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神策軍與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研究中晚唐政治史的必讀之書?

為什麼說《神策軍與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研究中晚唐政治史的必讀之書?| 編輯談

為什麼說《神策軍與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研究中晚唐政治史的必讀之書?| 編輯談

讀者朋友們好,時隔數月,課代表又與大家相見了。抗疫宅家的大把時光,您是怎樣度過的呢?不妨利用這段時間讀點有深度的。武漢大學黃樓副教授的《神策軍與中晚唐宦官政治》自去年十月出版以來好評不斷,今天我們邀請到了本書的責任編輯樊玉蘭女士,跟大家談一談這部觀點鮮明、論據充實、論證合理、文字簡潔且富有感染力的好作品。此外,廈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王炳文也曾於澎湃新聞推薦本書,從研究者的角度進行評價,在此與讀者共同分享。

为什么说《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研究中晚唐政治史的必读之书?| 编辑谈

問:《神策軍與中晚唐宦官政治》一書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答:本書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中晚唐政治演進軌跡和歷史發展規律。

安史之亂後,朝廷直接掌控的軍隊為神策軍。宦官控制神策軍軍權,故而主導了中晚唐政治走向。在內廷,宦官集團操縱神策軍,屢次弒君、立君、廢君。在朝堂,外朝官僚為內廷宦官勢力的附庸,皇帝只能依賴身邊侍臣形成文人近幸集團與之鬥爭。在地方,宦官充任藩鎮監軍使,形成以樞密使為首的一套差遣體系。中晚唐這種宦官集團主導政治進程的政治格局,可稱為“中晚唐宦官政治”。“宦官政治”是繼東晉“門閥政治”之後,皇權政治的另一種變態形式。

为什么说《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研究中晚唐政治史的必读之书?| 编辑谈

柳公權《神策軍碑》(局部)

問:為了得出中晚唐政治演進軌跡和歷史發展規律,作者進行了怎樣的研究?

答:本書沒有生僻的專用術語,屬考據色彩濃厚的傳統政治史研究。主要有兩大研究視角。一,邏輯主線上,遵循軍權決定政權的思路,從神策軍及其左右兩軍矛盾入手,將這一時期重大歷史事件貫穿起來,論證脈絡清晰。二,研究範式上,受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影響較深,是田先生關於“皇權政治”變態形式理論的活用與學術創新。

問:在中晚唐政治史研究領域,這本書可以算得上必讀書了吧。

答:本書可以視作中晚唐政治史研究的重量級必讀書,在理論上和知識上都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書中突破性的發現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的變態形式並非僅為東晉門閥政治這一次。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繼東晉“門閥政治”之後,皇權政治的另一種變態形式,它由皇權政治中來,最終又迴歸到皇權政治中去,對五代及宋初政治制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問:書中有哪些讓您印象極為深刻的案例?

答:神策軍的“軍史”,詳細梳理了神策軍建立及轉變的全過程,指出神策軍權在中晚唐政治中的重要性,為下文的討論提供了基礎。

有關李訓鄭注集團同宦官集團的抗爭,改變我們了長期以來對近幸文人普遍的反面看法。

問:《神策軍與中晚唐宦官政治》一書提出了哪些新觀點?

答:(1)關於神策軍,過去皆認為起源於哥舒翰破吐蕃時所置的邊軍。本書指出,除邊軍這一來源外,宮內射生軍也為神策軍的另一重要源頭。

(2)關於唐代宦官,過去常認為是一個整體。本書認為宦官世家的出現,導致宦官內部有不同的派別,並以神策軍左右軍的矛盾為線索進行辨析,提出“元和系”宦官等概念。

(3)關於宮內鬥爭。過去常認為宣宗叔承侄位是因裝傻而被宦官誤立。本書通過出土墓誌,指出實為勾結仇氏等宦官而篡立。對於爭訟不已的憲宗遇弒案也有自己的看法。

(4)關於永貞革新、甘露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本書提出“文臣近幸集團”的概念,認為二者都屬於文人近幸集團反抗宦官的政治鬥爭。

(5)過去常將宦官專權視為中晚唐三大政治問題之一,本書則將宦官問題視為中晚唐政治的核心問題,提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概念。

問:最後再安利一下這本書吧。

答:對於許多讀者而言,安史之亂以後的唐代歷史是晦暗不清的。本書通過神策軍這條主線,將唐後期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細緻地聯繫起來,為讀者呈現出一部相對完整的唐後期政治史。對唐宋之際,中國皇權政治的走向和發展規律也有非常新穎的理論探討。

王炳文談《神策軍與中晚唐宦官政治》

黃樓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多年來潛心關注唐代政治史,本書從方法論上屬於較典型的傳統範式,但卻絲毫不影響其可讀性與創新性。一部神策軍的歷史,佔去了唐後期政治史的半壁江山,而神策軍的實際控制者則長期以來以宦官為主。正因如此,作者的真實意願恐怕不是備述神策軍發展演變般簡單,而是希望能借此書寫一部視角獨特的唐後期政治史。

为什么说《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研究中晚唐政治史的必读之书?| 编辑谈

全書分為四編,編下分章。第一編集中敘述神策軍的“軍史”,分別涉及神策軍的淵源、京城禁衛體系的建立、西北邊境神策軍鎮體系的形成、以及神策軍與憲宗以後的政局。第二編論述宦官集團與內廷皇位之爭,具體說是從德宗到宣宗的這段歷史。其中德、順、憲三朝嬗遞為一章,憲宗元和政局為一章,穆、敬、文、武四帝再列一章,最後是武、宣二帝更替之際的宮廷鬥爭。第三編視角轉向外廷士大夫,先論元和黨爭始末,再談牛李黨爭、甘露之變兩個經典唐史問題,最終黨爭終結,宦官與文士趨於妥協,形成了內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第四編進而關注宦官與地方政局,主要是通過剖析監軍使這一特殊制度的三個不同層面,來探討唐後期宦官集團對於地方政治的影響和干預。在經過上述四編的浩繁討論後,作者在“總論”中進而以唐宋變革視角探討了宦官政治,並附上宰相及神策軍中尉等要職的詳細年表。

为什么说《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研究中晚唐政治史的必读之书?| 编辑谈

張大千《李德裕見客圖》

作者對於唐代後期的中央政治史進行了系統性的敘述,增強了全書的連貫性與可讀性。對於許多讀者而言,安史之亂以後的唐代歷史是晦暗不清的。本書通過神策軍這條主線,將唐後期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細緻地聯繫起來,為讀者呈現出一部相對完整的唐後期政治史。作者對於神策軍的發展歷史敘述,貫穿了肅宗至宣宗一個世紀的時段,而全書的下限已至唐末。例如作者在敘述德宗至宣宗朝宮廷內爭時,按照德宗(順宗)、憲宗、穆敬文武四宗、宣宗這樣的劃分,將八位皇帝80年的歷史分成四部分,其中德宗朝是諸種問題的萌發期;憲宗朝已見黨爭端倪,翰林學士與樞密使制度復得完善;至於穆、敬、文、武四帝,本是父子一系,其間牛李黨爭復臻於極盛;直到宣宗即位,內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漸次形成,黨爭固在而黨派區分已不復鮮明。這種劃分既與傳統史學的觀點切合,又能較好地闡明作者自己的理論觀點,寓議論於敘述之中,值得稱道。

作者對於以往學界忽略的若干問題給予了充分的關注,觀察細緻,考證精到。比如在論述神策軍創置淵源時,對於神策軍與射生軍的分合演變給予了充分關注,既彌補了學界對於射生軍研究的不足,更析出了神策軍形成初期的一個重要環節。再如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即位不到半年的順宗退位,憲宗即位,改元永貞,史稱永貞內禪,此前煊赫一時的王伾、王叔文及其黨羽受到打壓,故又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對隨後唐代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以往學界論及此事,往往膠著於對二王集團性質的爭論,本書作者以宮廷內爭的視角,將這一事件置於德宗末年整個政治鬥爭中予以探討,並將其根源追溯至貞元前期太子之位的爭奪,遂使德、順、憲易代之際的政治鬥爭具有了更為宏觀的意義,極富見地。類似的分析,尚可見於對作為牛李黨爭“前史”的元和政局的論述,對甘露之變的由來剖析,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