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在我们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观念向来赋予“君子”是尊称,历史上的君子是不是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是不是古往今来君子都是一样的内质要求呢?看了战国四君子的各个列传,我为这几位响当当的“君子”捏把汗,一定角度看他们某些作为实在是不敢恭维的,或许是历史发展的缘故,不可同日而语。

如此这样,这正好说明了君子不是固定不变的文化观念,而是时代道德的产物。道德总是有时代阶段性的,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道德要求,资本主义社会固然也有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向服务辅助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体系。历史上那些是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的“君子观念、君子形象,我们得批判的学习他们,好的固然可以继续发扬,糟粕的就要积极的剔除。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下战国四君子吧。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战国四君子” 这个称谓究竟如何来的,起于何时?咋样才算符合战国时君子的要求?这四位君子相比较谁才是最优秀的?

从这个几个问题开始或说带着这几个问题,接下来针对战国四君子进行一番比较异同、批判探究: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一、战国四君子,既然同同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且同被称为是君子,这几位君子共有的形象特点就是他们的最大相同点喽,我总结了三点:出身高贵,诸侯王、公爵之后。热衷于广揽门客、食客,也就所谓的招贤纳士、“养士”。热衷于政治活动,基本上都与秦国敌对。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1、诸侯王、公爵之后,君子都是被封出来的

战国四君子,一说是战国四公子,常见常用的是“战国四君子”,是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春申君黄歇。按儒家的文化观念而言,我们知道“君子”历来是尊称的。周朝周公礼制是早期的儒家思想表现,孔子慕名周公,孔子发展了儒家,也就继承了君子文化。这里就很容易捋清楚了,四君子又称四公子,周朝是贵贱阶级森严的,公子是贵族的尊称,来源都是周朝贵族,贵族是一个等级、然后是平民、然后是奴隶,而贵族中再分等级也就有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而能被称为公子、君子那都是天子、诸侯之列的。比如齐桓公、晋文公、公子小白等等。而战国四君子,四个人之中除了黄歇出身不明确外,其他三个人都是公室成员,是名符其实的公之子或君之子。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孟尝君姓田名文。其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王族的公子,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春申君是不是王公贵族之后,史记并未交代,但提到他游学博闻,善辩,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曾任楚相,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综之这四位可见,都是君王的亲戚或宠幸,被君王封的君子。

当然,出身贵族,这是首要必要条件。是公族之子嗣,还不一定能称谓远近闻名的公子、君子。还得有“好客养士”,这在那个时候被称为是贤德有才,能招贤纳士的德行。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2、以“养士”著称,所谓的招贤纳士,招揽各种食客、门客。

四位君子中,春申君所养的门客,达三千多人。孟尝君的几千多,平原君也几千多,具体记载都不详细,平原君组织敢死队还达几千多人,养士,士也就有士兵的意思,正谓收人钱财为人消灾,平时养士用士一时。信陵君礼贤下士养士也达三千多人。“养士”且养众多的士是四位君子的招牌标志。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3、都与当时的秦国素有敌意

孟尝君入秦做过一段时间秦相,差点被杀死在秦国,所以显然是有违秦国的利益的。而多亏些平时所养之士中有两位鸡鸣狗盗之徒,在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下才得以逃出秦国,因此更加注重招揽各种阶层的人士,且更加憎恨秦国。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平原君更不用说了,秦国攻打赵国,作为赵国的贵族平原君为维护自己国家及自己的利益召集宾客幕僚们誓死抵抗。奉赵王之命游说魏国、楚国合纵盟约,这都是有平原君及其宾客们的努力及功劳的。

信陵君呢,秦攻赵国,魏国君王不出兵救赵,信陵君来了个窃符救赵,传为美谈。

春申君,在没有封为春申君之前,亲好秦国,与楚国太子完一同赴秦国做人质。到楚太子完做了楚考烈王之后才与秦国敌对,六国盟约,此时楚国国王担任六国盟长,春申君作为楚国宰相当然也与秦国敌对了。

可见四君子都已革新变法强大后的秦国相抵触,实是代表了周朝以来的旧贵族宗法礼制的人身依附模式而已。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二、战国四君子虽都被称为君子,但是其德行品性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信陵君相比其余三位更值得称赞些。

四位中,按史记的记载看,信陵君似乎倒是更完美些。

礼贤下士,讲究道义,顾及情谊,临危不惧,在平原君的游说鼓动下,上演了一出“窃符救赵”的大策划,传为历史佳话。由此也落得避免魏王的愤怒而逃离魏国到赵国,遂有了与赵国平原君一较高下的机会。在赵国,信陵君为了接近传闻中有名的薛公、毛公竟然也跟赌徒、酒店伙计频繁交往。平原君知道这事就对夫人说,“我当初以为信陵君乃是个就是无数的大贤人,而今看不过是个无知的妄徒。”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谁料平原君夫人不知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竟然把这话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由此要与平原君绝交,而且立即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得知,十分懊悔,千般挽留,自此,平原君的门客多有归附到信陵君的门下。可见,君子也怕比较呀,不比不知道,放到一起一比,信陵君高了一大截。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魏公子列传》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平原君就是一风度翩翩的公子哥形象,他所谓的礼贤下士我看呀,更多是能称得上交了一帮酒肉朋友而已。

平原君即被当时君王封为君,除了爵位继承,当然也有一定的优点和大的作为功劳,信陵君“窃符救赵”多亏了他的积极鼓动。但关于平原君垢闻的事也不少。从史记中记载的看其最垢闻的一件事是,平原君的一个妾一次在楼上看到民宅中一个坡子一瘸一拐的去打水,不觉就笑了起来。就此,这坡子竟然要求平原君杀了嘲笑自己的妾,让其提着妾的人头来谢罪。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后来还真的杀了,而且还是他门下的食客给他大加压力造就的,完了,他的门客们还都大赞这事,由此归附平原君的门客更多了。这就有些甚荒唐了,妾嘲笑残疾人纵然不对,何至于非要杀了呢。足可见平原君的德性及平原君门下都是一帮什么食客了,厮混的一群狗肉朋友而已。赵国长平之战被坑杀四十多万,这平原君也脱不开一定的关系。

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於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春申君虽博学才智有辩才,却不识人才不辨忠奸。

平原君与春申君也有一段交流碰撞,二者斗富炫富。一次,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那里去访问,春申君安排上等宾客礼节接待,平原君的使臣特意用玳瑁簪子绾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以此向楚国炫富,春申君的上等宾客也不甘示弱,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来见赵国使臣,可想而知,平原君落败了。

春申君虽知识广博,有辩才,也礼贤下士,有勇略。但也有大污点,不能辨别人才。竟然养了李园这样的宾客,李园连同自己的妹妹为了宠信于楚王,往上攀爬,设谋把春申君刺杀了,且满门抄斩,把楚考烈王的王室血脉给偷梁换柱换掉了。这些与春申君不能使人是脱不开干系的。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从孟尝君的一个大污点看,他简直是个小器而又狠毒的杀人狂。

鸡鸣狗盗就先不说了。仅就一事足以说明其人心胸狭隘,视人命如草芥,那就是,竟然因为,别人无意中嘲笑他个子矮,就把一个县的人全部杀光了。历史上孟尝君果真有如此事的话,孟尝君这样的君子真的少点为妙。人家不就说一句个子矮嘛,况且,说的是实话,就这怒了,与宾客下车竟然把一县人灭了。总觉的不可思议。但看史记却就是这么记载的。

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孟尝君列传》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综上,战国四君子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这些君子与后来的封建帝制社会时期的君子形象及文化有巨大不同,战国四君子基本上都是王公贵族之后,都有巨大的财力物力和权力来养士。战国四君子养士的风气兴盛,完全是周朝以来的一种宗法礼制人身依附关系的最后锤死挣扎和苟延残喘的延续而已。短暂现象。他们的很多作为及精神有些还值得学习,有些放到今天的社会并不值得赞赏。我们要批判的学习他们。而战国四君子,相比较而言,我认为,信陵君比之另三位更优秀些更称得上是君子这么个尊号。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