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新能源汽車准入門檻降低了還是提高了?

「汽車人」新能源汽車准入門檻降低了還是提高了?


工信部這次推出的徵求意見稿,對行業發展來說是好事,減少了行業的浮躁心態,強調回歸製造業的本質、迴歸汽車生產的本質,將促進中國汽車產業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2月10日,工信部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修改的決定(徵求意見稿)》(簡稱“徵求意見稿”)。相較於2017年7月1日的版本,這次除了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之外,還有多達10處的刪減和修改。其中,最大的變動莫過於把“設計開發能力”改成了“技術保障能力”。


「汽車人」新能源汽車准入門檻降低了還是提高了?


有評論認為,這次“徵求意見稿”最大特點是降低了准入門檻。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當下,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滑坡,所以監管層希望以此降低門檻,加強市場活力。


對於這種看法,《汽車人》完全不同意,恰恰相反,我們認為門檻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而且,這次“徵求意見稿”跟新冠肺炎疫情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從疫情爆發被全社會重視至今才一個多月的時間,而原版本新能源汽車准入管理規定已經執行兩年半了。


很難想像,這次修改是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臨時推出的。正常的邏輯是:監管層經過兩年多時間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和市場運行狀況的瞭解,通過總結問題、發現不足,進行了修改,以適應當下和未來,目的是令行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汽車人」新能源汽車准入門檻降低了還是提高了?


不難發現,原管理規定推出以來,有太多造車新進者“慕名而來”,中國的汽車品牌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汽車製造是非常耗費資源的產業,每一款車至少應該有與其消耗資源相匹配的價值。反面例子是:當初那些擺明了來騙補的車型,一個汽車殼子加了塊電池只為補貼,純粹浪費社會資源。


即便今天,新能源汽車市場仍沒能夠實現良性的自我循環。整個產業的投資明顯大於產出,很多個人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興趣不大。B端市場佔比居高不下、C端市場打開太慢,是新能源汽車的首要問題之一。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讓更多企業進來,而是讓沒有能力的企業知難而退,減少資源浪費。


「汽車人」新能源汽車准入門檻降低了還是提高了?


可以肯定的是,“技術保障能力”比“設計開發能力”門檻更高。對比設計開發能力,技術保障能力是實打實的、可標準化的,更加接地氣。


汽車的第一屬性是交通工具,可靠性是根本,這一點,汽車、火車、輪船、飛機都一樣,其他的都是錦上添花。


「汽車人」新能源汽車准入門檻降低了還是提高了?


《汽車人》參觀過很多車企集團的開發、測試評價部門。可靠性測試評價體系是技術保障能力的基石,是汽車生產的重中之重,傳統車企集團一般都以“年”為時間單位對新車型進行評價。為什麼需要這麼久?因為一輛新車在上市之前,要歷經上千種甚至數千種紛繁複雜、事無鉅細的可靠性測試評價,光這些測試所需的設備和園區、場地,就是十億甚至數十億計的投資。


很多造車新進者連自己的工廠都沒有,能指望他們花十幾億建立測試評價基地?對他們來說,即便真投資了,幾年內也沒有成系統的數據支持做對比。對現金流緊張的他們來說,這完全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況且全面的測試會大大增加新車研發週期,互聯網講究“惟快不破”,對新進者來說,上策當然是能省則省,那些逃不開的測試,就專門成立項目團隊想辦法逐一搞定。其實,越是科技創新的項目,測試起來就越麻煩,這些成本是疊加式的。


「汽車人」新能源汽車准入門檻降低了還是提高了?


從字面上看,新規似乎是從重研發改為了重生產。實則不然,真正靠譜的創新設計都是建立在全面的可靠性測試評價的基礎之上。拍腦子想出來的不是真創新,建立在完整研發體系之上的才是。研發體系的根基就是技術保障能力對汽車可靠性的測試評價。


不光是汽車,技術保障能力可以說是製造業的根基。能夠對銷售出去的產品做足技術保障,才會真正得到買家的信賴。技術保障能力強調的是過程,需要精細化的管理,是製造企業綜合能力的體現。真正的設計開發能力是建立在技術保障能力基礎上的。工信部這次推出的徵求意見稿,對行業發展來說是好事,減少了行業的浮躁心態,強調回歸製造業的本質、迴歸汽車生產的本質,將促進中國汽車產業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文/《汽車人》張恆,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