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按筆順,書法則是按筆勢,如何取勢?

叫我東海


筆順和筆勢還是有很大關係的,漢字是由不同的點畫構成的,每一個筆畫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筆順有先後,位置有高下、左右,形狀有粗細長短,這一切都要服從於筆勢。那麼什麼是筆勢呢?

筆勢是寫字時毛筆的走向、趨勢及書法作品的點畫、結構、章法等表現出來的動態形勢。

唐代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書斷》中說:

“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成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書法就是讓點畫根據筆勢按照一定的法度組合到一起。

我們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看這幅字寫得怎麼樣,首先我們能感受到的就是作品的氣韻,氣韻是否生動、能否表達出書家的思想情緒,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筆勢。我們在寫字的時候,運筆時的趨向、動勢就決定了作品中點畫的方圓、藏露、疾澀、枯潤、偏側、大小、粗細等變化。

而這些元素以不同的動態、形勢在空間裡組合,又是決定了書法作品的險峻、平穩、雄渾、秀麗、古拙、清雅、剛健、婀娜等藝術風格的關鍵。

筆勢的內容包括很廣,點畫自身的方圓曲直、輕重虛實、點畫間的呼應顧盼、穿插映帶;偏旁部首間的開合向背;字與字之間的啟承揖讓、參差錯落,都與筆勢相關。處理的得當的話,就會給人以天然合理的感覺,這就是得勢。

周汝昌先生說過:“勢就是關係。”這句話可謂是大道至簡,我們寫字的時候講究整體,一氣呵成,運筆要連貫,有時是在紙上運行,有時又是在空中帶過,每一筆都有來有去、有入跡、有出痕,古人曰:“纖微向背,毫髮死生”,說的就是這個理。

接下來我們舉例子來說明筆勢的情況,例如上圖中是趙孟頫的《妙嚴寺記》中的兩個字“揚”和,圖中紅線是運筆在紙面上留下的痕跡,虛線是筆在空中運行的軌跡。通過這些痕跡,我們可以感受到趙孟頫在創作的時候,一氣呵成的動勢,中間筆勢是不停頓的,最後一筆的去向是下一個字的起筆方向。

瞭解了楷書的筆勢之後,我們再看行書的筆勢就容易了,上圖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茂”字,用筆更是流暢痛快,筆勢不停。

那麼如何學會取勢呢?個人認為首先就是多臨帖,向歷代名家法書取經,看看這些大書法家是如何駕馭筆勢的。另外就是書寫的時候,有的人寫一筆蘸一次墨水,這樣勢必會影響點畫間的聯繫,影響筆勢的連貫。取勢不是說就必須要筆筆連綿縈繞,有些名家的用筆是筆斷意連,筆斷勢不斷,注意筆畫之間的空中接力。

總而言之,要掌握筆勢,只有用筆熟才行,需要我們下苦功夫,啟功先生曾經說過:

“每筆起止,軌道準確,如走熟路雖舉步如飛,不憂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面磕撞者幸亦,此義可通書法。”

試想如果結體不熟,用筆如履薄冰,何來筆勢只有。


翰墨今香


謝謝你的提問。寫字按筆順,書法按筆勢?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首先,不論寫字還是書法,在筆順和筆勢上是沒有嚴格區別都,也就是說,本質上是一樣的。

寫字包括楷書、行書、草書,如果都是規規矩矩,工工整整,這就是寫字。

但是,寫字不是沒有筆順也不是沒有筆勢。

所以我們要說說,什麼是筆順、筆勢。

筆順就是筆畫順序,是按照上下左右先後用筆的。


如果一個字是左右結構,那麼順序就是先左後右。如果是上下結構,那麼筆順是順序就是先上後下。

這是基本符合所有字體的一般規律。楷書如此,行書草書亦復如此。寫字如此,書法也是如此。

那麼筆勢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的書法家的著眼點不一樣,因此說法也不一樣。

我還是從一個字的筆勢談起吧。因為,書法的根本是從一個字開始的,也是從一個字的筆畫開始的,所以,我們就要從一個字的一個筆畫說起。

我們寫字,你不能不寫出筆勢,主要看筆畫的結構。

漢字書法有兩個結構。一個是筆畫結構,一個是一個個字具體的結構和歸納出來的分類結構。

例如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半包圍結構等等。

對於一個個字的結構大家都比較重視,所以,我就不多說了。


但是,對於筆畫的結構大家從理論上並沒有重視,而實踐上卻是很重視的。

例如,我們今天都懂得筆畫要注意起筆、行筆、收筆,但是,還沒有上升到筆畫結構的理論高度,因此,我們對筆畫結構問題,實際上的重視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我們在筆畫上就對書法的結構重視不夠,那麼,這就勢必影響我們對用筆“勢”的解決。

書法的“勢”在漢字書寫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所謂的“勢”,就是筆畫在空間的合理結構。任何一個筆畫都不是孤立的“勢”,而是互相結構的一個元件。


比如一個“口”字,書法中的左右兩個筆畫要 成為倒梯形,而上下兩個筆畫要平行才能構成這個方方正正漢字的變化於統一。

那麼,筆勢是如何做到的?首先我們要學習經典,以經典書法為依據。

不管是什麼書體,筆勢的創作是各種各樣的。所以,首先要以經典為師。

在一個經典系統裡,書法家的筆勢各有各的特點。我們學什麼經典就研究總結什麼經典的筆法趨勢。

具體來說,就是把經典書法作品中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一個一個的研究清楚。


例如一個筆畫是如何起筆?行筆?收筆的?同時,這個筆畫是什麼走勢?

只有看準了經典作品的筆法走勢,你用筆才會順著筆勢有力量。

如果用筆和筆畫的走勢不一樣,那麼,不但筆勢沒有,用筆也沒有力量。寫出來的筆畫和字就可想而知了。

再具體一點,就是寫字要看筆畫的空間安排。然後順著空間的安排走向去用筆,這就是筆法取勢。

長期堅持筆畫結構研究,你會發現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三個環節各有各的任務。把每一個筆畫的結構處理好,一個字的結構,就完全解決了。


千千千里馬


關於筆勢的問題,我們現在的人很多都沒有弄清楚。把一瀉千里般的書寫看做是有“氣勢”。借這個話題,給大家把書法中的筆勢科普一下。


兩軍對壘,最緊張的時刻,是在擂鼓之際。戰鼓齊鳴,鼓聲震天,勢沖霄漢!這叫“造勢”。以鼓聲激勵自己的士氣,威懾敵人。勢足而發,人人振奮。這叫做“一鼓作氣”。當搏殺開始,繃緊的神經化為戰鬥的動力。經過一輪的搏殺,再次擊鼓時,戰士的力已消耗完了,所以叫做“二鼓竭”,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衰落,就叫做“三鼓而衰”。蓄而不發,叫做“蓄勢待發”。不發出去,才能保持強悍的威懾力。發出去的是力不是勢。

明白了勢,才能知道發力點。我們再舉例說明。弓箭拉滿,叫做蓄勢。當你把弓拉滿對準敵人的時候,此時的敵人內心最害怕,不敢輕舉妄動。而當你的箭射出去,要麼一箭中的,要麼射偏。當射偏的時候,敵人受到的威脅立即解除,自己的主動權也隨之消失。

筆勢就是如此。以蓄為上,不可輕發,發必中的。怎麼去蓄勢?頓筆、蹲筆,都是蓄勢的筆法。發力之前,必須蓄力。在什麼地方發力呢?每個人的書寫風格並不一致,對發力點的掌控各不相同。隨著我們的創作經驗的積累,書寫節律的掌控,會有自己的認識。蓄勢而發的節點自然能找到。



子衿書法


這個提法有問題,雖然介入角度非常不錯。


勢在書法的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法或者功夫,有勢無勢往往決定作品的藝術性高度。無論書法和寫字,都是要按照筆順的,筆順不對,不可能產生合理的筆勢。字勢有許多種種,概括起來說過都是在三種勢態基礎上變化演繹而來,既平和之勢,欹側之勢和中和之勢。一般一中和之勢為多。平和之勢的書法比較安詳虛靜,如鍾繇的書法,非常安靜肅穆,在如顏真卿楷書。欹側的字也比較多,如米芾的書法,王鐸的書法,歐陽詢的書法。中和書法如王羲之的書法,還有中和略偏於險勁的作品,如黃道周或王獻之的書法,這是從整體上說的。

勢可以說就是書法作品整體上給我們的一種感覺味道和態勢。當然書法以中和勢為最美。

書法要得勢一要心意專注你,心無旁騖,字自然的平和氣。心中若出於不安和緊張或者有不和諧之事在心,就可能出現欹險之勢。能夠兼備者往往需要非常高的修養和心態。

在具體到點畫空間的勢的方面,就是角度問題,點畫線條形態的角度和曲直,剛柔,長短,輕重,緩急都會產生不同的勢態,還有字內部以及作品的大章法的處理同樣也會具有一定的勢態,甚至字勢和整篇作品的勢是互不分割的。比如毛主席的書法的勢態。


談到字勢的角度問題,我們試以上圖的米宮格為列試做說明。

以田字格的豎直線和橫直線,點畫角度越接近這兩條十字線,點畫態勢和字形越平和,但也越容易出現僵化情況點畫角度越接近左右兩條斜線,點畫的態勢越明顯,也就越見欹側險絕。除此以外還有偏旁部首和上下左右高低斜正,參差錯落的取勢方法。特別是行草書,如大草的線條的取勢就非常險絕。

在書體中,楷書和部分隸書、篆的態勢比較平和,草書行書相對欹側險絕一些。這只是大約如此,一流的經典書法,都是中和大態勢,是上述三種態勢兼具的,同時還有因自己的個性和審美而產生的獨居個性的態勢和審美理念。











翰墨書道


筆順的制定基本上是參照書法的筆勢來編輯的,由於編輯人員對書法的認知的不同,因此,某些規範字的筆順與書法中的書寫還是有完全不同的情況。

筆勢,《中國書法大辭典》中說:“指每一種點畫依照著各自特殊的形體姿勢的寫法。”

筆勢的內容其內涵很廣。點畫自身的方圓曲直、輕重虛實;點畫間的呼應顧盼、穿插映帶;偏旁部首間的開合向背;字與字間的啟承揖讓、參差錯落,都可以說與筆勢有關。處理得當,使人感覺天然合理叫做得勢。

周汝昌先生有說:“勢就是關係。”這話至理。一個字雖然是由很多筆畫組成,但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必須一氣呵成,運筆動作連貫,只是有時在紙上運行,有時在空中帶過。因而,每個筆畫必然是這個運動過程的一部分,每個點畫絕不是孤立的,它們來有理,去有意,入有跡,出有痕,要順其自然,又要精妙入微地展現這些聯繫。古人有云:“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就是這個道理。

學習書法,筆法是最重要的,一點一畫都是毛筆的使轉頓挫形成的。但每一個筆畫又不是單獨的,它們的筆順有先後,位置有上下、左右、形狀有粗細長短。這一切都要求服從筆勢。

唐代張懷瓘《書斷》中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有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

清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有云:“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恆曰‘書勢’,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亦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則已操勝算。”

要掌握筆勢,非下功夫不可,試想,結體不熟,用筆如履薄冰,那還談得上什麼筆勢呢?懷素的草書很有氣勢,那是因為他高度熟練而忘法的程度了,就是我們常說的下意識。戴叔倫詩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慾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書法有云


書法的取勢,簡單說就是上下字之間的連帶、承接與呼應,體現的是書法的氣脈,是動感與力量的體現。

書法的取勢主要有3種形態:

1、橫向關係的取勢。每個字的主筆以橫畫為主,弱化豎筆,視覺上橫線排疊,貫氣強調橫向氣勢

橫向取勢主要特點是:特別強調橫筆,字內的橫畫呈現有韻律的排疊關係(保持相對平行),氣息呈現橫向連貫。

2、縱向關係的取勢。突出豎筆,弱化橫筆,貫氣強調上下連帶,若行雲流水,節奏輕快。

縱向取勢,主要特點是:豎筆較為突出,豎畫是字中主筆,上下字之間呈現縱向連接,氣息也是上下貫注為主。縱向取勢有利於氣息的流動,行筆節奏更快,氣勢也更加暢達。3、均衡形態的取勢。橫畫與縱畫排布均衡,沒有明顯傾向,屬於中和狀態。

均衡取勢。特點是橫向縱向發展均衡,沒有明顯的傾向。書風趨於溫和,是現在比較常見書寫方式。

以上——知新


肖鄅


寫字按筆順,書法按筆勢,如何取勢?

通俗的說,筆勢是書之點畫形體姿態,舞蹈有姿態,模特秀有特定的走步姿態。

書法寫出的姿態萬千,沒有定格,每一個書者都有各自的書之姿態,因為性格情趣素養時代風尚的千差萬別,用筆方法的不同,都反應在點畫形體結構上的風格也就迥然不同。


比如肥瘦長短,曲直方圓,平側巧拙,和俊之別。

王羲之的筆勢論雲:“莫以字小易,而忙於筆勢,莫以字大難,而慢展毫頭。”道出了寫字的取勢因自然而然。

書之法則,點畫攸同,形之禇墨,性情各異,猶同源分派,共樹殊枝者。

何也?

其一,資分高下,學別淺深,皆有不同。資學兼備,則有書墨揮灑神觸筆暢。

其二書有風格,非學弗知。實際一個書家的別緻,在於天資。學不來的,即是學仿,僅僅皮毛而已。

其三,若後學優異,而天資劣勢,作字雖工,則有字字盈虛舒慘,回互飛騰之妙用弗得也。

故書有神氣,達到神采,非資弗明。因此學書法首先要有一定的神契藝術的稟賦。神遇書墨的魅力之所在。方有寫字之際有飛騰之勢。

康有為論書曾說過,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


郎曰“九勢”,衛恆曰《書勢》,王羲之曰“筆勢”。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則已操勝算。

如何取勢,只有練習中感悟,可意會,只要學會用筆駕馭純粹高境,才成已之勢,即風格。古今書家筆勢皆存於資賦。後學實為精工。風神依需自己取。


狂喜淡墨a


書法取勢靠功力。沒有長年累月的練習是無法積聚相當深厚的功力。

筆勢靠心靜。只有靜心如明鏡才能觀察自己筆鋒的走勢,才能分析字體結構的合理、美觀、有韻味和個性。

書法的啟蒙靠臨幕,模仿書法大家的字形、筆勢、結構和力度的控制。

字如其人,練書法是在磨鍊人的意志、陶冶情操、強化美學、表達個性。字的結構、字的形狀及握筆的姿勢都是非常講究和學問的。每個人對字的理解和意義在書法中得到體現。

書法需要文化功底,這樣的作品有形有神。筆勢是術,字韻是道。取勢容易得道難。書法家都有二十幾年的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蘊,別具一格的特色。

心中有道,筆中有勢。練術先修道,功到自然成!


辯證思維


筆畫講究:橫平豎直……

筆勢者何也?

筆勢有起勢、落勢之分也!前重後必輕,起落有致才是掌握筆勢的重點。

看四時之變化――――春生、夏長、秋實、冬藏乃自然界之準則。



天圓地方紫微山人


書法的筆勢在那裡?

它存在於漢字書法的點畫之中!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這字寫的有力,這字寫的有力無力。這裡說的力,便是因點畫中有勢。寫字造勢如何好好表現呢?其實並不難。

先看衛夫人說的: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撇”如陸斷犀象。

乙 “折”如百鈞弩發。

∣ “豎”如萬歲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再看顏真卿說的:

側,蹲鴟而附石;勒,縱緩以藏機;努,彎環而勢典;趯,峻快以如錐;策,依稀而似勒;掠,彷彿以宜肥;啄,騰凌而速進;磔,抑趞以遲移。

古人談點畫的很多,古代書家十分重視點畫的寫法,且都主張要寫出筆力來。

那麼,我們如何好好表現呢?

一,貫氣取勢血脈通

點畫貫氣,上一個點畫要貫向下一個點畫;

字間貫氣,上一字的末筆,要貫向向下一個字的首筆;

行間貫氣,上一行與下一行要有呼應,行間氣勢要相聯,氣不斷,力也不斷。

二、欹側取勢力奇崛

橫畫右上稍斜可取勢,寫成水平卻無力;豎筆彎斜有態勢,把彎斜的豎寫成筆直的反覺無力;有時,某些部位寫成欹側,也覺得有勢;在練習中,我們試一試,紅寫平,書寫直,部位寫得端端正正,卻感覺板滯無力,了無生機。

三、長短取勢字開張

有時把長的點畫寫的短促些反覺有力,如,“山”字的豎筆,“非”字的橫筆;戈鉤則以廠長見力等,是以長短取勢。

四、肥瘦取勢態意濃

字小的點畫要粗壯些,如果瘦了就覺得無勢;點畫多,結構複雜的要瘦細些,如寫粗了,就覺得重濁,當然反而無力。

五、疾澀相間勢得宜

疾,有如箭離弦、虎撲食、快而又挾有一股力,如快而不挾力,就不是疾,疾必須有力所在。

澀,如逆水行舟,用力前行,卻似前行不多;如負重登山,十分用力,前進卻慢;如射箭前的拉弓,雖慢卻十分用力。澀,不是慢,慢而無力是遲緩。澀,必須有力所在。

疾澀之法,是表現點畫內在力度的,書法取勢,十分重要,不可不察,不可不用。在習書中細心揣摩,用心練習,心追手摩,日就可得。

寫字取勢,不能一味的疾、也不能一味地澀,要疾澀相間,快慢結合,筆勢就能顯示出來。

寫字用疾澀之法,筆畫則無平拖而過的毛病。如平拖用筆,筆畫寫的再粗也無力,疾澀交替運筆,筆畫再細也有力。

附上本人的拙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