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没有“湖北接触史”如何感染新冠肺炎的?揭秘:这些疾控流行病学调查“神探”

「特别报道」没有“湖北接触史”如何感染新冠肺炎的?揭秘:这些疾控流行病学调查“神探”

在合肥市每日通报的新冠肺炎的疫情动态中,数据和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是如何得来的?发病前 14 天没有相关疫区人员接触和旅居史,合肥少数市民是如何被感染上的?就在今天,记者在合肥市疾控中心找到了答案。

在市民看不见的地方,有一支 40 余名队员组成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 流调)小组,他们是一群与时间和病毒 " 赛跑 " 的人,通过蛛丝马迹寻找感染源,及时 " 破案 ",隔离观察更多的密切接触者,全力遏制疫情的扩散。

每天出没于感染病房 直面疑似和确诊患者

疫情发生以来,合肥市每日通报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的区域分布和活动轨迹,疫情数据的变化时刻牵动人心。

在每一份通报背后,都有一群隐形的 " 逆行者 "。他们冲锋在疫情处置第一线,出没于感染病房直面患者,承担着每一例疑似和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他们就是合肥市疾控中心 " 流调 " 小组的队员,一群与时间和病毒 " 赛跑 " 的人。

赵科伕作为其中的一名主要成员,已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整整三十天。" 疾控中心,我们医院发热门诊收治了一名可疑患者 ……",接到医院的疫情报告,赵科伕和他的小伙伴们,急赴医院,快速穿戴好 N95 口罩、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乳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开展流调工作。" 每天都是这样的工作状态,24 小时处于待命状态。" 对于赵科伕他们来说,每一次电话铃声的响起,每一次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上报,都是出征的号角。

流调的对象都是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一般都在医院进行,这意味着他们每天都要出没于感染病房,与患者面对面交流。面对新冠病毒的危险,作为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队员,赵科伕无所畏惧,担心害怕已经被职业责任所取代,义不容辞地冲在了最前线。流调时,赵科伕要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胶鞋,戴着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对近在眼前的病人进行询问 , 在完成流调任务后,往往会出一身汗,护目镜模糊不清,这样的场面赵科伕经历过多次。

「特别报道」没有“湖北接触史”如何感染新冠肺炎的?揭秘:这些疾控流行病学调查“神探”

摸清完整的行动轨迹 适时做好心理疏导

流调是一项复杂、细致的专业性工作,每位疑似或确诊病人,都要做现状调查,细致、规范地了解发病前后的行动轨迹,发病经过和就诊过程、家庭及家居环境、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等情况。

" 您好,我是合肥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您现在感觉身体怎么样,好些了吗?" 面对患者,赵科伕拉家常般开启了对话。交谈步步深入,问题也逐渐变得更加细致和具体," 那您前天去了哪里?接触过哪些人?是不是在一起吃饭?"……

面对穿着防护衣的流调队员,患者难免有恐慌心理,心里压力大,回忆活动轨迹可能出现偏差,特别是老年患者,让他们回忆 10 多天前去过哪些地方,接触了哪些人,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赵科伕说,流调过程中除了专业角度的调查外,还要适时对流调对象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引导他们回忆自己发病前后的活动轨迹,确保流调完整准确。

兵贵神速,从流行病传播的角度来看,疫情一旦开始,要必须迅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挡住疫情蔓延的脚步,而流调工作是疫情处置中极其重要一环。通过对每位入院的疑似或确诊病人的详细调查,以最快的速度摸清他的可疑暴露和感染来源,判定其密切接触者,从而避免更多的人感染,阻止疫情的扩散。赵科伕表示," 我们流调队员必须跟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查明感染来源,切断疫情的传播。"

「特别报道」没有“湖北接触史”如何感染新冠肺炎的?揭秘:这些疾控流行病学调查“神探”

调查过程如同办案 寻找信息孤岛中的 " 交叉点 "

怎样透过纷繁复杂的生活片段,精准查找感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切断疫情的传播呢?

" 不少人对于流调人员的工作都很陌生。实际上,流调工作就是在‘破案’,通过对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查找病毒的可能藏身之处和危及人群,从而针对性地消灭病毒,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赵科伕在数日内带领流调队员通过反复调查研判,查明一起大型商城的内部传播疫情。在两个半小时之内成功控制一起武汉旅居回肥同学聚餐后发生的疫情 …… 这样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赵科伕他们通过寻找感染源和 " 密接者 ",切断疫情传播,有效地控制了病毒在合肥扩散。

案例一:

两疑似病例均无湖北旅居接触史 仅有的一次聚餐成关键

前期,合肥市一家三甲医院报告该院收治了两例疑似病例,赵科伕很快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两人在发病前都没有湖北或武汉的居住史和旅游史,一直生活在合肥。

进一步调查发现,两人唯一的关联就是一起聚餐,而这起聚餐中,有一名从武汉回到合肥的人员。聚餐的人和所有密切接触者很快被隔离观察,随后确诊了多例确诊病例。

两个半小时不到,赵科伕就成功控制了该起聚餐后发生的疫情进一步扩散。

案例二:

看似互不相关的两起疫情,却从中摸排出一名无症状感染者

合肥还有一名确诊患者,发病前 14 天没有相关疫区人员接触史,也没有去过湖北等地,一直生活在合肥,甚至很少出门,这名病人是如何被感染上的?

调查一度陷入了僵局,不过赵科伕他们没有放弃对答案的寻找。

" 必须要尽快找到感染源,不然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赵科伕的同事张欢告诉记者,他们对许多确诊病例进行排查,最终在蛛丝马迹中寻找到了线索。

" 这个病人的姐夫很关键,通过对他的调查,发现他和两名确诊病人是同事,而进一步追问发现他们之前还一起聚餐过。我们第一时间对他的姐夫进行采样,对所有聚餐人员进行摸排。检测发现他的姐夫果然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 就这样,原本互不相关的两起疫情,调查后他们的感染过程却关联在了一起,随着相关人员被隔离观察,最终切断了疫情传播。

赵科伕坦言,由于传染病防控的特性,流调工作通常会问得非常细致。它不只是简单的问话,需要从患者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排除混杂因素,找寻蛛丝马迹。有些患者记忆模糊甚至不愿意透露真实情况," 这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巧妙运用一些谈话技巧和心理学,与患者拉拉家常,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样更容易获得有效信息。" 通过流调整理出详细准确有效的信息,找到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对此进行科学分析研判,为疾病的确诊、治疗乃至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物故事】

年夜饭就是面包加牛奶,每天工作至少 15 小时

这样的 " 侦查员 ",在合肥市疾控中心的队伍里有 40 余名。其中有 20 多名都是在疫情出现后,从其他科室中抽调过来充实流调队伍的。虽然人手有所增加,但是赵科伕依旧忙得不可开交," 我真的不知道今天星期几了,从备战开始我们就进入 24 小时待命状态,几乎每天至少都工作 15 小时。"

" 自从合肥市首例病例出现至今,我跟同事们都一直奋战在防疫前线,年三十也是一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去休息,今年的年夜饭就是面包加牛奶。我们每个人都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疫情防控不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任务,也是每一位市民的职责。" 从 1 月 20 日开始,赵科伕至今没有休息过一天。" 记得过年的时候想给家里买副春联,结果每天下班都是半夜,还好同事送了我一个福字,可以挂在门上。" 作为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合肥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赵科伕自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合肥这座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