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蛇”机动真的有实战意义吗?

四节虾


有一定的实战意义。“眼睛蛇”机动是典型的过失速机动,它能让战斗机在大于失速迎角下,还能进行可控的机动飞行,机头能突然抬高仰角至90°,此时战斗机速度会猛降,此后再回复正常飞行姿态。“眼睛蛇”机动能快速改变战斗机方位,在较近距离空战中,不但有利于对敌机进攻,还能对防御有利,可以说在实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眼睛蛇”的现实意义还取决于实际的空战场景,自身的位置和敌机的位置,两者的速度和武器配比。当两机短兵相接时,我方在做蛇形机动或盘旋机动,发现后方敌机接近时,“眼睛蛇”机动能快速转换两者方位。当战斗机搭载全向导弹时,我方可使用“眼镜蛇”机动拥有更大的发射导弹机会,而且该动作还能减少受敌方导弹击中概率。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机动动作持续时间很短,对瞄准精度效果较弱。

图、 “眼镜蛇”机动的创造者维克多·普加乔夫,他曾驾驶苏霍伊P-42打破13项世界记录,并在1989年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1989年巴黎航展上,前苏联试飞员维克多·普加乔夫(Viktor Pugachev)驾驶苏-27首次在公众面前表演了“眼镜蛇”机动动作,当时低速通场飞行的苏-27S骤然抬机头,战斗机攻角一度高达110°!最后呈现的动作是机头后仰,机尾朝前。普加乔夫将这一动作保持1.5秒后又回到平飞姿态,而战斗机高度并未丢失,这一动作和准备攻击的眼镜蛇非常相似而被大肆宣扬。这个机动动作也彰显出苏-27卓越的机动性能。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战斗机都能作出“眼镜蛇”机动。首先完成该机动的战斗机必须拥有很强的上仰可控性,其次战斗机还需要克服30度至60度的偏航力矩和不对称滚转,最后还要有较强的下俯操控型。目前具备“眼镜蛇”机动的机型约有21款,包括俄罗斯的苏-27、苏-30、苏-33、苏-35、苏-37、米格-29、米格-35、苏-57;中国的歼-11、歼-15、歼-16和歼-10B矢量验证机;瑞典的萨博35、美国的F-15、F-16、YF-17、F/A-18、F/A-18E/F、F-22和F-35。


航空之家


“眼镜蛇机动”大概是全球最为著名的一个战机表演机动动作了。特别是在2018年航展上,装备了TVC(矢量控制喷管)歼-10B验证机在珠海上空做出了惊艳全国,震惊世界的单发机“眼镜蛇机动”,此举也让“眼镜蛇机动”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
那么,“眼镜蛇机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动动作,它又具备何种程度的实战意义呢?“眼镜蛇机动”又叫“普加乔夫眼镜蛇”,是当初苏联飞行员普加乔夫驾驶苏-27战斗机首创的,这个动作简单来说,就是一架战机在中低速飞行时突然将飞机迎角抬起至90°以上,达到130°左右,持续1~2秒后压低机头,恢复正常飞行。整个动作中飞机将迎角抬起至最大时,和眼镜蛇抬起头是非常相似的,故而这个动作得名“眼镜蛇动作”。在1988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苏联著名试飞员维克多尔·普加乔夫驾驶苏-27战机出场表演,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表演了完整的“眼镜蛇机动”,震惊了全场!
不得不说,整个“眼镜蛇动作”从拉杆,抬头,保持状态,压低,恢复正常飞行,整个飞行过程一气呵成,的确是比较震撼人心的,所以苏联飞行员尤爱表演这个动作。但是,越来越多的空战理论都认为,“眼镜蛇动作”只是“花瓶”,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它的作用却非常有限,很多资深飞行员认为这个动作是花拳绣腿,只适合飞行表演,展示战机的高机动性能,仅此而已,实战中毫无意义。
苏-27战斗机能够做出“眼镜蛇机动”这种超过失速迎角的逆天机动动作,靠的是它非常优秀的大迎角飞行稳定性,但是在这个动作过程中,苏-27战斗机的飞行员对战机是基本不可控的,只有等战机压低机头后才能对战机进行重新有效操控。而在狗斗作战中,飞行员短暂失去对战斗机的控制,其影响也很可能是致命的。
其次,“眼镜蛇机动”并不能做出什么有效贡献,苏-27战斗机在做出“眼镜蛇机动”时,整个动作将大幅度降低它的飞行速度,战机完成这个动作后,除了它的飞行速度明显减小以外,机头指向什么的基本没有改变。 至于指望后面追逐的敌机会一下子冲到自己的前面陷入被动状态,这其实也基本只是一种一厢情愿。因为只要敌机飞行员稍有经验,就可以把握住对方突然减速的机会,迅速进行攻击。即使是一下子冲到对方前面了,也可以趁着对方还没有恢复正常飞行姿态和较高飞行速度时,马上进行机动摆脱,避免对方的咬尾。
总的来说,“眼镜蛇机动”相当于武打电影,很精彩,演员也是正儿八经的打,普通人看了很兴奋。但是很多普通的现代超级机动,才相当于现代搏击运动员,分分钟吊打那些花里胡哨的漂亮机动。例如眼镜蛇机动在大量损失战机速度的同时,却没有改变战机的机头指向,其实际作战意义自然是很值得商榷的,如今的战机喜欢在航展上做出“眼镜蛇机动”,更像是一种能力展示,并不是说这种动作因为在空战中非常有效而特意拿出来呈现给观众们看。
其实,很多战斗机早就能做“眼镜蛇”机动动作,只是美欧等先进空军认为这动作没什么实际意义。例如瑞典萨博公司的Saab-35 “龙”式战斗机就展示过一段视频,“龙”式战斗机进行双机飞行表演,两架战机轮番展开“眼镜蛇”动作,玩的很嗨!要知道,萨博35“龙”式战斗机在1955年就首飞了,是一种比米格-21还古老的战斗机。
相比较之下,战机在航展上还经常展示的“落叶飘”、“J-Turn”、“钟”机动、“尾冲”等机动动作因为可以快速改变战机的机头指向,既可以用来快速指向锁定敌机,也可以用来改变战机的航向,摆脱对方的尾追,从中不难看出,它们的实际作战意义要明显更浓厚一下。

科罗廖夫


“眼镜蛇”机动全称为“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前苏联王牌飞行员维克多尔·普加乔夫于1988年创立。



正是由于此项动作更令苏式战斗机名声大噪,成为鉴定一架战斗机发动机的好坏的一项硬指标。

在近距离空战中,当敌方敌机离自身机尾部很近并准备攻击时,飞行员可以通过“眼镜蛇机动”突然减速使敌机错过我机,重获空战优势,敌方敌机在快也快不过导弹。



在使用大范围导弹的空战中,利用过失速机动动作更大范围内攻击敌方敌机,可为飞行员提供更多的发射导弹的机会。当自身战机受到敌方敌机导弹攻击时,使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可迅速地改变战斗机的空中姿态,减小战斗机遭受攻击,规避战斗机重要部位的可能性,让飞机离开导弹的雷达视角,从而起到规避作用。

“眼睛蛇机动”最大的弊端是使用此动作后战机速度会瞬间降至每小时110-200千米,在复杂的空战环境中,即便是在锁定了敌机位置,如果敌方敌机直接垂直拉升等规避动作,处于低速的战斗机会跟不上敌机机动速度,造成被动的局面。



由于现代空空导弹质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空战模式,现代空战已经从上世纪近距格斗空战发展成为中远距和超视距空战,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如果不加速逃离,而是放慢速度进行眼镜蛇机动,相对于导弹超高的速度,战斗机飞行员很难把握住时机做出判断。

“眼镜蛇机动”在原理上属于摆动并不属于机动,上世纪空战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这也是西方国家不重视这方面的主要原因。


难明我心



战斗机一般的常规机动动作有:横侧转动,方向偏转,俯仰转动等都是比较基本的,每个飞机都能做成的。而像眼镜蛇机动是普加乔夫在进行苏27战机飞行包线测试时首次发现并公布的,并成为前苏联跟之后的俄罗斯进行测试战斗机机动性能与推销战机时的招牌动作。在做眼镜蛇机动机动前,飞机的飞行速度大约为310~420km/h,然后由飞行员迅速断开电传操纵系统电门和迎角限制器电门,迅速拉杆到底,保持短时间使机头上仰到 110°至120°。

这时飞机由于机腹向前,飞行阻力增大,造成飞行速度迅速降低。机头开始下沉时,加大发动机的马力防止航向偏离。飞机恢复到水平飞行时,接通电传操纵系统电门和迎角限制器电门,动作完成。而螺旋桨战斗机相比于喷气式战机机身质量虽小,但螺旋推理相比喷气式战机来说,螺旋桨的推重比远不如喷气式战机。包括机身的气动设计也决定着战机机动性能的优越性。只有发动机动力强劲才会完成眼镜蛇机动,如果被操作发动机动力不高的话,极有可能会造成机毁人亡。眼镜蛇动作操作不当也会引起失速螺旋。普通战机很难从螺旋中解脱。

至于说一些螺旋桨战机也可以做眼睛蛇机动历史君认为及时仰角可以达到,速度也不会变低,机动的动作应属于基本俯仰动作,像眼镜蛇般呈攻击态势的战机一般都为喷气式发动机。在实际近距空战中,当战斗机在蛇形转弯或盘旋等机动过程中发现后方距离较近的敌机时,通过使用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快速减速,可使敌机冲到前方,使其处于战斗机的前方,也就是受打击的位置。另外,突然改变的飞行状态可能是多普勒雷达失去咬定目标,减小遭受攻击的可能性。


历史君观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根本就是俄罗斯人为了卖SU27而打出来的广告,这种机动唯一能展现的就SU27系列那令人惊异的机动性和气动外形,让怀里揣着金子的客户发出“OH~~~!”的惊叹,在实战中毫无作用。

的确这个动作非常帅气,无论是航展上还是动画片里,它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诡异机动——让战斗机在急速中突然由平飞抬头,转成高达120度的大迎角,继而迅速的改平。

啊,这么多年,总有些没见识的乡巴佬上当,只要眼镜蛇这么一撅,他们目光中的27姬顿时艳光四射不明觉厉。

1988年,正在测试飞行包线的27姬突然在大迎角发生失速,竖着屁股从15km高空直坠,飞行员普加乔夫吓得胃里的伏特加都冒出来二两,地上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顿时摔了仨酒瓶,急令普加乔夫跳伞,祖国现在很强大,飞机咱不要了。

结果普加乔夫可能有点上头,人突然变冷静,一番骚操作,战机下坐到800米的时候突然重启了引擎。他大吼一声,恶向胆边生,反拉着机头往上提,结果SU27高高扬起了机头,继而自动改平了。

呃,以上是段子,其实苏联人在设计苏27的 时候就已经发现和论证了SU27的超机动可能性,通过模拟计算,西蒙诺夫的团队认为SU27存在“暗处未开发的特殊动力制动能力”,说白了就是让飞机快速上切,拿肚子去贴风,形成巨大的减速阻力。他们初步确定了这个数据应该在100到110度上下。

由此,才有了普加乔夫的飞行试验,他验证了苏27可以切入120度大迎角并改平。期间苏联的几个空气动力学专家和相关的航空工程师为发掘这个超机动付出了很大努力,普加乔夫飞行了上百次眼镜蛇机动,也唯独有他才敢从高空停机失速下坠到1000-800米再开机。

到1989年时,苏联在巴黎航展上表演了这种动作,瞬间让战机“尾巴在前,机头在后”的动作被人解读为“像眼镜蛇一样”,当时SU27轰动全球,地位比今天的F22还高,令美国的F15黯然失色。也因为SU27为苏联国家挣得了巨大的国际荣誉,SU27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之路”,从当年的报纸红、电视红到如今的网红,只要有大航展,SU27必定成为常客,玩一玩这个艳惊四座的动作。

在SU27刚出现的80年代,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的确具有非凡的战斗价值——在普遍追求格斗与咬尾锁定的年代,瞬间能从高速度降到近乎0速度无恙的27姬可以说是空中霸王,无论谁敢去盯她的屁股,只要“眼镜蛇”机动一开,瞬间战场形势便告易位,变成SU27追着你屁股打。

但是呢,这个动作是个落后于时代的东西,现代空战已经很少再进行格斗战,苏联航空专家们追逐不休的超机动成了空战的鸡肋。“眼镜蛇机动”几乎成了杂耍一样的东西,不仅毫无意义,也没有实战中施展的空间。

空战并不是打LOL那样,靠骚走位就能躲一切,现代空战多是中远距离的超视距攻击,强调的是灵敏的雷达、超音速巡航、超音速下的高机动性能,包括SU27自己的后辈SU57也都不再以单纯的机动能力为王了,老老实实的用起多雷达全向感知和超巡的技术。

况且SU-27做眼镜蛇机动的要求很高,在带弹过重的情况下是决计做不出这个动作,也就是说,你得等到战场上导弹打光,光溜溜的剩两个格斗弹的情况下与人狗斗?

有些动画片里将这个动作演绎得能到躲避导弹的程度,眼镜蛇机动一坐,飞机肚子一挺,一堆导弹就傻乎乎的蹿前面炸了。然而实际情况中,这种直挺挺的减速行为,对上现代的智能化高机动导弹,怕是自投罗网而已。

何况,这种技能并没有实战,我们在航展上看一看就好。


王司徒军武百科


可以说几乎没有作用。暂且不谈现在是超视距空战的时代,仅从格斗的角度分析。前面许多回答都只提到了做眼镜蛇机动时速度和高度的限制。事实上限制远比这个多且复杂。除了速度高度要求苛刻之外,还要关闭迎角限制器和电传飞控。最为致命的是,飞机必须在一个较低的速度下保持定常直线飞行。试问一下,在每一秒都能决定生死的空战,降低速度保持定常直线飞行,这不是活靶子么?

进入眼镜蛇机动的具体要求。条件非常苛刻。实战条件下很难满足

退一步说,飞机即使满足了进入条件,在经过降低速度保持平飞调整飞机仰角和重心一系列操作后成功的进行眼镜蛇机动。那他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1.飞机无法控制。2.导弹无法发射。可以说在眼镜蛇机动中飞行员对飞机的操控无能为力。

眼镜蛇机动的是靠飞机自身特性完成,飞行员无法控制

眼镜蛇机动中无法发射导弹

再退一步,眼镜蛇机动成功完成后。飞机结束的状态为低速平飞,且速度由于机动损失极大。可以说在WVR(within visual range)中速度就是生命。依据的能量空战论,SEP=(飞行速度×(发动机可用推力-总阻力)/飞机当时总重))。即使飞机占据了有利的位置,敌方飞机仍然可以通过加速爬升或者盘旋等方法摆脱,毕竟SEP值低于敌方的飞机时机动受限,否则速度高度会持续下降。

动作结束后速度很低,整个飞机的能量损耗极大。

另外之前有答案所提到快速指向能力,事实上对于标准眼镜蛇机动并不存在。眼镜蛇机动是以平飞状态开始并以平飞状态结束。本质是静不稳定的表现,攻角和阻力迅速促进对方增加到最大值以后衰减,因此实际上飞机如果想拥有所谓的快速指向能力,只能在进入机动前改变飞行姿态(此时并不满足定常直线飞行的条件),这时候会出现非常复杂的飞行状况例如失速螺旋等,甚至会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眼镜蛇机动示意图

总的来说,眼镜蛇机动可以说是一个被航展表演“吹捧”起来的机动。进入机动前要求苛刻难以满足,机动中无法控制且无法攻击,机动结束后能量严重不足。实战中局限相当大。

最后附上对眼镜蛇机动中所谓的“突然减速“”战术的评价


老船舶老飞机研究所


上世纪在1989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前苏联试飞员维克多尔·普加乔夫在西方媒体面前驾驶SU-27表演了一个大仰角拉起,之后飞机在水平以近垂直的仰角平移的动作,震惊了全场,这一机动动作从此之后也被称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但实际上,这个动作最早并不是苏联人发明的,其中与飞机的特性有很大的意义。在SU-27之前,其实瑞典飞行员在驾驶saab 35 龙式战斗机就在训练之余飞出了这个动作,不过在su-27研制之时,新的气动设计进行了风洞试验后,发现了该机的大仰角飞行能力是远远超乎当时的二代机的普遍能力的,因此也就为在巴黎航展中展示su-27这一特性,特别美化了这个动作,所以眼镜蛇机动本质上的目的是为了展示飞机的强悍低速大迎角控制能力而已。

整个眼镜蛇机动过程中飞行员要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平飞状态,然后推杆压机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这个动作以仅使飞机承受3.5~4g的过载,降下了飞机很大的动能,而在整个机动过程中,飞机的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实战上,这一动作其实是鲜有用途,从空战能量角度来看,这一动作虽然可以像游戏里面那样潇洒地突然将六点的敌人甩到飞机前方,但却耗费了此时飞机中极大的能量,如果发动机动力不充沛不能及时补充损失的能量,还是会在随后与敌方的格斗中,落于下风。


浩汉防务论坛


眼镜蛇动作没有任何实战意义。

眼镜蛇动作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一种人为让战斗机进入尾冲临界,机头突然大仰角抬高,造成飞机速度骤减,而后再恢复水平飞行的一种飞行姿态变化。

这种动作,原则上只能由静不稳定构型飞机完成,但有极少数例外,例如静稳定二代机萨博-35也能完成,而且条件比大多数三代机宽松。另外,现在装有矢量喷口的战斗机,也可以完成眼镜蛇动作。

米格-29进行眼镜蛇动作

战斗机在完成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前后,飞机的高度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推重比低的飞机会于平飞增速阶段降低高度。

由于其本质属于失速尾冲,发生于失控临界状态,故限定空速极低,飞行状态极差。眼镜蛇动作要求飞机以极低的速度处于平飞状态,即使完成也仅能将机体的相对位置后移不到200米。根据现有的所有空战记录,三代机的机炮射击基本都发生在600米之外,典型射击距离更是达到了1.5公里,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有机会在敌机面前拉出眼镜蛇,也无法移动到敌机后方,反而会由于目标增大且无法机动而立刻遭到击落。因此眼镜蛇动作没有任何实战意义。

眼镜蛇动作全过程


鼎盛成宁


就像传统武术里面的翻筋斗,是身体柔韧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展示,至于实战有没有用就看对手是谁了。练传统武术的对付普通人,动手之前先翻了一个漂亮的筋斗,然后潇洒的打了一顿普通人。传统武术对抗散打,一上台先翻一个筋斗,落地后被散打选手KO。眼镜蛇机动主要是表演展示,至于实战应用主要看对手给不给你机会展示!


想要飞65801542


“眼睛蛇”机动是高性能战斗机进行的一种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机动动作,飞机在平飞状态进入,迅速拉起机头超过垂直状态,在此状态下飞机靠推力矢量发动机保持飞行高度并沿原运动方向继续向前飞行,然后机头下俯,恢复正常平飞状态。这一机动动作由俄罗斯试飞员普加乔夫驾驶苏-27战斗机最先完成,固也称“普加乔夫”机动。

“眼睛蛇”机动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现出飞机优越的俯仰机动性能和操纵性能;二是显示飞机极佳的大迎角安定性,特别是飞机在迎角大于临界迎角状态下优越的飞行品质;三是显示出飞机与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的综合技术水平,特别是体现了先进发动机在大迎角条件进气道气流分离时仍能稳定工作的能力;四是展示了战斗机飞行员高超的驾驶技术水平。所以,只有具有先进的气动外形设计、先进电传操纵系统和先进发动机技术的飞机,才能做出“眼睛蛇”机动。

作为一种特技飞行动作,“眼睛蛇”机动与斤斗、急上升转弯、筒滚等基本机动动作一样,要由战斗机飞行员在空战中根据具体的态势单独或与其它机动动作进行组合运用,因而确实具有一定的实战意义。俄罗斯苏霍伊公司苏-35战斗机的研制计划曾于1997年8月一度中止,原因就是这种在苏-27飞机基础上改进的飞机没什么新特色,对俄罗斯空军和国际市场来说缺乏吸引力。但当俄罗斯推力矢量发动机研制成功后,苏霍伊公司2003年推出配装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新苏-35战斗机方案,很快就重新打开了该机在俄罗斯国内和国际的两个市场。可见俄罗斯空军和其他国家空军普遍仍然看重战斗机的过失速机动能力。

“眼睛蛇”机动的实战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近距格斗空战中,当处在被动状态时,战斗机飞行员可以通过“眼睛蛇”机动破坏敌方的稳定跟踪,造成敌方构成不了攻击条件或迫使对方冲前;当处在主动状态时,战斗机飞行员可以通过“眼睛蛇”机动,化解敌方通过减速盘旋、S机动、“摇-摇”机动来迫使己方冲前的防御战术。其次,在中距空战中,战斗机飞行员在与敌机迎头接近时,可以通过“眼睛蛇”机动迅速降低本机速度,减小相对于敌机的径向速度,造成敌方脉冲多卜勒雷达丢失目标。

空战中使用“眼睛蛇”机动也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是机动后本机能量损失较大,机动时机如果掌握不好,易陷入被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