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一次疫情,对各行各业的打击史无前例,院线电影撤档、剧组拍摄暂停、影视工作者歇业,国内的影视业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负重前行的影视工作者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危机更是无处不在。在这一片“沉默”的背后,是几十万行业从业者的无奈、辛酸与失业危机。

“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沉默之下,冷静地看待和思考十年来行业的种种现象与审视过往的恶性循环,寻找影视行业的新出路与全新的优质内容的制作方式,是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01 跟风炒作的恶性循环何时终结

在跟风炒作上,资金、人员密集型的国内影视圈一直风生水起,这当然与资本深度参与影视剧市场之下,整个行业追求“短平快”、讲求“投入产出比”、极度厌恶风险有关。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创新意识的缺失、整合能力的不足,前者主要是人的问题,后者则指向了国内电影工业的不成熟、不系统现状。“跟风效应”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量毫无意义的翻拍、续集,以及随之而来的做宣发、炒热点、造争议、上热搜。一部台剧《流星花园》,被国人翻拍成“一起、再看、又看”,在利用IP不断炒冷饭的事情上影视人做到了淋漓尽致,然而虚假繁华的外壳下是毫无灵魂的苍白内里。连《流星花园》的主演朱孝天都曾讲过:“不是我们演的经典,而是你们一次次无下限的演绎把它变成了经典。”

“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今年的奥斯卡,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这四个含金量奖项的韩国人,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在领奖感言中数度开喝酒玩笑的导演奉俊昊,那毫不掩饰的得意之情,或许让很多国内影视人酸溜溜的。

“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但事实上,《寄生虫》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背后的行业支撑才是关键。

也许会有人把责任归咎于“韩国电影不审查”、“韩国没有广电某局”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模仿与自主创新,韩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度与精细化早已不同以往,在一些题材、类型上开始独占鳌头,商业片叫好又叫座还能拿奖,这就是整体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体现。

“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02 初心仍在 良性循环或许由此开始

放眼目前国内的影视作品,大家的思路惊人的相似:大IP打头阵,带来话题,流量明星搞事情,制造炒点,各类精妙高端的商业运作,决定了一部商业片的成败。

“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可是尽管在这样艰苦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优秀怀揣梦想的影视人在努力耕耘。以这几年的院线电影来举例,尽管是少数,

但品质上乘、走心有料、令人难忘的影片还是年复一年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

“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2018年的神片《我不是药神》,讲述了平凡的社会底层人物为白血病人从印度偷运药品的故事,朴素至极的画面,满含着悲凉却执着的生命力量,而这份力量里,饱含着人们最真实的对生活的热切向往。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放弃了商业片的宁浩与徐峥,合作青年导演文牧野,将镜头对准了遭遇求医困境的群体,他们的尝试也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毕赣,一个执着于内心拍摄小众文艺佳作的导演,他的首部电影作品《路边野餐》因为没有资金将本该租用的汽车改为摩托车,由他的老姑夫出演电影男主角,这样一部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初心的剧组,竟然一路杀进了戛纳电影节。

“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同时,也有真正关心和致力于帮助影视从业者的企业,为行业的剧本、资金和宣发做着一次次的探索和实践。

“沉默”后的深度反思|影视圈良性循环能否由此开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是在沉默中灭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许给本就处于寒冬期的影视行业雪上加霜,也许是冥冥中让中国影视行业“停下来思考”的契机。

如今,我们不缺少高水平审美的观众,也不缺少充足的资金和制作,影视业能否重新进入良性循环,也许就从这里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