為頻繁的時間,因此在茼蒿的栽培過程中,進入雨季後應當加強管理和田間巡邏,便於及早的發現病害並採取防治,遇到田間積水過多的情況,要及時的進行排水,降低田間溼度。

3、清潔田園、實行輪作

病害的病原主要隱藏於病株殘體中,也是來年病害的主要初次侵染源,因此對於已經發生病害的田間,首先做好採收後的清園農事,每次在栽培茼蒿前需要再次進行清理,從而減少田間的病原。發病初期對於葉斑病等病害,可摘除病葉來防止病害再次侵染。

對於發病較為嚴重和頻繁的地段,適宜實行輪作。

導致茼蒿發生“葉爛”現象的病害較多,建議結合田間植株的整體情況來進行病害的識別,確定屬於炭疽病、葉斑病、尾孢葉斑病、霜黴病中哪一種病害後,在進行相應的防治農事。對於識別有困難的,建議就近諮詢當地植保部門。

圖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

漫話三農


  茼蒿葉斑病又叫葉點黴黑點病,是茼蒿的一種常見真菌性病害。該病嚴重影響了茼蒿的品質及產量,降低了農戶們的種植效益。因此,農戶們需要提前採取措施進行防治。本文為大家總結了茼蒿葉斑病的危害症狀、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供農戶們參考。

  危害症狀:

  茼蒿葉斑病只為害葉片。病斑呈圓形至橢圓形,也有的病斑呈不規則形,灰褐色,斑面上微有輪紋,病斑邊緣為紫褐色。潮溼時病斑表面有黑色黴狀物。後期病斑聯成片,葉片枯死。

  發病原因:

  1、溫暖多溼的天氣,病害容易發生。晝夜溫差大,結露時間長,或霧大霧多,易發病。

  2、病地重茬栽培,發病重。低窪地,排水不良,種植過密,澆水過多,缺少肥料,發病重。

  防治措施:

  1、與瓜類、茄果類、十字花科類、豆類蔬菜實行輪作。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

  2、選種抗病品種。據調查,根、莖、葉帶紫紅色的品種表現較抗病。

  3、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選擇晴天澆水,防止大水漫灌,田間不能積水。保護地要加強通風,降低溫度。

  4、發現病葉及時摘除,收穫後清潔田園。

  5、在發病初期噴施2%農抗BO-10水劑 200倍液,或50%複方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 8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 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 1000~15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 500~600倍液,或65%甲黴靈可溼性粉劑 800~1000倍液。隔7天噴1次,連續2~3次。保護地栽培每畝噴6.5%甲黴靈粉塵劑1kg,隔7天噴1次,共噴2~3次。





英子搞養殖


1、立枯病

症狀:多發生在育苗的中、後期。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初為橢圓形或不規則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病部逐漸凹陷、溢縮,有的漸變為黑褐色,當病斑擴大繞莖一週時。最後乾枯死亡,但不倒伏。輕病株僅見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溼度大時,病部可見不甚明顯的淡褐色蛛絲狀黴。

防治:發病初期可噴灑38%惡霜嘧銅菌酯800倍液,或41%聚砹·嘧黴胺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隔7~10天噴1次。或將大將軍+門神按600倍液稀釋,每平米3升在播種前或播種後及栽前苗床澆灌。在定植時或定植後和預期病害常發期前,將本產品按600倍液稀釋,進行灌根,每7天用藥1次,用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2、葉斑病

症狀:雞冠花葉斑病侵染葉片、葉柄和莖部,葉上病斑圓形,後擴大呈不規則狀大病斑,併產生輪紋,病斑由紅褐色變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莖和葉柄上病斑褐色、長條形。魚尾葵葉斑病葉片上產生黑褐色小圓斑,後擴大或病斑連片呈不規則大斑塊,邊緣略微隆起,葉兩面散生小黑點。君子蘭葉斑病(葉上有橢圓型、長條形淺紅褐色病斑,周圍有退綠圈,後擴大呈不規則大斑塊,病斑上產生黑點。

防治:發病初期噴灑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0毫升+41%聚砹嘧黴胺20毫升,兌水15公斤水,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3、蚜蟲

蚜蟲是很多蔬菜的常見病害,它喜群居,往往將植株的葉片、嫩枝、花蕾等幼嫩部位吸食乾淨,使葉片皺縮、捲曲以及畸形,如果蚜蟲較嚴重,會導致整個植株枯萎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越冬前將田間的雜草雜物集中燒燬,避免蟲卵越冬,可用它的天敵防治,或者噴灑稀釋後蚜蟎清乳油藥劑防治。




農家妹小芳草


茼蒿常見四種斑點病的症狀識別與防治

茼蒿作為一種常見葉菜,由於近幾年的市場價格較高,種植茼蒿的菜農朋友越來越多。在植保管理方面常常遇到葉片感染斑點病害,在此我就將常見的三種斑點病害總結如下。

1、茼蒿炭疽病

茼蒿患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莖。葉片染病,初生黃白色至黃褐色小斑點,後擴展為不定形或圓形褐斑,邊緣稍隆起,大小2~5毫米。莖染病,初生黃褐色小斑,後擴展為長條形或橢圓形稍凹陷的褐斑,病斑繞莖一週後,病莖褐變收縮,致病部以上或全株死亡。溼度大時,病部溢出紅褐色液體,即病原菌的分泌物。

2、茼蒿葉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深褐色,微具輪紋,邊緣紫褐色,外圍具變色而未死的寄主組織,後期在斑上產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3、茼蒿葉枯病

本病只浸染葉片,病斑呈圓形或不規則狀,中央淺灰色,邊緣褐色。溼度大時,正背面均出現黑霧狀物。後期病斑連片,致使葉片枯死。

4、茼蒿霜黴病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病害發生初期,先在植株下部老葉上產生淡黃色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逐漸向中上部蔓延,後期病斑變為黃褐色,病重時多數病斑連成一片,葉片發黃枯死。空氣溼度大時,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黴層,即病原的孢子梗及孢子囊。

5、防治方法:

茼蒿炭疽病防治藥劑選擇:甲基託布津、百菌清、代森鋅、苯醚甲環唑、溴菌腈、嘧菌酯等。

茼蒿葉枯病和葉斑病防治藥劑基本雷同:苯醚甲環唑、嘧菌酯、多抗黴素、異菌脲等。

茼蒿霜黴病同瓜類霜黴病。


富川后生仔


茼蒿爛葉片染病,葉面上現灰色至灰褐色溼腐狀大斑,病斑邊緣與健部分界不明顯,溼度大時斑面上現絮狀白黴,終致葉片腐爛。

剛發病,必須藥劑防治

使用1:1:100倍波爾多液時可2周噴藥1次。

可用50%速克靈可溼粉劑2000倍液,或50%撲海因(異菌脲)可溼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10天一次,連續2~3次,每次噴灑藥液量每67m2不少於50~60公斤


鄉下葡小淘


茼蒿葉斑病,茼蒿葉斑病是一種植物疾病,主要為害葉片,通常溫暖多溼的天氣有利其發生。為害症狀: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深褐色,微具輪紋,邊緣紫褐色,外圍具變色而未死的寄主組織,後期在斑上產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原特徵:稱菊葉點黴,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凸鏡形,初埋生在組織中,後外突或僅從孔口突破錶皮外露,大小80~100微米;分生孢子梗短小;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或色淺,大小4~5×2.5~3微米。傳播發病: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靠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通常溫暖多溼的天氣有利其發生。

茼蒿爛心可能是因為空氣溼度和田間溼度過大,也可能是種植密度太大,還有可能是軟腐病造成。茼蒿在種植時需要注意均衡澆水,陰雨天及時排水,施用腐熟的有機肥,軟腐病一般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可以用生菌素、乙蒜素、多抗黴素等防治,發病後7-10天葉面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3次即可。




不會飛的小燕


答:茼蒿葉子爛,一般都是細菌性引起或真菌性灰黴病等 如果是純粹的爛葉,惡臭,流膿,則可以使用一些銅製劑,如:喹啉銅、噻菌銅、或單用其他的有機銅:冠菌清、可殺得、春雷王銅或葉枯唑,,,連噴2到3次,間隔3-5天 如果表面有灰白色黴層,後期的會結黑色顆粒的,則可以使用:腐黴利、凱澤、嘧黴胺、異菌脲等



苗音藝園


在茼蒿載培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病害有茼蒿立枯病、炭疽病、葉斑病、菌核病、尾孢葉斑病、鏈格葉斑病、霜黴病、細菌性萎蔫病、病毒病等,其中炭疽病、葉斑病、尾孢葉斑病、霜黴病這幾種病害,可能導致葉片發生“葉爛”現象。建議題主結合茼蒿植株具體的症狀特徵進行識別,並根據田間的發病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治。


香水有毒


茼蒿霜黴病

危害與識別 主要危害葉片,引起圓形或多角形褐色褪綠斑,葉片逐漸黃枯,葉背部生白色黴層。露地和棚室都有發生,局部地區危害較重。

[危害與診斷]苗期和成株期都可發生.使葉片變黃枯萎,嚴重減產。 發生特點 病原物為卵菌綱鞭毛菌亞門霜黴屬冠菊霜黴[Peronospora chrysanthemi-coronarii(Saw.) Ito etTokunaga]真菌。多雨潮溼或有大霧發病重。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噴灑40%三乙磷酸鋁(霜疫靈)250倍液、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64%殺毒礬500倍液、80%大生或80%噴克600倍液、72%霜黴700倍液.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病葉上形成周緣不明顯的黃綠色斑塊,後變為黃褐色,形狀不規則,擴大後波及整個葉面(圖1—37)。葉片背面生有白色至淡黃色黴層,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圖1—38)。有時葉片正面也產生霜黴層。後期病株葉片相繼變褐枯萎(圖1—39)。若病情發展很快時,葉片雖滿布霜黴層而萎蔫,但仍可保持綠色。

[發生規律] 病原菌主要潛伏在病殘體中越冬,越冬後病原菌產生袍子囊,隨氣流和雨水傳播。孢子囊直接發芽,產生芽管,在0℃一25℃範圍內都可萌發,萌發適溫為1 0℃一20℃。整個生長期間發生多次再侵染,氣溫較低而溼潤,晝夜溫差大,易結露的天氣有利於發病,田間多在春季和秋季發生。病田連作,棚室通風遠光不足,發病均重。

[防治方法] 提倡栽培防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具體方法參見萵苣霜黴病。

茼蒿炭疽病

炭疽病是茼蒿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是半知菌類的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s.),發生較普遍。

[危害與診斷]葉片上初生黃色小斑點,擴展後成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病斑,發生在葉緣的為半圓形。莖上病斑長橢圓形,暗褐色至黑色,略陷,幾個病斑可相互連接(圖1—40)。發生嚴重時,病斑環繞莖部,病莖軟化溢縮,導致植株部分枯死。若莖端發病,則造成爛梢。高溼時病部生出點狀橘紅色粘質物,即外生孢子盤上聚集的分生孢子團。

[發生規律] 病原菌隨病殘體越冬,春季分生孢子盤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或昆蟲帶菌而傳播,從莖、葉的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種子也可帶菌,但種子在病害傳播中的作用不明顯。在南方週年種植茼蒿或其他菊科植物的地方,炭疽病可持續發生,無越冬現象。

[防治方法] 參見茼篙灰斑病。藥劑防治尚可試用25%炭特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50%施保功可溼性粉劑1000—l 500倍液,25%應得懸浮劑1000倍液等。

茼蒿灰斑病

灰斑病是茼蒿的常見病害,病原菌為半知菌類尾孢屬的菊尾孢(Cercospora chrysanthemi Heald et Wolf),局部田塊發病較重。

[危害與診斷]葉片上生成圓形或近圓形病斑,生於葉片邊緣的病班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直徑2—4毫米,中部灰褐色,邊緣深褐色、高溼時病斑上生出灰黑色黴狀物(圖1—41)。2個或多個病斑可相互匯合。莖部病斑呈橢圓形,顏色與葉部病斑顏色相似。嚴重發生時可造成葉枯。

[發生規律] 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侵染致病。茼蒿自苗期到成株期可發病,一個生長季節發生多次再侵染,秋季發生較重。大氣溫暖多溼,植株生長過旺時病情發展較快。

[防治方法] 加強肥水管理,培育壯株,增強抗病能力;合理排灌,降低田間溼度;發病較重的地區,可在發病初期噴藥控病.可試用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800一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一700倍液,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間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茼蒿霜黴病

危害與識別 主要危害葉片,引起圓形或多角形褐色褪綠斑,葉片逐漸黃枯,葉背部生白色黴層。露地和棚室都有發生,局部地區危害較重。

[危害與診斷]苗期和成株期都可發生.使葉片變黃枯萎,嚴重減產。 發生特點 病原物為卵菌綱鞭毛菌亞門霜黴屬冠菊霜黴[Peronospora chrysanthemi-coronarii(Saw.) Ito etTokunaga]真菌。多雨潮溼或有大霧發病重。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噴灑40%三乙磷酸鋁(霜疫靈)250倍液、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64%殺毒礬500倍液、80%大生或80%噴克600倍液、72%霜黴700倍液.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華哥的鄉村生活


具體情況需要圖片,首先看田間病害發生分佈,如果整片發生主要考慮生理性病害,比如前幾天全國大範圍的雨雪天氣造成的凍害。這種情況可以植物調節劑加葉面肥噴施緩解促生長,如蕓薹素加氨基酸葉肥等。田間零星點狀發生考慮病害如霜黴病,黑腐病。可以烯酰嗎啉加苯甲嘧菌酯加葉面肥噴施。具體情況還是需要田間詳細圖片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