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多少年爆发一次?有什么规律吗?

一若天晴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北东方向断裂带中一条最大的断裂带,最早的时候它北起山东郯城,北至安徽庐江,是因为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碰撞造成,故称郯庐断裂带。但随着后来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范围扩大,在我国延伸,2400公里,直接到达俄罗斯境内。


郯庐断裂带从起行程原因就可以知道,这必定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带。到现在为止,郯庐断裂带还保持着每年约2.2毫米的滑行速度。历史上郯庐断裂带也发生过多次地震,比如1688年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直接达到了8.5,破坏了巨大。而300年后,1969年渤海中部发生7.5级地震,之后没过几年,又在1975年辽宁年海城发生7.3级地震。根据史料统计,自公园前1400年,郯庐断裂带共发生了20次6.0级以上的地震,可见郯庐断裂带的活跃程度。

虽然郯庐断裂带地震多发,但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并无规律。我们无法通过统计过去的地震数据来推演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发生间隔。当然了,现在我们也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面对自然,我们仍显得渺小。


科学探秘频道


前几天的济南地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但对于济南所处区位的地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郯庐断裂带也重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郯庐断裂带是在1957年,由原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大队通过航空磁场测量时,发现这一区域发现异常而发现。该断裂带当时测定的是南起安徽庐江,北至山东郯城,因而命名为郯庐断裂带,后来通过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发现该断裂带向北仍然在一直延伸,远远超过了郯城,穿过我国东北地区直达俄罗斯境内。从目前科学研究的情况看,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的长度有2400多公里。

关于郯庐断裂带的形成,由于其成因复杂,跨度太大,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结论,但主流观点认为早在三叠纪末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亚欧板块内部的扬子亚板块与中朝亚板块(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发生碰撞,秦岭-大别山碰撞带以东的区域发生了逆冲和平滑交替但无规律的运行所致。郯庐断裂的威力巨大,在新生代发生过大规模的平滑活动,侏罗纪及之前地质年代的岩层均发生了错移,根据地质勘测的结果,这个错移的结果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断裂东部的岩层向西南方向大约移动了700多公里,并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左旋。从现在的遥感图像上,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在郯庐断裂带的所在区域,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断裂带与周围明显的地形地貌差异。

由于此断裂带地质活动仍然很活跃,断裂带所在区域发生地震的概率相对较高。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据统计,自公元1400年开始,郯庐断裂带纵向200公里的区域范围内共发生了8.5级地震1次、7.0-7.9级5次、6.0-6.9级11次。其中震级较大的有: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7.3级地震、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7.5级地震、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

那么,能否根据该区域的地震历史,来判断以后发生地震的规律性呢?很可惜,从目前全世界的科学水平来看还很难做到。关于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共涉及到地震学、地质学、引力学、地震波动力学、流体力学等诸多理论和学科,目前世界上对地震的预测还主要集中在中长期预测,就是根据地震带、断裂带的发展演变和外在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判,预测结果带有时间、空间以及震强的区间性,也就是说只能预测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区间,不能具体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时间和区位上。

具体到郯庐断裂带上,科学家们把该断裂与江苏、山东的交界处列为重点监控区域,该区域遭受岩层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较大,比较容易积聚较大的能量从而引发较大规模的地震,但是频率较低,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没有个几百上千年是不会引发大规模能量释放过程的。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首先说一下,地震是不可预测的,答案是不是很令人沮丧,地震并不能像现在天气预报一样可以预测,但是也不要担心。

接下来说以下郯庐断裂带,题主可能会有点新想法。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带,自从中生代以来经过了几次左行平移、裂谷作用和横向挤压多期运动过程。但是自从新构造期以来,郯庐断裂带的断裂活动的强度开始减弱,规模也缩小了不少,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

有史料记载以来郯庐断裂带沿线地区经历了大大小的地震,这从侧面说明了郯庐断裂带是在活动期的是有可能爆地震的。这条断裂带也爆发过大大小的各种地震,最早记载比较大的地震时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最著名的清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7月28日,在现在的山东的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影响了现在大半部分中国,强烈的改变了地表的结构,现在地质学和地理学同学学习时还会去那里实习。在三百年后也就是1969年7月15日,两次时间也比较类似,在断裂带经过的渤海内部发生了7.4级地震。在过了几年后也就是1975年2月4日,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发生的这些地震基本上位于郯庐断裂带的中心或者附近。由此看来郯庐断裂还是挺活跃的。只不过有一个间歇期,能量的积累然后岩层的断裂爆发产生地震,再进行下一个循环。但是这并不是说地震时有规律的。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地幔的活动,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沉寂的越久集聚的能量越大,破坏力也越大。

整个断裂带分成了三部分北段(黑龙江肇兴—沈阳)、南段(宿迁—广济)、中段(沈阳—宿迁)。北段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能够造成的影响有限。南段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其活动的范围和频次略高于北段。中段分成了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这一段结构复杂、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所谓刚度强可以这么理解一把尺子掰断了会有很大的响声和振动,但是一段橡皮泥呢肯定不会的,刚度越大在断裂的时候造成的影响也越大)所以该段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所以这一段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近些年来频繁发生一些4-5级小地震。

那么接下来说说大概多久可能会发生地震,一个比较危险的地震区,必须很多次的6.0-7.5级的地震事件,才有可能发生一个8.0级左右的事件。中间没有个几百年的积累是不可能的发生的。违反能量守恒原理的事儿,地震们也干不出来。小破裂发生小地震,大破裂才发生大地震,当密集的小震群事件开始发生才有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所以密切关注小地震则有可能会发现大地震做好预防。一次大地震后一般在300-1000年之间才有可能发生大地震,以郯城为例若从5.5级发展到8.0级及以上,没有上千年的能量积累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可不必担心,到时候科技发展到地震可能会对人类没有影响,那个时候或许已经进去星际殖民了哈哈~~~~


哞吽吽


郯庐断裂带是环太平洋断裂带的一个分支。

环太平洋断裂带的地震与火山爆发受巨行星周期性冲月的影响。






金童希瑞


郯庐断裂带多少年爆发一次?有什么规律吗?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长的一条北北东向的断裂带,这可以说是一条非常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近期仍然存在新的构造运动方式,它的不同分段中活动程度不一的一条超长地震活动带。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有哪些类型的地震?

在介绍郯庐断裂带之前,先来科普下为什么会地震以及有哪几种类型的地震。

简单的说地震就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有很多中原因都会造成地震,比如各个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或者板块中间存在破裂或者断裂带,甚至也有人工诱发的地震,水库蓄水或者地下核爆都能形成,但一般来说天然地震破坏力更为强大一些,根据这些类型的不同,地震可以分为:

1、构造型地震 2、火山地震

3、诱发地震 4、塌陷型地震

5、人工地震

其中构造型地震占了所有地震的绝大部分,火山行地震的威力也不容小觑,其他类型形成一般都是有感甚至是无感地震,仅仅是地震仪可以感知。构造型地震地壳变动超过岩层承受极限导致错位或者断裂而引发的地震,它可能存在与板块边缘,也可以存在于板块内部,一般引发构造地震的断裂带很长,所以它的影响面积很大,破坏性也可能很大。全球超过90%的地震都是构造型地震。

为什么会引发构造地震?

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继而引发构造地震的主要原因,整个地球直径1.27万千米,大约只有在表面以下不到100千米才是真正的岩层,再往下就是软流层和熔融态的地幔,因为岩浆会在对流效应下运动与造陆效应(大洋地下的山脊就是运动造就的),会导致覆盖在表面的地壳移动和错动,继而引发构造型地震。

板块运动的能量来源

k地震的威力怎么来区分?

一般我们经常能听到两个名词,一个是震级,一个是烈度,很多朋友都搞不清楚这两个名词,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搞明白,震级是表示这次地震的总释放能量大小,烈度在地面破坏力大小,简单的说,我们将一颗地雷埋在一米深以下爆炸和100米深爆炸的区别。

震级是一样的,但对地面破坏力就不一样了,目前已知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今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边的6.9级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千米,一般情况是震源越深,对地面破坏力越小,因此这种位于地幔层的地震,地地面没有什么破坏力,所以地震分类中有: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一般破坏力最大的是浅源地震,大部分浅源地震就只有数千米到十几千米不等(深度70千米内的称为浅源地震)。

烈度等级差异

关于郯庐断裂带以及历史上发生哪些超级地震?

本文开头简介了郯庐断裂带很长,从南到北总共延伸了大约2400多公里,共分为北段(黑龙江肇兴—沈阳),中段(沈阳—宿迁)和南段(宿迁—广济),穿越中国东部不同地区,规模庞大,构造复杂,断裂带自三叠纪末期诞生以来,大大小小的地震不断,最近记载的就有

  1. 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发生7.3级地震;
  2. 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
  3. 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发生7.5级地震;
  4. 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发生7.4级地震;
  5.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其中1668年7月28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19-21时)山东郯城的8.5级地震规模极大,震中位于山东省郯城、临沭、莒县一带,震中烈度为12级(上文有介绍震级和烈度的差异),这破坏力史无前例,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部一次最强烈的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超过唐山大地震的11倍,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山东郯城麦坡地震遗址

另一次著名的地震是辽宁海城7.3级地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暂时还是唯一)被预测的地震,发生于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震中位于辽宁省海城县,里氏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千米,由于提前进行预测并发布了短临预报,尽管人员伤亡仍然惨重,但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郯庐断裂带地震有规律吗?

地震的预测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到现在为止唯一一次就是上文所说的海城地震,曾经我们认为掌握了地震预测,但1976年的唐山地震狠狠的给了人类一记耳光,所以到现在为止,地震不可预测仍然是共识。

中国主要地震带

郯庐断裂带在历史上地震不断,但也无法找出一点规律,比如时间重复上,还是地点重复上,都毫无规律可言,自1400年以来,郯庐断裂带为中心200千米范围内,总共发生M7.0-7.9级地震5次,M6.0-6.9级地震11次,M8.5级地震1次,频率以中段为最高,北段只发生过一次5.8级,南段相对水平比北段稍高。

郯庐断裂带中段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小规模地震很少,发生的都是大地震,因为郯庐断裂带的中段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上,正面遭受应力极大,容易积累大量能量,因此要么不发生地震,一旦发生则是大地震或者超大地震。

尽管我们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时间,但仍然可以根据断裂带的发育评估未来是否有可能会发生大地震,构造地震大都是地层断裂,一次大地震能量释放后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对于这种长期积累应力的断裂带,比如在海城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次大型或者超大型地震,它可能至少需要上千年的积累才有可能发生第二次。海城地震从1975年开始到1978年余震彻底结束,未来可能会平安一段时间。

但这只代表海城地区,比如唐山地区的长周期地震大约是300年,但也有打破规律的,就一般而言,这个区域下一次发生地震可能至少需要250年以后。但在未来何时会发生,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郯庐断裂带,南起庐江北至郯城,其实向北不止于郯城,而向北延申经潍坊,辽东半岛西,继续经黑龙江省直至俄罗斯。是世界上有名的深大断裂带。在这个断裂带上公元前七十年安丘发生过七级大震,公元一六六八年郯城发生过八点五级大震,一九六九年七月十八日渤海发生七点四级地震,一九七四年在海城.营口发生七点五级地震。一般发生在这主断裂带与次级的北西向断裂交汇点附近,主断裂虽大但活动度不高,现在尚不能说多少年发一次大地震。整个地震预报还在探讨中。


岳风轻云淡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