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摘要:文武二职在中国古代王朝之中占用重要地位,很多时候,因为朝廷局势的原因,两者其实是一种相互竞争的状态,文官和武官也会自发的结成自己的势力团体,在朝廷内部发挥一定的影响力。虽然说自宋朝以后,文官的力量上升,武官有了一定的限制力量,但是两者的竞争状态依然存在。同时,如果王朝能够合理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于王朝力量的发展十分有利。

在远古时期,也就是早期的部落时代,武术以及原始兵器使用是打败对手争夺生存空间的物质条件,又是抵御外来侵略,延续种族基本的保障。武力在那个时期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中华民族的诞生就是祖先们崇尚武力的结果,当时很多部落之间常常发生冲突,战斗是当时的生活常态。《吕氏春秋荡兵》之中有记载:“民固剥林木以战…….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可见人们对于武力的崇尚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内容。


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而题目中提到的“出将入相”也是我国古代王朝的一种政治形势,这种人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宰相。他们既可以带兵打仗,并且有不小的成就,同时归朝之后,又能够担当宰相的职责,处理全国政务,这也是早期王朝经常会出现的现象,但这样做的一个结果就是可能会导致某个人的权力以及势力过大,威胁到王朝的统治,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大臣乱政的现象。这也是早期王朝经常动荡的原因之一。

至于从“出将入相”的状态转入到“文武分途”的政治局面,应该是从唐中期以后。虽然说在这之前王朝的领导者有过一定的政治牵制,但并没有实行切为可行的政治保障措施。也就是在唐朝中期以后,准确的说应该就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对于武官集团的牵制被后世王朝领导者尤为重视,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后果,他们绝对是不愿意再看到的。

“安史之乱“之中的武人力量

“安史之乱”由武人所引起,这自然是不必怀疑了。因为这次灾难,给唐朝带来了深刻的灾难,甚至有了灭顶之灾。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而这些藩镇割据的领导者也几乎都是军人政权。当时的军人掌控了绝对的领导力,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已经超过了中央王朝的管控,这些藩镇割据也给唐朝社会留下了沉重的影响,天子对于这些武人们还得有所忍让,可见这些人势力之大。

上面这些人可能本来就有二心,但即便是那些忠于唐中央的人,也会经常出现一些叛乱的情况。在唐德宗削藩的时候,就曾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叛乱。刚开始,地方势力能够帮助中央对抗一些势力,但后来各个藩镇又联合起来反对中央,有所谓的“四王”等势力。后来,泾原兵马使的兵马——防秋兵灾路过长安的时候掀起了兵变,长安可是当时的国都,但他们还是起来反叛,唐德宗被迫逃往奉天,结果还遭到了别人的围攻,差点命丧奉天城。唐德宗也成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被赶出国都的帝王。后来帮助他平定叛乱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发生了叛乱,他又被迫逃往了凉州

。帝王一生被赶出一次都城都是少见了,唐德宗却被自己的臣子赶出几次,这也给他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阴影。


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唐德宗画像图


唐德宗统治的后半期,因为自己多次不寻常的经历,意志逐渐消沉,厌烦了征伐之事。唐朝的藩镇割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武人集团与中央集权之间的一种对抗。这自然会生出对武人集团的警觉。尤其是当时的文人,将自己的所想表述于文字之中。所以我们在史料之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时期,文人集团对于武人,有着强烈的敌视。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史料之中,武人就是一个贬义词。谁要是被归结为武人,就等于说是一种轻视和蔑视。


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安史之乱”之后的武人形象

前面我们说到武人在唐中期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在《因话录》中记载过一件事情。当时,郭子仪曾经向皇帝提过一个要求,说想给某一个人授予一个州县官,皇上没有批准这件事情。当时他的首先有一个人叫做张昙,说这是宰相不知体,你看咱们郭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竟然一个要求都不答应。作为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再造之臣,竟然都没有这点权利。但是郭子仪却不这样想。他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事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那些割据一方的武臣,朝廷不敢得罪他们,生怕引起新的叛乱。所以他们的请求皇帝几乎都会答应。但是他郭子仪这个时候向皇帝求个官职,皇帝竟然不同意,说明在皇帝的眼中,他并不属于藩镇割据的代表,也就是说他不是那种需要提防的武臣

,皇上对他是信任的。这可是个好事。


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唐朝时期,因为武人势力庞大,文人也不可能从军事上去压制他们。那怎么办呢?就从文化上压制他们,用自己的笔杆子,尽可能的在史书中留下一点武人不好的东西。

所以在唐朝后期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文人对武人的敌视。

比如说,武成王庙是唐朝国家祭祀体系的组成部分。而谁是武成王呢?就是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可能许多人都认为武圣是关羽,但是唐朝人并不崇拜关羽,关羽真正成为武圣的形象是很晚的,可能还要追溯到明清时期。

唐朝从开元时期,就由政府主持对姜子牙的祭祀。当时姜子牙的地位是与孔子的地位是相当的。当时孔子的庙里有“十哲”,而姜子牙的武成王庙里同样有“十哲”,祭祀的是张良、白起、孙武等人,这些也都是历史上的武术名人。


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知识分子就对武成王庙发起了舆论上的进攻。他们认为武成王庙是属于武官系统的,这是武人应该祭祀的东西,我们应该把他压低。让武成王的级别、规格要低于文宣王,从而让武人明白,你们的地位要低于文人集团。文人对于武人的斗争在这个时期是十分激烈的,不仅仅是在一个方面,而是从许多方面对他们进行抨击。

“安史之乱”后文人对武人的抨击

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崛起了一个春秋学派。这个春秋学派的特点就主张放弃“三传”,也就是放弃《左传》、《公羊》和《谷梁》,转而回到《春秋》的原文当中寻找真谛。因为《春秋》之中的一些解释是十分符合他们的价值观的。他们的政治主张是“明王道”,什么是“明王道”,就是要让这些武人记住忠。作为帝王的权力以及臣子应该遵守的道义,都是十分必要宣传的。而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关于武成王庙的讨论中,春秋学派可是十分积极参与的。

春秋学派就是希望通过崇古、尊古的方式来重新申明王道,强化中央集权,而且唐宪宗时期曾经一度收复了河北三镇,但是到了唐穆宗时期,河北三镇降而复判。至于降而复判的原因,就是河北三镇割据已久,唐朝重新收复之后,势力并不是很稳固。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导火索则是因为文武之间的冲突所致。


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当时河北地区的节帅,虽然是地方割据的军阀,但是与士兵们是同甘共苦的,地方凝聚力相对较强。并且当时文化水平较低,胡化的色彩十分浓厚,而宪宗时期,河北三镇投降之后,中央派往河北三镇的官员与他们的行为举止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我们知道古代文官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宣扬高调,那些中央官,去河北三镇的时候大讲排场,让当地的人十分诧异与震惊。并且这些中央官,认为这些地区的人就是反贼的后代,讽刺那些武将,就是这样的状态下,导致了河北三镇的再次叛乱。

杜牧后来写的《注孙子序》中,他就曾经指出了当时的这种社会现象,说“复不知何代何人,分为二道,曰文曰武,离而俱行,因使瑨绅之士,不敢言兵,或耻言之。苟有言者,世一位粗暴异人,人不比数。”大概意思就是说在唐初的时候,会有“出将入相”的人存在,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结果到了安史之乱之后,文化上使得文武出现分裂,文人集团和武人集团成了两个对立的群体。当时的文人拒绝“言兵”,谁要是谈论军事,是绝对会被耻笑的,这样的心态其实是十分不正常的。但当时的社会现象就是这样。


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文人集团对于武人集团的压制,还表现在了科举制度方面:

武则天统治时期,增设了武举的考试形式。在唐德宗统治时期们,那些反对武成王庙的那些文人,甚至又把矛头指向了武举。

武举当中如果要考射箭的话,也是需要殿试的。所以皇上就需要这些考生带着弓箭进入皇城。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那些文人集团们,认为这么多的考生,带着弓箭进入皇城,这是不合适的。所以当唐德宗听了之后,下令停止了射箭考试。为什么以前没有反对者,而恰好就是这个时期呢?其实就是当时这些文人想要想尽办法去抨击那些武人集团者。

唐朝的抑武对后世王朝的影响

唐灭之后,进入了五代时期。五代政权交替出现,并且清一色的都是军人政权,并且都是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手段来获得权利的。包括之后的大宋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也是通过兵变上台的。而赵匡胤上台之后,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武人集团的力量。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他对武人力量削弱的一个表现,而他所开创的宋朝,更是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尽可能想要压制军人集团的力量。


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在陈峰先生的《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中,他分析了北宋的这个基本国策,从最初产生到成为所谓的祖宗之法,日渐强化,并且定型的变迁过程。他指出,崇文抑武政策对宋朝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导致了宋朝的武将群体的萎靡无能以及自卑,更是造成了“尚武精神”的沦丧。而宋朝的历次对外战争中,备受屈辱,也许武将群体的战斗力丧失有着重要关系。

总结

从“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的一个转变过程,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因为在见到武将力量放任之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的时候,他们就会尽可能的对这些人做出一定的限制,以保证封建王权的正常进行。而这也是中国古代王朝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宋以后的王朝政治中,我们会发现在同品级的官僚队伍中,武将是比文官低一级的,因为帝王们相信,即使这些文官们有再大的权力,也没有倾覆一个王朝的能力,而武官们因为有着强大的战斗力,是很容易形成反抗势力的。


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沦丧:从早期的“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但是因为对武将的过分制约,也会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当时的宋朝对外战争自建国初期就很少有胜机,甚至于连西夏这样的地方性政权它也无力应对,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军队战斗力的低下是其中重中之重,而军队战斗力的低下与武人集团的消沉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宋朝在汲取历史教训中一个矫枉过正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