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野狸子,在我國古代是一種神秘(妖異)的動物。或許有人從長輩的口中聽說過關於它的傳說,但基本沒見過它的真身。據說

野狸子是家貓的剋星,連獵犬碰見了也害怕。一旦家貓遇見它,就毫無抵抗能力,只能乖乖地跟它走。它會帶家貓走到河邊後讓家貓不停地喝水,喝到吐,等家貓把胃洗乾淨後,就會劃開家貓的肚皮美美的享用起來。另外《鬼吹燈之怒晴湘西》裡也有一段關於野狸子殺貓的描寫。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根據專家學者的考究,這個野狸子實際上是叢林貓

貓屬物種最大成員,耳朵有天線,但不是猞猁!

  叢林貓(Felis chaus),英文名為 “Jungle Cat(1776年)”,又稱“野狸子、麻狸”,屬於食肉目貓科貓屬動物。叢林貓的分佈區域很廣,從埃及穿過中東、中亞,延伸到印度、中南半島和我國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區都有它們的蹤影。另外有研究報告顯示,英國南部常能發現混有叢林貓基因的斑貓,甚至是純種的叢林貓,令研究人員費解。但猜測可能是航海時代,它被水手帶上船當作捕鼠貓,而後到了英國生存。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雖然叫“叢林貓(英文名字翻譯過來)”,但它們的名字不太符合實際。因為它們並不生活在熱帶叢林裡,而是棲息在沿河、環湖邊的蘆葦或灌叢,臨近水源的沼澤、溼地等環境,反正有水又不是很冷的地方都喜歡。後來有學者提議重新命名,但“Jungle Cat”的名字被叫了很長時間,所以就保留了下來。

  在外形上,叢林貓的四肢長而尾巴短。耳朵尖上也各有一簇黑色的毛髮,關係和猞猁算是遠親,但是叢林貓沒有猞猁的絡腮鬍。而且全身呈淺棕色、淡紅灰或淡棕灰色,尾巴上普遍為黑色的節環,除腿上有一些條紋外周身沒有明顯的斑紋。值得一提的是,叢林貓會和黑豹一樣時不時出現黑化的個體。ps:新西伯利亞動物園裡有黑化叢林貓存在。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不過叢林貓屬於貓屬物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成年後體長在60-70釐米左右,體重為5-9公斤,最大可達16公斤。這個體型數據,在普遍都小的貓屬物種中,算是泰坦巨人了。

進化非常成功的小型貓科動物,但“喜歡吃貓”應該不是真的!

  叢林貓的生存環境多樣,也導致它練就了一身不俗的功夫。雖然叢林貓可晝夜活動,但它們似乎更喜歡在白天活動。它們的嗅覺和聽覺都很發達,善於奔跑和跳躍,會爬樹,也喜歡游泳(堪稱小型貓科動物野外生存技能全能冠軍)。其食譜也相當廣泛,鼠類、蛙類、蜥蜴、鳥類、蛇類、小型有蹄類的幼崽及魚類統統都在它們的菜單上。而且在印度有發現叢林貓會偷吃老虎、豹子獵殺的獵物。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關於叢林貓的戰鬥力,我國廣西民間還有一個“野狸子智殺6米巨蟒”的故事。傳聞一條6米巨蟒意外來到野狸子洞穴附近,正準備入洞吃掉野狸子幼崽時,恰好捕獵回來的野狸子媽媽及時回到。於是兩者對峙了起來。隨後野狸子將捕到的小野豬扔到巨蟒面前,而巨蟒就地吞掉了送到嘴邊的小野豬。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意外的是,野狸子媽媽並沒有帶上幼崽離開,而是野狸子媽媽在巨蟒吞掉野豬後對其發起攻擊,最後巨蟒因飽餐行動不便,被野狸子殺死。當然這個故事有些誇大的水分,而且也沒有得到科學證實。

  那叢林貓是不是“喜歡吃家貓”?雖然在動物界裡有獅子殺花豹、花豹殺獰貓、獰貓殺野貓

等現象存在,但那只是咬死,而且不是常態。貓科動物一般不以貓科動物為食,除非在極端情況下。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不可否認,十幾斤的叢林貓具有不俗的戰鬥力,家貓打不過可以理解,但是自己乖乖洗乾淨送過去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難道叢林貓還會吹眠?如果真有這事,那麼目擊者又是如何觀察到全過程呢?最有可能的就是家貓去河邊河水,遭遇了叢林貓、金貓、猞猁等貓科動物,然後被咬死了,而這一幕剛好被人看見,故事可能由此而來。

國內種群數量尚不清楚,叢林貓漸漸成了傳說!

  叢林貓在南亞地區常見,在IUCN紅色名單中屬“無危”,但是我國境內生存的叢林貓種群數量不明,現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專家提議它升為Ⅰ級)。

不呆在叢林裡的叢林貓,傳聞是貓的剋星,連獵犬見它也害怕

  叢林貓在我國屬於一種比較悲情的貓科動物:因為它的長相有點像橘貓,而且叢林貓的皮張一直被當成其他野貓處理,國內並沒有專業的研究保護。到近年來,大家有了保護意識,卻發現叢林貓基本上沒了蹤影,我國也沒有確認的叢林貓野外發現記錄。(圖片來源網絡)(科普家,自然、動物、科學。謝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